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严于律己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3 严于律己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严于律己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新课导入
经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核准追诉,2024年12月30日,法院对河北省邯郸市初中生被害案3名未成年被告人作出一审宣判,判处其中1名被告人无期徒刑,1名被告人有期徒刑十二年,另外1人依法不予刑事处罚(相关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依法决定对其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思考:该案件的宣判给我们敲响怎样的警钟?
未成年人必须明辨法律底线,做到严于律己。
我国首次对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顶格判罚
如何避免以上违法行为的发生?
高空抛物、谎报险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都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时甚至构成犯罪。避免以上行为发生,需要我们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新知探究
黄某拨打火警电话,想看看消防人员是否会来,结果消防车真来了。
安某嫌下楼扔垃圾费劲,把垃圾从楼上扔了下去,砸到了人。
袁某借了吴某的钱一直不还,吴某把他关了几天让他还钱。
02 情境二
01 情境一
03 情境三
避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做法
(1)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知识小课堂
新知探究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近年来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可以发现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如下特点:一是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趋于平稳后又有所回升。如2019年前,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以及受理审查逮捕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量自2020年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呈增长趋势。如2020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14至16周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为5259人,此后连年增长,2023年已达10063人。三是未成年人涉嫌严重暴力犯罪数量出现拐点。如2017年以来,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涉嫌八种严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21年绝对人数增幅明显。
低龄不是违法犯罪的“免罪金牌”——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有人认为“未成年人年龄小,违法犯罪不要紧”,对于这一观点,你持怎样的态度?
2025年3月18日,广东韶关一名初中生在前台玩打火机,引燃羽毛装饰,30秒内火势蔓延烧毁整间奶茶店。因未满16岁,该学生免于刑事处罚,但家长需承担民事赔偿。
新知探究
2023年11月19日,在禄丰市碧城镇,徐某某等几名未成年人到某超市盗窃了46条香烟。12月2日再次到某零食店盗窃了300余元现金、四部手机和四个包裹。经鉴定,被盗香烟价值27215元,被盗的四部手机价值合计1790元。市检察院以盗窃罪对徐某某提起诉讼。鉴于其作案时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判决徐某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四千元。
新知探究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低龄不是违法犯罪的“免罪金牌”,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新知探究
失去自由的滋味,是一种严酷的教训与代价,然而,痛过才会成长,也才知道自己年少时的轻狂、无知与荒唐。每个人的生命和尊严都是极其宝贵的,不容许任何人剥夺……
由于我的犯罪,使父母操碎了心吃尽了苦头,我欠他们的实在是太多了。我一定会认真改造,让父母感受到我的努力和蜕变……
一位服刑少年的忏悔……
(1)结合材料和生活经验,分析违法犯罪的危害。
(2)该少年的忏悔录,启发我们远离犯罪,还需要怎么做?
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2)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知识小课堂
避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做法
新知探究
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张某某、李某(均时年13周岁)与同班同学王某某(被害人,殁年13周岁)存在矛盾,经张某某提议,二人多次共谋杀害王某某后平分王某某钱财。张某某选定一废弃蔬菜大棚为作案地点,并提前携带铁锹挖坑进行犯罪准备。2024年3月10日下午,张某某等人实施了犯罪,残忍杀害王某某。
邯郸初中生杀害同学案件回顾
(1)结合案情回顾,思考是什么让同学变成了凶手?
(2)你还关注过哪些因为“小事”酿成大错的案例?
案例二:16岁的小成由于讨厌被学校和老师约束,便旷课回家。闲散在家时认识了段大哥,段大哥经常带着小成到处吃饭、唱歌,小成也很享受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有一天,段大哥说带小周去偷车赚大钱,并承诺小成只要跟着去就行。小成害怕失去段大哥这个好朋友,多次跟着段大哥等人偷窃并得手。后来小成胆子越来越大甚至和段大哥骑车抢劫路人,最终小成因为共同犯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案例一:某县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小周沉迷网络游戏,经常翻墙逃课到学校外面的黑网吧上网。时间久了,没钱继续上网,便找到同学小黄多次向其索要钱财,一次小黄鼓起勇气拒绝,却惨遭殴打,最后小周用刀刺伤小黄,抢走小黄随身携带的500元现金。经鉴定小黄的伤情已构成重伤二级。事后小周因故意伤人罪等被判刑。
新知探究
小周和小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请任选其一绘制他走向犯罪的路线图?
懵懂不是肆意妄为的“挡箭牌”——规则不能向恶习低头
结合两人走向犯罪的路线图,你有何发现?
新知探究
厌学、旷课
沉迷游戏
误交损友
打骂同学
偷窃
勒索财物
故意伤害
致人重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我们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探究新知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影响未成年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
小组合作: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查找影响未成年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有哪些。
新知探究
严重不良行为
结伙斗殴
抽烟、饮酒
沉迷网络
多次旷课、逃学
参与赌博、变相赌博
不良行为
(1)以上这些行为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他们之间有何区别?
(2)结合以上案例和生活经验,小组讨论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新知
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家庭 父母自身存在不良行为,被孩子模仿;疏于教育、关爱或者过分溺爱;亲子关系紧张等。
朋友 误交损友,不良同伴的影响;社交能力不足,被不良群体接纳等。
社会 不良风气的影响等。
网络 沉迷网络、游戏,受到一些暴力、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自身 自控力差、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法治意识淡薄等。
针对以上原因,请制定针对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自身预防措施。
新知探究
学习法律知识、明辨是非
合理使用网络
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广交益友、不交损友
避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做法
(3)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原因: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
知识小课堂
新知探究
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价值观和是非观也在形成期,容易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让自己遗憾终身的事。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每一名未成年人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底线意识,勿以恶小而为之,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梦能醒,但人生不能重来”,结合视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知识小课堂
避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做法
新知探究
严于律己四句真,健康成长记在心。
珍惜生活守法度,远离犯罪护前程;
学法铭心辨是非,遵规守纪筑高墙;
不良行为早杜绝,严重隐患早预防;
自控自强拒诱惑,防微杜渐保安康。
严于律己树形象,青春无悔向远方!
“严于律己,青春有为——我的自律行动指南
(结合本课所学,小组合作总结一份未成年人远离违法犯罪的行动指南,要求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随堂练习
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以下图示启示我们( )
C
A.小错不太在意,大错绝不能犯
B.增强法治观念,远离社会生活
C.杜绝不良行为,要防患于未然
D.预防校园欺凌,加强自我防范
随堂练习
2.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犯罪行为,往往仅是一步之遥,防微杜渐是远离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下列诗句体现“防微杜渐”的是( )
A
A.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B.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随堂练习
3.2024年3月2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犯罪,符合核准追诉条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涉罪未成年人宽容不纵容。这警示未成年人( )
C
①有勇有谋,健全法律制度
②珍惜美好生活,远离犯罪
③加强监督,打击犯罪活动
④加强自我防范,依法自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随堂练习
4.材料分析题:
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还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有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1)请你判断陈某存在哪些违法行为,并说明判断依据。
(2)陈某的成长经历带给我们哪些警示?
【参考答案】
(1)①行政违法行为:偷窃财物。判断依据: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②刑事违法行为:拦路抢劫。判断依据:触犯了刑法,被判刑。(2)①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②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课堂小结
严于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做法
(2)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3)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
(4)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1)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
布置作业
任务:
选择一个最需要改进的行为(如:没有做到文明用语、情绪不稳定)等,制定改正计划,并邀请一位身边的人监督。
自律行动派——我的21天“护法”计划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