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公共艺术.美术篇北京出版社01020304不同的美术门类 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欣赏美术作品美术实践活动基础模块05060708中国传统工艺摄影中国书法设计拓展模块第七章中国书法公共艺术.美术篇概说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为大篆、小篆,至定型于魏晋以后的魏碑、行书、草书、隶书、楷书等,中国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书法具有通过一定形式来表达作者内心情绪、政治主张、陶冶情操等各种功能,使作品更具有个人属性和社会功能。另外,书法作品以抽象的形式来表达,以意写形,以形传神。书法与诗词、篆刻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形的画、无声的乐”。欣赏书法艺术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第一是整体与局部的统一。欣赏书法时应首先从全局入手,对艺术手法和风格有大概的印象,然后看其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形神兼备,生动活泼,最后再回到整体,从理性高度予以把握。第二是动静转换。应随着作者创作的过程移动视线,体会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节奏、力度及情感的不同变化,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变化。第三是形象具体化。欣赏书法作品时应展开联想,将书法艺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其具象化,从而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领会作品意境。第四是正确把握创作背景与文化。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理清作品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气息和作者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作意境。学习和欣赏中国书法作品,是本章的主要任务。我们要通过软笔书法、硬笔书法、铭文、篆刻等领略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瑰宝,提高艺术欣赏水平。中国的铭文始于夏、商、周直至今天,铭文是中国书法的早期载体,它当时的作用是记载历史重大事件,而后世人们又逐渐发现了它的美学价值,使铭文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极其浓重的一笔。第三节 铭文作品欣赏利簋铭文利簋(音同鬼)铭文,又称武王征商簋,是中国早期的青铜器,是迄今所发现最早的西周青铜器。1976 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西周窖藏,簋高28cm,口径22cm。簋腹内底铭文4 行32 字。利簋铭文(图7-3-1)记载了武王征讨商国的历史事件。原文译文如下。原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末,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释文大意为武王征讨商国,甲子曰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阁,辛末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右史利铜,用作檀公宝尊彝。铭文除记载的作用,文字本身也极具美感,笔画端庄凝重,流畅优美,工艺上宁巧勿拙,但又不失灵动,后世奉为金文经典。图7-3-1 利簋铭文作品欣赏毛公鼎铭文毛公鼎铭文(图7-3-2),是西周晚期青铜器毛公鼎的铭文,清朝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有制器人毛公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上沿饰环带状重环纹。铭文32 行499 字,是现存最长的铭文。图7-3-2 毛公鼎铭文作品欣赏墙盘铭文墙盘铭文(图7-3-3)为西周中晚期作品,于西周恭王时期,1967 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庄白村,器形恢弘大气,制作工艺精良,周围饰有重环纹。图7-3-3 墙盘铭文作品欣赏石鼓文石鼓文是先秦刻石,也是我国现今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被称为“石刻之祖”(图7-3-4),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它是刻在一个大小不等,高度和直径约有2 尺的圆形石头上,因为石形像鼓,所以被称为“石鼓文”。图7-3-4 石鼓文西周铭文鉴赏一、西周早期铭文(一)大孟鼎铭文大孟鼎(图7-3-5)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礼村,鼎高100.8cm,口径78.3cm,鼎身立身圆腹,三柱足,三足有兽面纹饰,口沿下有饕餮纹带,造型雄伟凝重,威仪万方。内壁有铭文291 字,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大气,用笔圆润,结构严谨,气韵动感十足。大孟鼎铭文为青铜器铭文中不可多得的书法上品。拓展欣赏图7-3-5 大孟鼎铭文西周铭文鉴赏一、西周早期铭文(二)何尊何尊(图7-3-6)是西周早期青铜盛酒器,祭器,周成王时期何氏贵族所求,故得名“何尊”。1963 年出土于宝鸡贾村,现藏于宝鸡青铜博物馆,何鼎器形属方器,四壁中线有透雕,口沿下有仰叶文,叶面有云纹,整器以细云纹衬地,富贵华丽,何尊内底铸有铭文12 行122 字,记载了周成王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有“宝兹中国”一句是中共二字的最早文字记载,被誉为“镇国之宝”。拓展欣赏图7-3-6 何尊西周铭文鉴赏二、西周中期铭文散氏盘铭文散氏盘(图7-3-7)是西周中晚期的一件重器,清乾隆年间山西凤翔出土,经著名学者阮元考证后,定名为“散氏盘”,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散氏盘铸于盘内底部,共19 行,375 字,现在可识别的仅有357 字。内容是一篇涉及西周中期诸侯国土地分配的问题。散氏盘铭文的书法艺术风格,浑朴雄奇,用笔豪放,敦厚圆润。有金文的凝重,又有草书的流畅,开“草篆”的先河,因此,在铭文从早期到晚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拓展欣赏图7-3-7 散氏盘铭文西周铭文鉴赏三、西周晚期铭文大克鼎铭文大克鼎( 图7-3-8) 是西周孝王青铜器,1890 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此鼎体型高大,高93.17cm,重201.5kg。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290 字,铭文工整,笔势圆润,是西周中期铭文的典范。《大克鼎铭文》在书体上写得洋洋洒洒,字的大小统一又不失灵动,用笔上方圆兼备,端庄凝重,圆润古拙,笔法劲健,呈现出一种舒展、端雅的文字风尚。在铸造工艺上也十分精湛,特别之处是在字与字之间有纵横条纹格,这是在西周铭文中不多见的。拓展欣赏图7-3-8 大克鼎铭文动脑和动手 >1. 选取一件你喜欢的铭文作品,并说明喜欢它的理由。2.“虢季子白盘”,铸于公元前816 年,因作器者为虢季子(名白)而得名。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请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知识,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介绍。中国篆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篆刻是指在金、银、玉石等材料上以篆体文字雕刻的艺术。在使用者的用途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第四节 篆刻作品欣赏古代印玺春秋战国时代的印章,流称为“古玺”。古玺文字的篆法与布白,有着特殊的风貌和情趣,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古玺的许多文字,因为年代和地域等因素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认识,就其构成来说,可分为朱文古玺和白文古玺。古玺按作用来分可分为官玺和私玺,官玺是证明其官职和权利,私玺的用途更为广泛,包括姓名、吉祥语、图案及大型烙马印等。作品欣赏名家篆刻在篆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风格各异的流派及位数众多的高手巨匠层出不穷,也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著名作品。《破荷亭》是吴昌硕一方朱文印章,师法秦玺,又兼容并蓄的吸收了汉印的一部分因素,使印面有很强的历史沧桑感,令作品有了根。在刀法上使用以冲刀法为主,切刀法为辅的技术特点,很好的处理的刀法与笔画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使作品有了很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布局上作者很巧妙的运用了疏与密的对比关系,产生了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怦然心动,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视觉印象。《破荷亭》整件作品利用各种创作手段,综合的展示出作者本人对篆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传承与创新,充分显示出吴昌硕作为篆刻名家的恢弘手笔。 破荷亭中国篆刻鉴赏一、秦汉时期(一)秦印秦印分为官印和私印,官印除天子用玉刻印外,一般官员用铜印,多为白文,通常2 ~ 3cm 见方,正方形印用田字格(图7-4-5),把小篆这种字体进行艺术加工处理,让其合理融入方形格中,使印方与印章形式上更为统一。与方形印并存的“日”字形印(图7-4-6),因为其正好是方形印的一半,所以称为“半通印”。秦印在章法上很严谨,疏密虚实安排得当,有古朴之风向灵动多姿转变,体现了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继往开来的鲜明时代特征,为汉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展欣赏图7-4-5 秦印(田字形)图7-4-6 秦印(日字形)中国篆刻鉴赏一、秦汉时期(二)汉印汉印(图7-4-7)是篆刻艺术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汉印分为铸印和凿印,一般文官用铸印,武官用凿印,印文以白文居多。在字体上把篆书和隶书有机融合,使印文更加苍劲。汉印的总体艺术风貌是浑厚古朴,外拙内巧,端庄凝重,平正自然。汉印除了平正一路的风格还有一些是粗放雄奇的,还有工整严谨的。正是由于这些治印风格上的千姿百态,才是篆刻这一艺术门类进入了历史上第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汉印中均匀平正的白文印是最具代表性的,其中像“东群守图”“巧工司马图”(图7-4-8)苍劲古朴,刀法天然成趣,利用疏密对比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汉印的白文印效果使中国篆刻艺术产生极具深渊的艺术效果。拓展欣赏图7-4-7 汉印1图7-4-8 汉印2中国篆刻鉴赏二、明清时期(一)明代名家篆刻篆刻艺术发展到了明代,揭开了篆刻文人流派化的序幕。1. 文彭《江风山月》《江风山月》(图7-4-9)是一方文彭中年时期的作品,此印借鉴了很多汉印的元素,有汉印中将军印的印风,但又在个人的处理方面,比如“风”字的横折,把竖变弯,加强了灵动性,使右半边印文活泼起来,左下角的“月”字,横向旋转,别有韵味,另外月字的笔画突然加粗,起到了“压角”的作用,与右边的文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大一小、一轻一重,一动一静,印面和谐统一,引人入胜。拓展欣赏图7-4-9 《江风山月》中国篆刻鉴赏二、明清时期2. 何震《披云卧石》《披云卧石》(图7-4-10)是何震存世的屈指可数的实物之一,此印篆法工整,线条统一,整体感很强,布白得体,外紧内松,刀法率真,冲刀直入,工稳刚猛,布白上造成强烈的疏密对比,令人赏心悦目。右上角“披”字与边缘的破残是有意为之,既印文与边框和外部空间在一种对话,又造成了一种古拙的韵味,还有左边的“卧”“石”两字与边框的连接处。“云”字的横线密排,与右边“石”的大块空间,形成了很强烈的疏密对比,可谓“宽可行马、密不容针”。拓展欣赏图7-4-10 《披云卧石》中国篆刻鉴赏二、明清时期(二)清代名家篆刻1. 丁敬《竹解心虚是我师》丁敬(1695—1765 年),字敬身,号钝丁、梅农等,浙江钱塘县人,浙派创始人。丁敬上学秦印玉玺,融一生只所学,把切刀法加以规范,自成一家。丁敬的《竹解心虚是我师》(图7-4-11)取法秦汉碑的情趣,线条细劲,右边框时有时断,洋洋洒洒,好似笔墨淋漓,产生了一种书法中断,跳跃的节奏感,而全部的协调统一,又在律动之美中体味出宁静肃穆,纯清的意境与印文形成默契。此印的用刀节奏感强,线条古拙遒劲,向右上角的“竹”字的几个竖划,挺拔有力又气象万千。用笔柔中带刚,非常富有书法的笔墨韵味,用时又有很强的金石味道。此印把笔墨金石融会贯通,这种印风后来成为浙派篆刻朱文印的典型风格。拓展欣赏图7-4-11《竹解心虚是我师》中国篆刻鉴赏二、明清时期2. 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邓石如(1743—1805 年),原名邓琰,字石如,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凤水渔长等。安徽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图7-4-12)是邓石如的代表作之一,在邓石如的书法理论中有“疏可行马,密不透风”的美学观点,这方印把这种观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流、断”二字繁与增加笔画间的密度,以作衬托。“江”字与“岸”“千”“尺”三字呼应,笔势舒展,大片块面与“断”字相呼应,形成力疏密有度的整体形象,另外在笔画上,都有隶书的书写特征,此印方寸之间处处渗透着作者的博学与才华,足见邓石如隶篆金石功力之深。拓展欣赏图7-4-12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动脑和动手 >1. 选取一件你喜欢的篆刻作品,并说明喜欢它的理由。2. 现代著名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书、画、印四绝,名作如云,请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知识,并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介绍。感谢您的聆听指导公共艺术.美术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