2025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武汉外国语学校九年级学情调研(四)
语文试卷
一、(10分)
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从自我狭小的经验致广大
①文学对我们而言,几乎是跟这个世界一样大的世界,甚至在某种建构中,文学世界可能比现实的世界还要大,因为它在现实基础上,还叠加了想象与憧憬。那么,如何才能“从自我狭小的经验致广大” 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对个体经验的开掘、拓展与提升,最终抵达人类普遍的情感与境遇。
②经验并非仅仅指个人的阅历。诚然,书本中人物的经历可以成为一种间接的经验。然而,若将经验等同于亲身经历,则会陷入困境。在小说里头写一个人,写一段经历,我们能把牵涉到那个人物的所有的经历,试图去经历一遍吗 因此,文学创作中的经验,更侧重于个体对世界的感知、理解与反思,它既包含直接的生活体验,也涵盖通过阅读、想象所获得的间接认知。这种经验的运用,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经过作家的消化与重塑,最终融入作品之中。
③局限于狭小的个人经验,文学创作容易陷入重复与苍白。以我自身的经验为例,当我写诗写到七八十首的时候,我就不想写,因为我觉得不断在重复自己。现代诗歌大多侧重抒情,若仅仅围绕个体的情绪进行书写,难免流于单调。更重要的是,文学的价值在于其超越个体,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命运。正如萨义德所言,优秀的知识分子(亦可适用于优秀的文学创作者)能够“把个人的际遇,个人的经历,个人所经历的那些关心痛苦,和人类的普遍的经验连接起来。”这种连接一旦发生,作品便不再仅仅是个人化的表达,而具备了更深远的意义和更广阔的共鸣。
④此外,过分依赖既有的知识体系,反而可能阻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当我们真正走向生活的时候,我们的知识对这些生活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规定性的介入的路径、感知的路径,我们必须把它忘掉。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固然重要,但若成为固化的思维模式,便会束缚我们对世界的全新认知。文学创作需要我们适度地放下既有的成见,以一种更为原生、更为开放的状态去感受世界,重新确认我们与世界的真切关系。
⑤文学创作的深耕,其实藏在两条相辅相成的路径里。一方面,是学会做生活的“探险家”。别被已有的知识框架框住,像孩子初识世界那样,调动全部感官去触摸、聆听、观察周遭,感受生活的纹理与温度;观察时抛开目的与预设,不着急提炼主题,而是让事物以最本真的模样被看见;多走出熟悉的环境,走进不同人群与地域,在真实的生活碰撞中,收集那些书本里没有的鲜活故事与独特感悟。另一方面,是把握创作的“方向舵”。文学的魅力在于跨越学科与地域的边界,创作者别把自己困在专业或故乡的小图子里,要让视野不断生长;把个人经历里的酸甜苦辣,与人类共通的情感、价值勾连起来,让笔下的文字既能诉说个人心声,也能叩响无数读者的心门,实现从个体叙事到人类共鸣的升华。
1. 下列对“文学创作中的经验”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文学创作的经验是建构广大文学世界的关键。
B. 文学创作的经验不能等同于作家个人的阅历。
C. 文学创作的经验源于作家所拥有的亲身经历。
D. 文学创作的经验要经过加工融入作家的作品。
2. “自我狭小的经验”有哪些弊端?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会陷入单调的重复中。
B. 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难以引发广泛的共鸣。
C. 作者难以形成介入和感知生活的固定路径。
D. 作者难以用更原生和开放的状态感受世界。
3. 文学创作如何“从自我狭小的经验致广大”?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眼底乾坤皆胜景
①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在阳台上的绿萝叶尖,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彩虹,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却只顾盯着手机屏幕;巷尾的老槐树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树影斑驳间藏着跳跃的光斑,低头刷短视频的少年却从未抬眼望过枝头的蝉蜕。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太多人如握着明珠却只盯着尘埃的愚人,在日复一日的麻木中错过了无数动人的瞬间。
②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法”,教导人们用高远、深远、平远的视角观察山水,可现代人置身名山大川时,往往忙着摆拍发圈,却不知放下手机静赏云雾变幻的妙趣。短视频的快节奏让我们习惯了五秒一换的视觉刺激,失去了欣赏一幅油画、聆听一首古典音乐的耐心;碎片化阅读让我们满足于鸡汤金句,再难沉浸于《红楼梦》里大观园的草木春秋。这就像有人扔掉精美的茶具,只用一次性纸杯喝速溶咖啡,还声称“效率至上”,却不知在这种粗糙的生活方式里,我们正在失去对生活质感的细腻感知。当第欧根尼珍视的那束阳光被电子屏幕的冷光取代,当我们对窗前的云霞、街角的野花视若无睹,我们的心灵正逐渐沦为一片荒芜的沙漠,再难滋生诗意的绿洲。
③美需要一颗愿意驻足的心,更需要我们主动培养发现美的能力。王维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捕捉到边塞的苍凉之美,李清照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品出雨后的生命韵律,这种对美的敏锐感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专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未眠,发现“花在夜间是不眠的,它必须尽最大的努力绽放”,这份对细微之美的极致敏感,正是源于内心的宁静。当我们放慢脚步,用郭熙的“三远法”审视日常,便能发现平凡中的美好:高远视角让我们看见天空的辽阔,深远视角让我们留意生活的细节,平远视角让我们感受时光的流淌。厨房飘起的热气里藏着生活的温度,老照片里泛黄的笑容承载着时光的深情,这些被忽视的美好,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④生活是一本等待被精读的典籍,字里行间藏着启示心灵的密码,而发现美的过程正是破译密码、赋予生命深层意义的旅程。当我们如第欧根尼般在阳光下舒展身心,像川端康成般为海棠盛放屏息凝神,便是在喧嚣中辟出精神栖息地——让功利计较在温柔目光中溶解,浮躁尘埃于专注凝视下沉淀,每一次对美的捕捉都成为心灵的深呼吸,使我们在钢筋丛林里听见灵魂舒展的声音。菜市场蒸腾的烟火气是生活的诗行,修鞋匠落锤的纹路刻着专注的勋章,石缝小草的新绿是生命的情书,这些被认领的美好不仅为日子镀上温柔光晕,更重塑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平凡中看见力量,于细微处发现生机,便不再被琐碎消磨热情,而能从日出日落中汲取前行勇气。古人在“晨兴理荒秽”的劳作中触摸自然之美,于“把酒话桑麻”的交谈里感知人情之温,这份对美的追寻传统如纽带连接千年文明,当我们重拾这份敏感,便是在快与慢间找到精神锚点——让脚步不再追赶效率指针,让心灵在自然光影与人间烟火中滋养,最终在平凡日子里编织生命诗篇。眼中常映生活之美,生命便成永不褪色的盛宴,每个瞬间都值得被铭记热爱,因那是生活赠予的礼物,是灵魂在尘世诗意栖居的理由。
4. 第①段反映了怎样的生活现象?请简要概括。
5. 读第②段,概括现代“粗糙”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危害。
6. 读第③段,说说怎样主动培养发现美能力?
7. 我们为什么要发现美?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概括。
三、(7分)
阅读《西游记》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那呆子扶着唐僧,那梢公撑开船,举棹冲流,一直而去。方才行到中间,只听得一声响唬,卷浪翻波,遮天迷目。这阵风,原来就是那棹船人弄的。他本是黑水河中怪物。眼看着那唐僧与猪八戒,连船儿淬在水里,无影无形,不知摄了那方去也。
这岸上,沙僧与行者心慌道:“怎么好?老师父步步逢灾,才脱了魔障,幸得这一路平安,又遇着黑水速遭!”沙僧道:“莫是翻了船,我们往下溜头找寻去。”行者道:“不是翻船;若翻船,八戒会水,他必然保师父负水而出。我才见那个棹船的有些不正气,想必就是这厮弄风,把师父拖下水去了。”沙僧闻言道:“哥哥何不早说!你看着马与行李,等我下水找寻去来。”行者道:“这水色不正,恐你不能去。”沙僧道:“这水比我那流沙河如何?去得!去得!”
好和尚,脱了褊衫,找抹了手脚,轮着降妖宝杖,扑的一声,分开水路,钻入波中,大踏步行将进去。正走处,只听得有人言语。沙僧闪在旁边偷晴观看,那壁厢有一座亭台,台门外横封了八个大字,乃是“衡阳峪黑水河神府”。又听得那怪物坐在上面道:“一向辛苦,今日方能得物。这和尚乃十世修行的好人,但得吃他一块肉,便做长生不老人。我为他也等够多时,今朝却不负我志。”教:“小的们!快把铁笼抬出来,将这两个和尚囫囵蒸熟,具束去请二舅爷来,与他暖寿。”沙僧闻言,按不住心头火起,掣宝杖,将门乱打,口中骂道:“那泼物,快送我唐僧师父与八戒师兄出来!”
8. 请用简洁语言概括以上节选部分的内容。
9. 从选文内容看,沙僧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一个,并结合具体情节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四、(3分)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同题仙游观
[唐]韩栩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注释】①方外:尘世以外。②丹丘:指神仙居处。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初见”“凄凄”说明作者刚开始看到的是雨后初晴、景物凄清的仙游观。
B. 颔联“山色遥连”“砧声近报”一远一近,视听结合,营造出秋意渐浓的氛围。
C. 颈联“空坛”旁的“疏松”,“小洞”边的“细草”为仙游观内清幽的环境增添了生机。
D. 尾联“何用”“亦自”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也表明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五、(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高邦佐,字以道,山西襄陵人。万历己未进士,授寿光知县,招抚流移,为山东循良第一。入为户部主事,出守永平,升副使备兵天津,升陕西参政。丁艰归,服阕备兵蓟州,寻乞义归。
会辽事孔棘,奉命以参政兼佥事,分巡东宁,顾经、抚不和,西首内讧,势且莫支。公不得已,具文请告,已得允,而正月二十日大兵渡三坌河矣。广宁官吏皆遁,人多劝公西走,且谓请告之身,可以无死。公曰:吾一日在事,则一日臣子也。若偷生入关,何面目见天下士?乃作书与母太淑人杨氏诀。以匹马二仆走松山,乞援于经略。
公知必不可为,乃亲书一纸,令家童持信入关。其略曰:本道奉命分巡广宁,家有九旬之母,绝裾出山,抵任以来,饮食具废,意图肃清迅扫,仰报君父。不意天不厌乱,三坌失守,惟有一死以殉封疆耳。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诚恐关津阻滞,合给印批。遂整冠束带再拜,以印绶自经。
二仆高永、高厚谓不忍主人独去,无给使令地下者,恸哭争死。永遂以书付厚,抱公尸呼号抢地,仰就其绶尾自缢。时,大兵且迫,经略命举火并二尸及公署焚之,未及以马票给厚。厚年仅十九,有武弁卢科,感公德,弃家护厚入关。有旨赠公光禄寺卿,再赠大理寺卿,谥忠节,赐祭葬,荫一子锦衣世百户,立祠。义仆高永优恤银二十两。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已得允 允:批准 B. 与母太淑人杨氏诀 诀:诀别
C. 乃亲书一纸 书:书信 D. 大兵且迫 迫:逼近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
A. 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
B. 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
C. 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
D. 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
1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邦佐任寿光知县时政绩突出,后入朝为官,辗转多地任职。
B. 高邦佐因辽事紧急,虽已经请辞,但仍坚守岗位,直至三坌河失守。
C. 高邦佐认为自己既然没有离开,就不应该苟且偷生逃走,而应尽臣子之节。
D. 高邦佐自杀后,其义仆高永、高厚也相继自杀,卢科护送他们遗体入关。
14. 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广宁官吏皆遁,人多劝公西走,且谓请告之身,可以无死。
六、(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新大众文艺,是人民大众的创造、时代发展的必然、科技赋能的成果,蕴含着篷勃的创新活力,体现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群众路线。尊重新大众文艺,本质上就是尊重人民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与选择权,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①
②我们必须看到,在新大众文艺发展过程中,存在碎片化、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受众被信息茧房_________,有的被低质作品终日_________,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审美_________,亟需以精准治理与正向引导_________发展困境。
③针对这些现象【A】要鲜明树立新大众文艺的标杆【B】褒奖优秀新大众文艺作品【C】表彰在内容创新【D】技术应用、社会影响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创作者。④同时要加强文艺评论,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推动主流价值与大众表达融合。要倾听人民,优化新大众文艺的供给侧,创作更多短而精、小而美、简而深、俗而新,广大受众享受更多精品佳作。与此同时,还要强调阅读经典、观看经典的重要性。经典作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形式优美、形象典型,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培育人文素养和审美鉴赏力,为新大众文艺创作提供丰厚滋养。
尊重不是纵容,要坚守价值底线;引导也是促进,可常葆创新活力。我们要争取质量与流量兼备,深度与热度俱佳,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并举,担负社会责任,传递文化价值,在包容多元中凝聚共识,构建既有精神高度又有生活温度和参与广度的文艺新格局。
15.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必然 B. 赋能 C. 蕴含 D. 篷勃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包裹 环抱 退化 破解 B. 包围 环抱 疲劳 走出
C. 包裹 环绕 疲劳 破解 D. 包围 环绕 退化 走出
17. 依次填入文中方括号处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18.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要倾听人民心声,优化新大众文艺的供给侧,创作更多短而精、小而美、简而深、俗而新,广大受众享受更多精品佳作。
B. 要倾听人民,优化新大众文艺的供给侧,创作更多短而精、小而美、简而深、俗而新的作品,广大受众享受更多精品佳作。
C. 要倾听人民心声,优化新大众文艺的供给侧,创作更多短而精、小而美、简而深、俗而新的作品,使广大受众享受更多精品佳作。
D. 要倾听人民心声,优化新大众文艺的供给侧,创作更多短而精、小而美、简而深、俗而新,使广大受众享受更多精品佳作。
19. 将“尊重并非放任自流”这句话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七、作文(5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运动会入场式排练时,体育委员设计了英气的武术操方案,文艺委员主张采用炫酷的舞蹈动作。前者觉得后者花哨,后者觉得前者粗鲁,两人互不相让。直到班长提议:“武术的刚劲和街舞的活力结合,说不定能碰撞出惊喜!”在体育委员和文艺委员开始尝试接受对方的风格与动作,并将其融合后,节目以独特的表现力惊艳全场。
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当我们悦纳不同的美,往往能成就不一样的精彩。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2024-2025学年度武汉外国语学校九年级学情调研(四)
语文试卷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从自我狭小的经验致广大
①文学对我们而言,几乎是跟这个世界一样大的世界,甚至在某种建构中,文学世界可能比现实的世界还要大,因为它在现实基础上,还叠加了想象与憧憬。那么,如何才能“从自我狭小的经验致广大” 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对个体经验的开掘、拓展与提升,最终抵达人类普遍的情感与境遇。
②经验并非仅仅指个人的阅历。诚然,书本中人物的经历可以成为一种间接的经验。然而,若将经验等同于亲身经历,则会陷入困境。在小说里头写一个人,写一段经历,我们能把牵涉到那个人物的所有的经历,试图去经历一遍吗 因此,文学创作中的经验,更侧重于个体对世界的感知、理解与反思,它既包含直接的生活体验,也涵盖通过阅读、想象所获得的间接认知。这种经验的运用,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经过作家的消化与重塑,最终融入作品之中。
③局限于狭小的个人经验,文学创作容易陷入重复与苍白。以我自身的经验为例,当我写诗写到七八十首的时候,我就不想写,因为我觉得不断在重复自己。现代诗歌大多侧重抒情,若仅仅围绕个体的情绪进行书写,难免流于单调。更重要的是,文学的价值在于其超越个体,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命运。正如萨义德所言,优秀的知识分子(亦可适用于优秀的文学创作者)能够“把个人的际遇,个人的经历,个人所经历的那些关心痛苦,和人类的普遍的经验连接起来。”这种连接一旦发生,作品便不再仅仅是个人化的表达,而具备了更深远的意义和更广阔的共鸣。
④此外,过分依赖既有的知识体系,反而可能阻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当我们真正走向生活的时候,我们的知识对这些生活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规定性的介入的路径、感知的路径,我们必须把它忘掉。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固然重要,但若成为固化的思维模式,便会束缚我们对世界的全新认知。文学创作需要我们适度地放下既有的成见,以一种更为原生、更为开放的状态去感受世界,重新确认我们与世界的真切关系。
⑤文学创作的深耕,其实藏在两条相辅相成的路径里。一方面,是学会做生活的“探险家”。别被已有的知识框架框住,像孩子初识世界那样,调动全部感官去触摸、聆听、观察周遭,感受生活的纹理与温度;观察时抛开目的与预设,不着急提炼主题,而是让事物以最本真的模样被看见;多走出熟悉的环境,走进不同人群与地域,在真实的生活碰撞中,收集那些书本里没有的鲜活故事与独特感悟。另一方面,是把握创作的“方向舵”。文学的魅力在于跨越学科与地域的边界,创作者别把自己困在专业或故乡的小图子里,要让视野不断生长;把个人经历里的酸甜苦辣,与人类共通的情感、价值勾连起来,让笔下的文字既能诉说个人心声,也能叩响无数读者的心门,实现从个体叙事到人类共鸣的升华。
1. 下列对“文学创作中的经验”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文学创作的经验是建构广大文学世界的关键。
B. 文学创作的经验不能等同于作家个人的阅历。
C. 文学创作的经验源于作家所拥有的亲身经历。
D. 文学创作的经验要经过加工融入作家的作品。
2. “自我狭小的经验”有哪些弊端?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会陷入单调的重复中。
B. 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难以引发广泛的共鸣。
C. 作者难以形成介入和感知生活的固定路径。
D. 作者难以用更原生和开放的状态感受世界。
3. 文学创作如何“从自我狭小的经验致广大”?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1. C 2. C
3. ①开掘、拓展个体经验,融入想象与反思;②将个人经历与人类普遍情感连接;③放下固化思维,以开放状态感受世界;④做生活的“探险家”,收集鲜活体验;⑤把握创作“方向舵”,升华个体叙事到人类共鸣。(答出2点即可)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围绕文学创作中“从自我狭小经验致广大”展开,逻辑清晰。先界定文学创作经验的内涵,再指出狭小经验的弊端,最后从开掘个体经验、连接人类情感、突破思维局限等多维度给出实现路径。论述结合实例与理论,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第②段“若将经验等同于亲身经历,则会陷入困境。在小说里头写一个人,写一段经历,我们能把牵涉到那个人物的所有的经历,试图去经历一遍吗?”可知,作者通过反问否定了“经验等同于亲身经历”的观点,强调文学创作的经验并非仅源于亲身经历。再结合第②段“文学创作中的经验,更侧重于个体对世界的感知、理解与反思,它既包含直接的生活体验,也涵盖通过阅读、想象所获得的间接认知”可知,文学创作的经验来源包括直接体验和间接认知,并非单一的亲身经历;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第④段“过分依赖既有的知识体系,反而可能阻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我们的知识对这些生活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规定性的介入的路径、感知的路径”可知,“固定的介入和感知路径”是依赖既有知识体系形成的,并非自我狭小经验的弊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①段“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对个体经验的开掘、拓展与提升,最终抵达人类普遍的情感与境遇”可知,文学创作需要主动对个体经验进行开掘和拓展,并且不能停留在表面,要融入反思,这样才能突破自我局限。由此可知,“开掘、拓展个体经验,融入想象与反思”是重要路径之一。
结合第③段“文学的价值在于其超越个体,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命运”“把个人的际遇,个人的经历,个人所经历的那些关心痛苦,和人类的普遍的经验连接起来”可知,个人经验必须与人类普遍情感建立连接,才能让作品具备更深远的意义。由此可知,“将个人经历与人类普遍情感连接”是实现“致广大”的关键步骤。
结合第④段“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固然重要,但若成为固化的思维模式,便会束缚我们对世界的全新认知。文学创作需要我们适度地放下既有的成见,以一种更为原生、更为开放的状态去感受世界”可知,固化思维会阻碍对世界的新认知,只有放下成见,才能以开放姿态获取更广阔的经验。由此可知,“放下固化思维,以开放状态感受世界”是突破自我狭小经验的必要条件。
结合第⑤段“一方面,是学会做生活的‘探险家’……调动全部感官去触摸、聆听、观察周遭……多走出熟悉的环境,走进不同人群与地域,在真实的生活碰撞中,收集那些书本里没有的鲜活故事与独特感悟”可知,创作者需要主动走出舒适区,像探险家一样探索生活,获取书本外的鲜活体验。由此可知,“做生活的‘探险家’,收集鲜活体验”是拓展经验的具体方法。
结合第⑤段“另一方面,是把握创作的‘方向舵’……把个人经历里的酸甜苦辣,与人类共通的情感、价值勾连起来,让笔下的文字既能诉说个人心声,也能叩响无数读者的心门,实现从个体叙事到人类共鸣的升华”可知,创作时需要明确方向,将个体叙事与人类共鸣结合,完成从个人到普遍的升华。由此可知,“把握创作‘方向舵’,升华个体叙事到人类共鸣”是最终实现“致广大”的核心策略。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眼底乾坤皆胜景
①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在阳台上的绿萝叶尖,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彩虹,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却只顾盯着手机屏幕;巷尾的老槐树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树影斑驳间藏着跳跃的光斑,低头刷短视频的少年却从未抬眼望过枝头的蝉蜕。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太多人如握着明珠却只盯着尘埃的愚人,在日复一日的麻木中错过了无数动人的瞬间。
②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法”,教导人们用高远、深远、平远的视角观察山水,可现代人置身名山大川时,往往忙着摆拍发圈,却不知放下手机静赏云雾变幻的妙趣。短视频的快节奏让我们习惯了五秒一换的视觉刺激,失去了欣赏一幅油画、聆听一首古典音乐的耐心;碎片化阅读让我们满足于鸡汤金句,再难沉浸于《红楼梦》里大观园的草木春秋。这就像有人扔掉精美的茶具,只用一次性纸杯喝速溶咖啡,还声称“效率至上”,却不知在这种粗糙的生活方式里,我们正在失去对生活质感的细腻感知。当第欧根尼珍视的那束阳光被电子屏幕的冷光取代,当我们对窗前的云霞、街角的野花视若无睹,我们的心灵正逐渐沦为一片荒芜的沙漠,再难滋生诗意的绿洲。
③美需要一颗愿意驻足的心,更需要我们主动培养发现美的能力。王维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捕捉到边塞的苍凉之美,李清照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品出雨后的生命韵律,这种对美的敏锐感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专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未眠,发现“花在夜间是不眠的,它必须尽最大的努力绽放”,这份对细微之美的极致敏感,正是源于内心的宁静。当我们放慢脚步,用郭熙的“三远法”审视日常,便能发现平凡中的美好:高远视角让我们看见天空的辽阔,深远视角让我们留意生活的细节,平远视角让我们感受时光的流淌。厨房飘起的热气里藏着生活的温度,老照片里泛黄的笑容承载着时光的深情,这些被忽视的美好,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④生活是一本等待被精读的典籍,字里行间藏着启示心灵的密码,而发现美的过程正是破译密码、赋予生命深层意义的旅程。当我们如第欧根尼般在阳光下舒展身心,像川端康成般为海棠盛放屏息凝神,便是在喧嚣中辟出精神栖息地——让功利计较在温柔目光中溶解,浮躁尘埃于专注凝视下沉淀,每一次对美的捕捉都成为心灵的深呼吸,使我们在钢筋丛林里听见灵魂舒展的声音。菜市场蒸腾的烟火气是生活的诗行,修鞋匠落锤的纹路刻着专注的勋章,石缝小草的新绿是生命的情书,这些被认领的美好不仅为日子镀上温柔光晕,更重塑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平凡中看见力量,于细微处发现生机,便不再被琐碎消磨热情,而能从日出日落中汲取前行勇气。古人在“晨兴理荒秽”的劳作中触摸自然之美,于“把酒话桑麻”的交谈里感知人情之温,这份对美的追寻传统如纽带连接千年文明,当我们重拾这份敏感,便是在快与慢间找到精神锚点——让脚步不再追赶效率指针,让心灵在自然光影与人间烟火中滋养,最终在平凡日子里编织生命诗篇。眼中常映生活之美,生命便成永不褪色的盛宴,每个瞬间都值得被铭记热爱,因那是生活赠予的礼物,是灵魂在尘世诗意栖居的理由。
4. 第①段反映了怎样的生活现象?请简要概括。
5. 读第②段,概括现代“粗糙”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危害。
6. 读第③段,说说怎样主动培养发现美的能力?
7. 我们为什么要发现美?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4. 现代人因沉迷手机、短视频等,对身边的自然美景和生活细节视而不见,失去对生活的细腻感知。
5. ①习惯快节奏刺激,失去欣赏艺术的耐心;②满足于碎片化信息,难以沉浸深度体验;③心灵变得荒芜,失去对生活质感的细腻感知。(答出2点即可)
6. ①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专注,如王维、李清照般捕捉细节;②保持内心宁静,如川端康成凝视海棠;③用“三远法”审视日常,发现平凡中的美好。
7. ①发现美能赋予生命深层意义,辟出精神栖息地;②重塑看待世界的方式,从平凡中汲取力量;③连接千年文明传统,在快与慢中找到精神锚点。
【解析】
【导语】文章以“眼底乾坤皆胜景”为题,先指出现代人因沉迷电子设备忽视身边美的现象,再借郭熙“三远法”等论述如何培养发现美的能力,最后阐述发现美的意义。全文古今结合,例证丰富,呼吁人们重拾对生活之美的感知,在快节奏中寻得心灵栖息。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①段“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却只顾盯着手机屏幕”“低头刷短视频的少年却从未抬眼望过枝头的蝉蜕”可知,现代人因沉迷手机、短视频等电子设备。再结合“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太多人如握着明珠却只盯着尘埃的愚人,在日复一日的麻木中错过了无数动人的瞬间”可知,人们对身边的自然美景和生活细节视而不见,失去了对生活的细腻感知。由此可知,第①段反映的生活现象是:现代人因沉迷手机、短视频等,对身边的自然美景和生活细节视而不见,失去对生活的细腻感知。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②段“短视频的快节奏让我们习惯了五秒一换的视觉刺激,失去了欣赏一幅油画、聆听一首古典音乐的耐心”可知,现代人因短视频的快节奏刺激,逐渐习惯了这种模式,从而丧失了欣赏传统艺术的耐心。由此可知,习惯快节奏刺激,会让人失去欣赏艺术的耐心。
结合第②段“碎片化阅读让我们满足于鸡汤金句,再难沉浸于《红楼梦》里大观园的草木春秋”可知,碎片化阅读使人们只满足于获取零散的信息,无法深入去感受如《红楼梦》这类作品的深度内涵。由此可知,满足于碎片化信息,会让人难以沉浸深度体验。
结合第②段“当我们对窗前的云霞、街角的野花视若无睹,我们的心灵正逐渐沦为一片荒芜的沙漠,再难滋生诗意的绿洲”可知,对身边美好事物的忽视,导致心灵变得荒芜,难以再感受到生活的质感和诗意。由此可知,这种粗糙的生活方式会让心灵变得荒芜,失去对生活质感的细腻感知。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③段“王维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捕捉到边塞的苍凉之美,李清照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品出雨后的生命韵律,这种对美的敏锐感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专注”可知,王维与李清照对美的捕捉,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专注。由此可知,主动培养发现美的能力需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专注,如王维、李清照般捕捉细节。
结合第③段“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未眠,发现‘花在夜间是不眠的,它必须尽最大的努力绽放’,这份对细微之美的极致敏感,正是源于内心的宁静”可知,川端康成能发现海棠花的细微之美,是因为他内心宁静。由此可知,主动培养发现美的能力需保持内心宁静,如川端康成凝视海棠。
结合第③段“当我们放慢脚步,用郭熙的‘三远法’审视日常,便能发现平凡中的美好:高远视角让我们看见天空的辽阔,深远视角让我们留意生活的细节,平远视角让我们感受时光的流淌”可知,用“三远法”审视日常,可从不同视角发现平凡中的美好。由此可知,主动培养发现美的能力需用“三远法”审视日常,发现平凡中的美好。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④段“生活是一本等待被精读的典籍,字里行间藏着启示心灵的密码,而发现美的过程正是破译密码、赋予生命深层意义的旅程。当我们如第欧根尼般在阳光下舒展身心,像川端康成般为海棠盛放屏息凝神,便是在喧嚣中辟出精神栖息地”可知,发现美的过程是破译生命密码、赋予生命深层意义的旅程,能让人在喧嚣中辟出精神栖息地。由此可知,我们要发现美是因为其能赋予生命深层意义,辟出精神栖息地。
结合第④段“这些被认领的美好不仅为日子镀上温柔光晕,更重塑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平凡中看见力量,于细微处发现生机,便不再被琐碎消磨热情,而能从日出日落中汲取前行勇气”可知,被认领的美好能重塑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让人在平凡中看见力量、汲取前行勇气。由此可知,我们要发现美是因为其能重塑看待世界的方式,从平凡中汲取力量。
结合第④段“古人在‘晨兴理荒秽’的劳作中触摸自然之美……这份对美的追寻传统如纽带连接千年文明,当我们重拾这份敏感,便是在快与慢间找到精神锚点”可知,古人对美的追寻传统如纽带连接千年文明,重拾对美的敏感能在快与慢间找到精神锚点。由此可知,我们要发现美是因为其能连接千年文明传统,在快与慢中找到精神锚点。
三、(7分)
阅读《西游记》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那呆子扶着唐僧,那梢公撑开船,举棹冲流,一直而去。方才行到中间,只听得一声响唬,卷浪翻波,遮天迷目。这阵风,原来就是那棹船人弄的。他本是黑水河中怪物。眼看着那唐僧与猪八戒,连船儿淬在水里,无影无形,不知摄了那方去也。
这岸上,沙僧与行者心慌道:“怎么好?老师父步步逢灾,才脱了魔障,幸得这一路平安,又遇着黑水速遭!”沙僧道:“莫是翻了船,我们往下溜头找寻去。”行者道:“不是翻船;若翻船,八戒会水,他必然保师父负水而出。我才见那个棹船的有些不正气,想必就是这厮弄风,把师父拖下水去了。”沙僧闻言道:“哥哥何不早说!你看着马与行李,等我下水找寻去来。”行者道:“这水色不正,恐你不能去。”沙僧道:“这水比我那流沙河如何?去得!去得!”
好和尚,脱了褊衫,找抹了手脚,轮着降妖宝杖,扑的一声,分开水路,钻入波中,大踏步行将进去。正走处,只听得有人言语。沙僧闪在旁边偷晴观看,那壁厢有一座亭台,台门外横封了八个大字,乃是“衡阳峪黑水河神府”。又听得那怪物坐在上面道:“一向辛苦,今日方能得物。这和尚乃十世修行的好人,但得吃他一块肉,便做长生不老人。我为他也等够多时,今朝却不负我志。”教:“小的们!快把铁笼抬出来,将这两个和尚囫囵蒸熟,具束去请二舅爷来,与他暖寿。”沙僧闻言,按不住心头火起,掣宝杖,将门乱打,口中骂道:“那泼物,快送我唐僧师父与八戒师兄出来!”
8.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节选部分的内容。
9. 从选文内容看,沙僧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一个,并结合具体情节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8. 唐僧、八戒被黑水河妖所擒,沙僧怒闯妖府相救。
9. 示例:忠诚勇敢:沙僧不顾河水凶险,主动请缨下水救师,并独闯妖洞与河妖对峙。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看过文章内容。
第一段“他本是黑水河中怪物。眼看着那唐僧与猪八戒,连船儿淬在水里,无影无形,不知摄了那方去也”写唐僧和猪八戒乘船渡黑水河时,被伪装成船夫的河妖掀翻船只掳走。第二段“不是翻船;若翻船,八戒会水,他必然保师父负水而出。我才见那个棹船的有些不正气,想必就是这厮弄风,把师父拖下水去了”“哥哥何不早说!你看着马与行李,等我下水找寻去来”写孙悟空察觉异常后,沙僧主动下水寻人。第三段“一向辛苦,今日方能得物。这和尚乃十世修行的好人,但得吃他一块肉,便做长生不老人”“沙僧闻言,按不住心头火起,掣宝杖,将门乱打,口中骂道:‘那泼物,快送我唐僧师父与八戒师兄出来!’”发现河妖欲蒸食唐僧以求长生,便怒打妖洞索要师父。用“人+事”的形式概括。
示例:唐僧八戒被黑水河妖掳走,沙僧下水营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选文对沙僧的描写分析即可。
第二段,当孙悟空怀疑黑水河有妖怪作祟时,沙僧毫不犹豫地表示要下水寻找师父。他自信地说:“这水比我那流沙河如何?去得!去得!”写他不顾河水凶险,主动请缨下水救师;第三段“好和尚,脱了褊衫,找抹了手脚,轮着降妖宝杖,扑的一声,分开水路,钻入波中,大踏步行将进去”“沙僧闻言,按不住心头火起,掣宝杖,将门乱打,口中骂道:‘那泼物,快送我唐僧师父与八戒师兄出来!’”写他随后脱下外衣,手持降妖宝杖,直接冲入水中,并在发现妖怪的巢穴后,愤怒地砸门叫骂,要求妖怪交出唐僧和猪八戒。这一系列行为充分展现了沙僧的勇敢和果断。
示例:沙僧具有勇敢无畏特点。
四、(3分)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同题仙游观
[唐]韩栩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注释】①方外:尘世以外②丹丘:指神仙居处。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初见”“凄凄”说明作者刚开始看到的是雨后初晴、景物凄清的仙游观。
B. 颔联“山色遥连”“砧声近报”一远一近,视听结合,营造出秋意渐浓的氛围。
C. 颈联“空坛”旁的“疏松”,“小洞”边的“细草”为仙游观内清幽的环境增添了生机。
D. 尾联“何用”“亦自”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也表明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答案】D
【解析】
【导语】这首诗描绘了雨后仙游观的清幽景致,通过远山、砧声、松影、细草等意象,营造出空灵静谧的意境。尾联以“人间亦自有丹丘”点题,表达了对尘世仙境的赞叹,暗含超脱尘俗之思。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山水诗的典型风格。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D.“表明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有误,尾联以“何用别寻方外去”的反问和“人间亦自有丹丘”的肯定,表达了诗人对仙游观清幽环境的赞美,同时抒发了“人间即是仙境”的豁达超脱之情。全诗通过描绘仙游观的静谧之美(如 “空坛静”“小洞幽”),最终点明不必远求世外,体现了诗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故选D。
五、(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高邦佐,字以道,山西襄陵人。万历己未进士,授寿光知县,招抚流移,为山东循良第一。入为户部主事,出守永平,升副使备兵天津,升陕西参政。丁艰归,服阕备兵蓟州,寻乞义归。
会辽事孔棘,奉命以参政兼佥事,分巡东宁,顾经、抚不和,西首内讧,势且莫支。公不得已,具文请告,已得允,而正月二十日大兵渡三坌河矣。广宁官吏皆遁,人多劝公西走,且谓请告之身,可以无死。公曰:吾一日在事,则一日臣子也。若偷生入关,何面目见天下士?乃作书与母太淑人杨氏诀。以匹马二仆走松山,乞援于经略。
公知必不可为,乃亲书一纸,令家童持信入关。其略曰:本道奉命分巡广宁,家有九旬之母,绝裾出山,抵任以来,饮食具废,意图肃清迅扫,仰报君父。不意天不厌乱,三坌失守,惟有一死以殉封疆耳。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诚恐关津阻滞,合给印批。遂整冠束带再拜,以印绶自经。
二仆高永、高厚谓不忍主人独去,无给使令地下者,恸哭争死。永遂以书付厚,抱公尸呼号抢地,仰就其绶尾自缢。时,大兵且迫,经略命举火并二尸及公署焚之,未及以马票给厚。厚年仅十九,有武弁卢科,感公德,弃家护厚入关。有旨赠公光禄寺卿,再赠大理寺卿,谥忠节,赐祭葬,荫一子锦衣世百户,立祠。义仆高永优恤银二十两。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已得允 允:批准 B. 与母太淑人杨氏诀 诀:诀别
C. 乃亲书一纸 书:书信 D. 大兵且迫 迫:逼近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
A. 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
B. 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
C. 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
D. 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
1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邦佐任寿光知县时政绩突出,后入朝为官,辗转多地任职。
B. 高邦佐因辽事紧急,虽已经请辞,但仍坚守岗位,直至三坌河失守
C. 高邦佐认为自己既然没有离开,就不应该苟且偷生逃走,而应尽臣子之节。
D. 高邦佐自杀后,其义仆高永、高厚也相继自杀,卢科护送他们的遗体入关。
14. 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广宁官吏皆遁,人多劝公西走,且谓请告之身,可以无死。
【答案】11. C 12. A 13. D
14. 广宁的官吏都逃跑了,很多人劝高公向西逃跑,并且说他已是请辞的身份,可以不必赴死。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高邦佐的忠烈事迹,展现了明末士大夫的节操与担当。文章以简洁笔法勾勒其仕宦生涯,重点刻画广宁城破时的生死抉择——拒绝逃亡、从容殉国,并通过家仆殉主、卢科护送的细节,强化了忠义主题。叙事层次分明,人物形象鲜明,体现了传统士人“忠孝不能两全”时的价值取舍。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C.“乃亲书一纸”的意思是“于是亲自写下一封信”,加点词“书”的意思是“书写、写下”,选项中“书信”的说法有误;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句意:除了向西叩拜朝廷、向南叩拜母亲,在官署自杀来表明臣子的气节外,(我)还有两名随任的家童,(我)派遣他们返回原籍报信。“西向叩阙”“南向拜母”结构对称,分别写出了高邦佐叩拜朝廷和母亲的行为;“自经公署”表明自杀的地点,“以明臣节”说明自杀的目的;“所有随任家童二名”是陈述对象,“遣还原籍报信”是对家童的安排。根据事件发展顺序和句子结构,故断句为: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根据原文第四段“二仆高永、高厚谓不忍主人独去,无给使令地下者,恸哭争死。永遂以书付厚,抱公尸呼号抢地,仰就其绶尾自缢”“厚年仅十九,有武弁卢科,感公德,弃家护厚入关”可知,高永自杀后,高厚并未自杀,而是被卢科护送入关。选项中“高厚也相继自杀”“护送他们的遗体入关”说法有误。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重点词:遁,逃跑;西走,向西逃跑;请告之身,已经请辞的身份。
【点睛】参考译文:
高邦佐,字以道,是山西襄陵人。万历己未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寿光知县,他招抚流离失所的百姓,成为山东政绩最优的良吏。后来入朝担任户部主事,外调担任永平知府,升任副使在天津部署兵力,后又升任陕西参政。因遭逢父母丧事回乡,服丧期满后在蓟州部署兵力,不久以需要行义事为由请求回乡。
恰逢辽东战事十分紧急,他奉命以参政兼佥事的身份,分巡东宁,却看到经略与巡抚不和,内部争斗不休,局势即将无法支撑。高公迫不得已,备文请求辞官,已经得到允许,而正月二十日大军渡过三坌河。广宁的官吏都逃跑了,很多人劝高公向西逃跑,并且说他已是请辞的身份,可以不必赴死。高公说:“我只要一天还在任上,就是一天的臣子。如果偷生入关,有什么面目见天下士人?”于是写信与母亲太淑人杨氏诀别。他带着一匹马和两名仆人前往松山,向经略请求支援。
高公知道事情已无法挽回,便亲自写下一封信,让家童带着信入关。信的大致内容是:“我奉命分巡广宁,家中有九十岁的母亲,我割断衣裾出山任职,到任以来,饮食都废置不顾,本想肃清敌寇,上报君父。不料上天不停止战乱,三坌河失守,我唯有一死来为疆土殉葬。除了向西叩拜朝廷、向南叩拜母亲,在官署自杀来表明臣子的气节外,我还有两名随任的家童,我派遣他们返回原籍报信。实在担心关隘渡口受阻,应当给他们盖印的批文。”于是整理衣冠拜了两拜,用印绶自杀。
两名仆人高永、高厚说不忍心主人独自离去,(否则)地下就没有听候差遣的人了,痛哭着争相赴死。高永于是把信交给高厚,抱着高公的尸体呼号着撞向地面,仰头靠近印绶的尾部自缢。当时大军即将逼近,经略下令放火将两具尸体和公署一起焚烧,来不及给高厚发放马票。高厚年仅十九岁,有个武官卢科,感佩高公的德行,舍弃家人护送高厚入关。朝廷下旨追赠高公为光禄寺卿,又追赠为大理寺卿,谥号“忠节”,赐予祭葬,恩荫一个儿子担任锦衣卫世袭百户,建立祠堂。义仆高永被赏赐优恤银二十两。
六、(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新大众文艺,是人民大众的创造、时代发展的必然、科技赋能的成果,蕴含着篷勃的创新活力,体现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群众路线。尊重新大众文艺,本质上就是尊重人民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与选择权,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①
②我们必须看到,在新大众文艺发展过程中,存在碎片化、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受众被信息茧房_________,有的被低质作品终日_________,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审美_________,亟需以精准治理与正向引导_________发展困境。
③针对这些现象【A】要鲜明树立新大众文艺的标杆【B】褒奖优秀新大众文艺作品【C】表彰在内容创新【D】技术应用、社会影响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创作者。④同时要加强文艺评论,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推动主流价值与大众表达融合。要倾听人民,优化新大众文艺的供给侧,创作更多短而精、小而美、简而深、俗而新,广大受众享受更多精品佳作。与此同时,还要强调阅读经典、观看经典的重要性。经典作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形式优美、形象典型,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培育人文素养和审美鉴赏力,为新大众文艺创作提供丰厚滋养。
尊重不是纵容,要坚守价值底线;引导也是促进,可常葆创新活力。我们要争取质量与流量兼备,深度与热度俱佳,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并举,担负社会责任,传递文化价值,在包容多元中凝聚共识,构建既有精神高度又有生活温度和参与广度的文艺新格局。
15.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必然 B. 赋能 C. 蕴含 D. 篷勃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包裹 环抱 退化 破解 B. 包围 环抱 疲劳 走出
C. 包裹 环绕 疲劳 破解 D. 包围 环绕 退化 走出
17. 依次填入文中方括号处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18.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要倾听人民心声,优化新大众文艺的供给侧,创作更多短而精、小而美、简而深、俗而新,广大受众享受更多精品佳作。
B. 要倾听人民,优化新大众文艺的供给侧,创作更多短而精、小而美、简而深、俗而新的作品,广大受众享受更多精品佳作。
C. 要倾听人民心声,优化新大众文艺的供给侧,创作更多短而精、小而美、简而深、俗而新的作品,使广大受众享受更多精品佳作。
D. 要倾听人民心声,优化新大众文艺的供给侧,创作更多短而精、小而美、简而深、俗而新,使广大受众享受更多精品佳作。
19. 将“尊重并非放任自流”这句话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5. D 16. A 17. B 18. C 19. B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识记。结合词意和平时积累识记。
D.有误,“篷勃”应为“蓬勃”,“蓬”有繁荣、旺盛之意,“蓬勃”形容繁荣旺盛的样子。而“篷”一般指遮蔽风雨和阳光的东西,如帐篷、篷车等。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结合词语意思和具体语境分析。
第一空,“包裹”有包扎、围住的意思,更强调一种被包裹起来的状态;“包围”侧重于从四周围住。由“信息茧房”分析,用“包裹”更能体现出被信息紧紧围住的状态,所以第一个空选“包裹”。
第二空,“环抱”意思是环绕,围绕在中间;合抱。“环绕”指围绕。由“被低质作品终日”分析,“环抱”更合适,体现出低质作品围绕在受众周围的情况,所以第二个空选“环抱”。
第三空,“退化”指生物体的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也可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疲劳”指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这里说审美方面由好变坏,用“退化”更准确。所以第三个空选“退化”。
第四空,“破解”指揭破、解开,常与“难题”“困境”等搭配;“走出”指离开。“破解”发展困境更能体现出解决困境的意思,所以第四个空选“破解”。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合的正确使用。
B.“针对这些现象【A】要鲜明树立新大众文艺的标杆【B】褒奖优秀新大众文艺作品【C】表彰在内容创新【D】技术应用、社会影响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创作者”,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要鲜明树立新大众文艺的标杆”“褒奖优秀新大众文艺作品”“表彰在内容创新【D】技术应用、社会影响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创作者”是针对上文第②段的问题提出的具体措施。“要鲜明树立新大众文艺的标杆”这里是句子内部的一般停顿,B处应用逗号合适,不能用句号,因为句子意思还未表达完整,若用句号就把句子截断了。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原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倾听人民”后面应加“心声”;“创作更多短而精、小而美、简而深、俗而新”后面应加“的作品”;“广大受众享受更多精品佳作”前缺少使动动词“使”,加上“使”才能使句子表达清晰,即创作作品让广大受众享受佳作。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①处主要阐述新大众文艺的性质及尊重它的本质;②处由“我们必须看到,在新大众文艺发展过程中,存在碎片化、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分析,第①段说尊重新大众文艺,第②段指出新大众文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尊重并非放任自流”放在此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对尊重的阐述,又引出下文对不能放任其存在问题的说明;③处主要是针对问题提出的具体措施;④处是进一步阐述相关的文艺评论等内容。所以应放在②处。
故选B。
七、作文(5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运动会入场式排练时,体育委员设计了英气的武术操方案,文艺委员主张采用炫酷的舞蹈动作。前者觉得后者花哨,后者觉得前者粗鲁,两人互不相让。直到班长提议:“武术的刚劲和街舞的活力结合,说不定能碰撞出惊喜!”在体育委员和文艺委员开始尝试接受对方的风格与动作,并将其融合后,节目以独特的表现力惊艳全场。
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当我们悦纳不同的美,往往能成就不一样的精彩。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例文:
让不同的星光共同璀璨
夜空因接纳不同亮度的星子而璀璨,世界因包容多样的美而精彩。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智慧告诉我们:唯有悦纳差异,才能让不同的光彩交织成更绚烂的风景。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总能催生惊喜。西安大唐不夜城的表演者身着唐装,却用街舞动作演绎贵妃醉酒,古老的服饰与现代的舞姿碰撞出别样魅力;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间,智能导览系统用AR技术重现当年文人雅集的场景,让青砖黛瓦与数字光影共诉历史。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用现代语言让文化基因焕发新生。
自然生态的平衡更彰显包容的智慧。热带雨林中,高大乔木为低矮灌木遮荫,藤蔓植物借助树干向上生长,不同物种在竞争中协作,共同构成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就像草原上的狼群与羊群,看似对立却相互制约,维持着草原的生机。这种“和而不同”的生存法则,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哲学。
人际关系中,包容差异能让友谊更坚固。我曾与同桌因解题思路争执:她习惯用公式快速推导,我偏爱画图直观分析。后来我们尝试学习对方的方法,发现她的逻辑能帮我理清思路,我的图示能助她理解抽象概念。当两种思维方式交融,我们不仅攻克了难题,更学会了欣赏彼此的独特之处。
拒绝差异则如筑起高墙,让自己陷入局限。有的同学嘲笑他人的兴趣爱好“老土”,将自己困在狭小的圈子里;有的地方为发展经济砍伐整片森林,最终导致生态失衡。这些教训警示我们:排斥不同的美,终将失去更广阔的天地。
正如百川归海方能成其大,接纳不同的美才能成就更大的精彩。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差异,让每一种独特的光彩都能在兼容并蓄中绽放,共同描绘这个多元而美好的世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2.选材构思。整体思路以“冲突—融合—升华”为脉络,适合可采用记叙文或议论文形式。如写记叙文,以“街舞与皮影的碰撞”为题,写班级文化节筹备时,街舞小组与皮影社团因表演形式争执,后尝试将皮影元素融入街舞(如用皮影道具设计舞蹈动作),通过排练中的磨合,展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舞蹈的融合魅力,最终演出大获成功,体现“美人之美”的创造力量。若写议论文,如以“和而不同,方为大美”为论点,以故宫文创为例,论述其将传统文物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如“朕的火锅”“千里江山图丝巾”),既保留文化底蕴又契合当代审美;再结合班级小组合作中不同学科优势互补的经历,论证差异融合能催生新价值,引用费孝通名言增强说服力。若写散文,可以“色彩的交响”为题,描绘美术课上小组创作时,有人擅长浓墨重彩,有人偏爱素淡水彩,争执后尝试混色创作,发现深蓝与明黄调和出的新色系如星空般璀璨,联想到生活中不同个性的同学协作完成黑板报的经历,用色彩比喻差异,以“调色”喻融合,抒发对“和而不同”的感悟。写作技巧上,记叙文注重细节刻画(如人物争执时的神态、融合后的惊喜表情),用场景描写烘托氛围;议论文采用“案例+分析”结构,增强逻辑;散文善用比喻、排比,使抽象道理形象化。可结合校园活动、社团经历等真实素材,以小见大,凸显“融合之美”的主题,语言贴近初中生表达习惯,兼具感染力与思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