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季期4月份高二年级四校联考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别、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反映广阔的周民族社会生活而著称,这其中就包括女性的生活状况。据统计,《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305篇的1/3,与女性爱情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经》是我国女性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大量描写女性的作品。尽管《诗经》被经典称誉照耀得失去了面目,被历代评说覆盖得难以辨认,但通过《诗经》中的女性描写,我们可以寻绎周民族的文化特征,对于了解那个社会是非常有意义的。②描写女性,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女性美的表现。“环肥燕瘦”揭示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对女性审美的要求,而《诗经》中对女性美的描写,则更有一番韵味。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几句对庄姜肖像的描写向来深受历代诗论家的好评,后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是将这位美人写活了。可是这位既美且贵的庄姜,诗人却冠之于“硕”,即身材的高大健壮。贵为国君之妃的庄姜尚且如此,这说明高大健壮是这一时期人们对女性美的要求。《诗经》中的女性美既不是男性的高大威猛,也不是杨玉环的体胖无力、丰肉微骨,而是高大健壮的美,是一种独具女性魅力的健康美。她既有别于古代的女性美,也不同于当代的女性美,但却折射出周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③周民族有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女性在社会发展中从事着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并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既要祭祀、采摘,又要制衣。在《诗经》那个年代,祭祀主要是男子的事情,女子只是摆摆贡品,参与其事罢了。采摘则是女性最主要的劳动,她们采摘的东西很多,有荇菜、卷耳、蕨、繁、蘋、萧、艾、桑、葛等,这些有的是食用的野菜,有的用于祭祀,有的用来养蚕。制衣在《诗经》中屡见不鲜,她们大多是为贵族制作嫁衣裳。在这个时期,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是很难担当如此重任的。因此,只有高大健壮的女性才能从事这种体力劳动。④周民族人口稀少,诸侯间经常发生争夺人口和土地的不义之战,这进一步加剧了人口数量的锐减。孳生人丁就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愿望,因为当时人口的多寡决定国家的强盛与否,而女性的生育能力当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女性的高大健壮就成为人们对女性审美的要求。⑤服饰是一个人外在形象的最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显示人的性格,而且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诗经》中的男性服饰是非常艳丽的,像“绿兮衣兮,绿衣黄里”(《邶风·绿衣》)、“大车槛槛,毳衣如菼”(《王风·大车》)、“我觏之子,衮衣绣裳”(《豳风·九罭》)、“公孙硕肤,赤舄几几”(《豳风·狼跋》)。而女性服饰以素淡为主,李炳海在《<诗经>女性的色彩描写》一文中论述甚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对女性的描写往往失于浮艳轻靡。词句多是软媚绮丽,色彩离不开红香翠软,从梁陈的宫体诗到唐末五代花间派词,走的都是这条路子。但是《诗经》却是另一种情况,人们在刻画女性形象时,不是浓墨重彩,而是素描淡抹,与此相应,女性作为主要角色出现时不是披红戴绿,流金溢彩,而是素淡典雅,清秀端庄,她们的服色以素色为本。”女子着素淡的服饰,这是周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因为汉代以后的文学中,女性服饰是非常华丽的。像采桑女子秦罗敷:“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陌上桑》)工具之精美,发式之新奇,衣着之雅致,贵夫人不过尔尔。⑥但这并不是说《诗经》中的女性并不是不懂得服饰对自身的重要,而是由于当时的文化所致。《后汉书》云:“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麻,观翚翟之文,荣华之色,用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为服。”也就是说,早期的服饰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远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东西”。《诗经》时代对男性的审美关注不是偶然的,而是原始文化观念的延续。当我们认真观察自然界生物的外观,就会发现许多雄性生物也与《诗经》中的男性一样有着艳丽的外表。有着多彩闪烁长尾的是雄孔雀,有着闪亮鬃毛潇洒异常的是雄狮,甚至空中的雄性昆虫也更为引人注目,他们必须以美丽的外表和积极的行为去吸引异性。而在远古,人们处于一种近乎自然的生存状态下,他们也沿袭了这种积淀在生命最深层的审美习俗,极力装饰以突出男性的美,而女性反倒并不突出。这就导致男性穿着红、绿、黄等华丽的服饰,而女性则是以白色为主导的淡雅服饰。⑦除了肖像描写外,女性的品德修养也是人们所关注的。换句话说,《诗经》中对女性的要求既看重其容貌美,也很在意其品德美。《周南·关雎》是一首爱情诗,诗中的男子“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采荇女是“窈窕淑女”。“窈窕”,马瑞辰《毛氏传笺通释》云:“《方言》:“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淑”,即“善”,是对女子内在品德的要求。三个字中有两个关乎德,可见让这位小伙子朝思暮想的女子是“淑”的品德美。由此我们看到,周民族是用君子之风要求男性,也相应地找到淑女风范来规诫女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君子和淑女的标准是一致的,即都必须符合温柔敦厚的道德规范。(节选自柏俊才《由<诗经>中的女性描写看周民族的文化特征》,有删改)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大量描写女性的作品,通过解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并归纳出周民族社会的文化特征。B. 在周民族所处农业文明中,与男性劳动力不同,女性从事着重要的农业生产劳动,并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C. 周民族时期女子多着以白色为主导的淡雅服饰,而男子多着以红、绿、黄为主的华丽服饰,这与周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关。D. 周民族文化强调温柔敦厚的道德规范,即以“君子之风”要求男性,以“淑女风范”来规诫女性,这也是周民族文化的特点。2. 小王在阅读上述材料后,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请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思维导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处适合填写“处境:《诗经》难以辨认”。B. ②处适合填写“人口繁衍的需求”。C. ③处填写不够完整,还应添加“对比论证”。D. ④处适合填写“温柔敦厚的内在美”。3. 下列诗句不能证明第四自然段观点的一项是( )A.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卫风·氓》)B.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诗经·唐风·椒聊》)C.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诗经·周南·桃夭》)D.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诗经·周南·螽斯》)4. 请简要分析周民族对女性审美要求的形成原因。5. 小刘是一名大学生,近期她正受身材的困扰,但又不知道怎么办。请结合文章内容,根据下列交际情境拟写两条建议。小刘:我真的受够现在的自己了。走在大街上,看着那些身材纤细如纸片、巴掌小脸大眼睛的美女,我满心都是自卑。为了更瘦一点,我三餐只敢吃一点点蔬菜水果,只要体重秤上的数字没有下降,我就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有时候照镜子,看着自己瘦得皮包骨头的身体,却还是觉得不够瘦,总觉得只要再瘦一点,就能变得像那些明星一样漂亮,就能被所有人喜欢。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达到那种让自己满意的“美”呢?(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奔跑的稻田汤成难父亲在他五十岁那年决定出趟远门。这个决定,引起我们的一阵哄笑,毕竟父亲既不像村里的王富贵会木匠活,可以到城里帮人家打家具;也不像修鞋匠杨瘸子去上海给城里人修鞋。父亲只是个农民,除了老老实实种地,没有其他手艺。直到父亲背着稻种离开村子,我们才对他去外地种地的决定信以为真。父亲沿着田埂向前走,我走在后面送他。为什么不去大路上坐车呢?我问。只有去城里才要坐车,父亲答。让人沮丧的回答。我继续问道,那你要去哪呢?外地,他答得干脆。可是,外地在什么地方呢——唔,父亲丝毫没有放慢脚步,唔,外地就在远处吧。等着吧,我会给你们写信的,父亲说。父亲的离开没有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多大改变,原本他就是个木讷寡言的人,每天就是在地里干活。常常是天黑了,母亲深一脚浅一脚去地里唤他回来。你父亲就像栽在地里的一株庄稼似的,我把他从地里拔出来了——母亲总这样说。一个多月后,父亲来信了。信不长,跟他平时说话一样。他在信里说找到一片地了,至于这块地如何,以他常年插进地里的双脚在上面走一走,我想他就知道好孬了。父亲说他把稻种泡上了,过两天长出小牙就可以播种,我们就等着吃新米吧。很难想象那个木讷寡言的人是怎么写出这样鼓舞人心的句子的。第二封信很快就到了,比上一封长了些。他告诉我们长了小牙的稻种已经播种,还画了几条线,他说这些线组成的图形是一匹马,这是他播种的稻田。村里的人渐渐进城了,有的是木匠,有的是瓦匠,还有的去城里学手艺。从城里回来的人常带回些稀奇玩意儿,这些只让我短暂地羡慕,之后我便不在乎了,因为我开始期待父亲的新米到来。父亲说他会慢慢扩大庄稼地,那匹马将越来越大,这样年复一年,马蹄终将踏进我们村庄。第三封信来了,信封里夹了一小支稻花,鹅黄色的,散发着来自远方的气息。我把它插进空瓶里,这是一株让我和父亲紧密相连的水稻。父亲说等收获后就回来,想想那场景都叫人兴奋,父亲扛着——哦,不,应该是骑着马,马背上装满他种的新米,一点不比从城里回来的人逊色。从城里回来的人都会坐一种叫放屁虫的车,那种车疾驰起来会发出“哒哒哒”的声音,而父亲则不,他的马一定会在进村时嘶叫,然后一阵烟似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然而,秋天过去了,父亲没有骑着马回来。他来信说他暂时不能离开,毕竟他没办法把地卷起来带走。随信来的还有一袋新稻米,只是袋子小了些,是衣服的一只袖子,把两端扎紧就成了口袋。直到第二年春天,父亲的下一封信才姗姗来迟。父亲用脚丈量那块地时,有几个陌生人也在打那块地的主意,他们用卷尺丈量,用仪器检测那块地的良莠,不容置否地对父亲说,这里将建设一座飞机场。陌生人如何在周围建起工棚,还未冒出泥土的种子们又是如何被混凝土覆盖——父亲没有说,但我能想象,因为在我们村子附近也出现过这样的陌生人。父亲离开了,去寻找另一块土地,终于在一片水草丰茂的地方停了下来。种子播下去了,禾苗钻出地面,他又把自己栽进了地里,连写信的时间都没有了。仍然是霜降前,我们收到父亲的稻米,比上次多了些,不仅是一只袖子,而是一整套衣服。仍是将每一出口缝好了,形成一个空心袋子,稻米塞得满满的。这一年我们的收成并不好,原本种番薯的地再没刨出什么,另一块地被新建的马路占去大半。姐姐们开始学手艺了,一个跟着村里的剃头匠,一个去了镇上学裁缝。到了晚上,我们坐在一起时,我会拿出父亲的信一封封地读,这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光。在村里生活的父亲,我是陌生的,相反,走出村庄的父亲却是我熟悉和喜欢的。三年后,临近春节,载着城里回来的人的放屁虫络绎不绝,“哒哒哒”的声音震耳欲聋。每一声划过,我都有些难受——父亲不会骑着马回来。然而就在这时,父亲的第二件衣服突然回来了,紧跟着是第三件,第四件,依旧装满了稻米。每一件衣服里的稻子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父亲这些年又换了不少地方。父亲在信中没有说明每一次离开的原因,仿佛人与土地很难保持长久而稳定的关系。父亲在三年里走过很多地方,直到被一片蔚蓝的大海拦住。父亲的稻田就在海边,他在信纸反面画了出来——海风吹着稻田,波浪起伏,像另一片海。没多久,我们的村庄拆了,准备建工业园。姐姐们去了更大的城市,把母亲也接走了。母亲喜欢城市,喜欢双脚踩在地板的感觉。她再也不需要走到地里了,地板的存在简直是对鞋底最大的尊重。去外地读书时,我带走了父亲的信,和那件装过稻子的衣服。我的专业是作物栽培学,说不清这个选择是不是和父亲有关。我常常到午夜才做完实验,将疲惫的身体扔到床上。闭上眼睛,父亲信中描绘的景物清晰起来……身子轻了,在稻浪上轻轻摇晃着。一觉醒来,月亮已经爬了很高,月光跃上挂在墙上那件装过稻子的衣服——突然,我看见衣服上隐约散发着光芒,我立即跳下床,向它走去。月色更明亮了,像吸取了海面太多的粼粼波光。父亲的衣服——微微弓着身子,双臂打开,像给人拥抱。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正向父亲走去,当越来越近时,我不禁惊讶起来——从衣服的布缝里,钻出了无数细密的绿色谷芽。(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我”的追问,父亲没法确切回答“外地”是何处,但是他回答问题的干脆和没有放慢的脚步体现了父亲对这件事的坚定。B. 父亲远行的决定引起我们的哄笑,父亲在信中与原来不同的娓娓而谈,这些表现都说明,在出走之前,父亲的内心是孤独的。C. 父亲的来信反映了乡村正在慢慢消失,面对这种状况,身为农民的父亲选择不断寻找可播种的土地,他的不断退守也是一种抵抗。D. 虽然父亲出走,缺席了“我”的成长,但“我”靠着自己对父亲流浪生活的想象理解了父亲的选择,实现了自我的精神成长。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是父亲种稻事件的见证者,“我”的所见所思使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由“我”来讲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B. 父亲的来信是小说行文的线索,使文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来信的内容既丰富了父亲的形象,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C. 文中多次写到去城里谋生的木匠、鞋匠等人以及学手艺的姐姐们,意在和父亲形成对比,批判这些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抛弃。D. 尽管作者笔触冷静,但小说内在的抒情性并没有被掩盖,文中潜在的价值判断通过叙述和抒情的结合不着痕迹地呈现了出来。8. 为什么在“我”的想象中,父亲是骑着马回来的?请简要分析。9. 有评论者曾点评道,“汤成难有一颗诗人心灵”。学校图书馆荐阅栏准备围绕该点评,为本文写一则文学评论向同学们推荐本文。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氏族谱,谱苏氏之族也。苏氏出于高阳,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初,长史味道①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此始。而谱不及者,亲尽也。亲尽则曷为不及?谱为亲作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日卒,皆书,而他不书者,何也?详吾之所自出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皆曰讳某,而他则遂名之,何也?尊吾之所自出也。谱为苏氏作,而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何也?谱,吾作也。情见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途人也。吾所与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悲夫!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此吾谱之所以作也。(节选自苏洵《族谱引》)材料二:谱之所记,上至于吾之高祖,下至于吾之昆弟,昆弟死,而及昆弟之子。曰:呜呼!高祖之上,不可详矣。自吾之前,而吾莫之知焉,已矣;自吾之后,而莫之知焉,则从吾谱而益广之,可以至于无穷。古者有大宗,有小宗。凡今天下之人,惟天子之子,与始为大夫者,而后可以为大宗,其余则否。独小宗之法,犹可施于天下。故为族谱,其法皆从小宗。百世之后,凡吾高祖之子孙,得其家之谱而观之,则为小宗。得吾高祖之子孙之谱而合之,而以吾谱考焉,则至于无穷,而不可乱也。是为谱之志云尔。苏氏之先自昆吾②以来,则七十有余世也。七十有余世,亦容有贤不贤焉。不贤者随世磨灭,不可得而闻;而贤者独有七人。七十有余世,其贤者亦容不止于七人矣,而其余不传,则谱不立之过也。故洵既为族谱,又从而记其所闻先人之行。(节选自苏洵《族谱后录》)[注]①味道:指苏味道,唐代“文章四友”之一。②昆吾:指高阳,上古“三皇五帝”之一。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所与A相视B如途人者C其初D兄弟也E兄弟F其初G一人之身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动词。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若不过焉则不及”的“及”用法相同。B. 曷,为什么。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曷不委心任去留”的“曷”意思相同。C. 服,指丧服,如期服、大功服,古代以亲属关系远近确定丧服类型和服丧时间。D. 考,考察,与苏轼《石钟山记》中“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考”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氏家族从高阳开始发展,苏味道在唐朝神龙初年来到眉州担任刺史,死在了官任上,他的一个儿子留在眉州,之后形成了“眉州苏氏”这一分支。B. 从苏洵父亲上至他的高祖,为官、婚嫁、享年等情况都加以记录,用“讳某”来称呼;对于族中其他的先人,也不直呼其名,但是并未详细记录其情况。C. 在苏洵生活的年代,只有皇帝的儿子和那些一开始担任过大夫的人,之后才会形成“大宗”,其他大都是“小宗”,苏氏族谱是按照“小宗”来编写的。D. 苏洵认为苏氏家族传承七十余代,期间或许有贤能与不贤能的人,不贤能的人已不得而知,贤能的人虽不止七个人,却因没有修谱而未能流传于世。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谱为苏氏作,而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何也?(2)自吾之后,而莫之知焉,则从吾谱而益广之,可以至于无穷。14. 根据两则材料,说说编写族谱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柳宗元临蒸①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林邑②东回山似戟,牂牁③南下水如汤。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非是白蘋洲畔客④,还将远意问潇湘。【注】①临蒸:衡阳旧名。②林邑:古地名,在今越南境内。③牂牁(zāng kē):牂牁江,流经广西,至广州入海。④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贬吴兴太守后,作《江南曲》云:“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句点出卢衡州在来信中表示衡阳气候过于炎热,他对这个地方难以忍受。B. 颔联使用比喻的修辞写出林邑山势的曲折、高耸,牂牁水的滚烫,突出了环境的恶劣。C. 淅沥芦苇含着秋雾,玲珑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形象地描绘了作者所在地的美好景色。D. 全诗用一“报”一“问”绾合起来,体现了作者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技巧。16. 这是一首劝慰诗。请结合全诗,简析为了劝慰友人诗歌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_______,_______”描写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影子随风摇曳的景象。(2)《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作为“陈情”的开始,同时这也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括。(3)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泉州簪花,把浪漫和春天戴在头上”,从一种地方特色文化,到一张地方文旅名片,再到一个文化符号,泉州簪花带给我们诸多启示。有人将泉州簪花的走红归因于“互联网+明星”效应。( A ),泉州簪花为大众所关注,离不开网络平台的精致视觉呈现。但循着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 ① ,是扎实的保护之功与传承之力。簪花在中国文化历史中( B )。早在秦汉时期,鲜花就开始被用于各种生活场景,作为装饰的一部分。泉州簪花的历史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甚至更早。泉州簪花尤其以蟳埔女的“簪花围”最为著名。蟳埔女的簪花围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她们先将头发盘成海螺状的“树髻”,再以鲜花一圈圈环绕点缀,最后用象牙白发簪穿插固定。 ② ,有白色或黄色的素馨花、茉莉花、含笑花、玉兰花和菊花等,整体以暖色调为主,色彩鲜艳、香气扑鼻,既美观又富有生机,如同“移动的花园”。此外,也有使用绢花等替代品的情况。簪花围是蟳埔村代代相传的习俗,是融入日常生活的艺术,是承载文化记忆的符号。自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这项习俗得到了良好的整体性保护。近年来,随着“新中式”审美潮流的兴起,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被重新审视和赋予新的时尚内涵。早在“簪花热”兴起之前,在相关部门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努力下,就使簪花技艺走出国门赢得广泛关注,还被引入中小学和高校课堂。如今,簪花元素被巧妙地融入闽南戏曲、舞蹈和时装设计中,展现出丰富的创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可以在民俗体验馆、簪花铺、工作坊等地现场体验,感受古老簪花带来的审美愉悦。底蕴厚重而不失鲜活表达,是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关键。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时尚的纽带,作为独有的文化符号,为人们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体验。中国的文化遗产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类似于蟳埔簪花这样的特色非遗, ③ ,它们是一座座等待开掘的文化富矿。山川秀丽、人文荟萃的大美中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探寻、感受这片土地的厚重文化与时尚魅力。18.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早在“簪花热”兴起之前,相关部门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就使簪花技艺走出国门赢得广泛关注,还被引入中小学和高校课堂。B. 早在“簪花热”兴起之前,相关部门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就使簪花技艺被引入中小学和高校课堂,还走出国门赢得广泛关注。C. 早在“簪花热”兴起之前,在相关部门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努力下,簪花技艺就被引入中小学和高校课堂,还走出国门赢得广泛关注。D. 早在“簪花热”兴起之前,在相关部门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努力下,簪花技艺走出国门赢得广泛关注,还被引入中小学和高校课堂。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 仿照加点句子示例,在下面活动中任选一个,仿写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活动:扭秧歌、挂灯笼、放风筝22. 国际友人埃文·凯尔计划安排一次深度中国游,九十天游览各地,感受不同的文化风貌。为了更好宣传泉州蟳埔簪花,传播中国非遗文化,请你写一则推荐语向他介绍泉州蟳埔簪花。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5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借晏殊、柳永和辛弃疾三位词人的作品,道出人生的三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种境界可理解为对人生目标的知之,好之,乐之。于个人,于国家,我们站在新的起点,我们都是追梦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年春季期4月份高二年级四校联考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别、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B 2. A3. A 4. ①农业生产的需要:周民族有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如采摘、制衣等,只有高大健壮的女性才能胜任这些体力劳动,所以形成了对女性高大健壮的审美要求。②人口繁衍需求:周民族人口稀少,诸侯间战争又加剧了人口数量的锐减,而人口多寡决定国家强盛与否,女性的生育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女性的高大健壮成为人们对女性审美的要求,有利于人口的孳生。③审美习俗、观念的影响:远古时期人们处于近乎自然的生存状态,沿袭了自然界雄性以美丽外表吸引异性的审美习俗,极力装饰以突出男性的美,而女性反倒并不突出,所以女性着以白色为主导的淡雅服饰。④温柔敦厚的道德规范:周民族社会关注女性的品德修养,以淑女风范来规诫女性,即要求符合温柔敦厚的道德规范。5. ①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于美的定义差异很大,周民族文化里就强调高大健壮的女性美,你不需要为了追求“病态美”而节食减肥,这不仅损害健康,还会让你陷入无尽的焦虑。②《诗经》里对女性的评判除了外在,更注重内在品德,外在的容貌会随时间改变,而内在的修养却能长久散发魅力,你现在把过多精力放在追求单一的身材标准上,忽略了自身其他方面的发展,建议你转移注意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D 7. C8. ①马是父亲稻田的形状,父亲在来信中对不断扩大播种面积,让“马蹄”踏进村庄的展望激昂豪壮,踏马而归、烈马嘶鸣的豪壮画面是“我”由此展开的想象。②骑马回来可以凸显父亲归来时神气的样子,对此的想象表明“我”对父亲外出种稻的态度的转变(表明此时“我”对父亲的崇敬之情)③父亲骑马回来与其他人坐车回来形成对比,骑马回来象征父亲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坚守。9. ①小说中的人物具有诗意化的追求。小说中的父亲在五十岁那年决定出远门,他一路流浪,只为了寻找最适合种水稻的土地。和村人顺城市化浪潮进城的选择相比,父亲的坚守诗意而浪漫。②小说主题表达具有诗意。父亲对种地的执着终于感染了“我”,小说借此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那种对土地的坚守所具有的动人力量,主题具有诗意美。③善用象征手法。小说中马、父亲的衣服、绿色谷芽等意象既是实指,又是虚指,意蕴丰富,撑开了叙事的弧度,构成小说整体丰盈的意义。④小说语言充满诗意。小说中对稻花、海边的稻田、月光下的衣服等的描写形象而细腻,富有画面美;善用修辞,“把地卷起来带走”,“他又把自己栽进了地里”,父亲“被一片蔚蓝的大海拦住”等表达凝练而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CEF11. D 12. B13. (1)族谱是为苏氏家族编写的,而唯独我自己家族的来源能得到详细记载和尊崇,这是为什么呢?(2)在我之后,如果没有人知道家族情况,那么依据我的族谱进一步扩充记载内容,就可以让家族历史传承无穷无尽。14. ①叙述家族谱系渊源和宗族迁徙情况;②明确修谱时详略、尊讳的体例;③体现编写族谱的目的;④确定修谱时所依据的谱学理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C 16. ①借物抒情,衡阳是秋来雁至的地方,可借雁寄语传递友情;②对比,拿柳州与衡阳对比,柳州环境更恶劣,衡阳尚有美好的景色;③借用典故,以被贬的柳恽来宽慰劝勉友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桂影斑驳 ②. 风移影动 ③. 臣以险衅 ④. 夙遭闵凶 ⑤. 夫人之相与 ⑥. 俯仰一世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22题答案】【答案】18. A.毋庸置疑(毫无疑义)B源远流长(年深日久)19. C 20. ①泉州簪花走红的根本原因②所用的鲜花多种多样③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 21. 示例:扭秧歌是北方乡村由来已久的传统,是点燃节日欢腾的火焰,是铭刻民族血脉的图腾。22. 示例:埃文,泉州蟳埔簪花是蟳埔女将鲜花簪成“移动的花园”的国家级非遗传统技艺。而今,千年传承融合现代时尚,您可亲身体验这种活态文化形式,感受“把春天戴在头上”的东方浪漫美学!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