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第 1 课时,作为法治教育的起始课,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法律的概念与作用。教材以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如学生秋游、看病等,生动展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让学生直观感知法律规范行为、保护权利、协调关系的功能;通过阐述法律赋予的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权利,以及规定的遵守交通法规、爱护公物等义务,帮助学生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比法律与纪律、道德,强调法律由国家制定、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的特征,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孝道入法为例,进一步阐释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为后续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到一些法律现象,如交通规则、消费者权益等,但对法律的系统性认知不足,缺乏对法律本质、特征及作用的深刻理解。他们虽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抽象概念理解能力有限,难以自主区分法律、纪律和道德的差异。在法治观念方面,部分学生存在模糊认识,可能将违反法律与违反学校纪律等同。教学中需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法律,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核心素养分析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的基石,从而增强对国家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强化政治认同,激发为建设法治国家贡献力量的决心 。 道德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法律与道德的紧密联系,如法律对孝道的规定体现了道德要求,使学生明白遵守法律是基本道德准则的延伸。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道德品质,促进道德与法律素养的协同发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道德、守法律的公民 。 法治观念 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明确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理解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通过案例分析、对比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视角分析问题,树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观念,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 健全人格 在法律知识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能力。让学生在理解法律的过程中,形成理性、公正、守法的健全人格,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责任意识 通过认识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法治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都肩负着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秩序的责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宣传法律精神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履行法律义务,积极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确法律规范行为、保护权利、协调关系的功能。 掌握法律的基本特征,了解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区别与联系,认识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抽象概念,将法律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帮助学生清晰区分法律、纪律和道德,避免混淆三者的界限,树立依法办事的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生活场景视频(学生上学遵守交通规则、购物消费、校园活动等)、法律制定过程动画、法律与纪律道德对比图表、孝道入法案例讲解视频。 实物教具:印有法律名言的卡片、法律知识手册(简易版)。 学生准备:提前收集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事例、彩色笔、纸张(用于制作法律知识手抄报)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生活场景视频,内容涵盖学生上学路上遵守交通规则、在商场购物、在学校参加活动等画面,提问学生 “在这些场景中,哪些行为与法律有关?法律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交流分享,随后展示法律相关图片,引出本节课 “法律是什么” 的主题 。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指出如遵守交通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与法律相关的行为,初步感知法律在生活中的存在,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 。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视频,引发学生共鸣,从熟悉场景中发现法律元素,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好奇心 。二、讲授新课 第一模块:法律是什么 法律与生活 教师活动:展示更多生活事例图片(如学生受教育、财产继承、旅游维权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这些事例中,法律是如何保护我们的权利和规范我们的行为的?” 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观点,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总结法律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强调法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小组内热烈讨论,分析法律在保障受教育权、财产权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如旅游中遵守景区规定等,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生活事例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律意识 。 法律的权利与义务 教师活动:讲解法律规定的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权利,展示相关法律条文图片,结合案例(如校园欺凌、财产纠纷)进行分析;接着讲解法律规定的义务,如遵守交通法规、爱护公物等,组织学生开展 “权利与义务” 情景模拟活动,设置不同情景(如过马路、参观博物馆),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展示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 学生活动:认真学习法律权利和义务知识,积极参与情景模拟,在活动中体会如何在生活中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如在过马路情景中,行人遵守交通规则、车辆礼让行人等 。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让学生直观感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规定的义务,明确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意识 。 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活动:展示法律、纪律和道德的对比图表,从制定主体、实施方式、约束范围等方面进行讲解,播放法律制定过程动画和学校纪律制定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差异;讲述孝道入法案例,播放相关视频,组织学生开展 “法律与道德” 辩论赛,辩题如 “法律和道德哪个更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者联系 。 学生活动:观看图表、动画和视频,学习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区别;积极参与辩论赛,收集资料,阐述自己观点,在辩论中加深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理解,如认识到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可促进法律实施等 。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对比、视频展示和辩论活动,让学生清晰区分法律、纪律和道德,理解三者在社会规范中的不同作用和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三、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法律的制定主体是( )。 A. 学校 B. 国家 C. 家庭 答案:B (2)下列属于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的是( )。 A. 爱护公物 B. 参加兴趣小组 C. 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答案:A (3)与纪律、道德相比,法律具有( )。 A. 随意性 B. 强制性 C. 自愿性 答案:B 判断题 (1)违反法律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 (2)法律只规定了我们的权利,没有规定义务。(×) (3)道德与法律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 “法律是什么”。我们知道了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保护我们的权利,规范我们的行为。法律与纪律、道德不同,它由国家制定,具有强制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自觉遵守法律,做知法、守法的好少年!板书设计法律是什么 法律与生活:规范行为、保护权利、协调关系 权利与义务: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法律 VS 纪律、道德:国家制定、强制权威、相互关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事例、情景模拟和辩论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法律的概念、作用及与纪律、道德的关系有了一定理解。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抽象概念,将法律知识灵活运用到复杂生活场景方面,效果欠佳。部分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仍难以准确判断法律适用情况。后续教学中,可增加更多真实案例分析和实践演练,如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切实提升法治观念和实践能力 。 这份教案从多维度设计教学活动,助力学生认识法律。你若对教案中的活动形式、练习难度等方面有新想法,欢迎随时提出,我会进一步优化完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1课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单元 我们的守护者第1课时 法律是什么导入新课观看生活场景视频,内容涵盖学生上学路上遵守交通规则、在商场购物、在学校参加活动等画面,提问学生“在这些场景中,哪些行为与法律有关?法律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第一模块:法律是什么鸟儿在蓝天上飞翔,花儿在阳光下绽放。我们生活在蓝天和阳光下,也生活在法律中。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时常与我们相伴。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医院看病法律与生活这些事情都和法律有关吗?这些事情都与法律有关。父母带孩子看病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监护人的抚养义务;学生乘坐大巴秋游,大巴运营需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学校组织活动要遵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确保学生安全,体现了法律对生活多方面的规范。啊,这些活动都要受法律的约束,也会受法律的保护。这些事情都与法律有关。父母带孩子看病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监护人的抚养义务;学生乘坐大巴秋游,大巴运营需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学校组织活动要遵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确保学生安全,体现了法律对生活多方面的规范。法律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在法律的规定下,我们享有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权利,学习知识、快乐成长。法律的权利与义务我有财产权我有受教育权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权利。在家庭中,有被抚养、保护和表达想法的权利。在学校,有接受教育、参与活动及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在社会上,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隐私权受保护及人身安全不受侵害的权利。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过马路,要遵守交通法规;在公共场所,要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等到我们成年后,要努力工作,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我要遵守交通法规我要保护野生动物纪律、道德与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区别与联系不对,它们可不是一回事.违反法律和违反学校纪律是一样的。你认为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吗?活动:对比纪律和法律想一想: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一样吗?名称 制定者 适用范围 违反的后果法律 国家 一定范围 负法律责任纪律 组织或团体 组织内部 内部处理道德与法律道德与法律,是基本的社会规则。对社会而言,它们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以孝敬老年人为例,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996年,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根据宪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孝道正式写入法律,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2012 年修订这部法律时,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尊老敬老不只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定义务。阅读角学校的纪律针对的是在校的学生,而法律针对的是全体社会成员。违反学校的纪律,老师会对我们进行批评教育,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我们犯大错。而违反法律是会被追究刑事、民事责任的。很多人在法庭上后悔自己的行为,以至于失声痛哭,但也是于事无补的。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孝道正式写入法律,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2012年修订这部法律时,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尊老敬老不只关系道德,更是法定义务。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1)法律的制定主体是( )。A. 学校 B. 国家 C. 家庭答案:B(2)下列属于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的是( )。A. 爱护公物 B. 参加兴趣小组 C. 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答案:A(3)与纪律、道德相比,法律具有( )。A. 随意性 B. 强制性 C. 自愿性答案:B判断题(1)违反法律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2)法律只规定了我们的权利,没有规定义务。(×)(3)道德与法律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 “法律是什么”。我们知道了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保护我们的权利,规范我们的行为。法律与纪律、道德不同,它由国家制定,具有强制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自觉遵守法律,做知法、守法的好少年!1.感受活中的法律法律与生活:规范行为、保护权利、协调关系权利与义务: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法律 VS 纪律、道德:国家制定、强制权威、相互关联板书设计Thanks!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 第1课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第1课时 法律是什么 教学课件.pptx 【核心素养】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1课时 法律是什么 教案设计.docx 视频素材:商场应该遵守规则.mp4 视频素材:孝道入法1.mp4 视频素材:学校遵守的规则.mp4 视频素材:遵守交通规则.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