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9 端午粽一、学习目标1.认识“端、粽”等12个生字和偏旁米字旁,读准多音字“了”。会写“节、米”等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3.能说出红枣粽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及其来历。二、拓展资源丛书:《端午节习俗》《端午节思屈原》三、课型与课时建议精读引领课 2课时四、教学过程同学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国有一个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你知道这是哪个节日吗?——端午节。今天,就让我们进入:任务三:读好停顿,传统节日话亲情第一课时活动一:初读课文,认读生字。1.初识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吗?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呢?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叫:龙舟节、端阳节、正阳节、天中节、龙节等。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端午节吃粽子,粽子又叫端午粽。(1)学习“端”。组词识字:端午。立字旁:“立”的最后一笔变为提便是偏旁“”。“立”作偏旁居左时,上横短,中间的点、撇略小,最后一笔变为提,含有立字旁的字一般与站立和倚靠有关。(2)识记“午”字,辨析:午—牛。(3)识记“粽”和偏旁“米”。学生分享识字方法。用组词法识字或在生活中识字。分享带偏旁“”的字。(粮、粒、粉、粱、粟)总结:带偏旁“米”的字大多与粮食有关。2.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确。(1)圈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3)遇到长的难读的句子,注意停顿,多读几遍。3.朗读课文,随文识字。(1)朗读第1自然段,读准字音。读准“煮、盼”,随文组词识记“节、总”:节日、节气、端午节,总是、总理、总结。(2)朗读第2自然段,读准字音。读准“枣、甜”,随文识记“米、间”。联系实物图片识记“米”。组词识记“间”:中间、之间、房间。(3)朗读第3自然段,读准字音。读准“分、鲜”,随文识记“吃、分、豆”和多音字“了”。组词识记“吃、分”。(4)游戏巩固。通过抢答、开火车等方式检查巩固字词。4.课中操。活动二:精读课文,品味端午粽。1.精读课文,找到主人翁。读课文第1自然段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找到时间、主人翁、食物,读好停顿,读出重点。2.精读课文,品味端午粽的样子和味道。读课文第2自然段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思考:你能找到关于粽子样子和味道的词语吗?——样子:外面是青青的箬竹叶,里面是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味道:一股清香,又黏又甜。“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三个表示颜色的叠词。写出了“我”对粽子的喜欢。(1)“内容分解法”指导朗读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长句子由外到里介绍了粽子的三个方面。指导朗读:①读准“箬竹叶”的字音。“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要在“的”字后面略微停顿一下。②作者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描写粽子的样子。在朗读这句话时可以抓住“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词语,把停顿读正确,也可以借助标点符号读好停顿。③读出作者吃粽子时的高兴心情。(2)积累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词语连读:要读好“的”字短语的连读。学法小结学习了课文第2自然段,能通过找到明显信息,了解粽子的样子和味道,懂得了读长句子要注意停顿,读好“的”字短语的连读,能读出感情。3.运用方法,精读课文,品味端午粽的花样。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1)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作者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粽子的花样多,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非常喜欢。从“美滋滋”这个词可以看出来。4.运用方法,精读课文,读出外婆的爱。(1)在这一段中,你还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外婆?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勤劳能干的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一个热情、大方的外婆。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可以看出来。(2)运用方法读好长句子,读出外婆的热情友好。5.运用方法,精读课文,读出粽子的由来。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思考: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吃粽子?端午节我们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6.想象画面,读出心情。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我们吃粽子开心的心情,读出外婆对我们的爱,读出对屈原的纪念之情。借助下面的评价量表,先自己练习后,再同桌互评。评价标准读正确(不掉字、不填字、不错字) 读好句中的停顿 读出粽子的特点,“的”字短语连续读 读出感情 共得星数 课堂小结端午节不仅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是一个家庭团圆的日子,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粽子还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过端午节太快乐了!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同学们,我们了解了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也知道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传统节日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这节课就让我们在亲情的陪伴下写一写本课的生字吧!活动一:回顾生字词。1.拓展阅读《端午节习俗》。(1)借助拼音,读准确,读通顺。(2)用圆圈把端午节习俗圈出来学生自读儿歌《端午节习俗》,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2.回顾生字词节 米 间 分 吃 肉你能正确读出下面的词语吗?端午节 粽子 总是 煮饭 红豆盼望 大米 中间 十分 鲜肉带回 海带 传说 纪念活动二:指导写字,规范练写。1.观察字形,给生字分类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结构,进行分类。上下结构:节、分独体结构:米、肉左右结构:吃半包围结构:间2.指导书写,写好上下结构的字“分、节”。分:上下长短大致相当,“八”稍微宽一些,撇捺要舒展,撇伸到左下格,捺不能超过横中线。“刀”放当中,先写横折钩,再写撇。节:上宽下窄,上短下长。“艹”的长横要写平,横折钩要从横中线起笔,折钩稍稍左斜。3.指导书写,写好独体字“米、肉”。米:左右对称,先写点、撇,再写“木”,横、竖分别在横、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肉:先写竖和横折钩,注意要站稳。两个“人”上下居中叠放,每个“人”的第2笔捺变成点。4.指导书写,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间”。间:门注意笔顺,先写点,再写竖、横折钩,最后写“日”。点的起笔位置在左上格,横折钩从竖中线起笔。“日”小而窄,第3笔横在横中线上。5.指导书写,写好左右结构的字“吃”。吃:口字旁写小一点儿。第4笔撇穿过竖中线,横折弯钩从横中线下面起笔,弯要圆。6.评一评,改一改。①教师范写,强调重点笔画,学生描红一个,书写一个。②对照标准,同桌互评。姿势端正 书写正确 注意结构和笔顺笔画 书写整洁☆ ☆ ☆ ☆希望同学们通过不断练习,人人都变成“小小书法家”。7.课中操活动三:拓展阅读《端午节思屈原》。1.朗读《端午节思屈原》,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朗读文章,读准确。(2)运用学到的方法读好长句子。(3)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好停顿。了解屈原: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积极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因此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食物。年复一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那天,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投到江里祭祀屈原。2.运用方法,读好长句子。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呢?读长句子要注意停顿和体会心情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深入了解了传统节日端午节、粽子和屈原的故事,还学会了书写6个生字,在亲情的陪伴下,每个同学都进步很大,这就是成长。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