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朗读指导
登 幽 州 台 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 中国唐代文学家
(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的一套施政方针,因此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而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登幽州台歌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关于幽州台: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3)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直译: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意译: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
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
我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古诗译文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诗词鉴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思考:一二句从什么角度来写诗人的孤独?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诗词鉴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从时间角度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思考:一二句从什么角度来写诗人的孤独?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更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悲情。
诗词鉴赏
思考:三四句从什么角度来写诗人的孤独?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更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悲情。
诗词鉴赏
思考:三四句从什么角度来写诗人的孤独?
(从空间角度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炼字:
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独”字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合作探究
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
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怀才不遇的悲叹和孤单苦闷的
心绪。
合作探究
2.《登幽州台歌》中,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古今,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
合作探究
2.《登幽州台歌》中,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古今,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
诗歌中所表现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泪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合作探究
3.作者是如何表现“登 ”这一题意的?
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
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
诗人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分析
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了
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文章主旨
诗人登楼远眺,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之情,同时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下 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