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1个生字,会写 “严肃”等15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理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3.聚焦第三件事,能联系相关资料,通过人物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不振”。(难点)教学过程:板块一、出示图片,揭题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追寻百年不变的爱国心”,从感受古代诗人的爱国情,走到近现代,去感怀伟人身上的爱国情。之前,在课本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革命伟人,看(视频)。这是其中一位伟人小时候的照片,猜猜是谁?2.真厉害,你对周恩来有什么了解?是啊,他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总理,还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有如此成就的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伟大的志向——(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看,(出示词典中解释)“崛起”的意思是?(兴起)再一起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块二、预学反馈,梳理事件1.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伟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就走进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要有依据哦!2.检查字词(指名1)严肃 清晰 疑惑 光耀门楣惩处 训斥 苦难 为之一振哇他刚刚多音字读得特别准,我们也来读一读。(惩处、苦难、为之一振)还有一个词比较难理解“光耀门楣”:古时候的大门是这样的,大门上方的横木就叫门楣。在那个时候,人们认为只有通过读书做了大官,家里的大门才配得上门楣,所以光耀门楣,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光宗耀祖”。同桌互相读一读。同桌都读对了吗?真棒。这里还藏着一个字有点难写,“肃”,笔顺特别容易写错,下半部分要先写外面的撇竖再写里面的撇点。我们一起来写一写。打开作业本,第一题写一个“肃”字。写好了就把作业本合拢。3.梳理三件事(1)交流: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刚刚看你很快就找到啦,有什么好方法吗?那时间词是?(师圈)第一件事是?第二件事是?第三?还有什么依据吗?(2)小结:抓住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出三件事,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4.我们第四单元学过用“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把一件事讲清楚,这篇课文讲了三件事情,要怎么说清楚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方法(回顾单元篇章页),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什么是主要人物呢?那事件呢?(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主要人物做的事情)5.先来看看第一件事。出示学习要求:默读第1~10段,想想这几个自然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你们觉得他说清楚了吗?谁来评一评)你在哪里找到的?课文哪个词写出了周恩来的行为?(回答)预设一(很具体):你们觉得他说的怎么样?(很具体,哪里可以更简洁些?其他同学们说的可以不说,因为他们不是主要人物)预设二(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为之一振):你们觉得他说的怎么样?说得真好,抓住了主要人物,把事情讲得很清楚,还能更简短吗?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谁有本领能把周恩来的名字放在最前面说?预设三(修身课上,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问题,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为之一振):哇你把周恩来放在最前面说,让我们一听就知道主要人物是周恩来,完全抓住了主要人物把事情说清楚,太厉害了,掌声送给他。(板书“回答”)有“回答”了,魏校长的问题可以省略不说。预设四(修身课上,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为之一振):听清楚他的回答了吗?谁也想说?你们觉得哪个同学说得好?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说?谁再来试试?(指名1)同桌互相说一说。6.回顾方法:我们刚刚是怎么把第一件事说清楚的?(1)先找到主要人物,再看主要人物做了什么。(2)时间和地点能帮助我们梳理有几件事,但说每件事的时候,不一定要把时间和地点说进去。小结: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指板贴),可以帮助我们说清楚一件事。7.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14自然段,用上刚才的方法,试着说清楚第二件事,同桌说一说。(指名3)预设一(伯父开头):你觉得他说清楚了吗?你把主要人物和事件都说清楚了。有不同的说法吗?谁还能试着把主要人物周恩来放在前面说?预设二(周恩来开头):哇,你们已经完全学会了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说,真棒!8.第三件事有点难,我们小组合作学习,把它说清楚。先自己默读课文15-17自然段,试着说清楚第三件事,再小组里讨论讨论怎么把事情说清楚,取长补短,然后把它写到作业本里,就写第三件事哦(手势)。自主学习:◎读一读 ◎想一想小组讨论:◎议一议 ◎写一写9.投屏(一个具体,一个简洁(“听到”“看到”一定要有,“无处说理”)对比:读一读这两个同学写的,其他小组看看他们写清楚了吗?引导评价:说清楚、哪个更简洁(为什么?师圈对比)对照自己的再看看,可以再修改修改。板块三、串联事件,把握内容1.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三件事分别讲了什么,我们还要把他们串联起来,你们觉得可以怎么连起来说?(这三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三件事中哪件是结果?哪件是原因?)第一件事是结果,后两件事是原因,这就是因果关系。2.我们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先说结果再说起因。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先说因再说果。选择一种你喜欢的顺序,把三件事串联起来说一说,先自己准备一下。(指名3)谁还想说?3.小结:要说清楚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内容时,得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先清楚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理清楚几件事情之间的关系,最后用合适的词语将几件事情串联起来,就能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板块四、聚焦第三件事,感受“中华不振”1.过渡:少年周恩来正是因为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所以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同学们,哪件事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感受到中国人民正在经历苦难与屈辱呢?(第三件事)2.让我们走进第三件事,再读读第十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人物的表现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把人物圈出来。3.交流妇女:哭诉、原本指望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反而训斥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慰预设一:如果你是那个中国妇女,你心里会想些什么?(我的命怎么那么苦啊!这些该死的洋人,有没有人能来帮帮我,帮我伸张正义啊!)预设二:按理说,巡警应该怎么处理?可是现在呢?作为中国的巡警,不帮助同胞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反而因害怕外国列强而欺侮同胞,这就是——(中华不振)!预设三:紧握着拳头,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愤怒、不甘心)虽然愤愤不平、虽然不甘心,但也只能紧握着拳头,不敢说一句话,敢怒却不敢言。中国妇女的亲人被轧死,只能一个人无助地哭诉,无人为她主持公道,可是谁又敢怎么样呢?外国人轧死人,没有受到惩处,还得意洋洋地站在汽车旁,可是谁——(又敢怎么样呢?)外国人欺侮中国人,巡警是中国人,旁边也围观了一群中国人,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4.朗读指导:你能将当时妇女和围观者的敢怒不敢言读出来吗?读读这段话。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那一张张愤怒的脸,受了如此屈辱,却也只能自己咬碎牙往下咽。5.事实上,当时的中国人民所经历的苦难与屈辱远不止这些。(播放视频)6.正是因为这样,少年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于是有了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6.结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了当时中国人民正在经历的苦难与屈辱。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人物 事件周恩来 回答听到(耳闻)看到(目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