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眉山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
考生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1-14小题为化学;15-26小题为物理)和第II卷(非选择题:第一部分物理,27-38小题;第二部分化学,39-44小题)。全卷共1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个小题,1-14每小题2分,15-26每小题3分,共计6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1914年留学归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通过不断的研究制出了氯化钠含量超过90%的精盐,结束了我国依靠进口精盐的时代,该化工先驱是
A. 侯德榜 B. 张青莲 C. 范旭东 D. 钱学森
【答案】C
【解析】
【详解】A、侯德榜以“侯氏制碱法”闻名,该方法用于生产纯碱(碳酸钠),而非精盐(氯化钠)。他的贡献主要在制碱工业,与题干中精盐公司的创办无关,故选项错误;
B、张青莲主要从事同位素和原子量测定研究,与精盐生产无直接关联,故选项错误;
C、范旭东是中国近代化工先驱,1914年创办久大精盐公司,成功研制高纯度氯化钠(含量超90%),打破进口依赖。题干描述与其事迹完全吻合,故选项正确;
D、钱学森是著名航天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与化工及精盐生产无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明代的《天工开物》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天然气熬制井盐。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A. 甲烷 B. 乙醇 C. 氢气 D. 一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详解】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选:A。
3. 下列词语包含的物质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所区别,该词语是
A. 沙里淘金 B. 花香四溢 C. 蜡炬成灰 D. 冰雪消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A、沙里淘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花香四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
D、冰雪消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疗和科研等领域,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干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 氮气约占空气质量的78%
C. 空气中含有氧气,因此空气可直接用于医疗急救
D.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占比虽然很小,但用途广泛
【答案】D
【解析】
【详解】A、干净的空气仍然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而非单一物质(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而非质量。由于氮气密度小于氧气,质量占比实际低于体积占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医疗急救需高浓度氧气,而空气中氧气仅占约21%,浓度不足,需提纯后使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D、稀有气体在空气中占比约0.94%,但用途广泛(如霓虹灯、保护气等),符合题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量取液体 B. 熄灭酒精灯
C. 检查气密性 D. 滴加液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选项错误;
B、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图中用嘴吹灭酒精灯可能会引发火灾,故选项错误;
C、检查气密性时,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故选项正确;
D、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图中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会污染试剂 ,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 分类是一种科学方法,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可将其分为不同类别。下列有关分类错误的是
A. 有机物:CO C6H12O6 K2CO3
B. 碱:NaOH Ca(OH)2 NH3 H2O
C. 盐:NH4Cl Na2SO4 AgNO3
D. 氧化物:SO2 CuO Al2O3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有机物通常指含碳的化合物,但CO(一氧化碳)、CO2、碳酸盐等虽含碳,却被归为无机物,CO是无机物; C6H12O6(葡萄糖)是有机物;K2CO3(碳酸钾)是碳酸盐,属于无机物,故选项分类错误;
B:碱的定义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 ,NaOH(氢氧化钠)、Ca(OH)2(氢氧化钙)、NH3·H2O(氨水)均符合碱的定义,故选项分类正确;
C、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和酸根组成,NH4Cl(氯化铵)、Na2SO4(硫酸钠)、AgNO3(硝酸银)均属于盐,故选项分类正确;
D、氧化物是只含两种元素且其一为氧的化合物,SO2(二氧化硫)、CuO(氧化铜)、Al2O3(氧化铝)均符合氧化物定义,故选项分类正确;
故选:A。
7. 维生素A(C20H30O)有助于保护视力,缺乏它会引起夜盲症。下列有关维生素A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由三个元素组成
B. 相对分子质量是286
C.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C、H、O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0:30:1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维生素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维生素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维生素A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则维生素A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维生素A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对氮肥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合成氨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丙物质的化学式为NH3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数目均保持不变
D. 该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丙为氨气,其化学式为,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氮气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由B选项分析可知,该反应为氮气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化学方程式为,则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了变化,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由C选项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3价,氢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则该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 如图分别是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镁原子和氦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镁离子的符号为Mg2+
C. 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0
D. 镁元素与氦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镁元素名称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镁原子最外层有 2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2 个电子形成带 2 个正电荷的镁离子,离子符号为Mg2+,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可知,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0,故选项说法正确;
D、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2 个电子,表现出金属性。 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且氦只有一个电子层,这是一种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虽然镁元素和氦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 2,但由于氦原子结构的特殊性,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0. 实验方案是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验证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分别加入稀盐酸
B 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和涤纶 分别点燃
C 除去铜粉中的铁粉 用磁铁吸引
D 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加入硝酸钡溶液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分别加入稀盐酸,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说明金属活动性;铜、银均与稀盐酸不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不能验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B、取样分别点燃,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纤维,产生烧纸气味的是棉纤维,产生特殊气味的是涤纶,能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和涤纶,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铁具有磁性,铜不具有磁性,用磁铁吸引,能除去铜粉中的铁粉,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实际上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加入硝酸钡溶液,碳酸钠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该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 禁止使用化石能源 B. 植树造林
C. 高空喷洒氢氧化钙溶液 D.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答案】B
【解析】
【详解】A、化石能源(如煤、石油)仍是当前主要能源,完全禁止会导致能源短缺,影响社会运转。应逐步减少而非禁止,故选项错误;
B、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 ,增加碳汇,是直接有效的固碳方式,符合碳中和目标,故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钙虽能与CO2反应,但溶解度低、效率差,且大规模喷洒可能破坏生态,技术不可行,故选项错误;
D、火力发电依赖燃煤,会大幅增加CO2排放,与减排目标矛盾,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2.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 在t1℃时,甲、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 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质量为20g
D. 分别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比较溶解度大小需要指明温度,在没有指明温度的情况下,不能说甲的溶解度比乙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只有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才相等,题中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故选项说法错误;
C、t2℃时甲的溶解度为 50g,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由于没有给出甲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确定析出晶体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的溶解度都减小,都有晶体析出,此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3. 在pH=1的环境下,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 NH、K+、OH-、NO B. Na+、K+、SO、Cl-
C. Ag+、Na+、Cl-、NO D. Fe2+、Ca2+、Cl-、OH-
【答案】B
【解析】
【详解】pH=1,小于7,显酸性,则溶液中含有氢离子;
A、与结合生成水,与结合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B、四种离子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且不与氢离子结合生成气体或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又不存在有色离子,符合题意;
C、与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D、与结合生成水,与结合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 物质X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2CO2+aH2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一定含有C、H元素 B. 若a=2,XC2H4
C. X可能是乙醇 D. 该反应后分子数目可能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根据化学方程式,生成物二氧化碳、水中含有碳元素、氧元素和氢元素,反应物氧气中含有氧元素,则X中一定含有C、H元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若a=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数目不变,根据化学方程式,反应前有1个X分子和6个氧原子,反应后有2个碳原子、6个氧原子和4个氢原子,则1个X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乙醇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则X可能是乙醇,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数目不变,根据化学方程式,反应前氧原子数目,则,因此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可能减少,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第二部分 化学
四、填空题(本大题4个小愿,共20分,将正确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5. 化学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重要基础,在生产、生活、科技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请写出一种材料,如_____。
(2)人体必需的元素摄入不足或摄入过量均不利于健康,除O、C、H、N、Ca等常量元素外,还必需摄入的微量元素有_____(任写一种)。
(3)随着时代发展,人类直接获取的自然资源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得到的新能源有_____(任写一种)。
(4)消毒防腐药是用来杀灭病原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的化学物质,一般用于体表、医疗器械及环境的消毒防腐。请写出一种消毒防腐药,如_____。
【答案】(1)塑料(或钢铁、木材、玻璃等,合理即可)
(2)铁(或锌、碘、硒、氟等,合理即可)
(3)太阳能(或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等,合理即可)
(4)酒精(或碘酒、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等,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材料种类繁多,如合成材料中的塑料;金属材料中的钢铁;天然材料中的木材;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玻璃等。
【小问2详解】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锌、碘、硒、氟等,它们在人体中含量虽少,但对健康至关重要。
【小问3详解】
新能源是在新技术基础上可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常见的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等。
【小问4详解】
消毒防腐药有很多种,如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可用于体表消毒;碘酒能杀菌消毒;过氧化氢溶液可用于伤口消毒;高锰酸钾溶液可用于环境消毒等。
16. 饮用水安全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某化学实践小组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
(1)该小组参观了某自来水厂,了解到工业生产分离混合物常用的方法有_____(答一种即可)。
(2)该自来水厂向水中加入二氧化氯(ClO2)进行消毒,亚氯酸钠(NaClO2)和氯气(Cl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制得二氧化氯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该小组测定了所取水样的硬度、浊度、微生物含量、酸碱度等指标,其中水样的pH值为4.86,该水样呈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4)该小组进一步了解了家用净水器的净水原理后,选用了塑料瓶、蓬松棉、木炭、石英砂、小卵石等物品自制了一个简易净水器。其中木炭能净水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沉降##过滤##吸附
(2)
(3)酸性 (4)其结构疏松多孔,有很强的吸附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在自来水厂工业生产中,沉降、过滤、吸附都可分离混合物,除去水中的杂质,任选一种作答。
【小问2详解】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亚氯酸钠(NaClO2)和氯气(Cl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氯(ClO2)和氯化钠(NaCl),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为:pH=7时溶液呈中性;pH>7时溶液呈碱性;pH<7时溶液呈酸性。已知水样的pH值为4.86,小于7,所以该水样呈酸性。
【小问4详解】
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其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够吸附水中的色素、异味等可溶性杂质,从而起到净水的作用。
17. 实验室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学习重要内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为制取并收集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所选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______→F(从A-E中选择字母序号填空),验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______(填“m”或“n”)导管口。
【答案】(1)锥形瓶 (2) ①. ②. 复分解反应
(3) ①. B→E→D ②. n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常见仪器的形状和用途,仪器①是锥形瓶。
【小问2详解】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用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碳酸根与氯离子交换),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氯化钙和碳酸,碳酸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复分解反应。
【小问3详解】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是固液常温型反应,发生装置选B;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可能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除去氯化氢气体(E装置,),浓硫酸可干燥二氧化碳(D装置),所以制取并收集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所选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B→E→D→F。
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应长进短出,即从m端通入,n端排出空气,验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n导管口,若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18.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我国海岸线长3.2万千米,主张管辖的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千米,海洋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如图所示是用海水晒盐并获得氯化钠等产品的大致过程。
(1)图中①是______(填“蒸发”或“冷却”)池。
(2)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 海水进入“储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 在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大
C. 海水引入“结晶池”后继续浓缩,直至达到饱和析出食盐晶体
(3)得到的“粗盐”中除泥沙外还含有CaCl2、MgCl2、Na2SO4等杂质,若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加水溶解后先加入过量的______溶液除去Na2SO4,再加入过量的Na2CO3和NaOH溶液除去_____,过滤后加入稀盐酸调节溶液的pH值,最后处理得到氯化钠。
(4)氯化钠用途广泛,如______(任写一条)。
【答案】(1)蒸发 (2)AC
(3) ①. BaCl2##氯化钡 ②. CaCl2、BaCl2、MgCl2
(4)作调味品(或配制生理盐水、作化工原料等,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海水晒盐是通过蒸发溶剂使溶质结晶析出,图中①是使海水浓缩的过程,利用的是蒸发原理,所以是蒸发池。
【小问2详解】
A、海水进入 “储水池”,只是暂时储存海水,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A 正确;
B、在蒸发池中,海水逐渐浓缩,溶剂水的质量减少,但氯化钠的质量在结晶析出之前不变,B 错误;
C、海水引入 “结晶池” 后继续浓缩,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继续蒸发水分,就会析出食盐晶体,C 正确。
故选AC。
【小问3详解】
要除去Na2SO4,可利用氯化钡溶液,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先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加入过量Na2CO3溶液可除去CaCl2以及前面过量的BaCl2(即、);加入过量NaOH溶液可除去MgCl2[即]。
【小问4详解】
氯化钠在生活中可作调味品;医疗上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工业上可作化工原料等。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7分,将正确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9.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实验。
(1)有气泡产生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2)C中观察到固体逐渐减少,溶液变为黄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为探究D试管内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该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
D试管内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和HCl;猜想三: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取少量D试管内的溶液,倒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 无明显现象 猜想二不成立
II.另取少量D试管内的溶液,滴加硫酸铜溶液 _____ 猜想三成立,猜想一和二不成立
【实验结论】
综上所述,猜想三正确。
【反思与评价】
①能替代步骤II中所用硫酸铜溶液也可得到相同结论的物质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无色酚酞试液 B.铁粉 C.稀硫酸 D.氯化铁溶液
②在考虑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除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
【答案】(1)A (2)
(3) ①. NaCl和NaOH ②. 产生蓝色沉淀 ③. A、D ④. 反应物是否过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A、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产生气泡,符合题意;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铜和稀盐酸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无气泡产生,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气泡产生,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小问2详解】
C中观察到固体逐渐减少,溶液变为黄色,该反应为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为氯化钠,如果盐酸过量,则溶质为氯化钠,氯化氢,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溶质为氯化钠、氢氧化钠,故猜想三:NaCl和NaOH;
实验探究:II.另取少量D试管内的溶液,滴加硫酸铜溶液,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故产生蓝色沉淀,说明含氢氧化钠,说明猜想三成立;
反思与评价:①A、无色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均不变色,故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含氢氧化钠,可以得到相同结论,符合题意;
B、铁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不能得到相同结论,不符合题意;
D、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含氢氧化钠,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符合题意。
故选AD;
②在考虑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除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六、计算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5分,将正确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0. 过氧化钠(Na2O2)可在消防员的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反应原理是:2Na2O2+2CO2=2Na2CO3+O2。据资料得知,每人每天消耗氧气1.6千克。某潜水艇上有50人,假设所需要的O2全部由Na2O2来提供,则该潜水艇一天所需的Na2O2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该潜水艇一天耗氧气:1.6kg×50=80kg
设该潜水艇一天所需的Na2O2的质量是x。
x=390kg
答:该潜水艇一天所需的Na2O2的质量是390kg。
【解析】
【详解】见答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眉山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
考生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1-14小题为化学;15-26小题为物理)和第II卷(非选择题:第一部分物理,27-38小题;第二部分化学,39-44小题)。全卷共1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个小题,1-14每小题2分,15-26每小题3分,共计6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1914年留学归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通过不断的研究制出了氯化钠含量超过90%的精盐,结束了我国依靠进口精盐的时代,该化工先驱是
A. 侯德榜 B. 张青莲 C. 范旭东 D. 钱学森
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明代的《天工开物》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天然气熬制井盐。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A. 甲烷 B. 乙醇 C. 氢气 D. 一氧化碳
3. 下列词语包含的物质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所区别,该词语是
A. 沙里淘金 B. 花香四溢 C. 蜡炬成灰 D. 冰雪消融
4.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疗和科研等领域,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干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 氮气约占空气质量的78%
C. 空气中含有氧气,因此空气可直接用于医疗急救
D.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占比虽然很小,但用途广泛
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量取液体 B. 熄灭酒精灯
C. 检查气密性 D. 滴加液体
6. 分类是一种科学方法,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可将其分为不同类别。下列有关分类错误的是
A. 有机物:CO C6H12O6 K2CO3
B. 碱:NaOH Ca(OH)2 NH3 H2O
C. 盐:NH4Cl Na2SO4 AgNO3
D. 氧化物:SO2 CuO Al2O3
7. 维生素A(C20H30O)有助于保护视力,缺乏它会引起夜盲症。下列有关维生素A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由三个元素组成
B. 相对分子质量是286
C.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C、H、O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0:30:1
8. 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对氮肥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合成氨气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丙物质的化学式为NH3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数目均保持不变
D. 该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
9. 如图分别是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镁原子和氦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镁离子的符号为Mg2+
C. 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0
D. 镁元素与氦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0. 实验方案是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验证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分别加入稀盐酸
B 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和涤纶 分别点燃
C 除去铜粉中的铁粉 用磁铁吸引
D 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加入硝酸钡溶液
A. A B. B C. C D. D
11.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该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 禁止使用化石能源 B. 植树造林
C. 高空喷洒氢氧化钙溶液 D.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12.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 在t1℃时,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 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质量为20g
D. 分别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3. 在pH=1的环境下,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 NH、K+、OH-、NO B. Na+、K+、SO、Cl-
C. Ag+、Na+、Cl-、NO D. Fe2+、Ca2+、Cl-、OH-
14. 物质X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2CO2+aH2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一定含有C、H元素 B. 若a=2,X为C2H4
C. X可能是乙醇 D. 该反应后分子数目可能减少
第二部分 化学
四、填空题(本大题4个小愿,共20分,将正确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5. 化学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在生产、生活、科技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请写出一种材料,如_____。
(2)人体必需的元素摄入不足或摄入过量均不利于健康,除O、C、H、N、Ca等常量元素外,还必需摄入的微量元素有_____(任写一种)。
(3)随着时代发展,人类直接获取的自然资源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得到的新能源有_____(任写一种)。
(4)消毒防腐药是用来杀灭病原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的化学物质,一般用于体表、医疗器械及环境的消毒防腐。请写出一种消毒防腐药,如_____。
16. 饮用水安全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某化学实践小组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
(1)该小组参观了某自来水厂,了解到工业生产分离混合物常用的方法有_____(答一种即可)。
(2)该自来水厂向水中加入二氧化氯(ClO2)进行消毒,亚氯酸钠(NaClO2)和氯气(Cl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制得二氧化氯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该小组测定了所取水样的硬度、浊度、微生物含量、酸碱度等指标,其中水样的pH值为4.86,该水样呈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4)该小组进一步了解了家用净水器的净水原理后,选用了塑料瓶、蓬松棉、木炭、石英砂、小卵石等物品自制了一个简易净水器。其中木炭能净水的原因是______。
17. 实验室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为制取并收集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所选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______→F(从A-E中选择字母序号填空),验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______(填“m”或“n”)导管口。
18.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我国海岸线长3.2万千米,主张管辖的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千米,海洋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如图所示是用海水晒盐并获得氯化钠等产品的大致过程。
(1)图中①是______(填“蒸发”或“冷却”)池。
(2)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 海水进入“储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 在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大
C. 海水引入“结晶池”后继续浓缩,直至达到饱和析出食盐晶体
(3)得到“粗盐”中除泥沙外还含有CaCl2、MgCl2、Na2SO4等杂质,若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加水溶解后先加入过量的______溶液除去Na2SO4,再加入过量的Na2CO3和NaOH溶液除去_____,过滤后加入稀盐酸调节溶液的pH值,最后处理得到氯化钠。
(4)氯化钠用途广泛,如______(任写一条)。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7分,将正确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9.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实验。
(1)有气泡产生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2)C中观察到固体逐渐减少,溶液变为黄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为探究D试管内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该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
D试管内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和HCl;猜想三: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取少量D试管内的溶液,倒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 无明显现象 猜想二不成立
II.另取少量D试管内的溶液,滴加硫酸铜溶液 _____ 猜想三成立,猜想一和二不成立
【实验结论】
综上所述,猜想三正确。
【反思与评价】
①能替代步骤II中所用硫酸铜溶液也可得到相同结论的物质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无色酚酞试液 B.铁粉 C.稀硫酸 D.氯化铁溶液
②在考虑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除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
六、计算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5分,将正确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0. 过氧化钠(Na2O2)可在消防员的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反应原理是:2Na2O2+2CO2=2Na2CO3+O2。据资料得知,每人每天消耗氧气1.6千克。某潜水艇上有50人,假设所需要的O2全部由Na2O2来提供,则该潜水艇一天所需的Na2O2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