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公共艺术.美术篇北京出版社01020304不同的美术门类 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欣赏美术作品美术实践活动基础模块05060708中国传统工艺摄影中国书法设计拓展模块第三章 欣赏美术作品公共艺术.美术篇概说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在处理形神关系时都要求做到“形神兼备”,在造型与意境的表达上都要求“气韵生动”。欣赏中国画,可以从“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这六种方法入手。这六种方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西方绘画史到了文艺复兴以后尤为凸显。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主要是反映圣经故事。而19 世纪的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是相对于17 世纪的古典主义的美术流派而言的。其美术特征是:严峻的重大题材,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艺术形式;强调完整性的构图;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同时期的现实主义流派则赞美自然,歌颂劳动,展现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描绘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以及大自然的壮美。随后的印象派绘画也称作印象主义,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将历史的文化生活形态引入美术鉴赏,就是通过文化主题对整个美术的外延和内涵进行一种探索,展开思考,进行探究性学习。采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法展开学习,通过中外的相互比较来认识各自文化的差异,这种鉴赏有助于了解文化艺术的不同特点,了解地域文化对美术的影响。例如,宗教建筑在东西方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艺术形态,其不同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由此引申而出的问题,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愿望,并学会用另一种思路去思考世界美术文化现象。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广阔,有的是反映作者所处年代的贵族生活场景和社会场景的绘画题材,称为中国社会生活画。这些绘画在表现其内容的时候,主要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其反映的内容富有真实的生活气息,它描绘的人物通常都要求具有真实感,包括人物的形象、表情、心理、衣着,以及人物生活的环境。第一节 欣赏中国画作品欣赏《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卷(宋摹本),绢本,设色,纵28.7cm,横335.5cm。见于宋《宣和画谱》,现存此本为宋摹本,元代汤垕《画鉴》、清代孙承泽《庚子消夏记》、顾复《平生壮观》、《石渠宝笈初编》等书皆着录。清末流出宫外,1945 年,张大千以500 两黄金的巨款所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一段是“听奏琵琶”,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第二段是“集体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在这个场面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露出一种尴尬的神态,完全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第三段是“中间休息”,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第四段是“独自聆听”,描绘了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第五段是“曲终人散”,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以此结束了整个画面。《韩熙载夜宴图》全卷分为五段,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 作品欣赏作品欣赏《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采用了与《洛神赋图》一脉相承的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出现。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地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画家在构图上匠心独具,每段一个情节、一个地点、一个人物组合,每段相对独立,而又统一在一个严密的整体布局当中,繁简相约,虚实相生,富有节奏感,图中三个屏风绝不雷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画家巧妙的构思。人物的动作姿态变化丰富,每个角色都有动作的趋向,疏密向背有致,神态动静相宜,全图之势蓄于画卷之内,紧密而富有张力。第三段景物中画家并不刻意精心描绘夜色,而是巧妙的安置了一枝烛台,红烛高照,点明了《韩熙载夜宴图》特定的时间,这种中国传统式的意象表现手法与方式共同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作品欣赏《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宽24.8cm,长528.7cm,绢本,淡设色画;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它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社会风俗画,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描绘了北宋时期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欣赏《清明上河图》这幅市井风俗画卷是画家选取了汴梁城市中的一个局部,细细加以描绘,犹如电影中的一个长镜头。从外城的菜园子,一直画到内城最为繁华的地段,让观者看得有滋有味。整幅作品可以分为“城郊春色”“汴河虹桥”“市区街景”三个部分。作品欣赏《清明上河图》“城郊春色”(图3-1-4),描绘了北宋时期东京汴梁城郊外的农村景色,早春清明时节,茅屋、村落、树林、田陌在薄雾中隐约可见,小桥边的路上有人赶着毛驴商队迤逦而来,走向东京汴梁。萌芽的柳树林,展示着乡间的春色,给人呈现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1作品欣赏《清明上河图》“汴河虹桥”是整幅画作的中心部分,展现了汴河两岸繁荣昌盛的商业场景。虹桥边的汴河中,一派繁忙,有的船泊靠岸边,有的船正在行驶,汴河两岸茶坊、酒肆、客栈整齐排列,反映出宋时汴京经济的繁荣昌盛。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2作品欣赏《清明上河图》“市区街景”描绘了汴梁城内市区街道的繁华气象。这一部分以东京汴梁高大宏伟的城楼为起点,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街道上行人车马,来来往往,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摩肩接踵。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3作品欣赏《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有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第一是画作内容丰富,画家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第二是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第三是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作品欣赏《秋山问道图》《秋山问道图》属于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秋山问道图》,绢本,水墨。纵156.2cm,横77.2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整幅画面描绘的是层层峰峦相叠,林木丛生的景象。《秋山问道图》是一幅秋景山水画,主峰居中显示出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法。《秋山问道图》作品欣赏《秋山问道图》《秋山问道图》在画法上,山用淡墨长披麻皴,画出土多石少的浑厚的质感。山头转折处重叠了块块卵石(即矾头),不加皴笔,只用水墨烘染,然后,以破笔焦墨点苔,点得非常沉着利落,使整个大山气势更加空灵。顺便说一下,山水画中点苔的作用,它可以表现远处丛树、杂叶;可以表示石上青苔;也可以用它来打破一下皴法的单调,使画面更有精神,增加一种形式美。在这幅画上点苔相当成功,而且显示出巨然皴、染、点技法非常成熟。另外山顶中夹着矾头,使皴笔密中“透气”,有以虚映实的效果。当然矾头如果用得太多,则会造成景碎,破坏山的整体效果。作品欣赏《写生珍禽图》《写生珍禽图》属于花鸟画。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均称为花鸟画。中国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花鸟画描绘的对象泛指各种动植物,包括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禽兽等类。《写生珍禽图》五代黄筌绘,绢本设色,纵41.5cm,横70.8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画各类飞禽,昆虫,龟等二十余种。形象准确生动,笔法工细,色调柔丽协调,可看出写生功力之深。这幅《写生珍禽图》只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写生珍禽图》作品欣赏《写生珍禽图》《写生珍禽图》标志着中国画中的花鸟画从早期的粗拙至此已经臻于精美,中国的花鸟画家已经具备完善的写实能力。勾廓填彩,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方法,但与早于此图的唐代人物画与山水画相比较,此图勾轮廓的墨线大都非常轻细,似无痕迹,所赋色彩,也明显区别于唐画的浓烈艳丽,而是以淡墨轻色,层层敷染,更重质感。这种绘画风格注重表达物象的精微、逼真,似乎有些接近于现代的照相再现。中国画作品鉴赏一、《村医图》《村医图》是中国宋代画家李唐的国画作品。该画为立轴,绢本,淡设色,纵68.8cm,横58.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村医图》为一幅风俗人物画,描述走方郎中(村医)为村民治病的情形。图中树荫下,病人袒露着上身,双臂被老农和一个少年紧紧地抓着,身边另一少年牢牢地按住了他的身子,他双目圆瞪、张着大嘴,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一条伸出的腿也被人死死踩住,这时的他只能听凭背上的疮伤被艾火熏灼。 李唐《村医图》(局部)作品欣赏中国画作品鉴赏二、《枫叶寒蝉》《枫叶寒蝉》是齐白石工兼写风格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取枫叶一支,以大写意手法画出,简括、传神;一只寒蝉伏于叶上,正感知着浓浓的秋意,蝉笔法工致,呼之欲出,境界新奇而充满诗意。写意的树叶与工笔的寒蝉相互对比,其格调超脱高妙,力显神韵,洋溢着健康、有趣、自足和蓬勃的生命力。画面构图简洁,流露着画家对日常生活情景的热爱和朴实深厚的人生体验,通过水墨和色彩把自己真挚的情感,质朴无华地熔铸于笔端。 齐白石《枫叶寒蝉》作品欣赏中国画作品鉴赏三、《枇杷》《枇杷》取日常小景,通过酣畅的笔墨把生活摄入画面,遗貌求神,无论在造型、笔墨和结构、创意上都成自家风范,洋溢着欢乐、健康、开朗、旺盛的生命力和画家独创的风采。齐白石《枇杷》作品欣赏中国画作品鉴赏四、《奔马图》《奔马图》作于1941 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奔马图》作品欣赏动脑和动手 >1. 仔细观察《清明上河图》,说说此画表现了哪些中国画的艺术特点。2. 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幽深而高远,代表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的人生态度,请从互联网上选取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山水画,向大家介绍它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态度。感谢您的聆听指导公共艺术.美术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