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资源简介

泰安一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考试
高二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2.5*20=50分)
下图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M日最接近(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a、b两点太阳辐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  )
A.太阳高度 B.白昼长短 C.海陆位置 D.天气状况
从当地时间2022年8月3日开始,冰岛雷克雅内斯半岛的法格拉达尔火山持续喷发,熔岩从火山周围的地裂缝中流出,喷出的有毒气体严重威胁着附近村庄居民的安全。下图示意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3~5题。
3.火山喷发对当地大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改变大气成分 B.改变大气垂直分层
C.降低大气密度 D.增加大气层厚度
4.该火山喷出的有毒气体主要来自(  )
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
5.乙层以上的地球部分为(  )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D.岩石圈
下图是“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地方时)随纬度变化图”。图内三条曲线,其中一条是正确的。请阅读正确曲线,回答下题。
6.若图中表示6月22日状况,则南纬40°—50°地区的夜长约为(  )
A.15小时—16小时20分钟
B.17小时—19小时20分钟
C.19小时20分钟—21小时20分钟
D.22小时40分钟—23小时20分钟
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 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8~9题。
7.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A.昼夜长短 B.天敌数量 C.太阳辐射 D.食物数量
8.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某航班沿60°N 飞行,左侧窗边某乘客发现在飞行过程中杯影(如下图)位置几乎没有发生改变,而且杯影与杯子高度几乎等长。 一段时间后,飞机飞临圣彼得堡(29.5°E,60°N)上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该航班平均速度最接近( )
A. 400km/h B. 800km/h
C. 1200km/h D. 1600km/h
10. 该乘客乘坐飞机时所处的节气最可能是( )
A. 小满(约5月21日至6月5日) B. 夏至(约6月22日至7月6日)
C. 秋分(约9月21日至10月8日) D. 小雪(约11月22日至12月6日)
11. 飞机飞临圣彼得堡上空时,新的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 )
A. 1/6 B. 5/6 C. 1/12 D. 11/12
某大学观测站四季都受湖陆风的影响,下图为该观测站3月份平均风向、风速、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该大学可能是
A. 武汉大学
B. 哈尔滨工业大学
C. 新疆大学
D. 上海交通大学
13. 湖泊位于该大学观测站的( )
A. 西南 B. 东南 C. 西北 D. 东北
14. 3月份,影响该观测站相对湿度的主要因素是( )
A. 光照 B. 风向 C. 温度 D. 风速
柑橘是一种典型的亚热带果树,在我国已有3000余年栽培史,其种植范围与气候关系密切。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橘生淮南”,西汉初年,柑橘种植北界已南移至长江一线。北宋时“南方柑橘虽多,每霜时亦不甚收”,但位于太湖内的“洞庭东、西二山,柑橘长佳,岁收不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从春秋时期到西汉时期,我国气候可能( )
A. 总体变冷 B. 总体变暖 C. 一直处于暖期 D. 一直处于冷期
16. 北宋时太湖中“洞庭东、西二山,柑橘长佳,岁收不耗”的主要原因是( )
A. 湖面反射,提高近地面气温 B. 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
C. 湖水蒸发,增强大气逆辐射 D. 山地地形,利于排水防涝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冬至日、夏至日及L日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及方位示意图。据此完成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据图可以推知该城市可能为( )
A.成都 B.上海
C.昆明 D.广州
18.L日可能处于( )
A.1月上旬 B.4月中旬
C.7月上旬 D.10月中旬
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
A.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B.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20.观测期间该地( )
①第1天晴朗无云 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
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 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综合题(50分)
21.(11分)下图为2023年6月22日摄影师在北极黄河站(约78°N,12°E)拍摄的一幅太阳视运动轨迹合成照片,甲处太阳高度为11°26'。
(1)据图推测摄影师拍摄朝向最接近     。(4分)
(2)结合图文信息与所学知识,在下图中绘制该日黄河站太阳视运动轨迹图。(7分)
①画出完整的太阳周日运动轨迹图。
②标出太阳高度最大、最小值及位置。
③标出太阳视运动方向E地平面。
2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辐射雾是由于地面冷却作用使近地面水汽凝结形成的雾。受地面冷却辐射与近地面水平气流的影响,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市经历了一次持续的浓雾天气,本次浓雾能见度具有白天提高、晚上降低的特征。下图为26日雾最强时的海平面气压场图。
(1)据图指出26日控制南京市的天气系统,并分析该日南京市近地面水平气流的特征。(8分)
(2)说明26日南京市近地面水平气流特征对本次浓雾天气的影响。(8分)
(3)说明南京市此次浓雾能见度白天提高、晚上降低的原因。(8分)
2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云南省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可分为雨季(5-10月)和旱季(11月至次年4月)。研究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是大气的重要热源,其辐射主要受到太阳高度、云量和水汽等因子的影响。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下图示意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
(1)描述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有效辐射的年内月平均变化特征。(7分)
(2)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7、8月份林冠层有效辐射特点出现的原因。(8分)
泰安一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考试
高二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1.B [图中M日北半球大气上界获得太阳辐射最多,应该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昼最长的日期,即夏至日,故选B。]
2.A [图中a、b两点以M日期(夏至日前后)为中心对称,则a、b分别对应春分日、秋分日前后,此日昼长相差不大,排除B项。而b比a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故影响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应选A。该图反映的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变化,因此海陆位置和天气状况不会对其造成影响,排除C、D项。]
3.A [根据材料,此次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有毒气体,所以改变了大气成分,A正确;大气层的厚度和大气垂直分层不易改变,B、D错误;火山喷出大量气体和火山灰可能增加大气密度,C错误。]
4.B [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也就是乙层,B正确;甲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A错误;丙层为下地幔,C错误;丁层为内核,D错误。]
5.D [根据上题分析,乙层为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球部分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D正确,A、B、C错误。]
6.A [6月22日,北极圈上有极昼现象,即日出时间为0时,所以可排除最下面一条曲线;6月22日,北纬40°的昼长约为14小时50分钟,所以该纬度的日出时间为12-(14小时50分钟/2)=4时35分钟,再对照图中日出时间,就可以确定正确的曲线为最上面一条曲线;而相同纬度北(南)半球的昼长与南(北)半球的夜长是相等的,图中北纬50°的日出时间约为3时50分,所以它的昼长约为16小时20分钟,则南纬40°—50°的夜长约为15小时—16小时20分钟。]
7.C [读图可知,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是冬季气温低,而该时段太阳辐射相对较强,非洲冰鼠离开洞穴到地面晒太阳,地面上的个体数量相对较多,夏季该时段太阳辐射强烈,不适宜冰鼠在地面上活动,C正确;无论冬季还是夏季,11:00至13:00都是白天,不受昼夜长短的影响,A错误;当地冰鼠的天敌数量、食物数量不会在一日内特定时段而发生较大变化,B、D错误。]
8.A [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南部该山地(29°14′E)的地方时约为9:00,此时太阳位于当地的东偏北方向,所以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东北坡,故选A。]
【答案】9. B 10. A 11. D
【9题详解】材料中提到“左侧窗边某乘客发现在飞行过程中杯影位置几乎没有发生改变,而且杯影与杯子高度几乎等长”。通常情况下,在北半球,如果飞机自东向西飞行,且飞行速度与该地区自转速度大致相同,那么相对太阳的位置变化不大,杯影位置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0°N的自转线速度约为837km/h。B最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飞机自东向西飞行,根据杯影可知此时大致为正午。杯影与杯子高度几乎等长,说明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约为45°。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为:H=90°-|当地纬度 - 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为60°N,代入公式可得:45°= 90°-|60°-太阳直射点纬度|,解得太阳直射点纬度约为 15°N 。小满(约5月21日至6月5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接近北回归线,符合太阳直射点纬度约为15°N 的情况。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小雪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飞机飞临圣彼得堡上空时,圣彼得堡(29.5°E)为正午12时,此时地方时 0 时经线的经度约为150.5°W。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跨经度为330.5°,所以新的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330.5÷360≈11/12。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12. A 13. D 14. C
【12题详解】读图可知,该地3月份平均气温在15℃~21℃之间,气温较高,哈尔滨工业大学、新疆大学所处纬度较高,3月份气温较低,到不了10℃以上,BC错误;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地处30°N附近,3月份气温回升,但上海为沿海城市,受海陆风影响,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是内陆城市,湖陆风明显,A正确,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湖泊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湖泊吹向陆地;读图可知,图中12时~14时为湖风,风向为东北风,说明湖泊位于该大学观测站的东北方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读图可知,该观测站白天相对湿度较低,夜晚相对湿度较高,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图中也可以看出温度变化与相对湿度变化大致呈现为负相关,说明影响相对湿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C正确;白天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受风向影响,白天相对湿度应该大,实际白天相对湿度小,说明受风向影响小,B错误;光照、风速对相对湿度影响小,AD错误。故选C。
【答案】15. A 16. C
【15题详解】据材料春秋时期“橘生淮南”,西汉初年,柑橘种植北界已南移至长江一线可知,长江流域纬度位置低于淮河流域,气温较高,说明柑橘种植北界南移,气温降低,故我国气候总体变冷,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据材料北宋时“南方柑橘虽多,每霜时亦不甚收”可知,南方其他地区的柑橘易受霜冻影响,发生低温冻害影响产量,而北宋时太湖中“洞庭东、西二山,柑橘长佳,岁收不耗”的主要原因是湖水吸收太阳辐射,蒸发使湖面湿度大,云量增多,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使柑橘不易遭受低温冻害的影响,C正确,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下垫面,湖面反射不能提高气温,A错误;该区域与南方其他地区相比,纬度可能较高或者较低或相同,B错误;太湖中柑橘主要是不受霜冻影响,与排水防涝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答案】17.D 18.B
【解析】17.读图,该城市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达90°,位于23°26′N;京时间12:30时太阳高度最大,此时地方时为12时,由此计算该地地120°E以西7.5°即112.5°E,综上,该地的坐标为(23°26′N,112.5°E),最有可能是广州,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读图可知,L日当地北京时间约6时日出,约19时日落,昼长约为13时,此时直射点有北半球,AD错误;读图可以看出,夏至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而L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不到80°,表明L日太阳直射纬度与北回归线的纬度相差10°以上,由此推算,4月中旬的可能性大,7月上旬的可能性小,B正确,C错误。故选B。
【答案】19.B 20.D 【解析】19.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地面观测站所示经纬度显示为我国新疆地区,图中显示太阳辐射在四天中白天出现,夜晚几乎为0,而地面反射太阳辐射需要太阳辐射,夜晚也不会出现,因此图中丙为地面反射太阳辐射,故AC错误;大气逆辐射是大气通过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后辐射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推测大气逆辐射小于地面长波辐射,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大于乙,因此甲为地面长波辐射,乙为大气逆辐射,B正确,C错误。答案选择B。
20.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和上题结论可知,图中显示期间,第一天出现大气逆辐射,因此有云层出现,不是晴朗无云,故①错误;第2天是四天中太阳辐射最弱的一天,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小,故②错误;第3天太阳辐射小于第4天,说明第3天云层较厚,大气削弱作用强,大气透明度低,而第4天太阳辐射强烈,说明云层薄,大气透明度高,故③正确;四天中,第2、3两天太阳能辐射弱,说明大气削弱作用强,云层较厚,可能为阴雨天气,因此可能经历降水过程,故④正确。正确的有③和④,答案选择D。
21.答案 (1)正北
(2)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时,太阳最低处即午夜0时,午夜太阳的方位位于正北方,所以摄影师的摄影朝向最接近正北。第(2)题,题中太阳位于最低点时位于正北方向,且太阳高度为11°26'。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利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算出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5°26',太阳位于正南。
22.【答案】(1)高压脊控制。南京市位于高压脊西南部,以东北风为主;南京市所处区域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2)影响:东北风有利于海上水汽向南京输送,利于雾的形成;风速小,湍流弱,雾不易消散,利于雾的维持。
(3)白天太阳辐射使地面升温,地面冷却辐射减弱,雾浓度变小,能见度提高;晚上地面降温,地面冷却辐射增强,雾浓度变大,能见度降低。
【分析】本题以26日雾最强时的海平面气压场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南京位于等压线由高值向低值突出的高压脊区域,故26日控制南京市的天气系统为高压脊;南京市位于高压脊西南部,东北气压高,西南气压低,故以东北风为主;南京市所处区域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差小,风力小。
【小问2详解】
由上题已知,此时南京区域风力较小,吹东北风,东北风有利于海上水汽向南京输送,带来充足水器,利于雾的形成;风速小,湍流弱,大气较为稳定,雾不易消散,利于雾的维持,易形成浓雾天气。
【小问3详解】
南京市此次浓雾能见度白天提高、晚上降低的原因是白天太阳辐射使地面升温,地面冷却辐射减弱,对流运动显著,雾浓度变小,故能见度提高;晚上地面降温,地面冷却辐射增强,易形成逆温,雾浓度变大,故能见度降低。
23.【答案】(1)全年为正值;雨季有效辐射较小,最低值在7、8月份;旱季有效辐射较大,最高值出现在2、3月份。
(2)7、8月,太阳高度角大,林冠层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都较高;为雨季,云量大,水汽多,削弱作用强,到达林冠层的太阳辐射减少,林冠层向上辐射量减少;水汽多,大气吸收林冠层长波辐射多,大气逆辐射强。
【分析】本大题以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 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小问1详解】
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据图可知: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总是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是正值,据图示信息可知林冠层的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差值在雨季较旱季小,最低值在7、8月份,最高值出现在2、3月份,说明林冠层有效辐射夏季小于冬季。
【小问2详解】
云南省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可分为雨季(5-10月)和旱季(11月至次年4月),7、8月,该地离太阳直射点近,太阳高度角大,总体上获得太阳辐射多,林冠层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都较高,但是7、8月处于雨季,降水多,云量大,水汽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林冠层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林冠层向上辐射量减少,但是水汽多,云层厚,大气吸收林冠层长波辐射多,大气逆辐射强,因此在7、8月份有效辐射最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