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社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捕捉景物,学会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2.运用所学的方法写出生动的环境描写片段。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取景”和“绘景”的具体方法难点:将方法内化,灵活、综合地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生动、具体的环境描写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知表达即兴创作:教师提出任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清晨走进校园的画面,用语言描绘你‘看到’‘听到’‘闻到’的景象,限时1分钟自由表达”。分享交流:邀请3-4名学生分享即兴描绘内容,教师简要记录关键词(如“鸟鸣”“露水”“晨读声”等)。对比引入:展示《社戏》中“月夜行船”片段,引导学生对比:“同样是自然环境描写,鲁迅笔下的江南水乡与我们刚刚描绘的校园有何不同?他是如何让文字更生动、更有感染力的?”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自然环境描写方法的主题。二、探究:析法——学习描写之道(一)第一步:用心取景任务一:寻景学生快速默读课文(重点:月夜行船、看戏途中、归航段落),找出精彩的环境描写,圈出作者描写了哪些具体的自然景物或元素?(如:月色、豆麦、河流、山、渔火、水草、戏台、航船、小伙伴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社戏》任务二:归位教师引导学生将找到的景物或元素,尝试归类,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表格。维度 内容举例 (《社戏》原文摘录或概括) 作用或效果天(天空气象) 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朦胧、静谧) 地(地面景物)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碧绿的豆麦田地 绘环境,展现地域特色时(时间季节) 夏夜;月夜 点明时间,渲染特定情调景(核心意象) 渔火;几点火;戏台;航船;松柏林 构成画面主体,聚焦细节人(人物互动) 小伙伴划船、说笑;看戏的村民 融入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师生总结,提炼方法:“用心取景”就是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环境。抬头看“天”(天气、天体、云彩),低头看“地”(地貌、植被、水面),留意“时”(季节、时辰、气候),聚焦具体的“景”(突出的、有特色的景物),别忘了融入“人”(人在环境中的活动、感受)。这样取景,画面才丰富立体。小贴士:取景要像摄影——广角(天地)+特写(景)+故事感(时人)(二)第二步:动手描绘任务三:品读聚焦月夜行船经典段落(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小组合作,寻找作者运用了哪些感官进行描绘?找出具体词句。任务四:归类引导学生将找到的词句归类到“光、风、色、味、声”五种感官描写中,完成表格。感官维度 原文例句或概括 效果赏析光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几点火(渔火) 朦胧柔和的光线,勾勒出远山的轮廓和闪烁的渔火,营造静谧、梦幻感。风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扑面”写出风的触感,带来清凉。色 碧绿的豆麦田地;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碧绿”写田野生机,“淡黑”绘远山轮廓,色彩对比鲜明。味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 “清香”写嗅觉,描绘出夏夜田野、水边特有的清新气息。声 歌吹;横笛,宛转,悠扬;说笑 “宛转,悠扬”写笛声的美妙,“说笑”写人的声音,动静结合,充满生机与愉悦。 师生总结,提炼方法:“动手描绘”就是要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和表达。用“光”写视觉的明暗色彩,用“风”写触觉的冷暖流动,用“色”写视觉的斑斓,用“味”写嗅觉的芬芳或气息,用“声”写听觉的韵律。多感官并用,文字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小贴士:好描写是“通感魔术”——让颜色有温度,声音有形状。三、实战训练环节一: 1.情境创设提供场景选项:雨后校园、黄昏菜场、初雪公园(学生任选其一)。 2. 分步写作任务 任务1:取景规划表示例:黄昏菜场角度 我的取景内容天 灰云缝隙透出的夕光地 积水倒映的霓虹招牌时 暴雨刚停的夏日傍晚景 湿漉漉的菜筐、摇晃的电动车灯人 摊主甩伞上的水珠任务2:感官放大镜 从表格中选3个角度,用感官词句扩展描写: 示例: 色+ 光:“青灰色的云层裂开一道缝,熔金似的夕阳突然泼在积水的路面上。” 声+ 风:“电动车驶过水洼的哗啦声里,混着鱼腥味的凉风钻进衣领。”3.独立写作学生根据选择的情境和要求进行片段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互评活动:(1)小组内交换习作,按量表点亮星级。(2)推荐1句“最美感官描写”全班分享。多维评价量表维度 评价要素 评价★★★取景广度 涵盖3个以上“天地时景人”角度 感官密度 调动3种以上感官(色/声/味必含其一) 语言表现 至少一处如通感、比喻等修辞 环节二:1.运用所学写一个环境描写片段。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剧情介绍8岁的男孩伊夏,对世界充满了惊奇,但他却是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学生,在一次闯祸后,老师给了他严厉的惩罚,在同学们的嘲笑中他走出了教室…… 如果我们这样写:“小男孩背着书包,步伐沉重的从教室里走了出来,他缓缓的走过长廊,一步一步的迈下楼梯,来到街上朝家里走去。”很明显,这样的文字并不具有感染力,那么,怎样把小男孩沉重的心情表达的更加生动呢?我们可以试着把环境描写加进来。请同学们请仔细观看视频,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用心取景,动手描绘,试着用环境描写把小男孩沉重的心情生动表达出来,不少于200字。2.分享与评价:学生完成习作语段后,结合评价量表进行自评与互评,并分享与赏读优秀语段。结语:仅仅“记叙”,结果犹如画一张路程图;如果能把印象写出,却同画一幅风景画一样……人家看了你的风景画,就会感到你所感到的,不劳你解释,不用你说明,一切都从画面上直接感到。 ——叶圣陶《文心》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敏锐的感官去捕捉自然之美,用生动的文字去描绘生活之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