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课件(共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课件(共4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考教结合
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
真题试做
章节副标题

微格考场
卷别 篇目 题干设问 设题角度
2022年 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 》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表达方式
结构技巧
2025年 全国1卷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结构技巧
思想感情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
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注】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
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2025·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参考答案】
①由物及人、借物喻情,由石砚的绿色联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
②巧用双关,尾联中“坚”字一语双关赞美友人的节操坚贞不移,一如石砚的质地坚硬纯正;
③卒章显志,升华主题,表达对友人深厚情谊的赞美,借石砚的坚硬质地表现诗人自己的坚定品质的赞美。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j结构构思、艺术手法、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尾联“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表面上写砚“与故人袍色似”,实则写友人“于此亦同坚”,借绿石砚代指友人,借物喻人。
②上句“还与故人袍色似”将绿石砚的颜色与友人官袍颜色比较,两者极为相似。结合注释可知,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诗人由砚台的颜色联想到与故人为低级官员所穿的绿袍,可知友人虽然“有佳篇”,有才华,却如同绿石砚般“久埋瘴雾”,官位低级,作者不免为其遭遇感到惋惜。
③下句“论心于此亦同坚”意思是,你的心意也如同这砚台一样坚定。尽管绿石砚出于“蛮溪”,“久埋瘴雾”,但却“洗更鲜”,且质地坚硬。作者以物喻人,指友人高洁的品质也如同绿石砚般坚定不移。尽管友人身居低位,但其品性如砚台的质地“绿石”般坚硬不屈,如砚台的形制般坦荡如砥。
解析: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即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体现出来。
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铺垫、照应、抑扬、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融通教材

  (一)铺垫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
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
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
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
联系教材
典题试做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
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
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描,造成此马难
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
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诗歌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做的铺垫。先看前两
句,“画工如山”是形容画师众多,“貌不同”是说所画之马都
不逼真。这两句意思是说,先帝的御马玉花骢许多画师都画过,
每个画师画得都不同,但都不逼真,暗含玉花骢难画之意。这是
第一层铺垫。再看后两句,这两句是描写真马。“迥立”“生长
风”写出了真马的昂首挺立、气宇轩昂,暗含画家要画出此马的
神采实属不易。这是第二层铺垫。
  (二)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
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
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联系教材
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如:“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
洲。”(陆游《诉衷情》)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郑户曹①
苏 轼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羸僮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公业②有田常乏食,广文③好客竟无毡。
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
典题试做
【注】 ①郑户曹:郑僅,时赴任大名府(又称北京大名府)。
②公业:东汉郑太的字。《后汉书》记载他“阴交结豪杰。家富
于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③广文:郑
虔,在广文馆中任博士而被当时人称为“郑广文”,他“在官贫
约甚,澹如也”。杜甫曾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
毡。”
本诗首联和尾联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相互关联,都紧扣赏景作文之事,首联写郑
僅游遍钱塘湖众山的美好往事,以及写出的优美文章,尾联写叮
嘱归去应趁春天,好与美景相互辉映;②情感上形成反复,这两
联都表达了对郑僅的赞美之情;③结构上前后照应,使诗歌浑然
一体。
解析:解答该题,可以从内容、情感及结构等角度分析。从内容
上来说,首尾两联说的都是欣赏春天的美景,前后关联,抒情一
致;从情感上来说,首尾两联都表达了对郑僅的赞美之情;从结
构上来说,首尾两联,结构上形成前后照应,做到了首尾圆合。
  (三)抑扬
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
长处。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
者,强调后者。
联系教材
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
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此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写她的“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描写,深刻表现了她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典题试做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参考答案:①三、四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的效果。②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
中的奇观,为扬。③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
声”的妙处。首先要理解这两句诗的内容,分析这两句诗好在什
么地方,这样写对“全诗”有什么好处。涉及全诗,就要联系到
第一联和后两联。把一、二联比照着看,一抑一扬比较明显;和
三、四联联系着看,又有着铺垫作用,没有“雨声”,也就不会
有“涧满”“池平”“长自清”了。
  (四)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
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联系教材
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
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句子里“二乔命运”乃一小事;以“二乔”立意,反映三国之争、东吴霸业,此乃大事。
典题试做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次鄂州
卢 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注】声!
【注】 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这首诗在主旨表达上是怎样做到以小见大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前三联截取行旅生涯中的一个片段,写诗人只身漂泊,孤独苦闷,伤老思归,这是“小”;
②尾联写自己有家难归、颠沛奔波的原因——战乱,这是“大”;
③以个人的生活片段反映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战乱带来的深重苦难,伤时忧国,以小见大。
参考答案:
  (五)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联系教材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句处于诗歌结尾,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
的主旨,唱出了和权贵抗争的心声。
5.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典题试做
参考答案:
卒章显志。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
最后一联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能让百姓得到
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
解析:就全诗而言,诗歌的前三联都是在写诗人渡百里湖所见的
干旱的情景,最后一联则是抒情,因而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是先
景后情。考生需注意题干不是要求回答全诗谋篇布局的特点,而
是要求回答最后一联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点。最后一联是诗歌主
旨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其在谋篇布局方面的技
巧是卒章显志。
  (六)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
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
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
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联系教材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让人对诗中主人公的心境产生无限想象,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还是对于现实的忧怨?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令【注】
苏 轼
高平四面开雄垒。三月风光初觉媚。园中桃李使君家,城上
亭台游客醉。
歌翻杨柳金尊沸。饮散凭阑无限意。云深不见玉关遥,草细
山重残照里。
【注】 元丰二年,词人前往湖州上任期间路经泗州(即“高
平”)所作。
典题试做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技巧?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最后两句以景结情。这里的意思是:由于云雾缭绕,
难以见到遥远的玉门关,只看见夕阳西下的山峰和绿草。表达了
词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又感到前路迷茫的复杂心情。
解析:最后两句是写景,而诗词一般在末尾又喜欢言志,所以用
的手法是以景结情。文中写到了玉门关,这是有名的关隘之一,
可知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又因“云深不见”可知理想的不
可实现,作者感到前路迷茫。
巩固提升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长沙桓王墓①下别李纾、张南史
刘长卿
长沙千载后,春草独萋萋。
流水朝将暮,行人东复西。
碑苔几字灭,山木万株齐。
伫立伤今古,相看惜解携②。
【注】 ①长沙桓王即孙策。②解携:分手,离别。
A. 首联点明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又用“独”字以春草“萋萋”来
暗写离别的伤感。
B. 颔联写流水从早到晚亘古不变地流淌着,历史上的人事总是不停流
转,匆匆而过。
C. 颈联写墓碑上的文字几乎不见,但山木葱郁茂密,流露出诗人对旺
盛生机的赞美。
D. 本诗的写景叙事,无华丽的辞藻,以平常用语入诗,平实而富有韵
味。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流露出诗人对旺盛生机的赞美”错误。“碑苔几字
灭,山木万株齐”,诗人写到墓碑上的字已经被苔藓模糊掉了,山
中的树木则长得茂密齐整。这里可以看出诗人意图表现时间的流
逝,人事的更迭,使得曾经的辉煌与壮丽一去不返,只留下了一处
荒凉寂寞的墓地。
(2). 从篇章结构来看,本诗尾联十分巧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上句总结上文,自然过渡,总结前文对长沙桓王墓
周围景色的描写,用一个“伤”字抒发自己对古今历史变迁的感
慨。②尾句卒章显志,用一个“惜”字,紧扣题旨,表达诗人对
友人的深厚情谊。与上句衔接紧凑,浑然一体。
解析:“伫立伤今古”是对上文诗句的怀古的总结,过渡自然,
“伫立”所见之景即为长沙桓王墓周围的景色,即上文诗句的
“春草独萋萋”“碑苔几字灭,山木万株齐”所表现的萧索的古
代帝王的墓地,用“伤”字抒发了作者对古代繁华功业淹没于历
史长河中的感慨。“相看惜解携”篇尾点题,指出是与友人送别
的诗篇,卒章显志。“惜”有珍惜的意味,与诗题紧密贴切,也
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从对怀古的幽思回到送
别的主题中,与上句衔接紧凑,浑然一体。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满 庭 芳
黄庭坚
  修水浓青,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锦鸳霜鹭,荷径拾幽
苹。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风清夜,横塘月满,水
净见移星。
堪听。微雨过,媻姗藻荇,琐碎浮萍。便移转,胡床湘簟方
屏。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重开宴,瑶池雪沁,山
露佛头青。
(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从水写到树,第三句再以“翠光交映”带出水上的亭子,视
角转换自然。
B. 塘中荷花香色俱全,“渡”字将荷香动态化,“红妆”则以美人比
喻荷花之艳。
C. 雨中水草缓缓飘动,浮萍散碎,雨后白云满天,青山掩映,词句充
满了画面感。
D. 这首词通过描写夏夜景物,在恬淡的意境之中,表达了词人内心对
归隐的渴望。
解析: “表达了词人内心对归隐的渴望”理解有误,这首词没
有词人渴望归隐的信息。
(4). 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指上下片衔接之处,是词意承转的关键
地方。“堪听”是本词的过片,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其承
转作用。
参考答案:①“堪听”表明雨至,承接上片月下荷塘的晴朗之
景,由此转为下片对雨中景雨中事的叙写;②“堪听”诉诸听
觉,承接上片对修水、新绿、鸳鹭、荷花等景物的视觉描写,转
为下片对雨落横塘、檐响风铃的雨中景的听觉描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