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2张PPT)必修下第八单元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统合案学习目标1.统整单元内容,体会志士仁人责任担当、胸怀家国天下的精神品质。2.梳理文本逻辑结构,体味思辨表达的方法;分析鉴赏文章说理的艺术。3.教考融通,基于单元学习任务高考内容的练习,对接高考关键能力点。重点:统整单元内容,体会志士仁人的责任与担当难点:梳理文本逻辑结构,鉴赏文章说理的艺术学习重难点新课讲授单元专题性研习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责任与担当”,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结合单元文本学习,融会贯通,横向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学会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关键词共有两个:一是“倾听”,即理解和把握。具体要求:理解和把握作品体现的古代文人的责任担当精神;掌握各篇作品的主要观点,理解其现实合理性;把握作品理性表达的方法策略,领略思辨表达的魅力;领会古代开明君主对国家治理问题的理性思考,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言说”,即理性表达,旨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社会现象,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进行思辨表达。设计意图本单元围绕“责任与担当”的人文主题,选取了不同时代背景,不同主题和不同风格的四篇古代思辨性文本,作者或是治世能臣,或是文人典范,其立身处世皆有可为楷模、值得学习之处。他们所写的文章,不论是上书陈事,还是剖白心迹,或者是就史事发表议论,均是有感而发,有为而发。学习这些文章,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解读、思考文章与时代的关系,与历史对话,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代先贤剖析现实、针砭时弊、“疗救”社会的千钧之力,以及以天下为己任、持正守道的见识与情怀。设计意图专题研习一:围绕“责任担当”,梳理单元文本结构,掌握文本内容篇目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阿房宫赋》 《六国论》内容 臣子魏征向唐太宗呈递的奏疏,劝谏君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聚德义以安国。 王安石回复司马光的书信,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进行回应,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借秦朝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讽喻唐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勿骄奢亡国。 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观点 君主应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做到“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等十个方面。 所操之术多异,坚持变法是为“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驳斥司马光对变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指责。 秦朝灭亡是因为不爱惜百姓,骄奢无度,后人应哀之鉴之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揭示赂秦导致自身力量削弱,最终灭亡的道理。活动一:统整单元的内容、观点、说理方法、逻辑推理及表达特色。以图表形式呈现专题研习一:围绕“责任担当”,梳理单元文本结构,掌握文本内容篇目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阿房宫赋》 《六国论》说理 比喻论证,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比论证,如君主“竭诚以待下”与“纵情以傲物”的对比;引用论证,引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举例论证,以“盘庚之迁”为例;对比论证,将自己变法的目的与司马光指责的内容对比;类比论证,以“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类比坚持变法的决心。 铺陈夸张,描绘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奢华无度;对比论证,秦人对待珍宝的随意与建造阿房宫时的浪费对比,百姓的劳苦与统治者的享乐对比。 对比论证,“赂秦而力亏”与“不赂者以赂者丧”对比;引用论证,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活动一:统整单元的内容、观点、说理方法、逻辑推理及表达特色。以图表形式呈现专题研习一:围绕“责任担当”,梳理单元文本结构,掌握文本内容篇目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阿房宫赋》 《六国论》逻辑 先提出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理,正面阐述君主应如何积德义,反面指出不这样做的危害,最后得出“十思”的具体做法。 先表明与司马光政见不同的原因,再针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进行反驳,说明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后强调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先铺陈阿房宫的兴建和奢华,然后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通过层层推理得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论。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分别对“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行推理阐述,最后借古讽今,得出北宋应改变政策的结论。活动一:统整单元的内容、观点、说理方法、逻辑推理及表达特色。以图表形式呈现专题研习一:围绕“责任担当”,梳理单元文本结构,掌握文本内容篇目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阿房宫赋》 《六国论》表达 语言恳切委婉,多用排比、对偶句,如“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既增强节奏感,又体现臣子对君主的尊重 语言犀利直接,态度坚决,如“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同时又不失礼节,体现出坚定的变法决心 辞藻华丽,多用铺陈夸张手法,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极言阿房宫的宏伟壮观;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语言精练深刻,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开篇点明主旨;逻辑严密,论证过程层层推进。活动一:统整单元的内容、观点、说理方法、逻辑推理及表达特色。以图表形式呈现专题研习一:围绕“责任担当”,梳理单元文本结构,掌握文本内容活动二:梳理单元文本,简要回答四篇课文是如何针对社会现实进行阐释的?专题研习一:围绕“责任担当”,梳理单元文本结构,掌握文本内容①《谏太宗十思疏》是诤臣对贤君的劝谏。彼时唐一统天下,结束战乱已十余年,天下承平,百业兴旺,作为君王的唐太宗开始流露出骄奢忘本的苗头,魏征遂作此疏劝谏。②《答司马谏议书》是名臣之间的辩难交锋。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锐意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变法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引发众议,司马光先后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直言劝谏。王安石遂于收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复,针对司马光信中的指责逐一反驳。③《阿房宫赋》写秦之灭亡原因,写于唐朝日渐衰弱之际,因统治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此文以讽喻。④《六国论》论六国迁灭缘由,写于北宋中期承平之时,因北宋王朝每年要向辽和西夏缴纳“岁币”,损伤国力的同时,也助长了敌方势力,苏洵遂针对国家现实作文以规谏。活动三:整合文本内容,阐释单元文本如何从不同角度展现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专题研习一:围绕“责任担当”,梳理单元文本结构,掌握文本内容文章 责任担当《谏太宗十思疏》 为国家长治久安。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后可能滋生骄奢懈怠情绪,魏征以高度责任感写下此疏。劝谏君主“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提醒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通过“十思”修养自身品德和治理国家,确保国家长治久安重视君主个人成长和修养,引导太宗认识自身行为对国家和臣民的影响,希望其成为贤明君主,体现对君主成长的引导和督促《答司马谏议书》 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北宋积贫积弱,王安石以“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己任推行变法,改变国家现状、增强国力、改善百姓生活。面对司马光的指责毫不退缩,坚定认为变法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体现其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担当坚持真理和改革信念:变法遇巨大阻力和压力,王安石在信中逐一反驳司马光指责,表明坚持变法决心,为理想和信念不屈不挠,是改革者责任担当的写照活动三:整合文本内容,阐释单元文本如何从不同角度展现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专题研习一:围绕“责任担当”,梳理单元文本结构,掌握文本内容文章 责任担当《阿房宫赋》 以史为鉴警醒当世:杜牧生活在唐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王朝摇摇欲坠。他借古讽今,描写阿房宫兴建和毁灭,揭示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不爱惜百姓致灭亡的教训,警示唐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关心百姓疾苦,体现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担当用文学作品传递思想:以赋的形式,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传达观点和思想,引发社会对现实问题思考反思《六国论》 剖析历史教训为现实服务: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采取贿赂政策,苏洵有感于此撰写此文。借分析六国灭亡原因,指出“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统治者勿重蹈覆辙,应积极抵御外敌,体现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民众爱国情怀: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深入剖析,激发民众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唤起人们对国家利益的重视,促使统治者和民众为国家的繁荣安全而奋斗任务基于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之间的关联性与区别,思考不同背景下士人以理性的方式认识问题的角度。感受志士仁人体国情深、切中时弊的剀切之言,体会文中披肝沥胆、直言不讳的刚正之气。设计意图专题研习二:深研文本,探究文本说理艺术及批判性思维专题研习二:深研文本,探究文本说理艺术及批判性思维活动一:回溯归纳单元文本,填写下表,《谏逐客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怎么开启谏议的,都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篇目 《谏逐客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弭谤》如何开篇 秦国的发家史和秦王的物用与城北徐公比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产生效果 从秦国的实际出发,一方面满足了秦王统一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让秦王感同身受以自身与城北徐公比美、妻妾客谈美入手,通过类比的方法提醒齐王存在的偏听偏信的危险,道理生动浅显,易于接受将防民之口比作防河堤,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喻很贴切,也有震慑力,但面对的对象厉王却是一个暴君,因而效果不佳得出结论 君臣地位的不平等,注定了劝谏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说服行为,而话语的权力掌握在被说服那方。为了提高说服的成功率,臣子常运用类比、比喻等方式降低言说的直逼压力,在迂回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进而影响君主。但劝谏最终能否奏效,还是要看君主的修为专题研习二:深研文本,探究文本说理艺术及批判性思维活动二 填写下表,基于读写结合角度,回溯单元文本的理性表达篇目 写作背景 作者身份 写作对象 写作者与写作对象的关系 写作诉求 写作效果 历史影响《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十一年,唐朝国力上升。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担忧,写此文进行劝谏 臣子 君王 君臣 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跳出历史兴亡“循环论”,君主要积德义 唐太宗听取了魏征的谏议 维护了唐王朝的稳定和繁荣《答司马谏议书》 宋朝出现一系列困难,在禅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推行新法,朝廷内非议如潮,以司马光为首反对派抓住一切机会否定新法。此间,司马光以至交的身份,给王安石写了两封信,罗列了新法带来的种种弊病,建议改回旧法 变法者 司马光 同僚 表明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和立场 两之间关于变法的争执仍在持续 形成“党派之争”专题研习二:深研文本,探究文本说理艺术及批判性思维活动二 填写下表,基于读写结合角度,回溯单元文本的理性表达篇目 写作背景 作者身份 写作对象 写作者与写作对象的关系 写作诉求 写作效果 历史影响《六国论》 北宋主动削弱边防力量,敌至则求和,导致国力受损,百姓负担沉重 士大夫 君主 君臣 警示统治者不要贿赂求和,要增强国力,收复失地 彰显了士大夫“心忧天下”的精神品格 没能改变国家的抗敌政策《阿房宫赋》 唐王朝已现衰颓迹象,但皇帝仍“大起宫室,广声色” 士人 君主 君民 警示统治者以秦亡为训,爱天下之人 彰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担责”精神 没有改变君王的做法专题研习二:深研文本,探究文本说理艺术及批判性思维活动二:填写下表,基于读写结合角度,回溯单元文本的理性表达经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古代经典论文的“理性”有了下面的认识:专题研习二:深研文本,探究文本说理艺术及批判性思维活动三:细读文本,师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展示每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与论据,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之间的关联性与区别,思考不同背景下士人以理性的方式认识问题的角度。专题研习二:深研文本,探究文本说理艺术及批判性思维活动三:细读文本,师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展示每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与论据,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之间的关联性与区别,思考不同背景下士人以理性的方式认识问题的角度。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阐述文章论点论据,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也达到了思维可视化的学习任务。新课讲授单元教考融通在文言文阅读中,设置简答题,意在引导学生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概括分析。设计该题型体现对“文”的重视,以此提醒学生备考时要注重进一步疏通文意、扫除文言知识的盲点,从而增强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目前考查的情况看,文言简答题设题角度主要有:事理原因概括、内容要点概括、人物特点概括、比较概括、观点态度概括等。【任务阐释】【思维方法】精解五种主观题型融通教材 年份 卷别 题干设问 设题角度 在文言文阅读中,设置主观题,意在强调文言文学习要“文”“言”并重,二者不可偏废。《师说》是唐代韩愈所做的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在关注“言”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文章所强调的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理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进步观点,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写作目的等2023 新课标Ⅰ卷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内容要点概括 新课标Ⅱ卷 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事理原因分析 2024 新高考Ⅰ卷 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 内容要点概括 新高考Ⅱ卷 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异同比较分析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应引起重视。对这种据果索因的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题型一:归因分析题①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出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②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③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④在转述概括文中带“原因”的词句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是对于表示原因的相对委婉、间接的词句,应注意转换说法,以求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题型一:归因分析题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材料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典例精析】(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参考答案】①为慕容垂所陷害 ②用兵能合不能分题型一:归因分析题【典例精析】(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解析】本题是一道归因分析题,需要抓住“淝水之战”“苻坚失败”这两个关键词语,据果索因。根据“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可知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外因;根据“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可知苻坚失败的内因。内容要点概括可以是对论述的内容层次的概括,也可以是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依次做了哪些事情,或为完成某一事务要采取的方法步骤等。此类题目,与现代文信息筛选、内容归纳相似。对于这类题要注意如下两点:题型二:内容要点概括①要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仔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②要注意判断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和表述答案应采用的表述方式。题型二:内容要点概括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请归纳文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典例精析】(202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参考答案】①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②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③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题型二:内容要点概括【典例精析】(202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解析】①依据“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可知,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②依据“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可知,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③依据“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可知,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或行为特点,并不是现代文阅读尤其是小说阅读的专利,在文言文阅读中,它也屡见不鲜,概括分析的方法同现代文基本一致:题型三:人物特点概括①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②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③从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概括。题型三:人物特点概括何铸,字伯寿,余杭人。拜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系大理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语塞,改命万俟禼。飞死狱中,子云斩于市。(节选自《宋史》,有删改)这段文字表现了何铸怎样的品格?试结合内容加以分析。【典例精析】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参考答案】不畏权势(刚正不阿)、以国事为重。何铸在审讯岳飞时,查实其冤情,为国护才;面对秦桧的权势,何铸坚持自己的判断;在秦桧以皇上之意来威逼时,何铸义正词严地申诉。题型三:人物特点概括【典例精析】(202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解析】依据原文“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可知,他查证事实,察觉岳飞的冤屈,极力维护岳飞。从原文“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可知,当秦桧用皇上的旨意来威逼他时,他义正词严地表明了立场。由此可见,他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以国家为重,为国护才。比较概括题属于创新题,它不仅仅集中在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上,更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开拓性、探究性、创新性的要求。解答比较概括题题型四:比较概括首先要明确题目的指向性,即比较的内容;其次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本,注意勾画与题目相关的词句;最后筛选提取要点,分点分条组织答案。题型四:比较概括【典例精析】(2024·新课标Ⅱ卷14题)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本题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三王充议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材料一中“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与材料二中“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两件事的相似之处。王充的议论主要针对材料一中的“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之事而发,材料二中的“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之事在文中可视为是一个例证补充。两件事表面看风马牛不相及,王充却将其相提并论,就应顺着其议论的逻辑去寻找两者的相似之处。王充议论中“力少则修德”是一句关键性的话,它揭示了“修德”的原因,由此可得出“魏文式段干木之闾”与“太子敬厚四皓”这两个主动性行为在动因上的共同点,魏文侯、汉太子均因力弱而面临险境。“消高帝之议”“却强秦之兵”则是二者在结果上的共同点:魏文侯、汉太子均通过修德敬贤避开了风险。考生只要理解了王充立论的逻辑,就可以顺利答题。观点态度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较高层次。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在议论文中,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这类题难度较大,它要求在分析概括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人、事作出评价,阐明理由。答好它,要把握两个关键点:题型五:观点态度概括①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尤其是题干涉及的关键文字。弄清楚事件的始末、人物的言行等。②基于文本作中肯的分析、评价。分析、评价不要脱离原文,发表看法要实事求是,不要武断,也不要拔高或无中生有。题型四:比较概括【典例精析】(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参考答案】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题型四:比较概括【典例精析】(202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解析】首先,由原文“君明臣直”可知,司马光意在论述君臣关系。其次,结合语境分析该句意思。原文“君者表也,臣者景也”中“表”是测量日时的工具,“景”通“影”,“表”投下的影子“景”随“表”的改变而变化。由此可知,司马光是借“表”和“景”的关系来比喻君臣关系,意在说明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会随着君主的态度而行动。目的:结合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总结经验供统治者借鉴以及上述分析的道理可知,这句话强调了统治者的表率作用,作者借此告诫后世统治者要坚守正道,在群臣中起到表率、带头作用。新课讲授单元写作实践培养学生任务情境下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即培养学生立论有理,说理有例,并能有力论证核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动笔之前思维先行的写作习惯,突破作文任务中最需要阐释论述的核心问题,而不作无意义的文字纠缠,逐步培养深度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阐释】写作任务:跟着课文学论证【技法指导】(一)观点要有理。观点就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论点,文章的一切论证都是围绕论点展开。因此,首先要用一句话明确表达观点,并且要考虑这个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因此,写作时,最好在文章的标题或者前两段中明确表达观点,这样阅卷老师在阅读下文时才有“落脚点”。例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的开头以“木之长”“流之远”两个类比直接亮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写作意图,然后从反面明确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再如,李斯在《谏逐客书》的开头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简短有力,立场坚定。当然,观点是否站得住脚也很重要。对思辨性强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而需要做思辨分析。正确而新颖的观点是在长期的思维锻炼中孕育出来的。【技法指导】(二)说理要有据论点需要用论据支撑,论据要有典型性。常用的论据类型有事例和数据、权威意见、常识与普遍规律、个人经验等,其中,个人经验应谨慎使用。使用的事例要真实,数据要准确,意见要可靠,常识与普遍规律须是公认的,另外引用名言前要注意核对,不可断章取义。【技法指导】(二)说理要有据论据的类型 使用的注意事项事例和数据 事例要真实且具有影响力;数据要准确,来源可靠权威意见 意见要可靠;注意核对,不可断章取义或张冠李戴常识和普遍规律 公认且有力,不可捏造,且要注意使用范围个人经验 谨慎使用,不建议使用过于独特的个人经验,且不建议作为核心材料使用【技法指导】(二)说理要有据《六国论》开头就亮出了“弊在赂秦”的观点,同时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站得住脚,使用了虚拟论敌,“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后用“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回答了虚拟论敌的提问,接着按照“赂者”和“不赂者”的顺序逐一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这些论据很好地支撑了他的观点。《答司马谏议书》是对司马光来信的回应,他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的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技法指导】(三)论证要有力。一方面,注意议论要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注意论证方法的使用。议论有针对性,才能击中要害,指出问题的本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师说》的对比论证,《劝学》《谏太宗十思疏》的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六国论》的引用论证、假设论证,《拿来主义》《答司马谏议书》的驳论,还有《阿房宫赋》大量使用的铺陈排比等,这些都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气势和说理的力量。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就是对论据进行分析的过程,能够建立起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技法指导】(四)表达要清晰。写作要有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流畅的语言。就“表达要清晰”而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用了非常准确的关联词和指示代词,展现了行文的清晰、严密和流畅。例如,第四至八段开头的“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等语句,非常清晰地展示了段落之间的衔接。【典例】一个人乐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佳作示例】 奏出自己的旋律彭靖雯一个人乐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吗?在我看来,不尽如此。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是将个人私密的空间外化,展示给外界以博得外界关注。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似乎是每个人的本能,正如孩童总会号啕大哭以吸引大人的注意,即使长大了,我们仍保留着那份被关注的意愿。社交平台无疑是使我们的渴望和意愿得到满足的工具。在这里,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将自己展示给别人看。由此看来,一个人乐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似乎确实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典例】一个人乐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佳作示例】(续)然而,能够被分享出来的,终归只是生活的一角,不足以展示完整的自己,甚至可能被有心之人曲解;况且,当我们分享出去以后,也并不一定就能得到他人的关注,难道这样,我们就不愿分享了吗?我想并不是。“发声”与“表达”是每个人的本能,是我们内心永不阻塞的溪流。若将分享这一行为类比为奏出自己的旋律,那么分享本身就可以是目的,而非达成某一目的的方式。纵然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人人都想要一只麦克风”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凡·高通过画作表达自己,陶渊明通过诗作表达自己,鲁迅通过文字抨击时代、表达自己,而在现代社会,我们中的大多数通过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来表达自己,不为别的,仅仅为了分享与表达这一行为本身,是以奏出自己的旋律为目的的。【典例】一个人乐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佳作示例】(续)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社会性动物。”分享生活是确保我们不脱离社会的途径之一,我们要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旋律与社会的旋律产生共鸣。正是分享这一行为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理解与合作,从而助推构建美美与共的社会。正如纪伯伦所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与人的相互照亮。”分享,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全体人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姿态,开拓出一条光荣之路。“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泰戈尔提笔道。正是分享,让人生之花盛开。奏出自己的旋律,不仅为了展示自身的“高超技术”,也为了“演奏”这一行为本身,更为了让自己融入集体,让人能够以开放的姿态,与他人携手屹立于世界之林,让这首浩大的协奏曲响彻宇宙。【典例】一个人乐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名师点评】作者从材料引出话题后,立刻点明了“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的本质,然后退一步讲“一个人乐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似乎确实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没有直接否定材料的说法,句中的“似乎”二字又为下文的论说留下了空间。第三段的“然而”二字在转折中将文意推进了一层,用“奏出自己的旋律”类比分享行为,并通过凡·高、陶渊明等人的事例,进一步说明“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是以“奏出自己的旋律”为目的的。最后借助亚里士多德、纪伯伦和泰戈尔的话,指出分享也是人与人在交流,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理有据,逐层推进文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能将“奏出自己的旋律”与人的生活态度联系起来,文意会更明确。1.梳理单元文本,自主填写“理性精神”拓展表布置作业2.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注重自身修养的同时,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社稷苍生之责任。而有的同学说,时代变了,身份不同,学生不需要为社稷苍生担责,你怎么看?提出你的观点,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400 字左右。布置作业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