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严于律己》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依据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框要培养总目标中的“知道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能够初步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段目标中的“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段内容中的“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二)教材分析本框是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的第十一课《远离违法犯罪》的第三框题《严于律己》。本课作为“远离违法犯罪”单元的终章,是前两框“法不可为”“犯罪与刑罚”的逻辑延伸与实践落点,承担着将法律认知转化为行为自觉的关键使命。教材以“严于律己”为核心,通过剖析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建立“防微杜渐—明辨是非—主动自律”的认知链条,既呼应了前两框对“违法后果”的警示,又为青少年构建起“主动远离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体现了“知法—懂法—守法”的螺旋上升式学习逻辑。(三)学情分析本课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掌握“违法行为分类”“犯罪构成要件”等知识的基础上,聚焦“如何将法律敬畏转化为自我约束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从学情来看,初中生虽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但对“不良行为危害性”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且易受同伴影响、存在侥幸心理,亟需通过具体案例破除“小错无害”的认知误区。教学中需依托“不良行为演变轨迹图”等直观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行为—后果”的因果关联;引导其在价值冲突中强化理性判断能力。二、教学目标1.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增强法治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2.知道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严于律己的做法。教学难点: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措施。四、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展示材料: 我国首次对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顶格判罚 经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核准追诉,2024年12月30日,法院对河北省邯郸市初中生被害案3名未成年被告人作出一审宣判,判处其中1名被告人无期徒刑,1名被告人有期徒刑十二年,另外1人依法不予刑事处罚(相关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依法决定对其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设问: 该案件的宣判给我们敲响怎样的警钟? 预设学生回答: 生1:年龄小不是逃避犯罪责任的借口。 生2: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生3:我们要增强法治意识,坚决不能踩法律红线…… …… 小结: 未成年人必须明辨法律底线,做到严于律己。 情境任务: 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任务说明: 通过社会热点导入话题,激起学生课堂兴趣。教师总结:同学们,刚刚我们共同关注了河北邯郸这起令人痛心的未成年人恶性案件——当13岁的少年因琐事持刀伤害同学,法律首次对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作出“定格判罚”,这一突破不仅是对个案的回应,更折射出社会对“低龄犯罪”问题的深刻反思。当我们在案例中震惊于施暴者的冲动、痛惜受害者的遭遇时,更应清醒认识到:每一次对不良行为的纵容、对是非界限的模糊,都可能成为滑向深渊的起点。这节“严于律己”的课堂,正是要从这些沉甸甸的案例中汲取教训——唯有主动筑牢自我约束的防线,才能在青春的路口避开违法犯罪的歧途。设计意图:以“震撼性案例”驱动,打破学生对“未成年人犯罪无责”的认知误区,建立“行为后果与年龄无关,与是非选择紧密相连”的理性认知。选择河北邯郸案,因其作为“低龄重罚”典型,既具备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又能直观呈现法律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不意味无底线宽容”的价值导向。设问“敲响怎样的警钟”则刻意留白,引导学生从“旁观者”转化为“思考者”,在认知冲突中自然衔接“严于律己”主题。探究新知:低龄不是违法犯罪的“免罪金牌”——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情境材料1】 展示材料: 设问: 如何避免以上违法行为的发生? 预设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高空抛物、谎报险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都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时甚至构成犯罪。避免以上行为发生,需要我们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展示材料: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近年来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可以发现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如下特点:一是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趋于平稳后又有所回升。如2019年前,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以及受理审查逮捕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量自2020年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呈增长趋势。如2020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14至16周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为5259人,此后连年增长,2023年已达10063人。三是未成年人涉嫌严重暴力犯罪数量出现拐点。如2017年以来,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涉嫌八种严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21年绝对人数增幅明显。 设问: 有人认为“未成年人年龄小,违法犯罪不要紧”,对于这一观点,你持怎样的态度? 预设学生回答: 生1:不对,未成年人违法也要负责!法律规定未满16岁犯罪可能被处罚,留下“污点”影响未来上学、工作。比如偷东西会被拘留,还要家人赔偿。 生2:违法就违法,年龄不是“免罪金牌”! 如果觉得“不要紧”,可能会随意打架、偷窃,养成坏习惯,最后害自己也害家人。 生3:错了就是错了,年龄不能当借口! 比如校园欺凌,就算未成年,被欺负的人会受伤,自己也会被老师、家长严厉批评,甚至进“特殊学校”。 …… 展示补充材料: 教师总结: 低龄不是违法犯罪的“免罪金牌”,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展示材料: 一位服刑少年的忏悔 失去自由的滋味,是一种严酷的教训与代价,然而,痛过才会成长,,也才知道自己年少时的轻狂、无知与荒唐。每个人的生命和尊严都是极其宝贵的,不容许任何人剥夺…… 由于我的犯罪,使父母操碎了心吃尽了苦头,我欠他们的实在是太多了。我一定会认真改造,让父母感受到我的努力和蜕变…… 设问: (1)结合材料和生活经验,分析违法犯罪的危害。 (2)该少年的忏悔录,启发我们远离犯罪,还需要怎么做? 预设学生回答: 生1:犯罪让少年失去自由,无法正常上学、生活,甚至可能留下一生的心理阴影。 生2:犯罪不仅毁了自己,还会让父母伤心、家庭破碎,甚至影响家人声誉。 生3:犯罪破坏了社会秩序。 …… 情境任务: 结合材料,分析情境案例,思考问题并回答。 任务说明: 引导学生从“年龄小是否犯罪不要紧”这一思辨话题出发,结合数据、案例、法律条文进行理性分析,从而破除“年龄免责”误区。 情境任务: 分析服刑少年的忏悔信,多角度分析犯罪的危害,思考远离违法犯罪的做法。 任务说明: 通过服刑少年的忏悔,让学生感受违法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多重伤害,进而思考如何用具体行动远离犯罪,强化“预防重于惩戒”的意识。教师总结: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预防违法犯罪,需要我们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设计意图:结合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白皮书数据,通过服刑少年忏悔案例,引导学生思辨“年龄小违法不要紧”的错误认知,强调法律面前无“免罪金牌”。通过分析犯罪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让学生明白任何违法行为需担责,并从知法懂法、自控拒诱惑、及时求助等方面学会预防犯罪,强化“底线意识”与责任感,用理性思考守护青春未来。探究新知:懵懂不是肆意妄为的“挡箭牌”——规则不能向恶习低头【情境材料2】 展示材料: 邯郸初中生杀害同学案件回顾: 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张某某、李某(均时年13周岁)与同班同学王某某(被害人,殁年13周岁)存在矛盾,经张某某提议,二人多次共谋杀害王某某后平分王某某钱财。张某某选定一废弃蔬菜大棚为作案地点,并提前携带铁锹挖坑进行犯罪准备。2024年3月10日下午,张某某等人实施了犯罪,残忍杀害王某某。 设问: (1)结合案情回顾,思考是什么让同学变成了凶手? (2)你还关注过哪些因为“小事”酿成大错的案例? 预设学生回答: 生1: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 生2:药家鑫案也是因为宿舍矛盾引发的惨案。 …… 展示材料: 案例一:某县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小周沉迷网络游戏,经常翻墙逃课到学校外面的黑网吧上网。时间久了,没钱继续上网,便找到同学小黄多次向其索要钱财,一次小黄鼓起勇气拒绝,却惨遭殴打,最后小周用刀刺伤小黄,抢走小黄随身携带的500元现金。经鉴定小黄的伤情已构成重伤二级。事后小周因故意伤人罪等被判刑。 案例二:16岁的小成由于讨厌被学校和老师约束,便旷课回家。闲散在家时认识了段大哥,段大哥经常带着小成到处吃饭、唱歌,小成也很享受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有一天,段大哥说带小周去偷车赚大钱,并承诺小成只要跟着去就行。小成害怕失去段大哥这个好朋友,多次跟着段大哥等人偷窃并得手。后来小成胆子越来越大甚至和段大哥骑车抢劫路人,最终小成因为共同犯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设问: 小周和小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请任选其一绘制他走向犯罪的路线图? 预设学生回答:…… 展示材料:犯罪路线图。 设问: 结合两人走向犯罪的路线图,你有何发现? 预设学生回答: 生1:他们都是一步一步堕入犯罪的深渊的。 生2:他们都是从不良行为最终沦为违法犯罪。 生3: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 教师总结: 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 展示资料:播放视频《昆山反杀案》。 追问: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影响未成年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 (小组合作: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查找影响未成年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有哪些。) 预设学生回答: 生1:抽烟、喝酒;多次旷课、逃学。 生2:滥交损友 生3:沉迷网络。 …… 补充材料: 设问: (1)以上这些行为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他们之间有何区别? 教师总结: 不良行为情节较轻,更侧重于是“问题行为”,相较于前者严重不良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法规或严重违反社会规范(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斗殴、吸毒、盗窃、故意伤害等),需通过司法或专门矫治教育干预,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强制措施。 结合以上案例和生活经验,小组讨论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展示材料: 设问: 针对以上原因,请制定针对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自身预防措施。 预设学生回答: 生1:学习法律知识、明辨是非。 生2:合理使用网络。 …… 教师总结: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需要我们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展示材料:播放视频。 设问: “梦能醒,但人生不能重来”,结合视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学生回答: 生1:“梦能醒”就像做错事后悔时,可以暂时从噩梦中醒来,但现实中犯的错不会消失。人生就像一条单行路,走错了路口就只能面对后果,再不能回到起点。所以,我们要小心选择每一步,别等醒悟了才后悔。 生2:就像滚雪球一样,小错积累多了就会变成大错。人生不像游戏,死了可以重来,犯错后留下的伤疤、失去的信任,一辈子都抹不掉。所以,现在要管住自己,别为了一时痛快毁掉未来。 生3:法律面前没有“再来”的机会,行为需负责。 …… 情境任务: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情境任务: 分析案例,思考并回答问题,绘制小周和小成违法犯罪路线图。 任务说明: 通过渐进式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寻找共性中直观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犯罪轨迹”(不良行为→违法行为→犯罪),强调“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明确“懵懂”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引导学生主动抵制恶习。 学生任务: 多角度梳理我们身边的不良行为有哪些。认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区别。 学生任务: 结合案例分析和生活经验,总结影响不良行为产生的因素和杜绝不良行为的做法。 任务说明: 通过“制定自身预防措施”,将抽象法律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教师总结:通过案例分析和视频《梦醒》的启示,我们明确:“懵懂”绝不能成为放纵的借口,“规则”是防止恶习滋生的底线。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不良行为”逐步升级为“违法行为”甚至“犯罪”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设计意图:通过具象化的犯罪路线图和“身边事”引发“身边思”,让学生在分析不良行为及其成因时产生代入感,避免说教式灌输。将“制定个人措施”作为核心输出环节,旨在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规划”,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引入视频警示作为情感升华,借助直观冲击强化规则敬畏感,最终构建“认知—反思—行动—警示”的闭环教育模式,帮助未成年人在价值观形成期树立“防微杜渐”的法治思维与自律意识。总结升华情境任务: 结合本课所学,小组合作撰写自律行动指南。教师总结:同学们,从案例中那些逐渐失控的脚步里,我们看到了不良行为如何像多米诺骨牌般推倒人生防线。但今天,你们用理性的分析和真诚的思考,为自己筑起了第一道“防火墙”——这份行动指南里,有对身边不良行为的警惕,有对自我弱点的正视,更有对未来的庄重承诺。自律不是枷锁,而是让青春自由驰骋的轨道;规则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你们奔赴梦想的铠甲。希望大家把今天的思考化作每日的坚持,从拒绝一次抄作业、远离一次网络暴力开始,让“严于律己”成为青春最酷的勋章,让“行有所止”成就未来最稳的脚步。记住,你们写下的每一条行动指南,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保驾护航,更是在向世界宣告:我的青春,由我掌舵!设计意图:本环节聚焦“知行合一”,通过“我的自律行动指南”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方案,促使学生从“分析问题”进阶到“解决问题”。引导未成年人以主体身份梳理预防违法犯罪的具体策略,强化“规则意识”向“自律行为”的转化,在自主建构行动框架的过程中,培育自我管理能力与责任担当,让法治教育真正落地为守护青春的实践指南。随堂练习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下图启示我们( C ) A.小错不太在意,大错绝不能犯 B.增强法治观念,远离社会生活 C.杜绝不良行为,要防患于未然 D.预防校园欺凌,加强自我防范 2.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犯罪行为,往往仅是一步之遥,防微杜渐是远离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下列诗句体现“防微杜渐”的是( A ) A.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B.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3.2024年3月2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犯罪,符合核准追诉条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涉罪未成年人宽容不纵容。这警示未成年人( C ) ①有勇有谋,健全法律制度 ②珍惜美好生活,远离犯罪 ③加强监督,打击犯罪活动 ④加强自我防范,依法自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材料分析题 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还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有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请你判断陈某存在哪些违法行为,并说明判断依据。 (2)陈某的成长经历带给我们哪些警示? 【参考答案】 (1)①行政违法行为:偷窃财物。判断依据: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②刑事违法行为:拦路抢劫。判断依据:触犯了刑法,被判刑。(2)①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②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板书设计布置作业自律行动派——我的21天“护法”计划 任务:选择一个最需要改进的行为(如:没有做到文明用语、情绪不稳定)等,制定改正计划,并邀请一位身边的人监督。2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