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法不可违 课件(共22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 法不可违 课件(共22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法不可违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新课导入
可以避免。必须增强法律意识,不做违法的事。
(1)视频中的唐某为何会被行政拘留?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2025年3月17日,成都网民唐某因编造“艾滋病传播17万人”谣言被行政拘留5日。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编造、传播谣言扰乱社会秩序,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新课导入
(3)查阅治安管理处罚法,找出唐某被行政处罚的依据。
(4)结合唐某的案例分析法律有何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式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 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并处 500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轻的(如未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
1.法律的重要性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知识小课堂
新知探究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远离违法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根据提示分析以下案例中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新知探究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案例一:高某过马路时,突然被一只没拴绳的小狗咬伤小腿。随后,小狗的主人程某赶来将狗带走。高某要求程某赔偿医疗费,程某则认为小狗乱跑不是自己的责任。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程某作为饲养人,未尽到管理责任,应赔偿高某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九条规定:“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
新知探究
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案例二:2025年2月24日,唐某、吴某(均为17岁)在上海某火锅店包间用餐时,醉酒后站上餐台向火锅内小便,并将视频上传网络。警方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两人处以行政拘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可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新知探究
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案例三: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他人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陈某构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2)类别: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知识小课堂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新知探究
相关链接
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
行政责任
  行政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包括国家对违法的公职人员处以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以及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件、责令停产停业、行政拘留等处罚。
新知探究
民事违法行为
按违反法律类别分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按情节严重程度分
新知探究
情境一:张某在多个网络平台发表和转发侮辱、诋毁杨某的言论。
情境二:某造纸厂偷偷把造纸废液排放到沙漠里。
情景三:某小区夫妇吵架时把生活物品从八楼丢下。
上述情境都属于什么行为?会造成什么危害?
三个情境都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甚至构成犯罪。情境一侵犯他人名誉权,损害他人人格尊严;情境二破坏沙漠生态平衡,威胁周边生物生存及下游水资源安全;情境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秩序。
新知探究
刑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民法典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条规定:“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制定本法。”
(1)结合以上三条法律法规,分析违法行为有何共性?
(2)这对我们参与日常生活带来哪些启发?
只要是违反法律的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1)原因: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做法: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知识小课堂
3.违法行为的后果
新知探究
法律是保障自由和权利的工具,而非束缚人性的枷锁。自由不是放纵,而是在尊重他人权利中实现自我约束。
1.七年级学生李某,为了试探“有困难,找警察;有案件,请拨110”是否真实,多次用不同的公用电话拨打“110”电话 ,结果110次次紧急出动,次次扑空。李某的行为( )
随堂练习
①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②是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行为
③损害了公安机关重承诺守信用的形象
④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社会稳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C
2.小张骑电动车闯红灯,被执勤交警依法处50元罚款。下列对小张的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
随堂练习
A.违反刑事法律,承担刑事责任 
B.违反经济法律,承担赔偿责任
C.违反民事法律,承担民事责任 
D.违反行政法律,承担行政责任
D
3.违法行为按照情节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共同点是( )
随堂练习
①都属于违法行为
②都对社会有危害性
③都要负法律责任
④都应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A
4.材料分析题
随堂练习
【参考答案】
①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②法律保护肖像权。擅自发布恶搞照片,侵害了他人肖像权,对相关同学造成了伤害,不利于同学间的和谐相处。③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预防违法犯罪。
小安班级发生了一件不太和谐的事情:同学小王擅自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几张恶搞其他同学的照片,并配以嘲讽性的文字,引起了相关同学的不满。其中一个被恶搞的同学甚至表示要好好“教训”一下他,让他“长长记性”。
如果你是小安,你会怎样劝说大家,帮助大家平息这场“风波”?
课堂小结
行为规范、方向指引作用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知识点1相交线
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知识点1相交线
遵守法律
知识点1相交线
尊重法律
是什么
法不可违
为什么
怎么做
违法行为类别
知 行政违法行为
知 民事违法行为
都是违法行为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
含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布置作业(任选其一)
二、情景剧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5分钟短剧,呈现“从违法行为发生到承担后果”的全过程(如偷窃被发现、辱骂他人被起诉等)。
要求:台词需体现法律知识,结尾附上“法律点评”(说明违法类型及后果)。
一、社会观察员
任务:观察生活或媒体报道中的真实案例(如交通违规、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记录1个具体事件。
分析要求:
1.该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属于哪类违法?
2.当事人可能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3.该行为对社会或他人造成了什么影响?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