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郑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期中考试答案语 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D【解析】A项,“因此人物的细节越丰富,作品的艺术境界就越高”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的“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和材料二第三段中的“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可知,并非人物的细节越丰富,作品的艺术境界就能越高,细节对作品的改变也可能是消极的。B项,“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C项,原文“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细节可以是作者苦心经营,想象出来的。2.A【解析】B项,“就会将细节描写得既妥当又成功“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第四段中的“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或者……甚至是失败的”可知,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的作家不一定就能将细节描写得既妥当又成功。C项,“只要……就能够……”说法绝对,材料一第四段只是说作家必须具备这三点才能运用细节提升作品的品格,并不等于只要具备这三点,就能写出好作品。D项,“细节都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但是会表现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第四段的内容可知,选项的说法只针对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小说创作。3.C【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小说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细节应该为塑造人物、书写命运等服务,但要警惕“细节肥大症”。A、B、D三项中都提到了某一细节的多次出现,也都体现了这一多次出现的细节的艺术效果。C项在《促织》原文中,对神巫家中场景描写较为简洁,重点在占卜的过程和结果上。若添加如此大量无关细节,属于“细节肥大症”,不仅会使行文拖沓,还分散读者注意力,偏离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的核心目的,属于典型的细节运用不当的表现,违背了“细节应该为塑造人物、书写命运等服务”的原则。4.①通过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提升作品品格。②通过有效影响作品的结构提升作品品格。③通过正向(积极)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提升作品品格。④通过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提升作品品格。(或者通过细节带来的暗示或隐喻作用提升作品品格)【评分细则】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给4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5.①三次“你放着罢”,相似细节中的细微差别蕴含的价值与意义体现了作者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②作者平时非常了解、熟悉生活,有对生活的熟悉度,所以能让细节自然呈现,与人物身份毫不违和。③作者用这一细节准确揭示了四婶的价值观,暗示了祥林嫂的生存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升华了作品的品格。(此点必须答出“准确性”,“价值观”“生存环境”“情节发展"“升华品格"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④作者合理把控这一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实现了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注意第④点必须答出,如果未答第④点,前三点即使都答对也只能得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6.C【解析】没有“盲目顺从的轻蔑”之意。7.B【解析】大舅妈一次次哭诉,家族的压力只是王太贵回归自我的原因之一,还有自我的反省、公众的审视等原因。8.①实的(明的、有形的)绑架:张勇将包工头吴老三绑架;王太贵将刘主任的女儿绑架。②虚的(暗的、无形的、话语的、道德的)绑架:胡文、刘主任把王太贵推上“亮点人物”,以“否则全县成为骗子县”等“绑架”王太贵;胡文、刘主任为名利所绑架;王太贵为“英雄”身份绑架。【评分细则】共4分。能从实的(明的、有形的)绑架和虚的(暗的、无形的、话语的、道德的)绑架进行分类答题,有分类或分层答题意识给1分;结合文本,第一点答到其中任意一点给1分,第二点答到其中任意两点给2分。9.【参考答案】示例一:选择卡夫卡的《变形记》。“变形”主题意义:①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用自己的“变形”(异化为虫)来向我们展示了其家庭成员的“变形”以及亲情的“变质”,这种“变形”反映的是人们在资本主主义社会激烈竞争、唯利是图、人情冷漠的压迫下的“异化”,表现出现代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乃至被异化的荒诞现实;②陈巨飞的“变形”反映的是在我们生活的当下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被金钱、名利、道德伦理、社会地位等无形的事物支配“异化”而挤压变形,最终以极端方式试图还原自己的身份,表现的是当下普通人尤其是底层普通人面临道德绑架的矛盾与冲突。示例二:选择蒲松龄的《促织》。“变形”的主题意义:①蒲松龄的《促织》里成名的儿子被迫魂化促织,在改变了家庭命运后又精神复旧,反映的是当时封建社会官场荒淫腐败,人不如虫、百姓人命危浅的黑暗现实,表现了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暴虐及封建统治对底层百姓肉体和精神的摧残,折射出底层百姓的悲惨的生存状态,寄寓了对底层百姓的深厚的同情;②陈巨飞的“变形”反映的是在我们生活的当下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被金钱、名利、道德伦理、社会地位等无形的事物支配“异化”而挤压变形,最终以极端方式试图还原自己的身份,表现的是当下普通人尤其是底层普通人面临道德绑架的矛盾与冲突。【评分细则】共6 分。“变形”不同的主题意义分两点,一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10.D【解析】A项,因,沿袭、顺着/接续、接着;B项,豫,安逸、安乐/帝王秋天出巡;C项,诚,确实、果真/诚心;D项,以,凭借11.BDE【解析】正确标点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12.C【解析】本文及《谏太宗十思疏》中“垂拱”之“拱”都指无所事事,不亲自处理政务。13.B【解析】《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并未用大量篇幅赞美唐太宗。14.(1)这就是我私下替陛下考虑,而不能不感慨万千的原因。【关键词“所以(……的原因)”“窃(私下)”各1分,大意2分】(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关键词“申(申诫、告诫)”“颁(同“斑”,斑白、花白)”各1分,大意2分】(3)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能显示他的恩德。【关键词“择(同“释”,舍弃)”“却(推辞/拒绝/抛弃)”各1分,大意2分】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15.①王安石建议皇帝应有真诚恳切地忧虑天下之心(忧患意识);不能一味守旧而应有长远之计;应修明法度,广纳贤才,富强国家。(2分:每点1分,分号前后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②苏轼建议皇帝应崇尚道德、重视风俗,而不是一味追求功业,追求富强。(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6.D【解析】“新学诗者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读起”不是黛玉认可的学诗原则,根据《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情节中,林黛玉给香菱挑了这么三个人的诗打底,“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由此可知,新学诗者不可读浅近的诗句,可先读王维五言律,再读杜甫七言律,次再李白七言绝句,揣摩名家诗作的写法。17.A【解析】“描绘出月色的朦胧清淡”错误,香菱诗的首联、颔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大意是月亮的光华谁也难把她遮掩,她倩影多娟美可质地多清寒。广袤的原野一片银色,传来捣衣声阵阵,雄鸡报晓,残月仍挂天边。描绘出月色的清晰可见而非朦胧清淡。18.C【解析】“写出了岳阳楼的雄伟”说法有误。《登岳阳楼》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的是洞庭湖的恢宏景象。19. ①对湖海漂泊和宦海浮沉的厌倦之情。开头“湖海”二句,用“倦游客”“归舟”抒发词人湖海漂泊、宦海沉浮的倦意。②对岳阳楼美景的赞美之情。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一片壮景,反问“何处更似此楼头”,凸显了对如此壮景的赞誉。③对屈原的敬吊之情(或凭吊无所的遗憾感伤之情)。词人从眼前景色,联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生发出对屈原的敬吊之情,但又想到凭吊无所,因而感伤。④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词人由屈原联想到自己,渴求被明君重用,但除了满山的杜若花外无人回应,以花开烂漫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表现出作者怀才见弃的幽怨。【评分细则】共6分。每点2分,其中每点中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解析】“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两句的意思是:疲倦于湖海漂泊的生活,离开江陵乘舟沿江东归。此两句从自身落笔。横空而起。开头“湖海”二句,用“倦游客”“归舟”抒发词人对湖海漂泊和宦海浮沉的厌倦之情。 “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钧。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几句的意思是: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思绪翻腾,颇难平静。独自倚栏凝思,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三楚、七泽、九州雄伟险要。人间美景,哪里比得上岳阳楼上所见呢?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一片壮景,反问“何处更似此楼头”,凸显了对如此壮景的赞誉,表达了对岳阳楼美景的赞美之情。 “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几句的意思是:想祭奠屈原而不得,只能借登山临水,效渔儿樵子,抒发离忧之情。词人从眼前景色,联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生发出对屈原的敬吊之情,但又想到凭吊无所,因而感伤,表达了词人对屈原的敬吊之情(或凭吊无所的遗憾感伤之情)。 “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两句的意思是: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杜若花开满了水中沙洲。词人由屈原联想到自己,渴求被明君重用,但除了满山的杜若花外无人回应,以花开烂漫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表现出怀才见弃的幽怨,表达了词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三)名句名篇默写20.(1)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易错字:鹭)(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4)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5)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6)弊在赂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21.这种由植物根茎加工而成的咸菜,吃起来脆爽开胃,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像黛玉这样食欲不振的人,拿来佐餐最是合适。【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由加工植物根茎而成的咸菜”应改为“由植物根茎加工而成的咸菜”。二是成分赘余,画线句的后两句话想表达的是“像黛玉这样食欲不佳的人,拿(这种咸菜)来佐餐最是合适”,语意已经完整,后面不应再加上“的食物”,故应删去“的食物”。【评分细则】每改对一处给2分,共4分。22.①它还有许多很接地气的别名②而且/还可以改善她虚弱的体质【评分细则】每处2分23.B【解析】《红楼梦》中第63回个人所抽的签涵义为:一:宝钗――牡丹花。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花》: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待,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以牡丹花比喻宝钗,既说明了宝钗的雍容华贵,也暗示了宝钗最后的命运,任是动人心魄,终究还是没有打动留住宝玉,一场空欢喜。二:探春――杏花。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红杏喻义探春,一说探春才干非凡,凌云之势,女中豪杰;二则暗示了探春必当远嫁,千里东风一梦遥。值得庆幸的是探春所嫁者当为藩王贵戚之属,故曰:依云栽。三:李纨――梅花。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李纨年轻守寡,于节无亏;且清心寡欲,于世无争。和梅花的特点有几分相似:品质高洁不受世间尘埃侵染,植根竹篱茅舍也淡然受之不以为意。另外“自甘心”也暗示了李纨在贾府败落之际,明哲保身,不问他人废与兴的行径。四:湘云――海棠。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蜡烛红妆寓意湘云婚后生活幸福,妇唱夫随。只可惜好景不长,很快海棠花谢,红烛燃尽,湘云的丈夫因病早逝。湘云的一生就像这鲜艳浓烈的海棠花一般,烂漫一时,清冷半世。五:黛玉――芙蓉花。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和王介甫明妃曲》(节选):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是芙蓉花,纤丽婀娜,淡然清雅,品质高洁。只可惜红颜薄命,秉绝代姿容,具稀世才华,终不敌风霜刀剑,最终抑郁早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生清白,看淡生死。24.C【解析】“雪雁口中的‘大头菜’”中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指雪雁对某种蔬菜的特定叫法。A项是直接引用窦娥的唱词内容。B项引号作用是反语,实际是哈姆莱特对克劳狄斯的行为感到愤怒和失望,用这样的话语进行讽刺。C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众人对王熙凤的特定称谓,与题干中引号作用一致。D项是直接引用鲁侍萍所说的话,也有突出强调侍萍观点的作用。四、作文25.【审题分析】该题为一句话材料作文,又是三元关系作文,因此写作时既要读懂这句话的意思,又要辨明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材料中的这句话是个问句,需要学生自己作答。而最佳答案并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具有思辨性的。细读材料中的这句话,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技术的发展”,围绕主语陈述的第一层意思是“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情感距离”,围绕主语陈述的第二层意思是“我们的情感距离不一定会越来越近”。基于此分析,可知材料的关键词有三个——技术的发展、时空距离、情感距离。其中“技术的发展”是前提,指向社会现实的科技进步,这就要求学生的文章要有现实的针对性。“时空距离”和“情感距离”是“技术的发展”作用的对象。且“技术的发展”与“时空距离”之间是明确的正向关系,而和“情感距离”之间没有必然的正向关系,“是否会越来越近”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反向的一面,这又要求学生的文章要具有思辨性。时空距离是指两个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之间的间隔。情感距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联系的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主观感受上,体会到的和其他个体之间的认知和情感间的差距。时空的间隔可以借助技术缩短;认知和情感的差距缩小不仅与技术的发展有关,更侧重两个个体之间的深度交流和理解。因此,学生既可以认为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也拉近彼此间的情感距离;也可以认为技术的发展能大大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却不能拉近彼此间的情感距离甚至疏远了彼此间的情感距离。在具体的行文中,学生还可以就三者之间达到正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参考立意】技术的发展缩短时空距离,也拉近情感距离。技术的发展缩短时空距离,却不能拉近情感距离。【评分标准】1.作文档次:①议论文评阅建议39分切入,若文章立意合理,论点清晰、有相应论证分析、论据呈现,语言通顺,能够基本完成写作任务,则不低于39分。 ②若缺少议论文的意识,或文章立意偏离、思路不清、缺乏论证、缺少论据、语言较多语病的,可依据具体情况考虑32分以下。一类上(45以上)一类下(40-44)二类(35-39)三类(30-34)四类(30以下)。作文入手分为39分。2.要有现实的针对性,根据以上立意参考,进行论证分析,如果缺乏现实的针对性,最高不超过50分。3.要体现三元思辨关系型作文的写作要求,要有对“技术的发展”“时空距离”“情感距离”三者关系的精准分析,否则,最高不超过45分。4.有足够思辨色彩和明显较高的思维品质的试卷,要适当提高分数。【参考译文】材料一: 我私下里观察,自古以来,国君在位的时间很久了,但如果没有极其真诚恳切的为天下担忧的意识,即使那暴政酷刑没有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没有不发生战乱的。从秦代以后,在位时间较长的帝王有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这三位帝王,都是聪明有智谋且有卓著功业的天子。他们在位时间长久,对国内和国外没有忧患意识,只知道因循守旧、苟且偷生,没有极其真诚恳切的为天下担忧的意识,只考虑得过且过地度过眼前的日子,而从来不做长远的打算,自以为灾祸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往往是自身遭遇灾祸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即使有时候自身可以免于遭难,可是国家本来已经受到了损毁污辱,妻子儿女本来已经困而走投无路,天下的百姓本来也已经尸横遍野,那些活着的人也不能摆脱困顿饥饿、艰险窘迫的祸患。晋、梁、唐三朝帝王,都是由于安逸而败亡,他们自认为那些灾祸不会降临,却不知道那些灾祸突然之间就已经到来了。皇帝陛下有谦恭节俭的美德,有聪颖明智的卓然才能,有善待百姓珍爱万物的心意,然而在位时间很久了,此时确实应当诚心恳切地忧虑天下,把晋、梁、唐那三朝帝王作为借鉴的时候了。据我的观察,现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人,还不能说都是任用了贤才:实施的政令措施,也不能说是完全合乎法度。官员在上面胡作非为,底层百姓日渐贫困,风俗一天天浇薄,国家财力一天天趋于匮乏,而陛下高居帝位、垂拱而治,不曾有咨询考察讲求法度的意愿。这就是我私下替陛下考虑,而不能不感慨万千的原因。像那些做事守旧、只顾眼前快乐而苟且偷生,贪图安逸而无所作为的人,可以凭借一时幸运而意外获得成功,却不能依靠它保持天长日久。用古代来衡量当下,那么天下的安危成败还可以加以挽救。有所作为的时机,没有什么时候比今天更紧急,过了今天,我担心后悔也来不及了。既然这样,那么用至诚的态度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陛下今日怎么能不抓紧时间去做呢?材料二:国家的存亡,在于道德的深浅,不在于国家的强弱:国运的长短,在于风俗的厚薄,不在于国家的贫富。如果道德确实深厚,风俗确实淳厚,即使国家贫穷弱小,也不会损害其深厚和淳厚而长久存活:如果道德确实浅薄,风俗确实浇薄,即使国家富强,也会因为它的浅薄而灭亡。君主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懂得了轻重。因此古代贤君,不因为国家弱小而忽略道德,不因为国家贫穷而伤害风俗,智慧的人看别人的国家,也是凭借这方面而审察的。齐国极度强盛,周公预言齐国后世必有弑君篡权之臣(后来,齐简公果然被权臣田常所杀);卫国极其弱小,季札(见卫国贵族中多有贤人)便认为卫国会在齐国之后才灭亡:吴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而陈国大夫逢滑预言楚国不久将复国(楚国果然于次年复国):西晋武帝吞并了吴国后,何曾知道其后世将会出现动乱(至晋惠帝时果然有八王之乱),所以臣希望陛下一定要致力于崇尚道德、注重风俗,不希望陛下急切求功、贪取富强,使陛下的天下富贵如隋,强大如秦,向西攻取灵武(西夏),向北攻取燕蓟(辽),这称之为有功业,是合适的,但是国运的长短,却不在于此。郑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试卷语 文(150分钟 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契诃夫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分不开。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刘慈欣《乡村教师》中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这种“宇宙巧合”的细节使人类与宇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拯救太阳系的功用。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有一种情况是,细节的出现会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太爷从传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这个细节充满了象征意味,隐喻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爷子一样的命运。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具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或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有删改)材料二: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地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另一种历史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代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中写道:“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的劳作、永不停息的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细节能够使人物形象刻画更鲜活,因此人物的细节越丰富,作品的艺术境界就越高。B.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从而使作品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C.作品的细节一定是作者立足熟悉的真实生活,围绕熟悉的对象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D.很多推理小说虽然细节描写严密精细,塑造的人物形象却不鲜明,这是犯了“细节肥大症”。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细节可以揭示小说的秘密,关键要合理安排小说细节的密度,调节细节出现的频次。B.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就会将细节描写得既妥当又成功。C.作家只要具备艺术的敏感度、对生活的熟悉度、表达的准确度,就能够写出好作品。D.小说创作的细节都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但是会表现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前80回林黛玉共哭了30多次,这些“哭泣”的细节描写,凸显了林黛玉的性格。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次出现“风雪”意象,每一次出现都是对前一次的延伸和发展。C.《促织》中详细描写神巫家中的场景,体现了成名妻子占卜时担忧和满怀期待的心情。D.《装在套子里的人》多次写关于别里科夫的“雨鞋、雨伞”等细节,展现其保守封闭的性格。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细节具有哪些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4分)5.鲁迅小说《祝福》中,四婶对祥林嫂说“你放着罢”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这一细节,显示出了作者营造细节的能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变形记陈巨飞王太贵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醒来后变成了公众人物。他努力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一群人笑盈盈地、用他从未享受过的表情看着他。吴老三走了过来,他是王太贵的老板,一个包工头。平时一向比较张狂,这时,他拿着锦旗走到王太贵身边,蹲在病床前,把锦旗的另一端放在王太贵虚弱的手上。长枪短炮又咔嚓咔嚓地闪了一通。王太贵感到头晕目眩,闭上眼睛睡一觉再说。等王太贵再次醒来时,已经是深更半夜了。他终于看清“见义勇为”四个烫金的大字。锦旗压着几份报纸,王太贵从报纸的大标题上骤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这吓了他一跳。他抽出报纸一看,标题写着:农民工制服绑匪,王太贵大义灭亲。王太贵就大概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躺在这里了。故事要从之前说起。王太贵因吃苦耐劳而成为钢筋工带班班长。张勇是王太贵大舅的儿子,一直娇生惯养。为了给表弟盖房子,大舅还欠王太贵三万块钱呢。张勇心里也急,他在村里当个小电工,赚不了什么钱。在王太贵的说情下,张勇很快就成了吴老三手下的水电工。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是买方市场。张勇接了这个差事后,身边就围满了各种推销建材的业务员。王太贵对张勇说,不能被别人的好处冲昏了头脑,工程验收不掉,自己就要吃大亏了。张勇的活还真没验收掉。张勇越想越气,心想自己出来干了半年活,一开始信了业务员的哄骗,没通过验收也就算了,后来整改得很认真,凭什么吴老三不验收?就是想赖账!我看他就是黑心包工头……张勇气不过,三杯酒下肚,各种委屈涌上心头。正当吴老三向客人介绍工程进展情况时,张勇一把揪住吴老三,腾地从背后抽出菜刀将他绑架了。就在警察多项营救方案失败、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人却突然从天而降,重重地落在张勇的身上。巨大的惯性撞开了吴老三,直接把张勇扑倒在地上。等大家缓过神,发现张勇在这个人身下一动不动,汩汩地流着鲜血。报道后面,王太贵看到记者的名字,他叫胡文。他决定天亮联系胡文,说明真实情况,再按事实报道。事实是:王太贵正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扎钢筋,叫张勇不要冲动,放下菜刀,他就朝脚手架的边缘挪了挪,没想到一时不慎,从五层楼上摔下,落到张勇的头上,出于偶然救下了吴老三,压死了张勇,这才捡了自己一条命。当然不是见义勇为,更不是什么大义灭亲。这个报道要是被家人或是大舅看见了,还指不定会发生什么误会。第二天上午十点多的时候,王太贵醒了。病房里多了一个五十多岁的秃顶男人,他说他叫胡文,报道是他写的,应上级要求,想再作深入报道……王太贵心想,怎么就送上门来了。王太贵向胡文说明了真实情况。他说,我害死表弟,还成了英雄,家里人怎么看我?胡文说,你说了谁会信?如果说出事实,你大舅一家仍然要找你麻烦,社会上反而会笑话你。一旦知道你是因为看热闹摔下去的,这些鲜花、水果就会变成唾沫,直接把你淹死。你把挣来的钱孝敬你大舅一家,我再帮你证明。这样于你、于我、于大家,都很有好处。他也想了想,胡文说的好像真有些道理。可是这样“顺其自然”,心里又很不安。老婆说自己都回娘家了,大舅和大舅妈吵得受不了……胡文建议王太贵继续“装英雄”,一方面可能是“装”比“不装”好,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胡文马上要评定高级记者的职称。胡文前一段时间一直努力,就是想制造一些响动,给自己加分。胡文从医院出来,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他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也被谁绑架了。胡文的稿子发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引起了新安县的文明办主任刘义民的注意。他已经干了十五年正科了,这么多年来,提拔的机会总是与他擦肩而过。王太贵的出现让刘主任看到了这种运气。他叫来胡文,问起王太贵的情况。胡文说,如果想上报他为亮点人物,还是要慎重。紧接着,王太贵就作为亮点人物候选人报上去了。今年的评选和以往稍有不同,增加了微信投票的环节。王太贵的伤幸亏无大碍。住院期间,家人来了几次,听家人说,大舅妈之前几乎是每天来哭一次,现在偶尔还会来家里哭一场,但成为一种习惯,都见怪不怪了。有一天,有个医生对他说,王太贵,我们都在给你投票呢!你现在全省有名了。王太贵了解了怎么回事后,就让胡文联系刘主任。胡文说,你忘了我们当初约定的事吗?再说,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呢?王太贵说,不行,我要找刘主任。见到了刘主任,王太贵说明了情况,表示要退出评选。刘主任生气地说,你为什么现在才说这些?马上评选结果都要下来了,你在这里搞什么飞机?既然误会已经形成,就不可挽回了。再说,这已经不是你个人的事了,这是全县的大事。你骗了人,也就是胡记者和我骗了人,也就是我们全县骗了人,你难道让别人喊我们县是骗子县吗?刘主任说。王太贵说,我不想当骗子。刘主任说,那不就成了,你一个人用善意的谎言化解全县的诚信危机,也是一种见义勇为。你现在不就是担心对不起你大舅一家?到时候我和胡记者一起去你大舅家说明情况,化解误会。王太贵小鸡啄米似的点点头,刘主任和胡文相视一笑。王太贵也就顺利评上了亮点人物,也因为这一因素,新安县被评为先进县。当然王太贵不知道,胡文已经获得高级记者职称。刘主任也得到了重用,任政府办主任。他每天早晨起来都要看一看镜子,一看就是半天。有一天,他想他得回家看看了。一回到家,大舅和大舅妈就来了,大舅妈突然号啕大哭,紧接着,大舅也泣不成声……王太贵看见夕阳渐渐地熄灭,掉入山那边的深渊去了。他摸清了刘主任的生活轨迹。当刘主任迎上去接女儿的时候,王太贵挡住了刘主任和女儿的去路。刘主任说,不是我不帮你,你用脚趾头想想,木已成舟的事,我说了又有什么用?王太贵拉住刘主任说,不行,你要帮我证明,我们到电视台去……神经病!刘主任挣脱王太贵,把他推倒在地。王太贵起来后,扑上前去抓住了刘主任的女儿,从背后抽出水果刀,用命令的语气对惊魂未定的刘主任说,快报警!快叫记者来,我有话要说!不一会儿,警察和媒体都来了,劫持着人质的王太贵被包围在中间。看到刘主任紧锁的眉头,王太贵一阵释然。(选自2021 年第 5 期《小说林》,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既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同一人物前后不同表现的对比,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B.“笑盈盈地、用他从未享受过的表情看着他”,既表现了人们对王太贵敬仰的心情,也表现了王太贵身份变化后难以适应的心理。C.“刘主任和胡文相视一笑”,这一细节不仅写出了刘主任和胡文说服王太贵后的开心,而且写出了他们对王太贵盲目顺从的轻蔑。D.“夕阳渐渐地熄灭,掉入山那边的深渊去了”,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王太贵所看到的眼前之景,虚写王太贵绝望又无助的心境。7.关于本文“人物设置”的解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勇是进城农民工,他“缺少经验”“贪图小利”又“性格冲动”,是故事发生的“人物引子”。B.大舅妈是典型的母亲形象,丧子让她痛不欲生,正是她的一次次哭诉,使得王太贵回归了自我。C.胡文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他的一篇主观臆断报道,改变了主人公的命运,推动了情节发展。D.刘主任是基层官员,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抓住提拔的机会”,他的出现使小说主题得以升华。8.小说围绕“绑架”展开,在本文中“绑架”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蒲松龄的《促织》也讲述了“变形”的故事。请从这两篇课文中任选一篇,从主题意义的角度分析其与本文的不同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5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小题。材料一: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节选自王安石《上时政疏》)材料二: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道德诚浅,风俗诚薄,虽强且富,不救于短而亡。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是以古之贤君,不以弱而忘道德,不以贫而伤风俗,而智者观人之国,亦以此而察之。齐至强也,周公知其后有篡弑之臣;卫至弱也,季子知其后亡;吴破楚入郢,而陈大夫逢滑知楚之必复;晋武既平吴,何曾知其将乱。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使陛下富如隋,强如秦,西取灵武,北取燕蓟,谓之有功可也,而国之长短,则不在此。(节选自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注]《上时政疏》写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上神宗皇帝书》写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该年王安石启动变法,苏轼针对变法之弊写下这篇万言书。10.下列各项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因循苟且 因之以饥馑 B.逸豫而无为 可以尽豫游之乐C.风俗诚厚 必竭诚以待下 D.亦以此而察之 皆以客之功1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有为之A时B莫急C于今日D过今日E则臣恐F亦有无所G及之H悔矣。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在古代社会地位极高,其常用来代指国家、朝廷。B.伏惟,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类似的词语还有“伏乞”“伏冀”。C.拱,即拱手,表示恭敬或无所事事,本文及《谏太宗十思疏》中“垂拱”之“拱”都取恭敬之意。D.书,作为一种文体,既可指公文,如《上神宗皇帝书》等;也可指书信,如《与妻书》等。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石认为当时北宋王朝存在官乱民贫等问题,如果皇帝安于现状而不去解决,终会如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一样招致灾祸。B.王安石指陈时弊前先肯定皇帝的德才心意,这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十思”前先用大量篇幅赞美唐太宗的劝谏方法相同。C.材料一中王安石的观点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表达的求变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对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D.虽然立场、观点不同,但王安石与苏轼都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论述观点、提出建议,彰显了心忧国事、积极作为的士大夫精神。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4分)(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4分)(3)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4分)15.两则材料中,王安石与苏轼都为当朝君主治国提出了建议,二人的建议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4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16~17题。咏月①(清)曹雪芹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菩萨蛮(南宋)朱淑真②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注]①《咏月》为《红楼梦》人物香菱所作。②朱淑真,南宋女诗人,生于仕宦家庭,博通经史,尤工诗词,相传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16.香菱拜黛玉为师学诗,下列学诗原则不是黛玉认可的一项是(2分)A.格调规矩是末事,以词句新奇为上。B.学诗先从盛唐诗歌入手,多读多品。C.学诗者要品读出诗歌的传承与化用。D.新学诗者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读起。17.对两首作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香菱诗的首联、颔联集中笔墨描绘出月色的朦胧清淡。B.香菱诗的颈联分别塑造了旅人思乡和闺妇思夫的形象。C.朱淑真词用颦眉未变而愁闷新添表现愁绪的连绵不断。D.朱淑真词用深夜流萤的点点荧光表现深沉清幽的意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8~19题。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钧。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注]①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张孝祥自请出任闲职获准后,离开荆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东归。②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无罪被迫而死曰“累”。③杜若:杜若花,一种香草。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落”三句直接写登楼远眺之景,词人触景生情,生发感触,思绪难平。B.“徙倚”二句描绘了词人徘徊良久、倚栏凝思的形象和月如帘钩挂的画面。C.本词下片起句和杜甫《登岳阳楼》颔联,都精炼动词,写出了岳阳楼的雄伟。D.本词下片排比和问句的使用,既令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词作豪迈昂扬的气概。19. 本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12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河中画船、天空飞鸟描绘出长江上的美丽景色。(2)今年夏天,小武去西安旅游,站在阿房宫遗址前,遥想当年宫殿占地广阔、遮天蔽日的气势,他不禁吟诵出《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3)班会课上,老师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告诫同学们学习应持之以恒,这让大家立刻联想到《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4)洞庭湖游船上,导游解说时引用了《念奴娇·过洞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叹湖面的壮阔,感叹人的渺小,大家拍手称好。(5)谈及改革者不为反对意见所左右的坚定态度,小慧同学不禁想起了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以“盘庚迁殷”为例表明改革无退缩之理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6)苏洵《六国论》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又在后文对治国者提出“____________”的忠告。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有不少被当成蔬菜的植物,人们乍一听它们的名字,似乎耳熟能详,但如果真要给这些植物一个具体描述,往往又说不太清楚。譬如《红楼梦》第八十七回中,林黛玉病了好些日子,紫鹃专门熬了清淡米粥,雪雁则又特意询问:“还有咱们南来的五香大头莱,拌些麻油醋可好么?”病恹恹的黛玉应道:“也使得,只不必累赘了。”雪雁口中的“大头菜”便是这样一种令人感到似曾相识又似是而非的蔬菜。这种由加工植物根茎而成的咸菜,吃起来脆爽开胃,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像黛玉这样食欲不佳的人,拿来佐餐最是合适的食物。只是,这美味的“大头菜”究竟来自何种植物?很多人对此仍是云里雾里。大头菜学名芜菁,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草本植物。除了“芜菁”这个颇具艺术气息的名称, ① ,如大头芥、狗头菜、诸葛菜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芜菁具有抗缺氧、抗疲劳、抗肿瘤、降血脂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看来,林黛玉用大头菜佐食,不仅可以增加她的食欲, ②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3.《红楼梦》一书中描写或者提及的相关植物共有二百多种,“大头菜”只是冰山一角。这些植物除了可以食用、入药、观赏,还可服务于塑造人物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植物或者情节,分析下面花签与之依次对应的人物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 ②杏花——日边红杏倚云栽 ③老梅——竹篱茅舍自甘心④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 ⑤芙蓉——莫怨东风当自嗟A.妙玉 宝钗 李纨 黛玉 香菱 B. 宝钗 探春 李纨 湘云 黛玉C.李纨 宝钗 妙玉 湘云 香菱 D. 黛玉 探春 妙玉 宝钗 晴雯24.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与文段中加点词“大头菜”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A.窦娥临刑前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悲叹,直指社会的黑暗。B.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称“超乎寻常的亲族”,揭露了叔父弑兄娶嫂的虚伪本质。C.《红楼梦》里的“凤辣子”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D.鲁侍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话语中满是对自己命运的嘲讽。四、写作(50分)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那么我们的情感距离是否会越来越近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4-25郑外高一下期中语文答案.docx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