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教学目标知人论世:掌握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理解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文本分析:鉴赏景物描写与炼字艺术,体悟“自”“空”的深层意蕴;掌握七言律诗的结构特点与对仗之美。文化传承:探讨诸葛亮形象的文化内涵,理解杜甫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精神共鸣。对比阅读:深化古典诗歌审美素养,辨析《蜀相》与《蜀道难》的差异。作者简介 | 勾连背景,走进“诗圣”人生读书漫游(35岁以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代表作:《望岳》长安困守(35-44)“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受挫代表作:《兵车行》安史离乱(45-48)代表作:“三吏”“三别”西南漂泊(48-59)代表作:《蜀相》《登高》听读诗歌 | 读诗启思,初品诗味蜀 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歌体裁 | 因体制教,解析律诗范式七言律诗①结构:首联点题,颔颈联对仗,尾联升华。②技法:工对(词性、平仄相对)与互文。③风格:沉郁顿挫,思想性深嵌于严整法度中。逐句研读 | 解意象,品语言,悟情感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品析“寻”字——如果把“寻”改为“在”,好不好?为什么?不好。①“寻”指有目的的专程来访,杜甫初到成都就前往丞相祠堂瞻仰、参拜,而又因为没有来过,所以要寻访“丞相祠堂”的所在,而“在”仅仅是疑问和打听,缺乏动作性,因此用“寻”更准确。②“何处寻”表现出诗人的钦慕惊艳和迫切拜谒之情,更贴合主旨。③同时“寻”字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对蜀相祠堂的描写。知识链接“炼字题”答题步骤析字义明句意点手法说效果逐句研读 | 解意象,品语言,悟情感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有人说该句中“柏树”意象值得玩味,“森森”也别有深意,请你进行分析。“柏树”:①写实。展示武侯祠周围环境;②渲染气氛。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表达诗人的崇敬之情;③象征意味。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忠贞、高洁“森森”:①茂密,繁多;②整肃,说明武侯祠并非荒芜废弃,而是有人在悉心维护,是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象征。逐句研读 | 解意象,品语言,悟情感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炼字艺术)请分析“空”“自”两个字生动传神,备受赞赏的原因。①析字义:“空”“自”互文见义,都是“空自”“徒有”的意思。②明句意:台阶旁的绿草空自葱翠,躲在叶下的黄鹂叫声徒然悦耳,春光明媚,作者却无心欣赏。③点手法:作者以乐景衬哀情,以声衬静,视听结合。④说效果: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武侯的缅怀崇仰之情,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寂寥之情。若改“自”为“沐”,改“空”为“啼”,好不好?为什么?逐句研读 | 解意象,品语言,悟情感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用典深意)请解密此句暗含着哪些历史典故?①“三顾茅庐”“三顾频烦”表现刘备求贤若渴,侧面反映诸葛亮才干出众,又隐刺肃宗对良臣的猜忌。“天下计”体现诸葛亮有雄才大略,也暗含事业艰难之意。②“两朝元老”“两朝开济”言诸葛亮对蜀汉基业既有开创之力,又有维持之劳。“老臣心”表达了诸葛亮的忠贞不贰,坚毅不拔。逐句研读 | 解意象,品语言,悟情感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尾联情感复杂多样,请试着分析。“出师”指诸葛亮北伐,“未捷”表示未能取得胜利,“身先死”说明诸葛亮在战争中去世。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长使”表示长久地,“泪满襟”形容泪水沾湿了衣襟,不仅指诗人自己,也包括一切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在后世引起无数仁人志士共鸣,凸显悲壮浓度,既哀孔明功败垂成,亦伤己报国无门。归纳主旨 | 以诗证史,探求精神共鸣联系陆游《书愤》,探寻文人集体记忆中的“诸葛情结”。“诸葛情结”多重文化意义忠君爱国的象征深刻反思历史与命运承载了文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艺术特色 | 聚焦技法,深化审美鉴赏情景交融眼中景:柏树、碧草、黄鹂心中情:孤寂、叹惋、愤懑时空叠映现实祠堂的荒凉(“柏森森”)历史功业的辉煌(“两朝开济”)悲情转进个体哀伤(武侯)普世悲慨(“长使英雄”)对比阅读 | 辨体析情,提升思辨能力对比阅读:《蜀相》和《蜀道难》对比项 《蜀相》 《蜀道难》体裁意象选择情感基调创作手法七言律诗,整饬精工杂言古体,错落自由柏树、碧草、子规(历史沧桑感)六龙回日、枯松绝壁(神话奇幻感)沉郁顿挫,家国之痛雄奇奔放,生命激荡用典显志,情景交融夸张想象,虚实相生分层作业基础任务:默写全诗并结合注释,批注三次情感递进(仰慕→叹惋→悲慨)。提升任务:对比《蜀相》与《登高》中的“悲”,撰写300字短评。挑战任务:改编《蜀相》为白话散文,补写杜甫在武侯祠的心理独白(融入“三顾频烦”“出师未捷”意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