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喜看稻菽千重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沈英甲,吉林辉南人。曾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电影文学剧本《冯如》等20余部作品。走近作者课文的注释中提到一个细节,这篇文章“选入教材时由作者本人做了改动”。带着疑问,笔者找到了这篇新闻通讯在《科技日报》上的原版文章。同时,笔者还找到了这篇文章在粤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发现两版教材对原文的改动都很多。那么,文章在入选教材时,到底经过了哪些改动,又为什么要这样改动?从教材的改动看人物通讯的“三大特性”——摘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聂鑫老师论文从教材的改动看人物通讯的“三大特性”——摘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聂鑫老师论文一、内容的新闻性这篇文章写于2001年,选入教材时是2019年,在第1处改动中加上“20世纪”会让表述更加严谨。二、内容的严谨性原版“下世纪初”的表达可能会引起歧义:这个“下世纪”到底是相对于袁隆平发言的时间,还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因此教材改为“21世纪初”,显然更为精确。从教材的改动看人物通讯的“三大特性”——摘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聂鑫老师论文三、内容的真实性以上三处改动涉及的分别是年份、数字、专有名词。因为原版与事实有所出入,这些地方在教材中都修订了。文体知识“人物通讯”首先是“通讯”,具有新闻性。新闻性的核心是真实性,同时又讲究时效性。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的片段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常见的写法有:(一)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二)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三)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体知识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情况看,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1.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文体知识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情况看,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2.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3.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4.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文体知识人物通讯的三种类型: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文体知识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②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③新闻叙述更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详细叙述,一般篇幅比较长。④新闻主要以记叙为主,可适当增加议论;通讯则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新闻与通讯的区别解 题作为一篇通讯,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题?请结合四个小标题进行简要分析。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解 题作为一篇通讯,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题?请结合四个小标题进行简要分析。①借用诗句,生动形象,富有神韵和文采。②题目重在描述研究的结果(“喜看”),四个小标题重在揭示“喜看”的原因。③题目中的“喜看”含义丰富:既写出了袁隆平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心情,也写出了作者及人们看到袁隆平做出巨大贡献的喜悦和激动。④题目中的“稻菽”点明了袁隆平的研究对象。⑤“千重浪”形象地描绘了水稻研究的广阔远景,鼓舞和振奋人心。解 题副标题:点明报道的中心人物。“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整体感知人物通讯从读者的角度“写了什么”从作者的角度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怎么写的”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具体事件 精神品质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爱岗敬业献身科研1960年袁隆平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严谨认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不怕吃苦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不畏艰难矢志不移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捍卫真理力排众议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目光长远挑战自我不断进取矢志为民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1.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比起其他文体,新闻的选材尤为重要,因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必须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就是用具体的材料写新闻,离开了具体的材料就不成其为新闻了。本课选用了具体而真实的材料,凸显了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学习时要注意品读。作者如何把这些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2.采用小标题的结构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工作态度和方法学术品格和精神道德操守和准则人生理想和志向开放思考,对比鉴赏比较一下部编版和粤教版教材中的小标题,你认为哪一个好?部编版:标题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标题 2: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标题3: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标题4: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粤教版:标题1: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标题 2: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标题3: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标题4: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参考答案:观点一:粤教版的好。因为它的小标题句式更一致,使全文复杂的内容更简单明了, 结构更清晰,而且和全文的风格、通讯报道的人物气质更统一。开放思考,对比鉴赏比较一下部编版和粤教版教材中的小标题,你认为哪一个好?部编版:标题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标题 2: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标题3: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标题4: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粤教版:标题1: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标题 2: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标题3: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标题4: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参考答案:观点二:部编版的好。第一节,这一小节的标题有一种拼搏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出自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长沙》,后面一句是——浪遏飞舟。这样迎流而上的强健姿态和拼搏精神,与袁隆平勇于实践、追求真理的工作态度是高度一致的。引用诗句,是一种文学性的表达。第二第三小节,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具文学色彩。第四节引用外国专家的评价,文白相间,中外兼备,更显大气与诗意。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3.灵活的表达方式发现特异稻护理特异稻试种特异稻分析研究发现真理欣喜满怀希望失望自信收获如写袁隆平发现真理的过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3.灵活的表达方式在对人物事件的记述中自然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写到感人之处时,作者还常常情不自禁地直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如:“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这段议论高度赞美了袁隆平有胆识有眼光、坚持真理的创新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4.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通讯报道中的重要元素,也是通讯报道中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元。在这篇通讯中,作者如何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表现袁隆平的优秀品质?请举例说明。如:“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赏析:“跨”“迈”“蹲”“翻”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4.细节描写“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赏析:“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惊喜与激动的心情。“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4.细节描写“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赏析: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小结: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明确 ①通俗易懂。如:袁隆平“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②真实准确。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和具体的时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如:产量占90%以上;增长20%左右;1961年7月的一天等。③生动传神。如“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④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如“激动得几乎要喊出来!”⑤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如“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我有两个梦想,一个禾下乘凉梦,还有杂交稻覆盖全球梦。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袁隆平经典语录袁隆平语录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他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性格决定命运,有一点点关系,不是全部。性格很重要,但是不见得决定命运,命运是由各方面来决定的,还有外界条件,还有时代不同了等等。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你追求的东西,如果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希望实现,不会快乐。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身体要好。身体不健康,心有余力不足,无论你搞什么研究都支撑不下来。我现在还在第一线,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下田的。身体不好,怎么行?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对金钱,我是有看法的,要生活、生产,钱是重要的,钱来路要正。第二,钱是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有了钱,要用在正当处,既不能挥霍浪费,也不要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