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专项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1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专项训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1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01 基础达标
考点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马克思深入考察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历史及其革命性后果,并进行了科学预测: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旁边;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一般智力(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协作等)而非直接的体力劳动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出来。下列符合这一主旨的是( )
①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②我国加快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③2025年4月,河南省印发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行动方案,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④2025年,四川、重庆、新疆、山西、河南等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详解】①:选项强调的是就业政策,重点在于就业方面,没有直接体现科学技术、知识等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作用,与题干主旨不符,①不选。
②:“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发挥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协作等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②正确。
③:数据要素潜能的激活,数据作为一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体现了科学技术、知识等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③正确。
④: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主要涉及劳动者的收入分配问题,与科学技术、知识等成为生产力发展决定因素的主旨不相关,④不选。
故本题选C。
2.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的内在矛盾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这些矛盾为: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在生产关系上可以解决矛盾的措施有( )
①实行按劳分配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
②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有序生产
③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
④通过教育提高无产阶级的劳动技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详解】①: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实行按劳分配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属于生产关系中产品的分配关系,①正确。
②:“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有序生产”属于国家经济职能中的宏观调控,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角度,②不符合题意。
③:“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属于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③正确。
④:“通过教育提高无产阶级的劳动技能”属于生产力范畴,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的内在矛盾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这些矛盾为: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在生产关系上可以解决矛盾的措施有( )
①实行按劳分配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 ②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有序生产
③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 ④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详解】①: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实
行按劳分配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属于生产关系中产品的分配关系,①正确。
②:“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有序生产”属于国家经济职能中的宏观调控,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角度,②不符合题意。
③:“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属于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③正确。
④:“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属于阶级斗争,④错误。
故本题选B。
4.某高中的一节思想政治课围绕“石器——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蒸汽机——资本主义社会”四个分议题展开,该思想政治课的最佳议题是( )
A.生产工具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
B.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
C.生产工具变化导致社会形态变化
D.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D
【解析】D: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代表着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力水平。最佳主议题是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D符合题意。AB:“生产工具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正确反映了生产力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正确反映的是社会形态的更替,但题干反映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AB不符合题意。C:当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是生产工具变化导致社会形态变化,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考点2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5.南山古人类文化遗址是福建省第一处洞穴和旷野相结合的史前文化遗存。在该文化遗址发现了人头盖骨、300多粒的炭化稻谷和少量果核,一定数量商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陶片、石器、红烧土以及灰坑遗迹,还发现了一个墓葬,随葬品有陶罐、陶豆、陶杯。依据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①社会分工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②当时已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③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巨大的进步
④出土文物能反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社会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详解】①:材料未体现社会分工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①与题意不符。
②:在该文化遗址发现了人头盖骨、300多粒的炭化稻谷和少量果核,一定数量商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陶片、石器、红烧土以及灰坑遗迹,还发现了一个墓葬,随葬品有陶罐、陶豆、陶杯。这说明当时已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②正确。
③:材料未体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巨大的进步,③与题意不符。
④:在该文化遗址发现了人头盖骨、300多粒的炭化稻谷和少量果核,一定数量商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陶片、石器、红烧土以及灰坑遗迹,还发现了一个墓葬,随葬品有陶罐、陶豆、陶杯。这说明出土文物能反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状况,④正确。
故本题选D。
6.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是2024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之一。皇朝墩遗址距今约9300年至8000年,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影。据此可推断,皇朝墩遗址时期( )
①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②水利事业和耕作技术非常成熟
③人类成功摆脱了蒙昧野蛮状态 ④人类生产结成了平等互助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社会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封建制生产关系
【详解】①④:皇朝墩遗址距今约9300年至8000年,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影,可以推断出,皇朝墩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而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时期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人类生产结成了平等互助关系,①④正确。
②:封建社会,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②排除。
③:奴隶社会,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③排除。
故本题选B。
7.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遗址被列为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华龙洞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以及8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我国发现的又一重要古人类遗址。据此可以推断当年的华龙洞( )
①属于旧石器的原始社会时期 ②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
③开始出现畜牧业和农业 ④仍然依赖采集天然食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社会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详解】①④:华龙洞遗址出土了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打制石器)和人工加工的骨片,符合旧石器时代特征,属于原始社会早期,仍然依赖采集天然食物,①④正确。
②:材料属于旧石器时期,而奴隶社会开始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②排除。
③:材料属于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畜牧业和农业,③排除。
故本题选B。
8.四川资阳蒙溪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据悉,资阳蒙溪河遗址是国际罕见的同时发现有大量石器、动植物遗存的旧石器时代综合性遗址,全面立体反映了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的人类社会图景。下列符合该遗址当时社会阶段特征的是( )
①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 ②人类已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
③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社会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私有制的确立、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详解】③④:资阳蒙溪河遗址是国际罕见的同时发现有大量石器、动植物遗存的旧石器时代综合性遗址,表明该遗址当时社会阶段是原始社会早期。在原始社会早期,人民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③④正确。
①: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①排除。
②: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②排除。
故本题选D。
【知识点】封建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
【详解】①③: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意思是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喘口气。爱护京师老百姓,安抚天下四方地。诡诈欺骗莫纵容,反覆小人须警惕。掠夺暴行应制止,莫让邪恶得兴起。仪容举止要谨慎,亲近贤德正自己。材料反映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中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考点3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9.唐代诗人杜荀鹤在《山中寡妇》一诗中写到:“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全诗通过典型人物山中寡妇的悲惨命运,透视晚唐时期的社会面貌。造成诗句中百姓之苦的原因是( )
①农民依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眼光具有狭隘性
②国家的发展主要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根本目的
③封建政权基于剥削地位对农民阶级的制度性压迫
④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封建制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
【详解】①:诗句体现的是百姓受封建政权压迫剥削之苦,并非小农经济眼光狭隘性导致,该选项与诗句所表达的主旨无关,①排除。
②:诗句主要强调封建政权对农民的压迫剥削,说明国家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国家的发展主要以维护统计阶级利益为根本目的,②正确。
③:“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即便桑柘荒废、田园荒芜,百姓仍要纳税征粮,体现封建政权对农民阶级的制度性压迫剥削,③正确。
④: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任何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④排除。
故本题选C。
10.“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出自《诗经·大雅·民劳》,诗中描写了当时社会民众劳苦疲劳之状。下列能反映材料的表述是( )
①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③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④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封建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
【详解】①③: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意思是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喘口气。爱护京师老百姓,安抚天下四方地。诡诈欺骗莫纵容,反覆小人须警惕。掠夺暴行应制止,莫让邪恶得兴起。仪容举止要谨慎,亲近贤德正自己。材料反映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中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1.“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
B.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
C.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的巨大飞跃
【答案】B
【知识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详解】A:材料描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不能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A不合题意。
B:材料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经济危机,说明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B符合题意。
C: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危机,资本家会缩减自己的生产规模,而不是不断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C不合题意。
D: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危机,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2.人类需要休息放松,然而金钱永不眠。资本自身所蕴含的无尽能量,让一代代的淘金客们费尽心机想要驾驭这种令人沉迷的魔力。显而易见,大多数人终究被金钱反噬,唯有极少数的幸存者找到了资本的密码。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资本市场的无眠竞争倒逼着科技的不断创新
B.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
C.资本具有生产关系属性,还具有生产力属性
D.资本只有一种生活的本能,那就是增殖自身
【答案】D
【知识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详解】A:资本市场的无眠竞争倒逼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强调资本竞争对科技创新带来的影响,材料不体现,A不选。
B: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强调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的作用,B不选。
C:材料强调金钱永不眠,不强调资本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属性,C不选。
D:“金钱永不眠”“资本自身所蕴含的无尽能量,让一代代的淘金客们费尽心机想要驾驭这种令人沉迷的魔力”强调资本的增殖性、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说明资本只有一种生活的本能,那就是增殖自身,D正确。
故本题选D。
考点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3.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入低谷时,不少人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走向苏东国家的结局,唱衰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进入新时代,中国成功地在世界上举稳了社会主义旗帜,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这告诉我们( )
①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脱离马克思主义,自成一派
③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④中国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详解】③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入低谷时,中国成功地在世界上举稳了社会主义旗帜,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这告诉我们中国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将会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③④正确。
①: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①错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已经脱离马克思主义,自成一派”说法错误,②排除。
故本题选D。
14.高一(2)班举办马恩经典著作读书会活动,围绕“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这一议题,收集资料,并进行交流研讨。以下论点正确的是( )
①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
②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③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④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工人阶级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详解】①:空想社会主义主张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①错误。
②:马克思的 “两大发现” 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②正确。
③: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③正确。
④: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而不是工人阶级,④错误。
故本题选C。
某校高三学习小组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收集到以下部分资料:
【资料一】空想社会主义者抱着深切同情无产阶级的态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残暴和无能,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诉说了遭受剥削和奴役的重重苦难。
【资料二】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因为这种批判抨击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材料表明空想社会主义( )
①主张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以及压迫
②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启示
③脱离了物质生产的实际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唯物史观
【详解】①: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残暴和无能,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诉说了遭受剥削和奴役的重重苦难,这反映出空想社会主义主张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和压迫,①符合题意。
②: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因为这种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这折射出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启示,②符合题意。
③:空想社会主义脱离了物质生产实际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其局限性,但材料未涉及,③不符合题意。
④:唯物史观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空想社会主义没有看到这一点,④错误。
故本题选A。
02 重点难点
1.对以下论述可以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
奴隶可以买卖,也可以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其耳朵就要被割掉。——《汉谟拉比法典》懒惰的土地所有者大约获得占土地产品的三分之一,勤劳的资本家甚至获得货币利息的两倍,而工人在最好的情况下挣得的剩余部分,是这样的情况:如果他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必定要饿死。(有改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A.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剥削产生的根源 B.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D.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答案】A
【知识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奴隶制生产关系
【详解】材料中“奴隶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懒惰的土地所有者大约获得占土地产品的三分之一,勤劳的资本家甚至获得货币利息的两倍,而工人在最好的情况下挣得的剩余部分”,说明奴隶主和资本家都占有生产资料,因此,对以下论述可以得出的共同结论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剥削产生的根源,A正确。材料强调奴隶主和资本家都占有生产资料,这是剥削产生的根源,未体现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排除。C只反映了奴隶社会下的剥削方式,未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不符合题意。D只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剥削方式,未体现奴隶社会,不符合题意。
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统治的“文明时代是在‘恶性循环’中运动,是在它不断地重新创造出来而又无法克服的矛盾中运动”。经济发展失调、政治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失效、环境污染加剧、贫富差距悬殊等问题既是自古以来资本主义社会淤积的乱象,也是资本主义文明永恒的困扰。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尖锐冲突
③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更换政治“外壳”,解决阶级矛盾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将被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调整生产关系不一定能促进生产力发展,①排除。②④:“资本主义社会淤积的乱象,也是资本主义文明永恒的困扰”,这强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尖锐冲突,也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将被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②④正确。③: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更换政治“外壳”缓解其阶级矛盾,但不能从根本是解决阶级矛盾,③排除。故本题选C。
3.某高中的一节思想政治课围绕“石器——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蒸汽机——资本主义社会”四个分议题展开,该思想政治课的最佳议题是( )
A.生产工具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
B.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
C.生产工具变化导致社会形态变化
D.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D
【解析】D: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代表着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力水平。最佳主议题是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D符合题意。AB:“生产工具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正确反映了生产力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正确反映的是社会形态的更替,但题干反映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AB不符合题意。C:当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是生产工具变化导致社会形态变化,C说法错误。
4.入选“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周原遗址拥有宫城、小城与大城三座城垣,规模之大,彰显着周原遗址的都邑地位。周原遗址文物遗存众多,尤其在宫城东南门西侧的壕沟内,出土了200余片卜甲、卜骨残片。甲骨刻辞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等方面,对解开西周诸多历史谜题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三座城垣,规模宏大——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②卜甲、卜骨残片——人类摆脱蒙昧,迈入文明时代
③彰显周原遗址的都邑地位——人类开始过上定居生活
④甲骨刻辞内容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等方面——出现脑力劳动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封建制生产关系
【详解】①: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朝建立后才形成的,“三座城垣,规模宏大”体现的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但不是君主专制,①错误。
②: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卜甲、卜骨上的刻辞是一种早期文字形式,卜甲、卜骨残片的出土表明当时人类已经摆脱蒙昧,迈入文明时代,②正确。
③: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就开始过上定居生活,而不是从西周开始,“彰显周原遗址的都邑地位”不能说明人类开始过上定居生活,③错误。
④:脑力劳动者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甲骨刻辞内容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等方面,这些知识的记录和传播需要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脑力劳动者,④正确。
故本题选C。
5.某中学历史研学社开展“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研究,收集剖析社会各个阶段经典的横截面, 以下选取内容符合当时社会面貌的有( )
①上古原始部落,刀耕火种族群抱团生存,炎帝首领拥有特权
②古代西亚乌尔王朝,镇压奴隶缓和矛盾,修订最早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
③中国宋明时期,宗族本位三纲五常盛行,封建等级权力崇拜
④十九世纪的欧洲,无产阶级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详解】①:原始部落首领没有特权,①排除。
②:古代西亚乌尔王朝是奴隶制国家,为了镇压奴隶、缓和社会矛盾,修订了《乌尔纳姆法典》,符合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特征,②正确。
③:中国宋明时期,强调宗族本位,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符合封建社会的社会面貌,③正确。
④:三大工人运动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科学社会主义是 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才诞生的,④排除。
故本题选C。
2024年7月27日至28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在广州召开。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对该年会的成功举办进行报道,准备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撰写一篇评论文章,下列说法能够在文章中出现的是( )
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其他国家兴起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具体路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详解】①: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①说法错误。
②③:十月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②③入选。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其他国家兴起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而不是具体路径,④错误。
故本题选C。
03 高考真题
1. (2024·辽宁卷·高考真题)下列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两个必然”: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 “两个决不会”: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①两者都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
②两者都论证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但过程是漫长的
③前者揭示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后者揭示其实现的条件性
④前者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方式,后者反映社会形态更替的实现方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两个必然”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两个决不会”论述的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条件,两者都是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前者揭示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后者揭示其实现的条件性,①③正确。“两个决不会”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是漫长的,“两个必然”没有论证这一点,②错误。两者都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两个必然”强调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并没有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方式,④错误。
2. (2024·辽宁卷·高考真题)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该理论的贡献在于( )
①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成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②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③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④拓展了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科学阐释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②③正确。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而不是该理论,①不选。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该理论并没有拓展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且材料也没有体现该理论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④不选。
3.(2024·新课标卷·高考真题)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的同时,也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反映空想社会主义者为建立美好社会而努力的有( )
①缔结反映各族人民意愿的国家联盟
②进行共产主义的“新和谐公社”新村实验
③成立被誉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的巴黎公社
④倡导建立人人劳动、普遍协作的“和谐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提出缔结反映各族人民意愿的国家联盟的主张,①排除。
②④:新和谐公社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建立的理想模型,“和谐制度”构想是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倡导建立人人劳动、普遍协作的“和谐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这种尝试及其思想,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②④符合题意。
③: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其构想和原则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实现;而巴黎公社则是一场实际的革命运动,它试图通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巴黎公社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也不是其实践活动,③排除。
故本题选C。
4.(2023·云南吉林·高考真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 )
①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原则性描述
②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③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
④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②: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原则性描述和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和积极意义,并非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的原因,①②错误。
③④: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5. (2025·浙江·高考真题)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一定程度摆脱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据此,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科技创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一观点( )
A.肯定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可克服
C.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D.肯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答案】B
【解析】B: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一定程度摆脱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通过科技革命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克服,B符合题意。A:材料中提到的是科技创新使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没有涉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A不符合题意。C: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因此科技革命的发展 ,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自我调节功能不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C不符合题意。D:材料观点并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6. (2024·江苏·高考真题)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一定程度摆脱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据此,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科技创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一观点( )
A.肯定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可克服
C.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D.肯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答案】B
【解析】B: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一定程度摆脱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通过科技革命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克服,B符合题意。A:材料中提到的是科技创新使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没有涉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A不符合题意。C: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因此科技革命的发展 ,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自我调节功能不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C不符合题意。D:材料观点并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7.(2024·浙江·高考真题)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一书中主张:消灭剥削和私有制度,全部财产归全民所有;每个公民的工作、劳动、艺术、文化、教育等都是共享的,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合适的分配。上述主张( )
①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找到了建立新社会的阶级力量
④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素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
【详解】①④: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一书中的主张主要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表达了对消灭剥削和私有制度、实现财产公有和资源共享的愿望,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同时,这些思想为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①④正确。
②③:康帕内拉的主张属于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建立新社会的阶级力量,材料也不涉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②③排除。
故本题选B。
8.(2024·浙江·高考真题)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 )
①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详解】 ①②: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04 时政押题
1.2025年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六项“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甘肃临逃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榜上有名。寺津遗址发现的马家窑文化聚落,以其精美的彩陶闻名世界,全新的造型与纹饰风格,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据此可推知,马家窑文化时期( )
①人们开始发明和应用文字
②手工业进一步发展,金属工具广泛使用
③当地畜牧业和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④氏族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社会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氏族制度、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详解】①: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代甲骨文,新石器时代晚期(如仰韶文化)虽有刻画符号,但尚未形成系统性文字。题干未提及文字相关发现,①排除。
②: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金属工具(如青铜器)的广泛使用始于奴隶社会(如夏商周时期)。马家窑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尚未进入青铜时代,②排除。
③④: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是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并发展。马家窑文化聚落的形成依赖于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精美的彩陶也需要定居生活支撑,由此可推断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新石器时代处于原始社会,氏族制度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聚落的存在表明人们以氏族为单位共同生产、生活,符合史实,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2025年2月,“信仰之光——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正式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近400件文献,其中包括首次公开的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手稿等珍贵文献,通过实体文献、译文说明、图片照片、互动屏等多样方式进行立体化呈现和解读,兼具理论性、专业性、知识性和故事性。由此可见,本次展览( )
①意在通过更直观和近距离接触,增强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
②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③有利于在新时代为更好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营造舆论、社会环境
④表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详解】①:举办直观的文献展,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接触科学社会主义文献,感受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从而增强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①符合题意。
②: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②排除。
③: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纪念馆举办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营造了一种舆论和环境氛围,有利于更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影响,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对于近期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让整个世界都感到并不陌生,自1776年建国以来,美国政府多次试图通过提升关税来摆脱经济困境,但都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加剧自身危机,还对世界经济造成冲击。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1897年,共和党人威廉·麦金利就任美国总统后,大幅度提升羊毛、糖等商品的关税,导致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大幅加剧。
1930年,美国总统胡佛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约2万种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导致美欧贸易量减少三分之二,美国经济在大萧条中进一步恶化。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对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混乱,美国的失业率与通胀率持续上升。
2002年,小布什政府宣布对10类进口钢材征收高额关税,导致钢铁价格高涨,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成本飙升,约20万个工作岗位流失。
……
①关税战是导致美国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②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不可避免
③美国通过关税战掠夺了剩余价值分配权 ④提升关税会加剧美国社会生产结构失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详解】①: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①说法错误。
②:美国政府多次试图通过提升关税来摆脱经济困境,但都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加剧自身危机,还对世界经济造成冲击,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不可避免,②符合题意。
③: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战掠夺剩余价值的分配权,但从材料来看,并未取得成功,③说法错误。
④:材料表明,美国提升关税试图推动产业回流,社会生产规模增加,但因自动化程度提高未能显著增加就业,且关税战导致进口商品涨价,美国工人实际购买力下降,工人阶级日益贫困化,社会结构失调,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4.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一定程度摆脱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据此,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科技创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一观点( )
A.肯定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可克服
C.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D.肯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答案】B
【解析】B: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一定程度摆脱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通过科技革命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克服,B符合题意。A:材料中提到的是科技创新使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没有涉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A不符合题意。C: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因此科技革命的发展 ,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自我调节功能不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C不符合题意。D:材料观点并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5.继法国港口罢工风波之后,2025年3月,德国港口也迎来--波罢工浪潮。为了争取公共部门员工的更高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德国最大服务行业工会Ver.di举行的警告性罢工导致汉堡港集装箱航运交通陷入瘫痪,罢工还波及了汉堡港内的其他关键设施。这表明( )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②资本家对工人剥削方式的改变加剧了社会矛盾
③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趋势不可阻挡
④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调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详解】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劳资矛盾激化,罢工造成港口瘫痪,说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正常发展,①正确。
②:材料未提及剥削方式的改变,仅反映工人对现有剥削的不满,②排除。
③:材料仅体现当前矛盾,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趋势,③排除。
④:工人为争取权益与资本家对抗,罢工浪潮体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④正确。
故本题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1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01 基础达标
考点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马克思深入考察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历史及其革命性后果,并进行了科学预测: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旁边;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一般智力(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协作等)而非直接的体力劳动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出来。下列符合这一主旨的是( )
①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②我国加快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③2025年4月,河南省印发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行动方案,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④2025年,四川、重庆、新疆、山西、河南等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的内在矛盾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这些矛盾为: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在生产关系上可以解决矛盾的措施有( )
①实行按劳分配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
②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有序生产
③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
④通过教育提高无产阶级的劳动技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的内在矛盾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这些矛盾为: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在生产关系上可以解决矛盾的措施有( )
①实行按劳分配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 ②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有序生产
③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 ④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某高中的一节思想政治课围绕“石器——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蒸汽机——资本主义社会”四个分议题展开,该思想政治课的最佳议题是( )
A.生产工具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
B.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
C.生产工具变化导致社会形态变化
D.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考点2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5.南山古人类文化遗址是福建省第一处洞穴和旷野相结合的史前文化遗存。在该文化遗址发现了人头盖骨、300多粒的炭化稻谷和少量果核,一定数量商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陶片、石器、红烧土以及灰坑遗迹,还发现了一个墓葬,随葬品有陶罐、陶豆、陶杯。依据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①社会分工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②当时已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③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巨大的进步
④出土文物能反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是2024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之一。皇朝墩遗址距今约9300年至8000年,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影。据此可推断,皇朝墩遗址时期( )
①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②水利事业和耕作技术非常成熟
③人类成功摆脱了蒙昧野蛮状态 ④人类生产结成了平等互助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遗址被列为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华龙洞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以及8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我国发现的又一重要古人类遗址。据此可以推断当年的华龙洞( )
①属于旧石器的原始社会时期 ②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
③开始出现畜牧业和农业 ④仍然依赖采集天然食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四川资阳蒙溪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据悉,资阳蒙溪河遗址是国际罕见的同时发现有大量石器、动植物遗存的旧石器时代综合性遗址,全面立体反映了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的人类社会图景。下列符合该遗址当时社会阶段特征的是( )
①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 ②人类已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
③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3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9.唐代诗人杜荀鹤在《山中寡妇》一诗中写到:“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全诗通过典型人物山中寡妇的悲惨命运,透视晚唐时期的社会面貌。造成诗句中百姓之苦的原因是( )
①农民依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眼光具有狭隘性
②国家的发展主要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根本目的
③封建政权基于剥削地位对农民阶级的制度性压迫
④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出自《诗经·大雅·民劳》,诗中描写了当时社会民众劳苦疲劳之状。下列能反映材料的表述是( )
①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③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④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
B.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
C.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的巨大飞跃
12.人类需要休息放松,然而金钱永不眠。资本自身所蕴含的无尽能量,让一代代的淘金客们费尽心机想要驾驭这种令人沉迷的魔力。显而易见,大多数人终究被金钱反噬,唯有极少数的幸存者找到了资本的密码。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资本市场的无眠竞争倒逼着科技的不断创新
B.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
C.资本具有生产关系属性,还具有生产力属性
D.资本只有一种生活的本能,那就是增殖自身
考点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3.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入低谷时,不少人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走向苏东国家的结局,唱衰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进入新时代,中国成功地在世界上举稳了社会主义旗帜,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这告诉我们( )
①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脱离马克思主义,自成一派
③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④中国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高一(2)班举办马恩经典著作读书会活动,围绕“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这一议题,收集资料,并进行交流研讨。以下论点正确的是( )
①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
②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③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④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工人阶级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某校高三学习小组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收集到以下部分资料:
【资料一】空想社会主义者抱着深切同情无产阶级的态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残暴和无能,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诉说了遭受剥削和奴役的重重苦难。
【资料二】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因为这种批判抨击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材料表明空想社会主义( )
①主张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以及压迫
②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启示
③脱离了物质生产的实际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02 重点难点
1.对以下论述可以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
奴隶可以买卖,也可以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其耳朵就要被割掉。——《汉谟拉比法典》懒惰的土地所有者大约获得占土地产品的三分之一,勤劳的资本家甚至获得货币利息的两倍,而工人在最好的情况下挣得的剩余部分,是这样的情况:如果他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必定要饿死。(有改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A.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剥削产生的根源 B.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D.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统治的“文明时代是在‘恶性循环’中运动,是在它不断地重新创造出来而又无法克服的矛盾中运动”。经济发展失调、政治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失效、环境污染加剧、贫富差距悬殊等问题既是自古以来资本主义社会淤积的乱象,也是资本主义文明永恒的困扰。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尖锐冲突
③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更换政治“外壳”,解决阶级矛盾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将被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某高中的一节思想政治课围绕“石器——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蒸汽机——资本主义社会”四个分议题展开,该思想政治课的最佳议题是( )
A.生产工具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
B.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
C.生产工具变化导致社会形态变化
D.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4.入选“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周原遗址拥有宫城、小城与大城三座城垣,规模之大,彰显着周原遗址的都邑地位。周原遗址文物遗存众多,尤其在宫城东南门西侧的壕沟内,出土了200余片卜甲、卜骨残片。甲骨刻辞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等方面,对解开西周诸多历史谜题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三座城垣,规模宏大——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②卜甲、卜骨残片——人类摆脱蒙昧,迈入文明时代
③彰显周原遗址的都邑地位——人类开始过上定居生活
④甲骨刻辞内容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等方面——出现脑力劳动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某中学历史研学社开展“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研究,收集剖析社会各个阶段经典的横截面, 以下选取内容符合当时社会面貌的有( )
①上古原始部落,刀耕火种族群抱团生存,炎帝首领拥有特权
②古代西亚乌尔王朝,镇压奴隶缓和矛盾,修订最早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
③中国宋明时期,宗族本位三纲五常盛行,封建等级权力崇拜
④十九世纪的欧洲,无产阶级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4年7月27日至28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在广州召开。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对该年会的成功举办进行报道,准备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撰写一篇评论文章,下列说法能够在文章中出现的是( )
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其他国家兴起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具体路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03 高考真题
1. (2024·辽宁卷·高考真题)下列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两个必然”: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 “两个决不会”: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①两者都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
②两者都论证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但过程是漫长的
③前者揭示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后者揭示其实现的条件性
④前者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方式,后者反映社会形态更替的实现方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2024·辽宁卷·高考真题)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该理论的贡献在于( )
①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成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②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③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④拓展了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2024·新课标卷·高考真题)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的同时,也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反映空想社会主义者为建立美好社会而努力的有( )
①缔结反映各族人民意愿的国家联盟
②进行共产主义的“新和谐公社”新村实验
③成立被誉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的巴黎公社
④倡导建立人人劳动、普遍协作的“和谐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3·云南吉林·高考真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 )
①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原则性描述
②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③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
④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 (2025·浙江·高考真题)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一定程度摆脱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据此,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科技创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一观点( )
A.肯定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可克服
C.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D.肯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6. (2024·江苏·高考真题)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一定程度摆脱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据此,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科技创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一观点( )
A.肯定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可克服
C.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D.肯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7.(2024·浙江·高考真题)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一书中主张:消灭剥削和私有制度,全部财产归全民所有;每个公民的工作、劳动、艺术、文化、教育等都是共享的,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合适的分配。上述主张( )
①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找到了建立新社会的阶级力量
④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素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4·浙江·高考真题)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 )
①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04 时政押题
1.2025年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六项“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甘肃临逃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榜上有名。寺津遗址发现的马家窑文化聚落,以其精美的彩陶闻名世界,全新的造型与纹饰风格,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据此可推知,马家窑文化时期( )
①人们开始发明和应用文字
②手工业进一步发展,金属工具广泛使用
③当地畜牧业和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④氏族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5年2月,“信仰之光——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正式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近400件文献,其中包括首次公开的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手稿等珍贵文献,通过实体文献、译文说明、图片照片、互动屏等多样方式进行立体化呈现和解读,兼具理论性、专业性、知识性和故事性。由此可见,本次展览( )
①意在通过更直观和近距离接触,增强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
②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③有利于在新时代为更好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营造舆论、社会环境
④表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对于近期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让整个世界都感到并不陌生,自1776年建国以来,美国政府多次试图通过提升关税来摆脱经济困境,但都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加剧自身危机,还对世界经济造成冲击。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1897年,共和党人威廉·麦金利就任美国总统后,大幅度提升羊毛、糖等商品的关税,导致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大幅加剧。
1930年,美国总统胡佛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约2万种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导致美欧贸易量减少三分之二,美国经济在大萧条中进一步恶化。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对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混乱,美国的失业率与通胀率持续上升。
2002年,小布什政府宣布对10类进口钢材征收高额关税,导致钢铁价格高涨,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成本飙升,约20万个工作岗位流失。
……
①关税战是导致美国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②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不可避免
③美国通过关税战掠夺了剩余价值分配权 ④提升关税会加剧美国社会生产结构失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一定程度摆脱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据此,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科技创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一观点( )
A.肯定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可克服
C.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D.肯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继法国港口罢工风波之后,2025年3月,德国港口也迎来--波罢工浪潮。为了争取公共部门员工的更高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德国最大服务行业工会Ver.di举行的警告性罢工导致汉堡港集装箱航运交通陷入瘫痪,罢工还波及了汉堡港内的其他关键设施。这表明( )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②资本家对工人剥削方式的改变加剧了社会矛盾
③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趋势不可阻挡
④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调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