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课程标准: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重难点:重点: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难点:全面认识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明晰概念:何谓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革命性的变化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机器时代工厂时代蒸汽时代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光荣革命”之后英国政局稳定;市场条件:圈地运动、殖民贸易和掠夺使英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原料条件: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带来大量廉价原料;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资本条件:通过圈地运动、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巨额财富;技术条件: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17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工业革命——背景领域 发明 发明者 国籍 身份 影响棉纺 织业 飞梭 约翰·凯伊 英国 织工 提高纺纱的效率1765年 珍妮纺纱机 哈格里夫斯 英国 织工水力纺纱机 阿克莱特 英国 理发匠水力织布机 英国 棉纺织业实现了机械化动力 1785年万能蒸汽机 瓦特(改进) 英国 钟表匠 进入蒸汽时代交通 运输 火车机车 史蒂芬孙 英国 矿工 迎来铁路时代汽轮 富尔顿 美国 工程师 加强洲际间的联系轻工业为主以英国为中心,向欧美扩展实践经验总结,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工业革命——成就1.时间:19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初。2.背景(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2)资本: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3)科技: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4)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方 面 国家及人物 身份 主要成就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德国人西门子美国人爱迪生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德国人 卡尔·本茨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美国人贝尔意大利人马可尼电话无线电报瑞典人诺贝尔炸药(甘油火药)塑料、纤维、石油化工的产生重工业为主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工业等新的工业部门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及特点工程师发明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家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中心生产力动力发明来源能源交通工具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十九世纪中期十九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英国中心,全球扩展德美法日多国并进工人技师;实践经验科学家;科学理论蒸汽机电力、内燃机火车、汽船汽车、飞机等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煤炭电和石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1、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管理日益科学化;出现了垄断组织;3、社会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4、社会生活: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5、世界格局: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6、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成一长行。……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户外又一屋,贫儿一百五,坐列捡细毛,不敢辞劳苦。彼皆穷人子,终日不得息。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各自施妙技,天衣真无缝。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二十插制匠,将呢折成匹。——17世纪美国手工工场的歌谣资料阅读材料,归纳手工工场的劳作特点。1.生产规模大,雇佣工人集中生产2.以手工劳动为主3.工人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微薄4.分工协作材料一 一八六六年,他(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织布大行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三千人。棉花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棉花弹过六七遍,则白如雪,柔于绵矣;又以轮纺,而精如丝,细于发矣。染处各色俱备,入浸少时,即鲜明成色。织机万张,刻不停梭,亦神速哉! ——-《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材料二 阿克莱特在自己的纺织工厂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独创的管理制度……当他一经发现无能、怠工等情况时,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严肃处理。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工厂制度的特点。1、生产资料集中使用; 2、雇佣工人集中劳动;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4、分工细致协作高效;5、使用机器流水生产; 6、严格遵守规章制度;7、注重产品市场销售; 8、生产社会化程度高。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1、工厂制度(1)背景:①工业革命前,英国手工工场分散向集中发展,走向生产专业化。②18世纪60年代以来,改良蒸汽机引发巨大变革,从手工向机器转变,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工厂出现,工厂制度形成。(2)特点:①生产资料可以集中使用,并且方便工人集中进行劳作。②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用机器进行流水作业生产。③生产分工细致高效,社会化程度较高,而且注重市场销售。④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强化纪律并且实行倒班制。手工工场手工劳动工厂制度机器大生产垄断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提高(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企业间竞争加剧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直接原因)大企业(垄断组织)生产方式与生产组织形式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瓦特与合伙人开办工厂,后来,他们的工厂日益发达,雇有1000多名工人。他们对工人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发现工人有不轨行为或玩忽职守,工厂可以随时解雇他们。同时,将工人分为生产组、运输组、安装组,实现了比较细致的分工。材料二: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垄断组织,这318个垄断组织吞并了5300个工业企业,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额的40%。美国的各重要工业部门一般都被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垄断组织垄断。最著名的是美孚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福特、通用汽车公司等。这些企业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开始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结合材料一、二,思考工厂制度与垄断组织分别有什么特点?工厂制度:1、中小企业占多数2、分工细致、纪律严格3、所有权与经营权结合垄断组织:1、规模巨大2、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3、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项目 手工工场 机器大工厂盛行时间 约14—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以来)动力机械 使用手工工具 使用蒸汽动力机械、内燃机动力机械、电力机械等生产规模 规模小 规模大生产技术 局限于手工技术 采用先进科技,技术成熟生产方法 分工少 采用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分工细致管理制度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无现代管理制度 实行倒班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原料使用,有详细的市场方案。手工工场与工厂制度的区别【拓展提升】(3)影响: (一)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①工厂制度的出现推动了机器的大规模普及。②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催生近代企业管理制度。③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以提高生产效率、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④随着工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他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买得起的“平民汽车”。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二)生活方式的变化1、城市化发展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人口猛增,城市规划滞后,导致工人生活环境恶劣,到后期开始疏解人口,改善居住环境,建设新城。从 1801 年到 1851 年的 50 年间,伦敦的人口翻了一番,与此同时,全国城镇人口激增。这些城市地区经常状况不佳,因为扩张发生得如此之快,人们挤在狭小的生活空间中(污垢和疾病也是如此),但还不足以减缓流入城市的速度或对平均寿命产生负面影响.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出行,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加强世界各地联系。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3、工业革命促使乡村发生改变,城市化的发展让人口走出乡村开阔眼界,同时机器生产促使农业机械普及,大农场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工业化的英国农村正在向城镇化转变,工商业繁荣导致农村转型成为城市,部分农村或依附于城市。农村的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又不断地对农村土地进行占领,控制农村经济,农村变成了城市领地。4、促使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格林尼治时间是由格林尼治天文台制定,在1840年以前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遵守本地时间。184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优化城际交通状况;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节世界博览会,600万游客体验到标准时间体系;1880年,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法定时间;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文化素质逐渐提升。6、①社会发展带来贫富分化的差距加大。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风起云涌。②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③城市发展带来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第5课 工业明与工厂制度【课堂小结】(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3、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眼界开阔了)4、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6、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在阅读中成长的英国18~19世纪是英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该时期的社会变革中,民众阅读扮演着重要角色。地区 年代 乡村 城镇约克郡东区 内地 西部 班冉斯 牛津 北安普顿 金斯林 布里 斯托 诺丁汉1754—1762 64 48 71 74 74 62 66 611799—1804 67 64 71 77 75 67 69 671831—1837 70 65 74 82 74 70 78 78材料一 表4 英国部分地区成年男性识字率(%)统计表材料二 在最早的记录中,女性订阅杂志者比例不足5%。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女性订阅杂志者的数量和比例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到1770年上升到10%左右,1779~1780年已超过16%。同一时期,慈善办学机构举办免费学校,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帮助贫困阶级子女摆脱了文盲命运。材料三 (在英国)我常常碰到一些穿着褴褛不堪的粗布夹克的工人。他们显示出自己对地质学、天文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比某些有教养的德国资产者还要多。阅读最新的哲学、政治和诗歌方面最杰出的著作的几乎完全是工人。对18~19世纪英国民众的阅读状况加以阐释。(14分)男性识字率提高女性参与阅读逐步普及产业工人普遍接受新知识18~19世纪英国阅读阶层更加广泛,民众阅读风气兴起。18~19世纪英国阅读阶层更加广泛,民众阅读风气兴起。(2分)男性识字率提高,女性参与阅读逐步普及,产业工人普遍接受新知识。(2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开展促进了英国民众的思想解放。民主政体的确立和完善,为英国民众阅读风气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开放民主的社会环境。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民众阅读风气的兴起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工业革命的开展也需要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产业工人。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兴起、印刷技术和出版事业的进步,为民众阅读提供了条件。(8分)英国民众阅读风气的兴起,提升了贫困阶层和社会底层人员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工人阶级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也逐步得到提高。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和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了英国的社会转型。(2分)二、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背景西方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大门,民族危机加深;统治阶级为实现自救,开展洋务运动。同时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一批民族资本家张謇等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民族工业初步发展。(2)影响机器生产的推广促进了中国近代化;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抵制西方经济侵略;这对于推动近代思想传播和政治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中小学堂,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比明史:观察教材第25页的两幅图片,指出汉阳铁厂与天津永利碱厂的主要异同点。提示(1)同:都采用机器生产;都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等。(2)异: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其目的是“求富”,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天津永利碱厂是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民族工业,其目的是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政治 经济 思想第一次工业革 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内外迁移: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社会性质:近代工业:开始向西方学习战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新文化运动(学思想)战争:两次鸦片战争开始沦为两半社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出现林则徐、魏源洋务派:中体西用(学科技)瓜分狂潮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社会性质:完全沦为两半救亡图存:义和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维新思潮三民主义学政治史料二:1780年,庚子年,蒸汽机在欧洲大陆轰隆作响。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向乾隆帝进献了大量代表当时英国工业发展水平的礼品,乾隆帝拒绝了英国提出的通商请求……1840年,庚子年,英国人坚船利炮惊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无线电报问世的1895年,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覆灭……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次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史料汇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革命”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与探究。合作探究史料一: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举行换旗过户,这也是中国民族工商企业第一次收购外商资产。12月26日与英资太古、怡和签订第一次齐价合同,是中国民族企业对抗外商倾轧的一次重大胜利。1912年2月1日招商局临时股东大会议决,同意将局产押借给孙中山临时政府作借款用;1937年招商局以“新铭”等7艘轮船在江阴、上海、南京等地多次沉船抵御日寇沿江进犯…… ——摘编自招商局集团官网举例示范论题:工业革命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阐述:十九世纪中期,在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近代中国社会的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且清政府接连失败的刺激之下,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自强求富,开展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十九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面对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资产阶级维新派展开戊戌变法,宣扬维新思潮,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开辟道路。二十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展开实业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综上,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近代中国展开侵略,刺激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展开斗争,推动社会进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工业革命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