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2025年新九年级数学暑假衔接讲义第06练矩形、菱形、正方形(暑假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科版2025年新九年级数学暑假衔接讲义第06练矩形、菱形、正方形(暑假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

资源简介

第06练 矩形、菱形、正方形
(一)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变为90°时,其它的边、角位置也都随之变化。因此矩形的性质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扩充的。
1.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通常也叫做长方形)
2.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说明:因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已知有三个角都是直角,那么第四个角必定是直角。
5.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说明:要判定四边形是矩形的方法是:
方法一:先证明出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有一个直角(这是用定义证明)
方法二:先证明出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对角线相等(这是判定定理1)
方法三:只需证出三个角都是直角。(这是判定定理2)
(二)菱形
菱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当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发生变化时,即当两个邻边相等时,平行四边形变成了菱形。
1.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3.菱形的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5.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说明:要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方法是:
方法一:先证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有一组邻边相等。(这就是定义证明)。
方法二:先证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对角线互相垂直。(这是判定定理2)
方法三:只需证出四边都相等。(这是判定定理1)
(三)正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当邻边和内角同时运动时,又能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为直角且邻边相等,这样就形成了正方形。
1.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判定定理互: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5.正方形判定定理2:两条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注意:要判定四边形是正方形的方法有
方法一:第一步证出有一组邻边相等; 第二步证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第三步证出是平行四边形。(这是用定义证明)
方法二:第一步证出对角线互相垂直;第二步证出是矩形。(这是判定定理1)
方法三:第一步证出对角线相等;第二步证出是菱形。(这是判定定理2
1.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折叠纸片使边DC落在对角线DB上,折痕为DE,则的面积为( )
A.3 B.6 C.9 D.18
【答案】C
【解析】解:令折叠后点C在BD上的对应点为点
∵矩形ABCD折叠后CD边落在BD上,
∴∠BC′E=∠DC′E=∠C=90°,
∵CD=AB=6,BC=AD=8,
∴C′D=6,BD===10,
∴C′B=BD-C′D=10-6=4,
设CE=C′E=x,则EB=8-x,
由勾股定理得:
C′B2+ C′E2=EB2
∴42+x2=(8-x)2,
解得:x=3,
即CE=3,
∴===9;
故选:C.
2.一组对边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 )
A.等腰梯形 B.矩形
C.正方形 D.等腰梯形或矩形
【答案】D
【解析】解:分为两种情况:
①当,且时,四边形是矩形;
②当,且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故选:D.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若适当添加一个条件,就能判定该四边形是菱形.那么这个条件可以是(  )
A.BA=BC B.AC=BD
C.AB∥CD D.AC、BD互相平分
【答案】D
【解析】解:四边形中,、互相垂直,
若四边形是菱形,需添加的条件是:
、互相平分;(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故选:D.
4.如图,在矩形中,对角线、交于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 四边形是矩形,矩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 ,
∴选项A和选项D正确;
∵,
∴,
又∵,
∴是等边三角形,
∴,
∴选项C正确;
∵,
∴,
∴不是等边三角形,
∴,
∴选项B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5.如图所示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此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其中,,则的值是( )
A.128 B.64 C.32 D.144
【答案】A
【解析】解:根据题题得:小正方形的边长等于BE-AE,
∵,,
∴小正方形的边长=13-5=8,
∴.
故选:A
6.如图,O为菱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若AC=6,BD=8,则线段OE的长为(  )
A.3 B. C.5 D.6
【答案】C
【解析】∵DE∥AC,CE∥BD,
∴四边形OCED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ABCD是菱形,
∴∠COD=90°,
∴四边形OCED是矩形,
又∵AC=6,BD=8,
∴OC=3,OD=4,
∴,
在矩形OCED中,OE=CD=5,
故选:C.
7.两张全等的矩形纸片ABCD,AECF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交叉叠放,AB=AF,AE=BC.AE与BC交于点G,AD与CF交于点H,且∠AGB=30°,AB=2,则四边形AGCH的周长为( )
A.4 B.8 C. D.16
【答案】D
【解析】解:∵两张全等的矩形纸片ABCD,AECF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交叉叠放,AB=AF,AE=BC,∠AGB=30°
∴,,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形周长为16.
故选D.
8.如图,点为矩形的对称中心,点从点出发沿向点运动,移动到点停止,延长交于点,则四边形形状的变化依次为( )
A.平行四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矩形 B.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
C.平行四边形正方形菱形矩形 D.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矩形
【答案】A
【解析】解:如图,连接AC,
∵点为矩形的对称中心,
∴OA=OC,
在矩形ABCD中,AB∥CD,
∴∠OCF=∠OAE,∠OFC=∠OEA,
∴△AOE≌△COF,
∴AE=CF,
∴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当AE<CE时,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当AE=CE时,四边形AECF是菱形,
当AE>CE时,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当点E到达点B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
∴四边形形状的变化依次为
故选:平行四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矩形.
故选:A
9.如图,将两条宽度均为2的纸条相交成角叠放,则重合部分构成的四边形的面积为______.
【答案】8
【解析】∵AB∥CD,
∴∠ABC=30°,
又∵两条纸条的宽度均为2,
∴AB=4,
同理可得AD=4,
又∵AB∥CD,AD∥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又∵AB=AD=4,
∴四边形ABCD是菱形,
∴S菱形ABCD=4×2=8,
故答案为8.
10.如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5,正方形CEFG的面积为2,点G在线段CD上,且B、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联结AC、AE,则△ACE的面积是_____.
【答案】
【解析】解:∵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5,正方形CEFG的面积为2.
∴.
∴△ACE的面积==.
故答案为:.
11.如图,在矩形中,若,,则的长为________.
【答案】14
【解析】解:四边形是矩形,,

在中,,


故答案为:14.
12.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D=8,AC=6,OE∥AB,交BC于点E,则OE的长为______.
【答案】2.5
【解析】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
∴,∠BOC=90°,∠ABD=∠CBD,
∴,
∵,
∴∠ABD=∠BOE,
∴∠EBO=∠EOB,
∴BE=OE,
∵∠OBC+∠OCB=90°,∠EOB+∠EOC=90°,
∴∠EOC=∠ECO,
∴OE=CE,
∴,
故答案为:2.5.
13.如图,P是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一点,PE⊥AB于点E,PF⊥AD于点F.
(1)若∠BAD=60°,PE=1,求AE的长.
(2)若∠BAD=90°,判断四边形AEP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答案】(1);(2)正方形,理由见解析
【分析】(1)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BAD=60°,
∴∠PAE=30°
∵PE⊥AB,
∴AP=2PE=2,

(2)证明:四边形是正方形,
理由如下:,,,
四边形是矩形,

在和中,



四边形是正方形.
1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为BC的中点,,.
(1)求证:四边形ABED是菱形;
(2)过点E作于点F,若,,求EF的长.
【答案】(1)见解析;(2)
【分析】(1)证明:∵,,
∴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Rt△BCD中,E是斜边BC的中点,
∴DE =BE,
∴四边形ABED是菱形.
(2)过点D作DG⊥BC于点G,如图所示:
在Rt△BCD中,


∵DC=8,BC=12,
∴DG=,
又∵S菱形ABED = AB·EF = BE·DG,AB=BE,
∴EF =DG =.
15.如图,点E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连BE并延长到F,使BE=EF,连DF.
(1)求证:DF∥AC
(2)若BF=2AB且CD与EF的交点G正好是CD的中点,请连接CF、DE,判断四边形CEDF的形状,并证明.
【答案】(1)见解析;(2)四边形CEDF是矩形,见解析
【分析】(1)过点F作FH∥AB,交AC的延长线于点H,
∴ ∠ABE=∠HFE,∠AEB=∠HEF,
∵BE=EF,
∴△ABE≌△HFE,
∴AB=HF,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CD∥AB,
∴HF=CD,CD∥FH,
∴四边形CDFH是平行四边形,
∴DF∥CH,
∴DF∥AC.
(2)根据(1),得DF∥AC,
∴ ∠DGF=∠CGE,∠DFG=∠CEG,
∵CG=GD,
∴△DGF≌△CGE,
∴EG=GF,
∴四边形CEDF是平行四边形,
∵BE=2EF,BF=2AB,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EF,
∴四边形CEDF是矩形.
16.如图,平行四边形中,对角线、相交于点, BE∥AC交的延长线于点,.
(1)求证:四边形是矩形;
(2)若,,求四边形的面积.
【答案】(1)见解析;(2)
【分析】(1)证明:如图,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又点在的延长线上,

又,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又,

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解:在矩形中,,,
是等边三角形,


又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中,,
四边形的面积.
17.如图1,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BC上的任意一点(不与B、C重合),EF⊥AE与正方形的外角∠DCG的角平分线交于点F.
(1)求证:AE=EF
(2)将图1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图2,连DF、BF,BF与AE交于点H,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则四边形ABFD的面积是否随E点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变,请求出四边形ABFD的面积.
(3)在(2)的条件下,若S△BCF=4,求四边形AHFD的面积.
【答案】(1)见解析
(2)点E在BC上运动时,四边形ABFD的面积不变化,始终等于16;
(3)S四边形AHFD=.
【分析】(1)证明:如图1,在AB上截取BH=BE,连接HE,
∵AB=BC,
∴AH=EC,
∵∠B=90°,
∴∠BHE=∠BEH=45°,
∴∠AHE=135°,
∵∠BCD=90°,
∴∠DCG=90°,
∵CF平分∠DCG,
∴∠GCF=45°,
∴∠ECF=135°,
∴∠AHE=∠ECF,
∵∠AEF=90°,∠B=90°,
∴∠AEB+∠CEF=90°,∠AEB+∠BAE=90°,
∴∠CEF=∠BAE,
在△AHE和△ECF中,,
∴△AHE≌△ECF(ASA),
∴AE=EF;
(2)解;连接BD,作FN⊥x轴于点N,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DBC=45°,
∴∠DBC=∠FCN=45°,
∴CF∥BD,
∴S△BFD=S△BCD,
∴S四边形ABFD=S△BFD+S△BAD=S△BCD+ S△BAD=S正方形ABCD=42=16,
即点E在BC上运动时,四边形ABFD的面积不变化,始终等于正方形ABCD的面积16;
(3)解:∵S△BCF=BC·FN=×4×FN=4,
∴FN=2,
由(1)可得AE=EF,
又∵∠ABE=∠ENF=90°,∠BAE=∠NEF,
∴△ABE≌△ENF(AAS),
∴BE=FN=2,EN=AB=4,
∴BN=BE+EN=6,
∴点E的坐标为(2,0),点F的坐标为(6,2),
设直线BF的解析式为y=kx,
将F(6,2)代入可得2=6k,
解得k=,
∴直线BF的解析式为y=x,
设直线AE的解析式为y=mx+n,
将A(0,4),E(2,0)代入可得,
解得,
∴y=-2x+4,
由,
解得,
∴点H的坐标为(,), 
∴S△ABH=AB×xH=×4×=,
∴S四边形AHFD=S四边形ABFD- S△ABH =16-=.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06练 矩形、菱形、正方形
(一)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变为90°时,其它的边、角位置也都随之变化。因此矩形的性质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扩充的。
1.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通常也叫做长方形)
2.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说明:因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已知有三个角都是直角,那么第四个角必定是直角。
5.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说明:要判定四边形是矩形的方法是:
方法一:先证明出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有一个直角(这是用定义证明)
方法二:先证明出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对角线相等(这是判定定理1)
方法三:只需证出三个角都是直角。(这是判定定理2)
(二)菱形
菱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当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发生变化时,即当两个邻边相等时,平行四边形变成了菱形。
1.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3.菱形的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5.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说明:要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方法是:
方法一:先证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有一组邻边相等。(这就是定义证明)。
方法二:先证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对角线互相垂直。(这是判定定理2)
方法三:只需证出四边都相等。(这是判定定理1)
(三)正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当邻边和内角同时运动时,又能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为直角且邻边相等,这样就形成了正方形。
1.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判定定理互: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5.正方形判定定理2:两条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注意:要判定四边形是正方形的方法有
方法一:第一步证出有一组邻边相等; 第二步证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第三步证出是平行四边形。(这是用定义证明)
方法二:第一步证出对角线互相垂直;第二步证出是矩形。(这是判定定理1)
方法三:第一步证出对角线相等;第二步证出是菱形。(这是判定定理2
1.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折叠纸片使边DC落在对角线DB上,折痕为DE,则的面积为( )
A.3 B.6 C.9 D.18
2.一组对边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 )
A.等腰梯形 B.矩形
C.正方形 D.等腰梯形或矩形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若适当添加一个条件,就能判定该四边形是菱形.那么这个条件可以是(  )
A.BA=BC B.AC=BD
C.AB∥CD D.AC、BD互相平分
4.如图,在矩形中,对角线、交于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B. C. D.
5.如图所示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此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其中,,则的值是( )
A.128 B.64 C.32 D.144
6.如图,O为菱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若AC=6,BD=8,则线段OE的长为(  )
A.3 B. C.5 D.6
7.两张全等的矩形纸片ABCD,AECF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交叉叠放,AB=AF,AE=BC.AE与BC交于点G,AD与CF交于点H,且∠AGB=30°,AB=2,则四边形AGCH的周长为( )
A.4 B.8 C. D.16
8.如图,点为矩形的对称中心,点从点出发沿向点运动,移动到点停止,延长交于点,则四边形形状的变化依次为( )
A.平行四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矩形 B.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
C.平行四边形正方形菱形矩形 D.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矩形
9.如图,将两条宽度均为2的纸条相交成角叠放,则重合部分构成的四边形的面积为______.
10.如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5,正方形CEFG的面积为2,点G在线段CD上,且B、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联结AC、AE,则△ACE的面积是_____.
11.如图,在矩形中,若,,则的长为________.
12.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D=8,AC=6,OE∥AB,交BC于点E,则OE的长为______.
13.如图,P是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一点,PE⊥AB于点E,PF⊥AD于点F.
(1)若∠BAD=60°,PE=1,求AE的长.
(2)若∠BAD=90°,判断四边形AEP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1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为BC的中点,,.
(1)求证:四边形ABED是菱形;
(2)过点E作于点F,若,,求EF的长.
15.如图,点E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连BE并延长到F,使BE=EF,连DF.
(1)求证:DF∥AC
(2)若BF=2AB且CD与EF的交点G正好是CD的中点,请连接CF、DE,判断四边形CEDF的形状,并证明.
16.如图,平行四边形中,对角线、相交于点, BE∥AC交的延长线于点,.
(1)求证:四边形是矩形;
(2)若,,求四边形的面积.
17.如图1,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BC上的任意一点(不与B、C重合),EF⊥AE与正方形的外角∠DCG的角平分线交于点F.
(1)求证:AE=EF
(2)将图1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图2,连DF、BF,BF与AE交于点H,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则四边形ABFD的面积是否随E点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变,请求出四边形ABFD的面积.
(3)在(2)的条件下,若S△BCF=4,求四边形AHFD的面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