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 鱼我所欲也【课前预学】预学一 先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标出通假字,然后合上教科书,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4)乡为身死而不受( )预学二 古代器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下列器皿在课文中曾被提及。请你先观察器皿图片,将其序号准确填入下表中,再写出该器皿的名称及用途。表3-1 器皿知识金文及解说 图片 器皿名 用途形声字。上边的“”字表示竹子 ① ② ③象形字。表示一种高脚器皿 ④ ⑤ ⑥形声字。左边的“金”字表金属,右边的“重”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负载 ⑦ ⑧ ⑨B. C.预学三 回顾八年级所学的《<孟子>三章》,谈谈孟子论辩语言的特点。【课堂导学】导学一 孟子的论辩艺术“析义至精”“用法至密”。联系课文内容,完成下列任务,从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三个方面,学习课文严密的论证逻辑。(1)梳理论证思路。细读课文,边读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图3-1 论证思路【小结】课文综合使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式内部均以对比的形式组织结构。从“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到“勿失其本心”,两个结论之间又形成递进关系。全文结构纵横交错,层次分明,体现出孟子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2)分析论证方法。①孟子以“鱼”和“熊掌”做类比,推出对“生”和“义”的论述。结合课文内容和“知识卡片”,分析类比论证的作用。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②课文中,孟子两次对比论证其观点。请任选一处,分析他是如何论证的。(3)赏析论证语言。《孟子》在继承《论语》文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表示逻辑推论的字词、短语。请参照示例,从课文中另选一句分析,体会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示例】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分析:“非独”一词表明舍生取义之心不只是圣贤才具备,“皆”字则将这一观点递进阐述,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是心”,印证“舍生取义”的合理可行。“贤者能勿丧耳”补充解释了现实中一些人做不到“舍生取义"的原因--他们并非没有“是心”,只是不能像贤者那样做到“勿丧”,从而使观点表达更精确恰当,难以反驳。句子:分析:导学二 非凡的气势和浓烈的情感成就了孟子的雄辩艺术。先根据课文内容将下表填写完整,再朗读课文,感受孟子论辩的情感和气势,分析其艺术效果。表3-2 情感、气势分析表段落 句尾助词 句式 艺术效果第1段 ① 两两相对 本段旨在赞颂“舍生而取义”之心。使用句尼助词“② ”能延长语音,使论述妮妮近来、深入人心;同时句子两两相对,工整的句式表达出③ 。整段论述因此取得了气势恢宏、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第2段 焉、与、乎 ④ 、反问句、感叹句 本段旨在谴责“失其本心”的行径。⑤导学三 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本心”的理解。【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材料二】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二【注释】①铄:渗入。②象山先生:陆九渊,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是“读《孟子》而自得之”。【课后拓展】学校辩论队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舍生取义'在当代社会中是否具有价值”的辩论赛,下面是反方的一段论述,请你运用本课所学的论证方法,写一段辩论词驳斥反方的观点。反方辩手:我方认为“舍生取义”在当代社会中不具有价值。当代社会是文明进步的,它更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用珍贵的生命换取忠义的美名,是一种狭隘的思想。正方辩手:答案预学一(1)辟 同“避”,躲避。(2)辩 同“辨”,辨别。(3)得 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4)乡 同“向”,先前、从前。预学二 ①C ②箪 ③古代盛饭的一种圆形竹器 ④B ⑤豆 ⑥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⑦A ⑧钟 ⑨古代的一种酒器预学三 [示例]孟子论辩时经常使用排比句式,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等,使语言气势磅礴。导学一 (1)①舍生而取义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③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①孟子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不直接提出论点,而是从人们容易理解的生活现象说起,以“舍鱼而取熊掌”类推出“舍生而取义”的抽象道理,使论点通俗易懂,更能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②[示例一]第一处对比论证。孟子使用道理论据,围绕“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从正面论证有比生命更重要、比死亡更可恶的事物,从反面否定生最值得喜欢、死最令人厌恶的观点,从而证明“舍生而取义”的合理性。正面论述从“生”与“死”两个角度展开,反面论述也从“生”与“死”两个角度对照展开。对比均衡,论证充分。[示例二]第二处对比论证。孟子使用事实论据,将不食嗟来之食者和不辨礼义受厚禄者做对比,证明重义轻利原是人之本心,从而阐释了论点“舍生而取文”的意义。正、反两面都以现实社会中人的生存、发展活动为例,可比性强,结构匀称。(3)[示例]句子:此之谓失其本心。 分析:“此之谓”这一短语具有总结上文、引出结论的作用。此外.在结论前加上这一短语,能引起读者对结论的注意,强调结论的重要性,突出“本心”的价值,从而更好地论证观点。导学二 ①也 ②也 ③舍生取义的慷慨、豪壮之情 ④排比句 ⑤“焉”字表示感叹语气,表现了孟子舍利取义的情操。“与”“乎”结尾的反问句,表达了孟子对不辨礼义、贪图名利者的严正谴责与鄙夷。排比句式的运用,将批判之情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整段论述严峻、冷峭、具有不可反驳的气势导学三“本心”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本心”并非后天形成,而是每个人生而固有的,“非独贤者有是心”,只是“贤者能勿丧耳”。凡人之所以会丧失“本心”,是因为被“欲”所支配、“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等欲望都会蒙蔽、污染“本心”,“舍生而取义”是保护“本心”的至高表现。拓展[示例]“舍生”不能简单理解为牺牲生命这一结果,它是一种超越自私、超越小我的觉悟和境界,是一种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取义”并非沽名钓誉之举,“义”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当代社会,“义”可以是人生理想,也可以是社会价值观。生命的价值不取决于存活的长度,而在于其存在的意义。在当代社会中,“舍生取义”对实现人生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