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再别康桥》 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再别康桥》 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6-2课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情景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他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面对离别的徐志摩,又究竟有怎样的心境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经典名诗《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自古多情伤别离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与节奏和旋律的关系;
2.鉴赏诗歌凝练的语言特色,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分析意象和情感,培养理解意象和情感等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4.理解诗人告别母校的离别之情,培养热爱母校的真挚情感。
知人论世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诗人徐志摩
诗集:《再别康桥》《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
散文:《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等
小说:《春痕》
戏剧:《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文学常识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的前身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人。社名是徐志摩根据泰戈尔《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徐志摩《新月的态度》)。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对齐)”,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代表作品有闻一多《死水》《红烛》,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林徽因《你来了》《笑》等。
新月诗派
文学常识
新诗“三美原则”
新月派的新诗主张,由闻一多提出,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1921年春,诗人前往剑桥大学学习,因爱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孤独中,他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或在星光下聆听水声。康桥曾给予诗人心灵的抚慰,也是促使他自我意识觉醒、产生个性解放冲动的地方,有着很深的感情。“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1928年秋诗人重到康桥又经离别,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涌上心头,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写作背景
志摩与康桥
朗诵欣赏
整体感知
情感线索

再到康桥

回想往昔

再别康桥
全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
整体感知
情感探究
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与送别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整体感知
情感探究
作者陶醉在康桥的美丽风光中时,情感却急转直下,为什么?
再见康桥
金柳:秀美婀娜(对康桥的无限欢喜 )
青荇:惬意宁静(对康桥 的永久眷恋)
潭水:五彩斑斓(对康桥的深深依恋)
再别康桥
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人→物,清新飘逸)
“轻轻地”:宁静的氛围;无奈感伤的情绪。
悄然挥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幻觉→现实,深情洒脱)
美好的理想家园
残酷的社会现实
矛盾
愁绪
文本研读
诗歌哪些意象描绘了哪些康桥的风光?有什么特点?
康桥之恋
云彩,金柳,柔波,深潭,青荇,青草,斑斓星辉……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超脱的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色彩美,画面感强烈
文本研读
诗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的细微变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离别母校的愁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康桥的一草一木,无不饱含着深情厚谊。正因如此,诗人都不敢惊动它,轻轻的来去,只招手作别云彩。
而到最后一节,改“轻轻的”为“悄悄的”,则更显默然,竟至连云彩也不去惊扰了,只独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离愁又浓了一重。
在结构上形成回环往复,发挥了诗经反复推进的作用,体现了音乐美。
复沓叠情
文本研读
深度探究
告别母校,愁眉可结,但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又总让人感觉有着超越对康桥的离情的别样的忧伤存在,你觉得应该是什么呢?
文本研读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康桥》之美
1.绘画美。全诗中选用了鲜艳温暖的色彩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是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再加上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立体的画面美。
2.音乐美。诗歌的音节和谐,朗朗上口,错落有致,节奏感极强。
A、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形式。
3、建筑美。节匀称,句整齐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行两到三个节拍,节奏鲜明,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整齐中又富于变化,使全诗充满了错落有致的美感。
归纳总结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各种理想和现实的反差所产生的深重的愁绪。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诗歌主题
拓展延伸
课后读写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试比较本诗,读《沙扬娜拉》并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