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Q




第一课时 人物形象初探与精神剖析
【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 梳理小说情节脉络,掌握阿Q的人物形象特征,分析其性格中的矛盾性与典型性。
3. 体会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激发对人性与社会问题的思考。
导入新课
儿子
打老子
阿Q
百年来未庄的“精神胜利者”
写作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镇压和盘剥。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他们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忘却了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唤醒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革命政权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题目解读

Q


小说主人公的名字。
“阿”——称呼前缀,带有亲昵或随意性,暗示着阿Q的平凡与普通, 是旧中国社会中芸芸众生的代表。
“Q” ——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模糊性,鲁迅自己曾说过,“Q”是一 个拖着辫子的脑袋的形象,象征着阿Q以及那个时代民众落 后、愚昧的精神状态和被封建思想束缚的奴性。
表示正规的传记。
采用传统传记的形式,对阿Q的生平经历进行叙述;
反讽。用“正传”来写阿Q这样一个微不足道、充满悲剧色彩的小人物,更凸显出其命运的荒诞和社会的可悲,也体现了鲁迅对旧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作品简介
第一章
序言,交代小说人物名字的由来。
第二、三章
描述阿Q的若干生活片段,精炼地
刻画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六章
阿Q因拙劣的求爱而遭遇生计危机,
以及其后短暂的“中兴”,进一步
描绘出阿Q的性格和她深受的压迫。
第七~九章
辛亥革命对当地各阶层的影响和人们
的反应,展现了阿Q朦胧的革命意识,
写出这一人物最终悲剧性的“末路”。
基础过关·字音字形
行状
间或
土谷祠
舂米
癞疮疤
讳说
口讷

虫豸
根柢
擎起
热剌剌
托庇
下箸
络腮
小觑
xíng
jiàn

chōng
huì
là là

kuài
zhì

qíng
lài chuāng bā

zhù
luò sāi

阿 Q 精 神
基础过关·词义检测
行状:
履历,事迹。
即土地神和五谷神。
用杵把糙米捣成精米。
即“童生”。
土谷:
舂米:
文童:
崇奉:
完人:
口讷:
虫豸:
托庇:
小觑:
出言无状:
崇敬奉承。
品行优秀而毫无缺
点的人。
嘴笨,言语迟钝。
昆虫和类似昆虫的动物,
这里比喻下贱的人。
依赖长辈或有权势者的
庇护。
小看。
说话超越了本人
身份、地位,显得
无礼。
任务导向一·分析人物形象
阿Q性格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请根据文本分析“精神胜利法”
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文本 表现
(第4段)“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又很鄙薄城里人”
(第17段)“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自尊自大
(第16段)“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自轻自贱
(第12段)“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自欺欺人
(第5段)“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第44段)“君子动口不动手”
欺软怕硬
阿 Q 精 神
任务导向一·分析人物形象
试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
①妄自尊大,畏强凌弱。
②自欺欺人,自轻自贱。
③麻木健忘,保守愚昧。
阿Q是旧社会广大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的
底层人民的典型代表。
“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构建人物档案
阿 Q 精 神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外貌特征 身份地位 经济状况 性格特点 典型事件 主要经历 人物结局 人物意义 阿Q(姓氏不详,名字存疑)

约30多岁
未明确提及,生活在未庄
头戴破毡帽,瘦而黄的脸,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
社会底层雇农,无固定产业,居无定所,靠打短工为生
贫困潦倒,时常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妄自尊大,畏强凌弱;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保守愚昧。
与王胡比虱子、“革命”幻想、画押时想画得圆一些。
被赵太爷、假洋鬼子打、欺负小尼姑、向吴妈求爱遭拒、被诬陷抢劫而被抓并被枪毙。
被当作抢劫犯抓进监狱,未经公正审判便被处决,成为旧时代的牺牲品。
是鲁迅笔下“国民性”的典型代表,揭示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社会的黑暗,引发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第二课时 主题探究与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1. 分析未庄的社会环境特征,理解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2. 归纳小说主题,明确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创作意图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
3. 探究小说的艺术特色。
4. 反思“精神胜利法”在当代社会的隐性表现,树立理性面对现实、勇于自我革新的意识。
阿 Q 精 神
任务导向二·分析社会环境
《阿Q正传》(节选)是如何通过社会环境来展现国民劣根性之丑的?
运用独特民俗展
现典型社会环境
描写土谷祠、酒店、赛神、赌摊等富有浙东地域特色的风俗。
洋溢乡土气息,展现小说人物落后的思想。
“愚弱国民”的人物群像
未庄是一个冷漠无聊、缺乏同情与爱的世界。同阿Q一样愚弱的
国民众多,他们共同构成封建统治秩序的社会基础。
等级观念浸染
毒害下的势利
处于统治地位的赵太爷不许阿Q姓赵,打阿Q嘴巴自然也是阿Q的错。这是势利的未庄。
人性的
贪婪吝啬
吝啬与贪婪的人性,使得阿Q赢钱后却被人设计抢了去。
阿 Q 精 神
任务导向三·分析主题和意义
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根源是什么?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客观原因:封建社会落后的小农经济
落后、闭塞、狭隘、保守的传统生活方式很容易产生孤陋寡闻、小国寡民的
思想,阿Q们会借种种理由取得精神上的自慰,来解除眼前痛苦。
内在原因:封建思想的毒害
阿Q生在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拼命向人民灌输封建思想,
这种愚民政策,正是形成“精神胜利法”的内在因素。如阿Q头脑中充满了
上尊下卑的等级观念,比如他打不赢王胡便搬出“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儒家
教条以自卫。
阿 Q 精 神
任务导向三·分析主题和意义
试分析鲁迅的写作目的。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阿 Q 精 神
任务导向三·分析主题和意义
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有何现实意义?
阿Q精神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精神胜利法”不仅存在于农民身上,而且也存在于封建士大夫身上,甚至存在于封建统治者自己身上,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一方面,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统治阶级不能正视现实、承认失败、奋发图强。另一方面,源于农民自身奴隶的地位和反抗失败的历史教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国民性弱点。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有一定警示意义。它提醒人们要正视自身不足和现实问题,避免像阿Q一样通过自我麻醉、自欺欺人来逃避,从而促使人们培养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不断自我反思和改进,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精神上的盲目自我满足会阻碍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进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阿 Q 精 神
任务导向四·欣赏作品艺术性
(一)讽刺手法的运用
①标题的讽刺艺术。
“正传”充分揭示了阿Q这个悲剧人物的复杂性,
产生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②鲜明强烈的对比。
刻画出阿Q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既想打想拼
又有所顾忌的性格矛盾。
③漫画式的夸张。
阿Q捉虱子、与王胡打架的情节,活灵活现地描绘出
他自负又自贱、以君子自居的情态。
④尖锐辛辣的反语。
多处运用反语,调侃讽刺。(如第5段)
阿 Q 精 神
任务导向四·欣赏作品艺术性
(二)心理描写方法
①直接刻画心理活动。
(第12段)被人戏耍癞疮疤后的心理描写。
②梦境与幻觉。
(第31段)觉得自己高赵太爷一等。
③对话、内心独白。
(第5-12段)阿Q避讳。
④通过动作刻画心理。
(第26-28段)赢钱被抢被挨打,回来自己打自己。
阿 Q 精 神
任务导向四·欣赏作品艺术性
(三)白描
“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
也没有。”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抓住对象的关键特征,用经济、简练的笔墨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
阿Q被假洋鬼子打时,“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抽紧筋骨,耸了肩膀”这一系列动作,既说明阿Q地位的低下,也展现出他性格的卑微,含义十分丰富。作者高超的描写语言,使得阿Q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过目难忘。
阿 Q 精 神
任务导向四·欣赏作品艺术性
(四)喜剧外衣,悲剧内核
《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喜剧的外衣,包裏着一个悲剧性的故事。我们读《阿Q正传》,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因为他的一生是悲惨的,,下场更令人唏嘘。悲剧和喜剧因素相互交织,构成这部小说的最大特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