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2课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2课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太空一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太空一日》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属于新增的“活动·探究”单元,需要完成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阅读与探讨”“搜集与整理”和“表达与呈现”,分别指向阅读训练、资料搜集和语言表达,三个任务具有一定的梯度性。作为“阅读与探讨”任务首篇的《太空一日》,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起始任务,也是整个探究活动的起始任务,教者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时候,不仅要学会一定的阅读方法,还需要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按照教材的建议,在完成“阅读与探讨”这一学习任务时,需要组织三类活动:浏览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查阅资料,了解来龙去脉;交流探讨,理解科学精神。基于教材的教学建议和七年级学生的学情基础,拟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以“一日天空行 航天启新篇”为主题展开,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借助文章的小标题这个突破口,理清文中所写事件的过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提取关键信息,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解读标题,梳理主要事件,感受作者飞行的心理变化。
3.查阅资料,了解来龙去脉,知晓中国航天的艰难历程。
教学重点
浏览课文,提取关键信息,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查阅资料,了解来龙去脉,知晓中国航天的艰难历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早在战国时期,诗人屈原通过《天问》的发问,展现了对天地、日月、星辰的深深好奇。
两千多年后,在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的努力下,这一切终于变成了现实,嫦娥奔月,祝融着陆,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杨利伟的脚步,重温中国航天人的首飞之旅。
二、浏览,知“一日”
1.《太空一日》大约4500字,请你根据阅读提示在10分钟之内读完,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法指导——
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要借助文章的小标题、中心句、标志性词语等,理清文中所写事件的过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文中一些重要的细节或精彩的语句,可以深入体会。
预设——
“我”在飞船升空的过程中曾因飞船共振叠加感到极度痛苦,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飞船运行中“我”没有看到长城,听到了神秘的敲击声。返回地面时飞船舷窗出现了裂纹,让“我”感到十分紧张。最终飞船平安着陆。
2.小标题将作者这“一日”的经历清晰地划分为四个相对完整的篇章,请根据各篇章的内容,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并梳理每一个小标题内容所对应的飞行阶段和时间。。
预设——
文章第一部分写飞船升空的过程,第二部分写“我”在太空所见,第三部分学“我”天空所闻,第四部分写飞船返回的过程。
三、研读,析“一日”
1.文章一共有四个小标题,如果要给每个小标题加上标点,你分别会给它们加上什么标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开放性问题,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言之成理既可。)
2.再读课文,思考:杨利伟的这“一日”李,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面对这些意外,他心里想了什么(心理活动)?预设——
(1)火箭上升阶段的剧烈共振
意外情况:火箭上升至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火箭与飞船急剧抖动产生共振(叠加约6G负荷的低频振动),杨利伟感到“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痛苦至极。
心理活动:在痛苦的极点,他“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进入轨道后的“本末倒置”错觉
意外情况:飞船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杨利伟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明明朝上坐,却感觉脑袋冲下),这种不适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
心理活动:意识到必须克服错觉才能完成任务。
(3)神秘的敲击声
意外情况:飞船进入轨道后,杨利伟多次听到无规律的敲击声(类似木头锤子敲铁桶的“咚咚”声),来源不明。
心理活动:作为首飞航天员,担心飞船故障,心里紧张。
(4)返回途中的剧烈晃动
意外情况:返回时飞船依次打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每次开伞的力量都很大,飞船剧烈晃荡,“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心理活动:虽感不适但保持冷静。
四、勾连,说“一日”
1.本册所学课文中,《邓稼先》和《青春之光》都采用了小标题形式,尝试着给本文四部分分别换一个小标题,对比原文的小标题,想一想原文的小标题分别有什么作用?
预设——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小标题先声夺人,预示着“太空一日”的不同寻常。
“我看到了什么”——用疑问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在太空中可以看到什么神秘的现象?让我们一起随作者去揭秘吧。
“神秘的敲击声”——“神秘”一词,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太空中有外星人吗?敲击声哪里来的?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整个“航天飞行”都伴随着惊险,返航途中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险境,表明首次载人飞天任务的艰巨、惊险。
2.讨论:文章采用小标题形式有什么好处?
预设——
(1)划分内容层次,结构清晰:小标题是文章内容的“分界符”,通过简洁的标题将长文或复杂内容分割为若干独立板块,使全文结构更清晰、层次更分明。
(2)概括核心内容,突出重点:小标题通常提炼了对应段落的核心信息,相当于“内容提示”。读者通过小标题即可快速了解该部分的主要内容,无需通读全文,降低阅读成本。
(3)增强逻辑连贯性,引导阅读节奏:小标题的顺序往往与文章叙事或论证的逻辑顺序一致(如时间顺序、空间转换、情感发展等),能帮助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内容之间的关联。
(4)提升可读性与吸引力:简洁生动的小标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尤其在长文中,避免大段文字带来的疲惫感。
3.请用简洁的语句说说杨利伟的“太空一日”是怎样的“一日”。
(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
五、小结
文章再现了“神舟五号”发射的全过程,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航天英雄的伟大,正是有了这样前赴后继的航天英雄,我们探索太空的脚步才会越来越远,正是有了无数默默耕耘的奉献者,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天地九重》。
2.课文中有很多专业词语,如“共振”“黑障区”等课后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这些词语分别什么是什么意思,尝试用通俗的语言把这些词语讲给别人听。
3.查阅资料,尝试用300字左右的文字介绍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忙
《太空一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析语句,体会寄寓在文字中的情感。
2.探究细节,理解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展望未来,树立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4.思辨讨论,正确认识英雄的平凡伟大。
教学重点
1.品析语句,体会寄寓在文字中的情感。
2.探究细节,理解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思辨讨论,正确认识英雄的平凡伟大。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课文中那些专业词语的含义,尝试用通俗的语言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二、品析英雄情
1.本文选自个人传记,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叙了“太空一日”的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和人民、对航天事业的深厚情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批注这些文字中所折射的作者的情感。
示例——
“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看到地面人员因自己“活着”而欢呼,杨利伟的“激动”不仅是对生命的庆幸,更是对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成功的自豪,折射出他对航天事业突破的深切认同。
预设——
“经过亚洲,特别是到中国上空时,我就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的上空飞过。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始终关注祖国的方位,“仔细辨别”“内心期待”等词,折射出他对祖国大地的深切牵挂与归属感,展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通过对北京昼夜景象的细腻描写(“灰白色”“红晕”),杨利伟将对首都的遥望与对战友、亲人的思念交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人民的拳拳深情。
……
(在学生反馈的时候,适时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深情。)
2.在这所有情感中,最核心的情感是什么?
预设——
对祖国的热爱。
三、探寻英雄魂
1.因为这份热爱,所以在面临各种各种困难的时候,作者都能沉着应对,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航天员巡遇意外时的心理和表现的句子,体会其精神品质。
预设——
遭遇火箭上升阶段的剧烈共振时,“我”通过“全身用力、肌肉紧张”的主动对抗,以身体收缩成“铁块”的姿态顽强忍受,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对任务的高度专注。
进入轨道后的“本末倒置”错觉发生时,“我闭眼猛想地面训练情景”,通过回忆训练内容调整感知,持续几十分钟后适应,表现出冷静的自我调节能力与专业素养。
听到神秘的敲击声时,“边听边看”主动观察,尝试排查声源;因飞船运行正常,选择“不报告”以避免干扰地面判断,体现克制,表现出临危不乱的冷静与对任务全局的责任感。
返回途中遭遇剧烈晃动时,“我”落地瞬间“迅速按下切伞开关”,以精准操作确保飞船稳定,避免二次风险,体现了危机中的快速反应能力与对细节的高度重视……
2.杨利伟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再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体现了“严谨”二字?
预设——
对“神秘敲击声”的反复验证:任务结束后,“地面录音与我描述的完全一致”,但他坚持“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因此“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直到确认录音真实才签字。
共振痛苦中的细节记录:在极端生理痛苦下仍坚持记录关键信息,为地面人员分析共振原因、改进技术工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体现对任务改进的高度负责。
对“本末倒置”错觉的主动干预:不依赖本能反应,而是主动调用训练经验纠正感知偏差,避免因错觉影响任务执行的准确性。
……
3.讨论:杨利伟身上的意志和精神是他特有的吗?
文中多次提到“地面工作人员”“战友”“航天员”“技术人员”等航天人的群像,这些课文中的无名英雄,与杨利伟一样,都具有中国航天科学家共同的使命和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4.交流查阅到的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感受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的艰辛努力。
补充资料——
(1)起步阶段(1956-1970年代)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开启导弹与火箭研究。1960年首枚国产导弹“东风一号”试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将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
(2)技术突破与应用拓展(1980-1990年代)
1981年实现“一箭多星”技术;1984年长征三号火箭发射首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确立“三步走”战略;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逐步构建自主导航网络。
(3)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2000年代)
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杨利伟完成首次载人航天,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开启“绕、落、回”探月三步走;2008年神舟七号实现首次太空行走(翟志刚)。
(4)空间站建设与深空探测(2010-2020年代初)
2011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升空,完成与神舟八号至十号的交会对接;2013年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实现月面软着陆。2016年长征五号大推力火箭首飞,支撑深空任务。2020年,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2021年“祝融号”火星车着陆。
(5)空间站时代与商业航天(2021年至今)
2021-2023年,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并投入长期运营,实现航天员长期驻留与太空实验。2022年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完成,服务覆盖全球。
四、定义英雄气
1.有人说杨利伟是英雄,也有人说杨利伟是凡人,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预设——
英雄通常指具有非凡勇气、成就或贡献的人。在《太空一日》中,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这本身就是历史性的成就。他在面对极端困难时的表现,比如火箭共振时的痛苦、神秘敲击声的冷静应对、返回时的精准操作,都体现了非凡的意志力和专业素养,这些都是英雄的特质。
凡人指普通人,有正常的情感和生理反应。杨利伟在文中也展现了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比如在共振时感到痛苦甚至以为自己要牺牲,对敲击声的紧张,对祖国和亲人的牵挂,这些都是普通人会有的情感和反应,没有被神化,显得真实。
2.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们该如何定义英雄?
预设——
(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教者需要引导学生明白:英雄不是天生的“超人”,而是在重大使命前选择“责任优先”、在极端困境中选择“坚韧对抗”、在成就面前选择“真实谦逊”的普通人。他们用超越本能的行动,将“凡人的勇气”升华为“英雄的担当”——这,就是英雄的本质。)
五、小结
真正的航天精神,从不是超级英雄的传说,而是凡人肉胎对星空的赤诚——请永远记得:你在地面踩下的每个脚印,都是尚未发射的宇宙飞船。
六、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天地九重》,并拟写一条发给杨利伟的短信,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2.用文字为航天探索者杨利伟“画像”,并与全班分享。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