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部分学校2025年中考模拟 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蚌埠市部分学校2025年中考模拟 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安徽省中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
(1)阅读古代诗文,我们能够从中得到诸多生活启示。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①______,②______”中,我们读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从朱熹《观书有感》“③______?④______”中,我们明白了只有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从陆游《游山西村》“⑤______,⑥______”中,我们得到了逆境中往往孕育着希望的启示。
(2)古诗文中常常蕴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艺术之美,如杜牧《泊秦淮》中的“⑦______,⑧______”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⑨______,⑩_____”,都是别有所指,意在言外,读来妙趣横生。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枪口轻蔑地直视着他的眼睛。他把手枪放到膝上,恶狠狠地骂了起来:“这算什么英雄,纯cuì是冒牌货,老弟!这样摆脱困境,是最qiè懦、最省事的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对懦夫来说,也不需要更好的出路。你试过去战胜这种生活吗?你尽一切努力冲破这铁环了吗?你忘了在诺沃格勒——沃伦斯基附近,是怎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枪藏起来吧,永远也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轻蔑( ) 纯cuì( ) qiè( )懦 竭( )尽
(2)请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3)以上文段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______。小说中主人公保尔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尤为突出。
(4)联系整部名著,简析保尔准备自杀的前因后果。
3. 复兴中学开展“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小安同学搜集的一则新闻,请你来拟写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字)
记者从亳州市中医药管理局了解到,该局开展基层特色中医调查,进一步深入挖掘我市基层特色中医资源,公布推荐了79名基层特色中医。这79名基层特色中医经过“官方推荐”后,将有效缓解基层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中医健康服务需求,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2)中国古代“四大名医”在医学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请你根据知识积累,选择恰当的序号填空。
名医 扁鹊 华佗 张仲景 李时珍
贡献 ___ ___ ___ ____
A.五禽戏 B.《本草纲目》 C.中医四诊法 D.《伤寒杂病论》
(3)班委会面向全体学生发出“中医文化进校园”倡议书,请你按要求修改。
中医文化进校园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为让中医文化在校园中焕发生机,我们向大家发出以下倡议: 一、主动学习中医知识。认真上好学校开设的中医文化课程,课后阅读中医书籍。 二、______。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中医文化节、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积极传播中医文化。将中医知识分享给家人朋友,科普中医养生小常识,一起制造药膳,带领大家感受中医魅力。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将中医文化传承下去,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班委会 2025年5月21日
①倡议书中有一处格式错误,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②倡议书中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③联系上下文,在倡议书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二、阅读(55分)
[一](23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至碾玉峡
疏泽民
①南风吹来春雨,淅淅沥沥一润,桐城的龙眠山就成了一块浸了水的翡翠,满眼都是流动的新绿。雨后天晴,山峦裹着一层薄雾,像一轴未干的龙眠山居水墨长卷,挂在小城的西北天陲。
②出城向西,进入龙眠山景区。沿颂嘉湖左岸继续西行千余米,前方传来似有若无的轰鸣。继续西行,轰鸣声越来越响亮,如鼓点,从大地深处传来,激越、雄宏、亢奋。循声右拐,提升一个高度,沿坡道往忽皮岭方向前行不远,忽闻轰鸣的水声自脚底的峡谷传来。碾玉峡到了。
③沿着下行的步道,踏上新架的横跨溪流的拱桥。涨起的溪水经过山地茶园间的溪道迎面而来,穿过拱桥一路欢歌,一如我欢快的心情。拱桥下方不远处,水声如安塞腰鼓,绵延不绝地敲在我的心坎上,空气中似乎有微微的振动。
④峡谷的南侧又是一段傍山步道,一块斜伸的山石挡住了一半去路,让我不得不低下头,放慢脚步。扶着步道的仿古栏杆,透过树隙俯身望去,清澈的溪水自龙眠山上来,在眼前一块突兀的岩石上跌宕。经过时间的镂刻和流水的剥蚀,岩石上露出一道道龟壳状裂纹,圆润却又坚硬。水流经此冲泻,散发开来,形成白花花的瀑布,跌入水潭,稍作盘桓,便滑进一段狭长而幽深的峡谷沟槽。
⑤沟槽是谷底岩石被不知什么力量切开的裂缝,宽不及两尺,却深不见底,恍若被巨斧劈开的时光隧道。一溪清水流入谷底,一下子被沟槽吞噬,隐入地下,在石罅间左冲右突,如虎啸龙吟,似鼙鼓闷雷,只闻水响而不见真容。正疑惑这幽暗隧洞如何容得下滔滔活水,忽见下游豁然开朗处,溪流以千军万马之势破壁而出,溅出一团团洁白的水花,经过一块巨大的石坝,向颂嘉湖蜿蜒而去。
⑥峡谷的石壁上,刻有清代作家刘大櫆所作的《游碾玉峡记》。这里是龙眠山风景区,山清水秀,文人墨客喜好游历于此,留下诸多摩崖石刻。宋代画家李公麟在这里绘《龙眠山庄图》长卷,苏轼为此画题跋;明代大司马孙晋引进珍稀的茶籽在这里种植,开辟了桐城小花茶的先河;清代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晚年在这里归隐,寄情山水。
⑦一处无名的亭子临溪而立,翘角飞檐,当地有人称之为“观瀑亭”。一块巨大的天然石坝,嵌在亭下的溪谷里。清澈的溪水,从石坝的脊背上丝绸般滑过,以排山倒海之势,跌入坝下的水潭,訇然间震得地动山摇。我不知那块石坝到底有多宽,它像一条座头鲸,露出青灰色脊背,脊背北端嵌入峡谷陡峭的石壁。石壁被时光雕琢成一块块厚薄不均的石片,如一部部史书,又似数百年桐城文脉镌刻的碑碣。
⑧“龙眠山中紫气生,桐城小花胜龙井,山好水好地气好,龙井比之逊几分。”思绪纷飞间,忽有山歌从山上传来。抬眼望去,对岸大片青翠的茶园里,散布着一群穿红着绿的采茶女。她们挎着篾篓,巧手蝴蝶般在茶树间上下翻飞,一边掐着雀舌般的嫩芽,一边唱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桐城歌中的《采茶歌》。山上的茶园与山下的碾玉峡相互守望,地气与文气彼此成全。我不知道几百年前刘大櫆踏春至此时,可曾听见相似的歌谣,但我知道,碾玉峡不息的溪水里,早已氤氲着来自龙眠山上清新的茶香。
⑨暮色降临,峡谷里的景观楼亮起暖黄色灯光。站在观景台前凭栏俯瞰,沿步道铺设的夜灯如降落的星星,勾勒出栈道的轮廓,宛如潜伏的游龙,为夜游者举起温暖的火把,将游人的脚步和心头照亮。倦鸟归巢,山野渐静,水声愈显清越。
⑩拾级回望,翘角飞檐的观瀑亭像一位不离不弃的守望者,悬在峭壁间烛照清流。我知道,经过几百年光阴流转,碾玉峡昼夜不息地奔涌里,流淌的不只是一溪春水,更有古老文脉与乡村蝶变的共振和鸣。
(选自《安徽日报》)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由近及远地引领读者领略碾玉峡的美。
B. 本文描写景物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刻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C. 文中采茶女所唱的桐城歌中的《采茶歌》,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D. 作者巧妙地将历史文化融入到自然景观中,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5. 联系全文,概括碾玉峡的特点。
6. 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水声如安塞腰鼓,绵延不绝地敲在我的心坎上,空气中似乎有微微的振动。(从感官运用的角度)
(2)石壁被时光雕琢成一块块厚薄不均的石片,如一部部史书,又似数百年桐城文脉镌刻的碑碣。(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7. 第⑨段中“倦鸟归巢,山野渐静,水声愈显清越”中“山野渐静”与“水声愈显清越”是否相互矛盾?为什么?
8. 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二](16分)
材料一
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稳步迈进。目前,我国已建成装备领域214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4家灯塔工厂、1850家绿色工厂,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470台,跃居世界第三位。
②与制造业相关的“机器人产业”也迎来黄金发展期,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中,“机器人”出现了300余次,人形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巡检机器人……更多机器人赛道走入大众视野。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
材料二
①人工智能,确有许多亮眼表现。比如在处理大量数据、执行重复性任务、提高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甚至还有“不要工资不怕累”的特质。可见在某些层面上,人工智能确实对人力劳动构成了一定的替代性,“抢饭碗”一说,并非杞人忧天。
②然而,大可不必过度紧张。在引入了70名政务“数智员工”的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其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把“数智员工”称作“AI公务员”并不准确,它们实际上仅是公务员的助手,不具备单独决策能力,需在监护下开展工作。原因何在?人类的创造力、情感力和复杂决策力,仍难完全替代。
③一方面,人工智能虽集成海量信息与算力,但它仍属“模型”,是在模拟人类既有的认知框架,短期内还难以真正地超越定式、激发创造。另一方面,人是社会性的,多数的工作,也因人的自我实现与人际连接,而别具意义。政务服务中的面对面、心贴心,求医求学中的医者仁心、薪火相传,都能够让互动双方得到珍贵的情绪价值和人生体验。这也正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
(摘编自《人工智能,抢的走咱的饭碗吗》,《人民日报》)
材料三
①在人工智能投资方面,中国与美国存在一定的差距。美国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规模巨大,相比之下,中国大型科技公司虽也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但投资强度较弱。而在风险投资方面,美国风投机构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远超中国。不过,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且在人工智能领域对国外资本持开放态度。国外投资者在中国投资人工智能项目,有望获得丰厚收益,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为全球资本提供了良好机遇。
②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推动人工智能国际治理上,需秉持全球化理念。各方应在通用价值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攻克全球性难题。而在涉及国家安全、隐私保护等敏感领域,则应合理竞争,通过良性竞争推动技术创新与完善,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带来最大益处的目标。
(摘编自《人工智能潜力巨大 未来发展需久久为功》,《中国经济时报》)
材料四
2025年,我们更加意识到,AI本身并不具备道德感和社会责任,其发展方向完全取决于人类的设计和监管。如果任由AI“无限制”或“不受控”发展,其隐含的伦理风险可能会引发深远的负面影响。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会更加积极地在这场变革中承担起主动角色,不仅会探索技术的潜力,更会明确它应服务于何种价值目标——人类的参与不仅是必要的,更是不可或缺的。
(摘编自《2025,人工智能的三大趋势》,《第一财经》)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方人470台,“机器人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B. “数智员工”仅是公务员的助手,并不具备单独决策能力,需在监护下开展工作。
C. 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人工智能投资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D. AI“无限制”或“不受控”发展的后果是隐含的伦理风险会引发深远的负面影响。
10. 根据材料二,概括人工智能无法完全代替人类的原因。
11. 赏析材料三第一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2. 结合以上材料,请你为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建议。
[三](16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①,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②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③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④。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西泠桥石栏。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⑤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选自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有删减)
【注】①奚童:童仆。②林处士:指林逋。③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带。④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⑤梵呗:佛教做法事时赞颂歌咏之声。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拏:______ (2)及下船 及:______
(3)已舍艇 舍:______ (4)于月夜尤胜 尤:______
14.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西泠桥石栏。
16. 同为夜游,张岱和邵长蘅的心境有何不同?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三、写作(55分)
17.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它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一次运动会,一场辩论会,一次大合唱,一次研学活动……这些活动可能浸染着欢乐的色彩,也可能渗透着泪水的苦涩;可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磨炼,也可能是一场潜能的激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2025年安徽省中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题答案】
【答案】 ①.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②.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 问渠那得清如许 ④. 为有源头活水来 ⑤.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⑥.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⑦. 商女不知亡国恨 ⑧.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⑨. 醉翁之意不在酒 ⑩. 在乎山水之间也
【2题答案】
【答案】(1) ①. miè ②. 粹 ③. 怯 ④. jié
(2)你没有尽一切努力冲破这铁环。
(3) ①. 奥斯特洛夫斯基 ②. 坚强 ③. 乐观
(4)前因:保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失去了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的能力,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后果:保尔拿起手枪准备自杀的关键时刻,意识到自杀是一种逃避,他勇敢面对挑战,选择从事文学创作,继续投身于革命事业。
【3题答案】
【答案】(1)亳州79名基层特色中医获“官推”(意思对即可)
(2) ①. C ②. A ③. D ④. B
(3)①称呼“亲爱的同学们”应顶格写。
②把“制造”改为“制作”。
③示例:踊跃参加中医活动
二、阅读(55分)
[一](23分)
【4~8题答案】
【答案】4. A 5. ①景色优美;②水声轰鸣;③地貌独特;④文化底蕴深厚。(意思对即可)
6. (1)运用听觉和触觉描写,生动传神地描绘出瀑布轰鸣带来的震撼感受。(意思对即可)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壁”比作“史书”和“碑碣”,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石壁的形态,表现出历史的厚重感。
7. 不矛盾。这里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以碾玉峡水声愈显清越,衬托出静谧清幽的氛围,突出了碾玉峡独特的自然风光,激发人们的喜爱之情。
8. ①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描绘碾玉峡夜景画面,展现出自然景观的古朴与灵动,表达了作者对碾玉峡自然之美的由衷赞美。②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感慨:作者由眼前溪水联想到几百年来的时光变迁,古老文脉生生不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③对时代变迁的歌颂:碾玉峡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文化,还见证了乡村的发展与蜕变,表达了作者对时代进步的歌颂。④对美好未来的期许:结尾暗示在古老文脉的滋养下,乡村将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表达了作者对碾玉峡美好未来的期待。
[二](16分)
【9~12题答案】
【答案】9. D 10. ①人类的创造力、情感力和复杂决策力,人工智能仍难以完全替代;②人工智能是在模拟人类既有的认知框架,短期内还难以真正地超越定式、激发创造;③人的自我实现与人际连接,别具意义,人工智能难以企及。
11. “巨”和“较”都是用来表示程度的副词,“巨”字突出了美国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规模“大”的程度远超常规,“较”字强调了中国大型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强度“弱”是比较而言的,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12. ①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②加大对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资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③秉持全球化理念,在通用价值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攻克全球性难题;④加强人工智能方面道德感和社会责任的设计和监管,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三](16分)
【13~16题答案】
【答案】13 ①. 撑(船) ②. 待,等到 ③. 丢下,舍弃 ④. 格外,特别
14. 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
15. (1)问他们的姓氏,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2)沿着西湖走了二里左右,双脚有点儿疲劳,坐在西泠桥石头栏杆上休息。
16. 张岱夜游西湖,既有赏雪的欣喜,又含有淡淡的故国之思;邵长蘅夜游孤山,欣赏西湖胜景,心境闲适惬意
三、写作(55分)
【17题答案】
【答案】例文:
那一次,我们唱响青春
校园里的梧桐叶开始泛黄,初三的最后一个秋天悄然来临。当班主任宣布学校将举办“青春之歌”合唱比赛时,教室里先是鸦雀无声,继而爆发出热烈的讨论声。这是我们初中生涯的最后一次集体活动,每个人都明白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排练的第一天,音乐教室里弥漫着紧张与期待。我站在第二排中间,能清晰地看到指挥林老师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注意音准!”“《夜空中最亮的星》不是用嗓子喊出来的,是用心唱出来的。”可我们这群习惯了数理化的理科生,总是把这首抒情的歌唱得生硬刻板。高音部分,男生的声音像被掐住脖子的公鸡;低音部分,女生的声音又飘得找不到调。窗外的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我们此刻沮丧的心情。
转折发生在第三次排练。那天,班长带来了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了我们第一次合唱比赛的录音。“听听,初一时的我们唱得多投入。”录音里传来稚嫩却充满激情的声音。小雅突然红了眼眶:“那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就是单纯地想唱好。”林老师轻轻擦掉钢琴上的灰尘:“音乐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情感的传递。你们即将毕业,这首歌就是你们留给母校的礼物。”
比赛那天,我们穿着整齐的白色衬衫,胸前别着班徽。站在舞台中央,聚光灯有些刺眼。当前奏响起,我看到前排的小美肩膀在微微发抖。当唱到“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时,我忽然想起这三年来所有的欢笑与泪水:运动会上摔倒了被扶起的瞬间,辩论赛前熬夜准备的夜晚,还有每次考试后老师的鼓励……声音不知不觉哽咽了,但奇妙的是,这次我们的和声却格外和谐。台下,我看见林老师用手帕擦拭眼角;评委席上,几位老师跟着节奏轻轻点头。
我们没有拿到第一名,但领奖时全班手拉手鞠躬的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青春。那些跑调的音符,那些排练时的争执,那些站在舞台上的紧张,都化作了记忆里最动人的乐章。就像歌词里唱的:“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这最后一次合唱,不仅是对初中生活的告别,更是我们唱给未来自己的祝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