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长沙市第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 文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材料一:①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②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③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④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⑤浑盖之争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⑥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⑦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⑧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⑨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穿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材料二:①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受反复检验,通过批判旧的理论使其得到修正甚至完全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科学理论经受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证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但是,批判不是完全否定。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直到半顿力学提出后才算基本完成。有时新和旧也是相对的,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如经典物理学就可以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正是在开放地面对一切可能的批评与质疑的过程中,科学变得愈发成熟。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批判、反思和质疑,并带来认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对于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是非常有益的。②批判和反驳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科学中对错误的认识有了巨大改变,以及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现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哥白尼、伽利略对托勒密体系和亚里士多德力学的质疑,建立起了新的天体力学;拉瓦锡在对传统燃素说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创立了氧化还原学说;达尔文对上帝创世说进行批判,创立了进化论;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体系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建立起了相对论学说,等等。科学所追求的正是不断试错而向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摘编自刘大椿《论科学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文学史上,东西方的两场旷世之争都为对方所熟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天文学发展。B.盖天说虽对宇宙结构的描述错误,但其通过特有方式推算日月轨迹的方法仍具有科学价值。C.王充提出不同看法来反驳浑天说,是用先验哲学观念否定科学理论,违背了学术争鸣原则。D.材料二认为,科学的批判态度必有对旧理论的否定,也始终有对其合理部分的包容性继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扬雄通过高山实验来证明太阳从水平面下升起,这一做法符合材料二所提倡的科学精神。B.浑天说一度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是因为其较之盖天说理论更为缜密。C.材料一、二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矛盾,但话题内涵与时代背景不同,实际并不冲突。D.浑盖之争持续千年却未涉及宗教因素,这与西方哥白尼革命所面临的阻力形成鲜明对比。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用于材料一第⑥段横线处,能表达王充意见的一项是(3分) ( )A.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 甚不然也。B.今从高山之上,设水平以望日,则日出水平下,影上行,何也 若天体常高,地体常卑,日无出下之理。C.天为金,金水相生之物也。天出入水中,当有何损,而谓为不可乎 D.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4.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批判原则、验证方法、理论发展三方面,简析科学进步的有益经验。(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我不是一条鱼非 鱼我是一条鱼。鱼戏莲叶间,是理所当然的。每天,我所有的快乐就是在那片荷塘里游来游去,嬉戏、觅食。夏日来临,荷叶田田,荷花绽放,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偶尔,我会和其他鱼们比赛,那就是看谁能吃到荷花的花瓣。老实说,花瓣并不好吃。作为鱼,我们天生就不是吃花瓣长大的。可有时候,那些淡粉、鹅黄、洁白的各色花朵,实在是太过鲜嫩娇艳,让人,不,让鱼们调皮一下,从水里跳起来,叼一口。大多时候,我们谁也吃不到,毕竟荷花端端地高高在上。有时候,偏就有那么一朵,低了一点儿,运气好的话,就会成功。对此,我比它们经验略多,胜出的次数也更多。我不是一条鱼。我是岸边捕捉鱼戏莲的一个摄影师。说实话,我也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摄影师,临近退休,我需要给自己找个事做。想来想去,唯有摄影还略有兴趣和基础,就在几个老朋友的撺掇下,我置办了一套相机,周末有空了,就来这荷塘边随意拍拍。有人说这片荷塘里的鱼会吃荷花,我不信。鱼就是鱼,怎么会吃荷花呢 可从他们发来的照片上,我的确看到了一条张着嘴的鱼,正跃出水面,奔向头顶的那朵粉色荷花。另一张照片上,那条鱼已经得嘴,一瓣花朵衔在唇边,正欲沉入水中。开眼界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吃荷花的鱼。我决定蹲守一下。和他们一样,大清早太阳还没出来,我就把三脚架支在荷塘边,对着那几朵贴近水面的荷花,等待着阳光和鱼,如果运气好,也许就会抓拍到一幅完美的作品呢。盯着取景器,我慢慢地等着鱼跃出水面咬上花瓣的那一刻。为了有一张“镇得住”的照片,我有的是时间和耐心。我是一条鱼。岸上架起的一排排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这个小小的池塘。我知道,他们在等什么。荷花 不。年年岁岁花相似,他们已经对那些花失去了兴趣,他们等的是我们。我记得我说过,我们偶尔会调皮一下,会比赛,就是比看谁跳出去能吃到花瓣,他们等的就是这个。我们一跃出水,那些“炮口”就会齐刷刷地“咔咔咔咔咔……”我告诉他们,别急。看谁能耗过谁,反正我们在水里,有的吃有的玩,让他们慢慢等去吧。我不是一条鱼。但我此刻有些恨那些鱼。连着七八天了,我的耐心快耗尽了,还没有一条鱼跳出来,别说拍了,连看我都没看到。荷花深处,倒是听到有鱼们跳出水面弄出来的动静。太热了。那些聒噪的蝉们拼了老命在叫,好多人已经收拾设备准备撒了,我也打算走。电话响了,一个熟悉的号码。他问我,在哪儿 我说,在钓鱼。他说,发个位置,我马上去。我赶紧告诉他,没在钓鱼,在拍鱼,等着鱼吃荷花呢。他说,鱼会吃荷花 我不信。很快,他就来了。我们席地坐在一棵树下,我给他说了鱼戏莲,是真的,我在等那个惊艳时刻。他看了看我的设备,又看了看别人的。他笑道,哥,你这装备不行啊,入门级的。我说,就是玩儿。过了几天,他又打电话,说给我捎了一份土特产。土特产 他老家离我老家不过三十里,他的土特产还能比我爹娘种的更土更特 我说,不用了,家里人少,吃不了多少。但他还是送来了,一个大纸箱,箱子上真的写着山珍特产。我压根儿不会相信。打开,果然是一个硕大的照相机镜头,佳能,六百变焦。我立马封上,打电话让他拿走。他说,哥,就一个镜头,不值几个钱。我咨询过了,想拍那种鱼戏莲,得用这种设备,你那个是拍不到的。我说,你再不拿走,我就把箱子放你公司门卫室了。我是一条鱼。那个老头儿太执着了。最近每个大清早都来,在众多的长“枪”短“炮”中,支起他寒酸的相机,跟他们一样耐心地等着。嗨,看在他这么大年纪的份儿上,我就跳一下,给他表演一下,能不能拍到,就是他的事了。我不是一条鱼。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等到了。我盯着取景器,手一直放在快门上。看到一条青色的大鱼在水中绕着一朵花盘旋,我就觉得可能有戏。果然,那条鱼好像知道我做好了准备,它晃了晃尾巴,一跃而起,嘴巴大张,咬住一片花瓣,又一个甩尾,那片花瓣就被它衔在嘴里,然后和它一起沉入水中。从出水到入水,不过短短的一两秒钟。我全部拍了下来。等那些长“枪”短“炮”们听到动静,调整相机,去摁快门,那条鱼已经完成了它的全部动作。我给他发信息,说我拍到了鱼戏莲,就用我的破设备。这么久了,那条鱼终究还是没忍住。忍不住,就会有被拍到的可能。他没回我。(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鱼戏莲叶间,是一种自然现象,所谓鱼群比赛吃荷花,也只是偶然现象。B.“我”摄影仅出于自我的兴趣,专门蹲守拍摄鱼吃荷花,展现出超凡的耐心。C.水中的鱼洞悉岸上摄影者的心理,有意不让人拍到,体现出叛逆的一面。D.“我”对送礼者的真实意图是明白的,所以能够预见到礼物不是“土特产”。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写鱼,别开生面,对鱼的心理活动描写充满了童趣。B.作者前文写到“我”购置摄影设备,不过是随意拍拍,为后文送礼张本。C.作品既有对鱼的巧妙虚构,也有摄影爱好、人际往来等现实生活展示。D.作品以全然开放式的结尾收束,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增强艺术感染力。7.小说标题“我不是一条鱼”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8.本文讲述故事严密细致,请从叙事艺术角度分析,文本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材料一: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季文子饯之,私焉,曰:“大国制义以为盟主,是以诸侯怀德畏讨,无有贰心。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今有二命,曰:‘归诸齐。’信以行义,义以成命,小国所望而怀也。信不可知,义无所立,四方诸侯,其谁不解体 《诗》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二三孰甚焉!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霸主 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节选自《左传·成公八年》)材料二:诸侯之义,守先君之封土,而不敢有失也,守天子之疆界,而不敢有过也。故夫以力而相夺,以兵而相侵者,《春秋》之所谓暴君也。侵之虽不以兵,夺之虽不以力,而得之不义者,《春秋》之所谓污君也。郑伯以璧假许田,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此诸侯之以不义而取鲁田者也。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①,莒牟夷以防兹来奔,黑肱以滥来奔,此鲁之以不义而取诸侯之田者也。诸侯以不义而取鲁田,鲁以不义而取诸侯之田,皆不容于《春秋》者也。夫子之于庶其、牟夷、黑肱也责之薄,而于鲁也罪之深。彼其窃邑叛君为穿窬②之事,市人屠沽且羞言之,而安足以重辱君子之讥哉 夫鲁,周公之后,守天子之东藩,招聚小国叛亡之臣,与之为盗窃之事,孔子悲伤而悼痛之,故于三叛之人,具文直书而无隐讳之词,盖其罪鲁之深也。先儒之说,区区于叛人之过恶,其论固已狭矣。且夫《春秋》岂为穿窬窃盗之人而作哉 使天下之诸侯皆莫肯容夫如此之人而穿窬盗窃之事将不禁而自绝,此《春秋》之所以用意于其本也。而《公羊》之说,最为疏谬,以为叔术之后而通滥于天下③,故不系黑肱于邾。呜呼,谁谓孔子而贤叔术耶 《谷梁》曰:不言邾,别乎邾也。不言滥子,非天子之所封也。此尤迂阔而不可用矣。(节选自苏轼《论黑肱以滥来奔》)【注】①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庶其,邾国大夫。漆、闾丘是邾国的二邑。②寄:门边小洞。③叔术:邾国贤公子,黑肱为叔术之后。《公羊传》认为:“贤者子孙,宜有地也。”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使天下之诸侯皆莫肯容夫如此之人而穿裔盗窃之事将不禁而自绝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兼词,“之于”。与《兰亭集序》“或取诸怀抱”的“诸”用法相同。B.奔,释为“投奔”,与《陈情表》中“臣欲奉诏奔驰”的“奔”意思不同。C.区区,愚拙,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意思相同。D.若某个城邑的统治者受天子封为“子爵”,那么该地可以被称为“某子”。1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季文子为韩穿践行之际,不满晋侯在汶阳归属问题上的出尔反尔,且指出此做法将对诸侯间的关系产生不良影响。B.郑伯用玉璧借许田,晋侯派韩穿迫使鲁国将汶阳之田归还齐国,郑伯和晋侯在《春秋》中都被作为暴君来书写。C.对于那些窃取城邑、背叛君主的盗贼,连市井屠夫、卖酒之人都羞于谈论,更不值得君子来加重对他们的羞辱。D.苏轼认为《公羊》和《谷梁》对“黑肱以滥来奔”记载的解读均存在错误,前者最为荒谬,而后者不切实际事理。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4分)(2)具文直书而无隐讳之词,盖其罪鲁之深也。(4分)13.材料一中季文子对晋国的指责与材料二中苏轼解读《春秋》对鲁国的批评有何异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赠秀才入军(其十四)嵇 康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①,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②俯仰自得,游心太玄③。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④逝矣,谁与尽言 【注】①磻(bō):用生丝做绳系在箭上射鸟叫作弋,在系箭的丝绳上加系石块叫作磻。皋:水边地,草泽。这句是说在皋泽之地猎鸟。②五弦:古代乐器名。③太玄:即道家的“大道”。④郢人: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在鼻尖涂上薄的白粉,匠人挥动斧头削掉白粉,郢人毫发无伤。后来宋国国君再请匠人表演,匠人因郢人离世,再无人敢于让他演示而回绝国君。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四句照应标题的“入军”,却没有军营生活的紧张和严肃,反而勾勒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悠闲图景。B.“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中“俯仰”二字,既写身体动作,又包含随时随处体悟自然之道的豁达的人生态度。C.诗中多处运用《庄子》中的典故,表现出嵇康深谙老庄之道,也透露出他对世事变幻无常、人生虚无的悲哀。D.全诗语言古朴简练,“垂纶长川”“手挥五弦”等白描式画面,不加雕饰却意境深远,契合“清峻”的诗风。15.诗中“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都用了飞鸟这一意象表达自然之趣,但二者又有诸多不同。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两方面加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5分)(1)在《陈情表》中,作者以“ , ”赞颂晋武帝的恩德,并以此为过渡,将文章从叙述自身引到陈述进退两难的处境上来。(2)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描摹景物时多用叠词,如用“ ”描写庭院台阶的景象,用“ ”勾画了树影随风摇动的画面,用“ ”描写了枇杷树的生长情况。(3)《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 , ”对庄子等视生与死、齐同长短寿的看法表示否认。(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化用《论语·微子》,表达对过去和未来的辩证思考的句子是“ , ”。(5)郭橐驼在回答如何种树时,“ , ”点明了栽种时和种好后完全不同的两种做法,由此来顺应树生长的自然规律。(6)李渤认为石钟山因其石头叩击会发出清脆悠扬之声而得名,苏轼用“ , ”这一原因对此结论提出疑问。(7)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指出,因为语言的暗示性,诗人们倾心于“落木”这一意象,比如有诗句“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小红蛱蝶堪称蝴蝶界的超级马拉松选手,它们的远距离迁徙能力甚至超过了 A 的君主斑蝶。通过数代的接力,小红蛱蝶每年可完成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非洲赤道地区往返 1.5万千米的壮举。尽管并非( 甲 ),但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连结》的最新研究表明,某些小红蛱蝶能从欧洲出发,飞行4000千米抵达非洲萨赫勒地区越冬,途中穿越地中海与撒哈拉沙漠。其他研究者还发现,少数个体甚至会意外跨越大西洋抵达南美洲。在北美洲,它们翩跹于墨西哥与加拿大之间。而在亚洲,人们甚至曾目睹它们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小红蛱蝶体型很小,体重通常不足1克,①因为科学家无法安装传统的追踪设备来监测它们的迁徙路线,②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生态学家梅甘·赖克和团队 B ,③通过检测40只小红蛱蝶样本翅膀中氢和锶同位素的比例,④成功追溯到了它们遥远的出生地,⑤表现这些蝴蝶是真正的长途飞行家。“人们常认为蝴蝶是脆弱短命的生物,”赖克表示,“但它们其实拥有惊人的韧性。”( ):无论身处何地,都有无数植物可以提供补给;寒冷时,它们能够通过颤抖维持体温;三角形的前翅可以以每小时48千米的速度推动它们前进;依靠储备的黄色脂肪,它们甚至能飞升至人类肉眼难及的高度——这也解释了为何英国人在21世纪前几乎从未观测到小红蛱蝶飞离英国,从而误认为它们每年冬季都会死亡。但小红蛱蝶绝非特例。全球可能有数千种昆虫存在迁徙行为,包括横渡印度洋的蜻蜓、穿越澳大利亚的蛾类以及乘风跨越东亚的飞虱。“昆虫界存在着诸多 C 的迁徙,”赖克感叹道,“只不过其中绝大多数尚未被记录。”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0.选段摘自科普文章,充分体现了“科普”二字,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语出儒学大师马一浮《旷怡亭口占》,意思是即使看到了世界的广大和宇宙的恢宏,依然对青青草木有着无限的怜爱。星城中学将其改为“要识乾坤大,亦怜草木青”,作为校园每周一语。作为星城中学学子,修改后的标语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 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 B[A项,“东西方的两场旷世之争一直为人所熟知”有误,根据原文“殊不知……”意思为竞不知道,表转折关系,可见“浑筮之争”一开始并不为西方所熟知。C项,王充反驳基于实际情况(地平面存在水),并非先验哲学。D项,根据原文可知新旧的相对和包容不是必然和始终如此。]2. B(“是因为其较之益天说理论更为缜密”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其成为主流的认知的原因应当是复杂的。):.3. A(横线处应为盖天说对浑天说的批判,前文有“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深浮水上”,此处应是针对这一点进行反驳。A项,认为天不可能从水中运行,批驳了浑天说的观点。B项,即为支持浑天说的扬雄所写的《难盖天八事》其六,对应材料一第⑤段。C项,是讲解太阳可以出入水中的观念,是在为浑天说进行辩解。D项,是张衡的观点,形象地描述了浑天说理论的模型,与此处反驳的内容无关。)4.①批判原则:科学争论须以客观现实为标准,避免先入为主;同时要反对理论神圣化(材料二)。②验证方法:要重视实证校验(材料一浑益之争的勾股推算、水平面观测);还应遵循试错模式,试错有助于问题发现和方案提出,而其贯穿始终的路径是实验。(材料二)③理论发展:理论发展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材料一);新理论可以兼容旧理论,要有批判中的扬弃(材料二)。(每点2分,答出3点得满分,表意接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盲之成理亦可得分。)5. B(“仅出于自我的兴趣”错误,摄影者“我”拍摄鱼吃荷花,除了自我兴趣,文中也写到他“我不信。鱼就是鱼,怎么会吃荷花呢 ”“开眼界了”也有他的好奇、惊讶,而“为了有一张‘镇得住’的照片”也应该出于好胜、虚荣心。此外“超凡的耐心”也错误,从后文来看,和他一样蹲守的还有很多人,他也说“我的耐心快耗尽了”“我也打算走”,并非“超凡”。)6. D(“全然开放式的结尾”错误,作品结尾写到“他没回我”,暗示送礼者读懂了“我”所解释的“忍不住,就会有被拍到的可能”,指向洁身自好,坚守自我的劝诫。另外,拍鱼吃荷花的事情也有了结果。)7.①身份确认与区分:标题的“我”作为岸上摄影者的身份,强调其观察者的角色定位,与水中作为被观察对象的鱼形成根本区别。②拒绝诱惑与坚守原则:标题暗含了摄影者拒绝物质诱惑、坚守本心的立场。③自我认知与价值宜告:标题揭示了“我”不仅区别于鱼,更区别于那些依赖昂贵设备的拍摄者。通过自身耐心和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理解鱼的行为规律),用相对简单的装备捕捉到了精彩瞬间。(每点1分,答对3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8.①作品多用锦垫或伏笔,比如“临近退休”暗示摄影者“我”依然有权力,为后文别人送礼埋伏笔;②视角转换自然,鱼的视角和“我”的视角虽然反复转换,但互为依托,内在结构严谨;③细节描写到位,比如为突出送礼者的礼品价格不菲,特意交代“硕大的照相机镜头,佳能,六百变焦。”显示其价格昂贵。(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9. ADF(原文断句:使天下之诸侯,皆莫肯容夫如此之人,而穿窬盗窃之事,将不禁而自绝。译文:若天下诸侯都不肯容纳此类叛贼,则钻墙窃盗之事将不需要被禁止就自会消亡。)10. C(文中加点词“区区”意为“拘泥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意为“愚拙”,二者意思不同。)11. B(据原文,郑伯和晋侯是用不义的方式来夺取鲁国的土地,而原文中提到“侵之虽不以兵,夺之虽不以力,而得之不义者,《春秋》之所谓污君也”,因此郑伯和晋侯应该是被作为污君来书写,而非暴君。)12.(1)霸主应该将德行作为准则,但却前后不一、反复无常,又怎么能长久得到诸侯的拥护呢 [将德是以,宾语前置句式,将以德(为)是;二三,前后不一、反复无常;长有,长久地保有;关键点每处1分,整句大意1分。](2)他完备(详细)且直接地记录而没有任何掩饰的词语,大概是因为他怪罪鲁国很深啊。(具,完备、详细;隐讳,掩饰、隐瞒;盖,大概因为;关键点每处1分,整句大意1分。)13.相同点:标准相同,二者均以“义”为评判标准,谴责以不义手段取得土地的行为。(1分)不同点:视角不同。①材料一中季文子针对晋国作为霸主失信,强调其动摇了诸侯的信任;②材料二中苏轼批判鲁国作为周王朝后裔,却行不义之事,不能做国家表率。(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接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盲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4. C(诗中多处运用《庄子》中的典故,“得鱼忘筌”意思是得到鱼之后,就忘掉了捕鱼用的鱼篓,《庄子》在此之后又言“得意而忘言”,即得到思想情感之后,官语就无关紧要。此处用典意在表明嵇康认为领悟了自然之中最本质的道之后,无需再在意外在的形式。紧接着他用了第二个典故,承接上句,意思是并非自己不想言说领悟的自然之道,只是苦于没有知己可以言说。选项中“对世事变幻无常、人生虚无感到悲哀”有误。)15.艺术手法上:①嵇诗侧重突出人的主体性,飞鸟在人的注视中归去。②陶诗以自然景物本身为主体,借由拟人化描写,与“云无心以出岫”相照应。思想内涵上:①嵇诗呈现人与自然的互动与相融,与“手挥五弦”共同凸显人的悠然自得、自在潇洒、精神远游的境界。②陶诗借飞鸟自比,鸟因“他飞”而“知还”也是人厌倦官场、回归自然的迫切愿望的体现。(艺术手法每点1分,思想内涵每点2分,表意接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盲之成理亦可得分。)16.(1)速奉圣朝 沐浴清化(2)而庭阶寂寂 珊珊可爱 今已亭亭如盏矣(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4)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5)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6)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7)示例: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每空1分,第(7)小题为开放式歌写,学生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亦可得分]17.(示例)A闻名遐迩 B另辟蹊径 C不可思议(每处1分)【解析】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闻名。语境中强调“君主斑蝶”为众人所知,该空也可填“鼎鼎有名、远近闻名、众所周知、声名远播、赫赫有名、远近驰名、四海皆知、举世闻名”等成语。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新风格或另找一个新途径、新方法。前文强调小红蛱蝶体型太小无法安装传统追踪设备,故要找到新的思路或方法,该空也可填“独碎蹊径、匠心独运”等成语。不可思议: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语境强调和小红蛱蝶一样难以想象的迁移、访空也可填写“难以罪住”等成语。18.(1)语句①,“因为”改为:“因此”。(2)语句⑤,“表现”改为:“证实”。(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语句①逻辑关系不当。语句⑤“表现”与后面的宾语搭配不当。19.(示例)甲:所有小红蜘蛛都会远距离迁徙 7.:小红蜘蛛尤其适应长途旅行(每处2分,意思等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①文本具有科学性,在介绍小红蛱蝶迁徙时,引用了具体数据、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②文本具有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运用比喻、引用等手法,生动形象介绍了小红蛱蝶惊人的迁徙现象。(概括特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略材料一:八年春,晋景公派遣韩穿来(鲁国)谈关于汶阳田地的事,要求把汶阳的田地归还给齐国。季文子设宴给韩穿饯行,和他私下交谈,说:“大国处理事务合乎道义才得以成为盟主,因此诸侯感怀兠行而害怕(被)讨伐,没有二心。说到汶阳的田地,那原是触邑所有,后来晋国对齐国用兵,晋国(胜利后)命令齐国把它还给触邑。现在又有不同的命令,说‘归还给齐国’。信用用来推行道义,道义用来完成命令,这是小国所盼望而怀念的。信用不能得知,道义无所树立,四方的诸侯,谁能不涣散瓦解 《诗》说:‘女子毫无过失,男人的行为不专一。男人没有定准,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七年当中,忽而给予忽而夺走,前后不一还有比这更甚的吗 一个男人前后不一,尚且丧失配偶,何况是霸主 霸主应该将德行作为准则,但(现在)却前后不一、反复无常。又怎么能长久得到诸侯的拥护呢 材料二:诸侯的道义,在于守护先君所赐的封土而不敢有所缺失,严守天子所划定的疆界而不敢有所逾越。因此,以武力互相掠夺、以兵戈互相侵犯的人,正是《春秋》所批判的暴君。即便不以刀兵侵略、不以武力夺取,但通过不义手段获得土地的人,也被《春秋》称为污浊之君。郑伯用玉璧(向备国)借许田,晋侯派韩穿迫使鲁国将汶阳之田归还齐国,这是诸侯以不义手段夺取鲁国土地的例证。邾国的庶共携漆邑与闾丘邑投奔鲁国,首国的牟夷带着防邑、兹邑投奔鲁国,黑胜带着滥邑投奔鲁国,这是鲁国以不义手段侵占诸侯领土的行径。无论诸侯以不正当方式获取鲁国的土地,还是鲁国以不正当方式获取诸侯的土地,在《春秋》中都是不被接受的。孔子对庶其、牟夷、黑肱的贲备较为轻微,却对鲁国的罪过深加谴责。这些叛臣窃取城邑、背叛君主,行径如同钻洞翻墙的盗贼,连市井居夫、卖酒之人都羞于谈论,哪里值得君子以严词苛责来加重对他们的讥讽益辱呢 鲁国本是周公后裔,镇守天子在东方的藩屏,却招纳小国叛臣,与他们一同行盗窃之事,孔子深感悲伤和痛心疾首。因此在记录三个叛徒的时候,他完备(详细)且直接地记录而没有任何掩饰的词语,大概是因为他怪罪鲁国很深啊。前代儒者的学说,拘泥子叛臣的过错和恶行。其论调本来就狡隘。《春秋》难道是为钻墙窃盗之徒而作吗 若天下诸侯都不肯 容纳此类领贼,则钻墙窃盗之事将不需要被禁止就自会消亡,这正是《森秋》直指根本的深意。而《公羊传》的解读尤为荒谬,认为权术的后代享有对“泄邑”的特殊权利(如独立于邾国、与天下诸侯平邿往来),故不将黑肱系于邾国名下。呜呼!谁会认为孔子褒扬叔术呢 《谷梁传》称:“不称邻国,是为与邾划清界限;不称滥邑为封国,因其非天子所封。”此说迂阔牵强,更不可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