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时 严于律己1.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2.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形成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自觉性。明晰远离违法犯罪的要求。认识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明辨是非,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一则材料,并提出问题:陈某的事例给了你什么启示?本活动通过让学生阅读陈某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在社会生活中谨慎交友、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从而引出本课课题。新知探究一、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99页的“生活观察”,并提出问题:如何避免上述情境中的违法行为的发生?本活动聚焦生活中的违法行为,介绍了“为省事高空抛物”“好奇心驱使下拨打火警电话”“讨要欠款不成,拘禁欠款人”三个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远离违法犯罪要增强是非观念,严于律己,依法办事。【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二、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00页的“探究与分享”,并提出问题: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刑法中的哪些罪名。学生欺凌、网络暴力行为有什么危害?遇到这些行为该怎么办?本活动聚焦未成年人欺凌、网络暴力行为,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认识到学生欺凌、网络暴力的危害,明确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在认清违法犯罪危害的基础上,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00至101页的“相关链接”,并对其讲解。本活动通过选取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引导学生破除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错误认识,增强自我约束,远离违法犯罪。【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认真聆听教师讲解。三、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01页的“探究与分享”,并提出要求: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说说以上行为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什么区别?本活动通过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引导学生查阅法律条文,对不良行为进行分类,明确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懂得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学会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02页的“启思导行”,并提出要求:查找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分析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不良行为制订预防措施。本活动通过向学生呈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一条,帮助学生认识到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辨识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明确其危害,寻找预防措施,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完成要求。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杜绝不良行为,自觉做遵纪守法的人。(共18张PPT)严于律己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陈某的事例给了你什么启示?严于律己生活观察黄某拨打火警电话,想看看消防人员是否会来,结果消防车真来了!情境二袁某借了吴某的钱一直不还,吴某把他关了几天让他还钱。情境三安某嫌下楼扔垃圾费劲,把垃圾从楼上扔了下去,砸到了人。情境一如何避免上述情境中的违法行为的发生?严于律己生活观察1.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严于律己严于律己探究与分享案例一 16岁的中学生秦某在学校多次无故殴打、辱骂同学郭某,还用手机拍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导致郭某身体受伤、精神抑郁,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秦某无故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辱骂他人情节恶劣,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秩序,其行为触犯刑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严于律己探究与分享案例二 依依无端被同校的一群16岁学生盯上了。这些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长期在各种线上课堂、社交平台发送侮辱、谩骂、诬陷依依的网络信息,甚至将网络聊天群的聊天记录剪辑制作成视频再次传播,导致依依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干扰。最终,这些学生被依法逮捕并提起公诉。严于律己1.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刑法中的哪些罪名。2.学生欺凌、网络暴力行为有什么危害?遇到这些行为该怎么办?探究与分享2.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严于律己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相关链接严于律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相关链接严于律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严于律己探究与分享不良行为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拒绝不良行为,要从了解不良行为开始。行为一吸烟、饮酒行为二参与赌博、变相赌博行为三非法携带弩、匕首等管制器具行为四多次旷课、逃学行为五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行为六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严于律己1.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说说以上行为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2.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什么区别?探究与分享3.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严于律己严于律己启思导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一条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以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严于律己启思导行查找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分析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不良行为制订预防措施。产生原因预防措施不良行为严于律己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严于律己 教案.docx 严于律己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