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郁达夫故 都 的 秋郁达夫作家简介原名: 郁文,字达夫籍贯:浙江富阳人职业:小说家、散文家作品:风格:《沉沦》《茫茫夜》《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解题从标题看,文章的落脚点是什么?秋什么地方的秋?故都本文写于1934年,作者为了摆脱颓废的心态,从青岛转道北平赴秋、寻秋,实际也是寻找他那恬静、清新的心境。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速读课文——找文眼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性的语句。文眼一般在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中。请找出文章中哪一句话能集中表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印象?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1、哪些段落在具体描写故都的秋?2、课文除了写北国的秋,还写了什么?文章结构故都的秋(3—11)江南的秋(2)江南的秋(13)不远千里饱尝秋味(1)感受和向往愿折寿留这北国之秋(14) 眷念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 回味不永总分总南国秋与北国秋对比,表达对故都秋的热爱。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秋晨院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佳景细读文本:本文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秋景的画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秋色秋声秋味形散而神聚赏秋色听秋声品秋味文本研析:秋晨院景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景物?庭院秋景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细数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 ,蓝色的牵牛花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秋色秋声清静悲凉秋味本段描绘了一幅小院清秋的晨景图。辽阔碧空、五彩牵牛,天地之间,偶有或白或灰的驯鸽飞过。早起之人,洒扫庭院。手捧浓茶,仰望碧空,俯拾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动静结合,绘声绘色,营造了清、静、悲凉的京都晨境。小组讨论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画中之秋味。赏秋景听秋声品秋味秋晨院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佳景生命之秋味秋槐落蕊树下,落蕊满地,微细柔软。路上,丝纹缕缕,细腻清闲。在落叶知秋的遥想中,体会到古都的静、清与落寞。二、秋槐落蕊描绘本幅画面的秋色秋声与秋味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秋蝉残鸣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秋雨话凉秋雨淋人人知秋一阵凉风,一层雨过,一支烟管,一段闲谈。青布的单衣和厚厚的夹袄,在雨后斜桥的夕阳中,被拉长了身影。同样被拉长的,还有那一层秋雨一层凉的微叹…内容:奇 、有味 、更像样,突出秋意,表达眷恋之情;结构:承上启下,由上文秋蝉转入对下文秋雨的描写。北方的秋雨又有什么样的特点?本段有何作用?雨后的闲人人的穿着活动背景人的动作、神态,对话语调 感觉听觉视觉清、静、悲凉一阵凉风息列索落一层雨过雨感雨声雨态秋雨话凉秋日胜果枣子树淡绿微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淡淡的悲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生命之秋味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一 切 景 语 皆 情 语感受风景热爱生活丰盈生命艺术特色一、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心中的寂寞悲凉之清,倾注于笔端,融入自然界的落蕊鸣蝉里、风雨草木中。二、对比反衬手法。主要运用在第2段和第13段。写南国之秋,更是为了突出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三、比喻、排比。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温和与浓烈稀薄与硬实细腻与粗犷狭小与阔大总起1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2江南之秋慢,润,淡。赏玩不足分写总结记叙3-11议论12虽国有异,秋感略同故都之秋,别有深味13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14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清、静、悲凉3 秋晨图 4 秋槐图 5 秋蝉图 6-10 秋雨图 11 秋果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