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15答司马谏议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15答司马谏议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18张PPT)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认识作者对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并从中受到教育。
重点:
理解并背诵文章的内容。
难点:
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并加以运用。
学习重难点
新课讲授
一课时
历史的长河中,思想的碰撞往往激荡出璀璨的火花。当北宋王朝面临积贫积弱的困局,王安石毅然推行变法,试图为国家注入新的活力。而司马光,这位学识渊博、秉持传统理念的学者,则对变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王安石与司马光,本是挚友,却因政治理念的分歧站在了论辩的两端。《答司马谏议书》正是王安石回应司马光责难的铿锵之作。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经典,感受王安石的担当与魄力云。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新课讲授
【文题解读】
文章针对司马光来信中对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指责,王安石以“名实相符”为立论基础,通过严谨的逻辑逐条反驳,表明变法是为了兴利除弊、整顿吏治,强调决策是在衡量利弊后进行,驳斥了保守派的不实非难 。全文既展现出王安石坚持变法、推行新政的决心与魄力,也彰显其面对质疑据理力争、以理服人的论辩智慧,表达了其对改革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匡扶社稷的担当精神。
【结构导图】
受命于人主
以兴利除弊
难壬人
分析文本的思想主张
新课讲授
活动1:司马光是从哪几方面来指责变法的?王安石又是怎样逐一驳斥的?
司马光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个方面来指责变法。王安石在驳斥前,先提及一个双方都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再针对司马光上述五个方面的谬论逐一分析批驳。结论同中有变,对前四个方面的驳斥都是以“不为……”四个判断句作结。对“致怨”的驳斥,这里只采取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告知对方,早料如此,不值一提,无须驳了。
活动2: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
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王安石的非凡的胆略。
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保守派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了王安石直言不讳的勇气。
③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④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王安石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加强肯定语气,增强了结论的不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地对待“汹汹然”的“怨诽”,尽显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赏析文本的语言特点
新课讲授
活动1:此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
行文委婉,寓刚于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士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反悔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活动2:有人评价此文“理足气盛”“行文简贵”,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1)理足气盛。
一是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二是擅长运用排比,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三是擅长运用反问,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
(2)行文简贵。
除开头和结尾段使用几句酬答的礼貌性语言之外,其他内容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
进行设想,开展活动
新课讲授
活动:假如你是司马光,当你收到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时,面对王安石在来信中的反驳和表达改革的决心,你会有哪些思考 你又该做出怎样的回应 请尝试写一封回信给王安石。
注意书信格式
王安石与司马光,一个是改革派的“灵魂”,一个是反对派的“精神领袖”。
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认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梳理文意。
2.以司马光的身份写一封回信给王安石。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