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6哈姆莱特 (节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6哈姆莱特 (节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哈姆莱特(节选)
第二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精准把握人物关系、戏剧冲突及剧情结构。
2.体会精彩的对白尤其是内心独白的表达作用,准确理解人物形象。
3.欣赏戏剧的文学风采,感受戏剧语言的魅力。
4.了解作品中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深入体会剧本的悲剧力量。
重点:
品读人物关系,把握戏剧冲突和剧情结构。
难点:
时代背景知识的缺失导致学生对于理解哈姆莱特内心冲突有一定的困难性。
学习重难点
当至亲离世,权力被篡夺,爱情也陷入迷茫时,一个人该如何抉择?在《哈姆莱特》里,莎士比亚用文字构建了一座人性迷宫,等待着我们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去探索每一处的幽微曲折,找寻关于人性的答案。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新课讲授
任务围绕对哈姆莱特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戏剧独特冲突的分析展开。引导学生梳理哈姆莱特在复仇之旅中的纠结抉择,以及他与周围人物的复杂的情感纠葛。从时代特征出发,洞察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碰撞,助力学生从宏观视角理解剧本结构,深度领悟莎翁借这部作品对人性、命运、道德等哲学命题的深刻叩问,体会其跨越时空的思想价值。
设计意图
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的王子”,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常被深沉的无力感和幻灭感笼罩。在哈姆莱特独白中,既有虽怀有高贵的理想,却不得不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并与之殊死抗争的决心,更有复仇行动延宕的反省。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悲情式的英雄,在实践和思考中提升自我,在磨炼中走向坚强果断,显现出成长的独特性。
文本主旨
文脉梳理


莱特
密谋试探哈姆莱特
奥菲利娅试探哈姆莱特
1
2
3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对白
试探后的再次密谋

概括文本内容,梳理剧中人物关系
新课讲授
任务紧扣戏剧中的关键元素,通过引导学生梳理跌宕起伏的哈姆莱特复仇情节,厘清以哈姆莱特与叔父克劳狄斯、母亲乔特鲁德、恋人奥菲利娅等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和利益纠葛,让学生在梳理过程中,深入理解人物性格成因。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和宫廷政治生态出发,洞察人物行为背后深层的社会根源,帮助学生搭建起对剧本内容和人物关系的完整认知框架,为后续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筑牢根基。
设计意图
活动1:关联剧情前后,掌握故事大概
哈姆莱特的复仇过程。
顺序 复仇行为或行动
1 回国奔丧
2 发现叔叔继位、母亲改嫁
3 遇到父亲亡魂,得知真相
4 装疯卖傻,迷惑敌人
5 排演戏中戏,确认凶手
6 误杀波洛涅斯,规劝母亲
7 大难不死,逃回丹麦
8 奥菲利娅溺水而死,雷欧提斯复仇
9 叔叔毒计密谋
10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相约比剑
11 母亲误饮毒酒,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二人中毒剑
12 哈姆莱特杀死叔叔
13 大臣以军礼安葬哈姆雷特
活动2:《哈姆莱特》节选部分人物众多,故事曲折,请用图或表,梳理一下课文中的人物与哈姆雷特的关系。
《哈姆莱特》剧中主要人物有: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哈姆莱特的叔父。老谋深算,阴险毒辣
乔特鲁德——丹麦王后,哈姆莱特之母,前王之妻,改嫁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前王之子,今王克劳狄斯之侄。
罗森格兰兹——朝臣
吉尔登斯吞——朝臣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吹牛拍马,故弄玄虚。
奥菲利娅——波洛涅斯之女。心地纯洁、善良多情。
活动2:《哈姆雷特》节选部分人物众多,故事曲折,请用图或表,梳理一下课文中的人物与哈姆雷特的关系。
奥菲利娅
哈姆莱特
(丹麦王子)
乔特鲁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御前大臣)
克劳狄斯
(丹麦国王)
罗森格兰兹
吉尔登斯吞
刺探者
恋人
同谋者
君臣
杀父仇人
叔侄
走狗
同学、朋友
失贞者
母亲
活动3:课本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以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情节 内容 作用
第一部分(开头至“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去吧,陛下”) 克劳狄斯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 写克劳狄斯与侍臣密谋试探哈姆莱特的疯病“是不是因为恋爱上的苦闷”,着力刻画国王心怀鬼胎,惊疑不定。
第二部分(“生存还是毁灭”至“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内心独白 写奥菲利娅被克劳狄斯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究竟,而哈姆莱特为仇敌、弄清真相而装疯卖傻。着力刻画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以及奥菲利娅的单纯幼稚。
第三部分(“恋爱!他的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恋爱”至结束) 克劳狄斯与波洛涅斯的对白 写克劳狄斯和侍臣试探未果,再次密谋诡计。进一步刻画国王的做贼心虚、狡诈多疑。
活动4: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冲突主要有哪些?有何作用?
首先,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因为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故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所以哈姆莱特与现实的冲突首先表现在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上。
再次,哈姆莱特内心一直在生存还是毁灭之间搏斗,这种矛盾冲突更是现实世界的荒谬在他灵魂深处打下的烙印。上述冲突,均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其次是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即奥菲利娅以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让哈姆莱特内心充满矛盾,因而痛苦不堪。
活动4: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冲突主要有哪些?有何作用?
作用: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奥菲利娅的关系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实质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
分析形象,品读语言,赏析技巧
新课讲授
任务以文本精读为核心,引领学生剖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等经典形象,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内心独白挖掘其复杂性格与深层动机。通过品味莎士比亚独具匠心的语言,如双关语、隐喻、富有哲理的台词,感受其语言的丰富性与表现力。同时,引导学生赏析戏剧中独特的表现技巧,像悬念设置、对比烘托、内心冲突的外化,让学生理解这些技巧如何推动剧情、塑造人物,进而全面领略《哈姆莱特》的文学价值,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素养。
设计意图
活动1:剧中的哈姆莱特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哈姆莱特的言行举止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他的“忧郁”性格?
哈姆莱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忧郁的典型。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其次,读者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热情激昂的背后,他的软弱犹豫的性格特征,如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
首先,在冲突双方力量悬殊情况下,哈姆莱特坚持个人复仇,这是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了个人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对人的自我的极大的肯定,是新兴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活动1:剧中的哈姆莱特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哈姆莱特的言行举止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他的“忧郁”性格?
剧中的哈姆莱特在清醒时用的是典雅的语言,符合王子的身份;在装疯时用的是逻辑混乱、晦涩难解的语言,符合疯子的特点。剧中大段的独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和不安,是他性格特点的具体体现。他做事犹豫不决,进退两难,内心充满了矛盾,也体现了他的“忧郁”性格。
活动2: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装疯卖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刻画了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
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独特个性。
活动3:当奥菲利娅让哈姆莱特收回送她的礼物时,哈姆莱特说:“哈哈!你贞洁吗?”和上文比较,这里的语气显然有了较大改变。请问,这是为什么?
首先,从课文部分看,这种变化是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场合下人物心理的发展变化,但结合全剧,此时他可能因恋人的变心而受伤生气,但更主要的还是以装疯方式迷惑奸王。保护自己的心上人。他责问她是否贞洁,劝她出家,意在让她避开被利用,以免受伤害。哈姆莱特矛盾的言行中,既可见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又显现出他孤独奋斗的无奈。
哈姆莱特被放置到一个极度冲突的环境之中,而面对强大的敌人更使他陷人不知如何行动的苦恼,他时常表现得忧郁、迷惘、犹豫。哈姆莱特的忧郁源于理想与现实间的失落人物与环境间的冲突。
活动3:当奥菲利娅让哈姆莱特收回送她的礼物时,哈姆莱特说:“哈哈!你贞洁吗?”和上文比较,这里的语气显然有了较大改变。请问,这是为什么?
其次,因为奥菲利娅受人利用,要试探哈姆莱特,于是把哈姆莱特送她的东西还给他。结果,戏演得过头了,使哈姆莱特认为奥菲利娅抛弃了他,此外,哈姆莱特也有故意伤害情人的想法,使情人对自己绝望,达到装疯的目的。于是语气一转,说出伤害奥菲利娅的话来。
活动4:“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时间已经把它证实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是哈姆莱特有感而发。表面上是说奥菲利娅的美貌会让她的贞洁受损,实际上是指自己的母亲改嫁的事情,是一种不可以原谅的罪过。以前哈姆莱特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但现在母亲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他就不得不相信这句话是个真理。
活动5:“哎哟,天哪!救救他!”“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表现了奥菲莉娅怎样的性格?
这几句话表现了不明真相的奥菲莉娅的无助、担忧、悲痛,表现了她纯洁和善良的性格。
活动6:理解下面两段台词的含意。
(1)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
(2)我说,我们以后再不要结什么婚了;已经结过婚的,除了一个人以外,都可以让他们活下去;没有结婚的不准再结婚,出家去吧,去。
这段台词是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的高度评价和由衷的失望,表现了奥菲利娅对爱情的真诚和心灵的单纯。
这段台词是哈姆莱特的暗示,表达了对叔父和母亲结婚的反对,特别是对现任国王克劳狄斯的痛恨。
活动7:本场台词中有很多独白和旁白,这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认识、自责与怀疑。
活动8:结合课文分析,话剧主要是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试举一例说明。
如:“国王:(旁白)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负啊!”这段台词真实地揭露了国王的内心世界,把国王的虚伪、丑恶和内心的不安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曰个性化的语言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
二曰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凸显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比喻例句 本体 喻体
①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死亡 睡眠
②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 死亡 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
③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 哈姆莱特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
活动8:结合课文分析,话剧主要是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试举一例说明。
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三曰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
活动8:结合课文分析,话剧主要是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试举一例说明。
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这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莎土比亚的戏剧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曰擅用独白揭示人物内心。
活动8:结合课文分析,话剧主要是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试举一例说明。
细读文本,深度探究
新课讲授
活动1:这场戏开始国王要身边侍臣做什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当国王发现哈姆莱特“神魂颠倒”后,感到问题的严重性,生怕自己的阴谋暴露,吩咐身边侍臣去采用“迂回婉转的方法”去试探哈姆莱特。这正反映了国王心慌意乱的心理特点。
活动2:王后在本部分的对话中话虽不多,但与国王的出发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他对待你们还客气吗”,这里表达的是对哈姆莱特目前状况的担忧;“你们有没有劝诱他找些什么消遣”,暗中寄寓着王后对哈姆莱特精神状况的关心;“更愿你的美德能够帮助他恢复原状,使你们两人都能安享尊荣”,表达出对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爱情的美好祝福。
活动3:黑格尔说,“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后,哈姆莱特固然没有决断,但是他所犹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么做”。请结合课文中哈姆莱特的独白,谈谈你的理解。
从哈姆莱特的独白可以看出,他之所以犹豫是因为对于生死问题的困惑,而这种困惑源于他对“哪一种行为更高贵”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性高贵的美好追求。
活动4:哈姆雷特要杀死克劳狄斯为父复仇,似乎是个人恩怨、世之常理,但他却称之为“伟大的事业”,为什么?
哈姆莱特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认为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世界是“美好的框架”,然而理相与现实相去甚远,个人遭际使他感受到了世界的黑暗、人性的丑陋。同时,他从宫廷巨变、内忧外患窥知国家大事,从波洛涅斯一家看见家庭伦常,从家庭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种种社会丑态。他不禁感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克劳狄斯是杀父仇人,也是混乱时代的制造者和统治者,杀死他意味着结束一个时代从而开创一个新的理想时代。
活动5: 如何理解哈姆莱特的“延宕”?
首先,哈姆莱特耽于似乎不合时宜的沉思,纠结于生命的价值与复仇的意义,让他浪费好几次机会,最后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但也正是他的思考和他的“忧郁”,让这个古老的复仇故事发生了质的蜕变,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内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就是这种思考的集中体现。
其次,应以艺术的眼光来审视人物的内涵,而非基于现实的复仇逻辑否定他的行动。把握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的“延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时代内涵与文化意蕴,从而避免将这样一个象征意蕴丰富的人物作简单化的界定。
活动5: 如何理解哈姆莱特的“延宕”?
延宕打破传统复仇剧的线性叙事,通过“戏中戏”测试、独白思辨等延展叙事空间,使戏剧冲突从外部动作转向内在心理,哈姆莱特的犹豫迫使观众成为“共谋者”,共同面对道德选择。哈姆莱特的延宕既是性格缺陷,也是时代病症;既是心理症候,也是哲学命题。这体现出了戏剧张力。
活动6: 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哈姆莱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而这一切,导致他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女子的视而不见,导致他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导致他最终落入仇人的布下的圈套。复仇的愿望虽然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
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哈姆莱特》并非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因为,从戏剧结局的角度,正义得到了捍卫,邪恶得到了惩戒。
活动:7:《哈姆莱特》一剧的最后,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对于这种结局,你认为能否避免?
哈姆莱特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综合全剧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没有计划性,草率而且冒失,他总是被事件推着走,不能事先作好周密的安排和准备。他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和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的计划主动进攻敌人。剧中,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的一击。
课后作业
1人物分析: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人物分析文章,选择哈姆莱特、克劳狄斯、奥菲利娅中的任意一位,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剖析其性格特点及形成原因。
2.主题探讨: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哈姆莱特》中“生存还是毁灭”这一核心主题,整理观点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