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在这一点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力。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这意味着他的国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实的经济基础上。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按照这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这若做到了,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算完成。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结果。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思想中,“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我们已经知道,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恻隐之心又只有通过爱的实际行动来发展;而爱的实际行动又只不过是“善推其所为”,也就是行忠恕之道。王道不是别的,只是圣王实行爱人、实行忠恕的结果。孟子对宣王所说的一切,没有别的,就只是“善推其所为”,这正是行忠恕之道。在这里我们看出,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材料二:孟子的政治哲学与孔子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政者,正也”,他的目的只要“正名”“正己”“正人”,以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的政治。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凡攻击某派最力的人,便是受那派影响最大的人。孟子攻杨墨最力,其实他受杨墨影响最大。荀子攻击辩者,其实他得辩者的影响很大。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故不但尊重个人,尊重百姓过于君主(这是老子、杨朱一派的影响。有这种无形的影响,故子的性善论遂趋于极端,遂成“万物皆备于我”的个人主义);还要使百姓享受乐利(这是墨家的影响,孟子自不觉得)。孟子论政治,不用孔子的“正”字,却用墨子的“利”字。但他又不肯公然用“利”字,故用“仁政”两字。他对当时的君主说道:“你好色也不妨,好货也不妨,好田猎也不妨,好游玩也不妨,好音乐也不妨。但是你好色时,须念国中有怨女旷夫;你好货时,须念国中穷人的饥寒;你出去打猎,作乐游玩时,须念国中的百姓有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痛苦。总而言之,你须要能善推其所为,你须要行仁政。”这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中心点。这可不是孔子“正”字的政治哲学了。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rn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故孟子所说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类“衣帛食肉”的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处(孔子有时也说富民,孟子有时也说格君心。但这都不是他们最注意的)。后人不知道这个区别代表一百多年儒家政治学说的进化,所以爸爸妈妈的分不清楚:一面说仁民爱物,一面又只知道正心诚意。这就是没有历史观念的大害了。孟子的政治学说含有乐利主义的意味,这是万无可讳的。但他同时又极力把义利两字分得很严。他初见梁惠王,一开口便驳倒他的“利”字;他见宋牼,也劝他莫用“利”字来劝秦楚两国停战。细看这两章,可见孟子所攻击的“利”字只是自私自利的利。大概当时的君主官吏都是营私谋利的居多。他所主张的“仁义”,只是最大多数的最大乐利。所以孟子反对“利”的理由,还只是因为这种“利”究竟不是真利。(摘编自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道与霸道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治国之道,它们分别采用德行和暴力作为治国的策略。B.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是因为实现王道还需要道德指示和教育。C.孟子的思想不仅来源于孔子,而且还有受到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比如杨墨、佛家。D.孟子对君主的个人喜好没有进行道德评价,而是希望君主从个人感受出发施行仁政。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B.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君王只要用爱的实际行动去推广,就能实现王道。C.胡适认为孟子在不知不觉中借用了墨家乐利的观点,在使用时,对“利”又有区分。D.胡适认为,不能区分孔孟之间的不同,就不能准确分清“仁民爱物”和“正心诚意”。3.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孟子“乐利”观点的一项是( )A.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B.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C.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4.冯友兰和胡适在引用《孟子·梁惠王上》中“五亩之宅”的材料时,有何不同?5.冯友兰和胡适二人都对孔子和孟子的政治哲学进行了分析,请结合材料谈谈二人观点的异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梦里的庄稼蒙福森深夜,月色朦胧,万籁无声。突然,沙沙沙,沙沙沙,野猪来了,成群结队,一溜儿来到山脚下老田的玉米地。它们啃玉米,咔嚓一棵,咔嚓一棵,一会儿,啃倒了一大片。老田抄起铁锹,蹑手蹑脚地摸过去。野猪听到动静,哗啦一下,跑了。老田就醒了,原来是一个梦。醒来后,老田再也睡不着了,脑海里全是玉米花生水稻,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老田辗转反侧,把老伴儿桂珍弄醒了。她问:“怎么,又做梦了?梦见庄稼了?”“嗯。”老田说着,然后,轻轻地叹息一声。几天前,儿子打来电话,催老田两口子进城去。再过十几日,就是儿媳妇的预产期了,他们的宝贝孙子就要出生了。桂珍收拾好东西,准备进城去照看儿媳妇和孙子。老田不愿去,他放不下地里的庄稼。“你一个人在家行吗?”桂珍说。“咋不行?”老田说,“我能吃能睡,能扛能挑,你担心啥?”桂珍说:“村头那个龚伯,你知道的……”几年前,村里有一个孤寡老人龚伯,死在家里好几天,等人发现时,已经有臭味了。“龚伯是龚伯,我是我。他病恹恹的,骨瘦如柴,弱不禁风,他咋能跟我比!”老田气咻咻地说。桂珍说不过老田,打电话给儿子。儿子在电话里苦口婆心地劝说,可老田就是不答应。从那时起,老田就开始做梦了,夜夜梦见地里的庄稼,一大片一大片。在梦里,郁郁葱葱的庄稼不是旱死了,被野猪糟蹋了,被洪水淹死了,就是被轰隆隆的铲车铲掉了,一铲一铲地铲到卡车上,运到河边倒掉。醒来时,老田的眼里含着泪花。近年来,城市不断扩展,到处开发得热火朝天。轰隆隆的铲车、钩机伸展着巨大的手臂,昼夜不停地作业。城市像—条饥饿的巨蚕,村里的农田像—张张桑叶,不断地被蚕食着、吞噬着。绿色的农田不见了,代之以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村里的地越来越少,老田的地越来越少。谁能料到,哪一天,他的地会被城市这条贪吃蛇吞噬得一干二净?到那时,他该怎么办?年轻人高兴得很,地被征了,得了一大笔土地补偿款,逃离乡村,到城里去买了房,成了城市人;或者,游手好闲,不分日夜在村头的小卖部打牌赌钱,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有的人,大手大脚花钱,奢侈浪费,挥霍无度。老田就不一样了,他幼时贫穷,吞糠咽菜,是吃过苦的人,视土地如生命。他在剩下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丝不苟地种庄稼。老田来到田头,昨天刚浇过地,田里的泥土还是湿漉漉的,一股泥土的气息和庄稼叶子的清香扑鼻而来。隐隐约约地,老田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他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一时百感交集,眼眶潮湿。老田下定决心,不去儿子家了,让老伴儿去带孙子,他要留在乡下老家,在他的土地被征收之前,在有生之年,好好种地。桂珍拗不过他,儿子拗不过他,只好作罢,留下他一个人。临走前,老伴儿再三叮嘱老田这呀那呀,又请邻居帮他们照看老田,毕竟,他已年逾七十了。儿子把桂珍的行李放到车里。突然,桂珍说:“等等,我去地里摘些青菜,家里的青菜没化肥农药,鲜嫩得很呢。”桂珍就去了田里。日上中天了,桂珍还没回来。咋回事呢?老田和儿子刚想去地里找,一个人急匆匆地跑来,告诉他们,桂珍在地里晕倒了,不省人事。他们赶到地里时,桂珍坐在田边,已经醒过来了。“要不要去医院?”老田心急如焚地问。“不用,歇一会儿就好。”桂珍说。这下,老田放心不下老伴儿了,近段时间她在家里已经昏倒几次了。思前想后,最后老田把田里的庄稼低价租给邻居,老两口儿坐儿子的车去了省城。几天后,孙子出生了,桂珍忙前忙后,手脚麻利。儿子疑惑地问:“妈那天你在田里……”桂珍嘘了一声,低声说:“我不这样,你爹哪肯离开他的庄稼啊?丢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在老家,我咋能放心?”那时,老田站在阳台上,目光穿过高楼大厦,默默地看着老家的方向,一言不发。桂珍知道,他昨晚又做梦了,梦见了葳蕤郁葱的庄稼……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田视庄稼和土地如生命,他的形象是中国千千万万传统农民形象的缩影。B.桂珍不放心老田一人在家,假装晕倒,不明就里的老田只好放弃庄稼进了城,从中可以感受到老田夫妇深厚的感情。C.面对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老田依然想着固守土地,表现了他思想保守、难以与时俱进的一面。D.年轻农民得到土地征收补偿款后,有的逃离农村,有的养成不良生活嗜好,这些社会问题令人担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自然段运用插叙这一叙述方式。交代了老田夫妇将要进城的缘由,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夸张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田对自己熟悉的土地和庄稼的复杂心情。C.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能够灵活自由地描写老田的心理,展现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生活状态。D.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明快,充满了乡土气息,与文中叙写的内容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得益彰。8.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塑造老田的形象,请找出其中两处进行点评。9.小说开头和中间都较为详细地叙写了老田的庄稼梦,有何用意?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它日,(太宗帝)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征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材料二魏征者,才智士也,非贤臣也。征以谏得名,而所谏不得与古谏臣比。古之谏臣,婉谏与直谏不同,受赏与受诛又不同,要在问其心而已。其心纯,虽好货好色,孟子亲劝其君,而为君子。其心杂,虽攻击上身,谷永日谏其君,而为小人。太宗锐意太平颇事粉饰名言谠论史不绝书。当其谏也,太宗有故纵魏征之心,魏征有挟制太宗之意。太宗示其意以引诱征,而博纳谏之名;征反其迹以迎合太宗,而彰能谏之直,是君臣之交相笼络以成名也,曷足贵也?使太宗有纳谏之实,征有忠谏之心,则太宗不应贰过,征谏而不听亦当去矣,何君臣之喋喋不惮烦乎?太宗臂鹞,征奏事故迟,鹞死怀中。夫魏征者,直臣也,果人主不当玩禽鸟,谏可也,何必佯为不知,而刻薄其趣?不可施于友者,而竟施于君,以为不如此,不足以动人之传闻。此魏征诈太宗以取名也。盖征固才智士也,知其说之可以行,即不行亦无害,则谏;知其说之必不能行,而又犯上之所忌,则不谏。(节选自袁枚《魏征论》)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太宗锐意A太平B颇事C粉饰D名E言F谠G论H史I不绝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近来。与《侍坐章》中“比及三年”的“比”词义不同。B.执,坚持。与“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执”词义不同。C.贰,再次。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也”的“贰”词义相同。D.即,即使。与“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的“即”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多次上奏,认为柳雄罪不当死,应当判处徒刑,太宗欣赏他不畏滥罚的胆量,采纳了他的谏言,并以“弟”来称呼他。B.皇甫德参的奏章言辞急切,近于讥讪毁谤,引起了唐太宗的不满,魏征劝太宗理解大臣们这样做的用意,太宗才勉强给以奖赏。C.袁枚肯定了魏征的才干,却否定他的品德,承认魏征能直言进谏,是一个才智之士,但心怀杂念,不能算是一个贤臣。D.材料一的对话表现了魏征的正直和太宗的觉悟;材料二认为魏征、太宗相互利用,通过进谏、纳谏来沽名钓誉,对二人持贬抑态度。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14.在魏征看来,唐太宗对待大臣进谏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愁①杜甫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涡鹭浴②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注】①此诗与《登高》同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②盘涡鹭浴,描绘的是白鹭在漩涡中洗浴的景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春草日生,唤起无边愁绪,巫峡江水泠泠流淌,不近人情。B.颈联写十年战乱使天下陷入黑暗动荡,而自己客居异乡,年迈孤独,可能终老于此。C.尾联表达了诗人因深陷战乱、疲困多病而思念长安亲友的哀伤和身老难归的无奈。D.本诗语言含蓄蕴藉,用词精妙,运用饱含情感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意境。16.本诗以“愁”为题,点明情感主旨,请赏析颔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之“愁”的。四、名篇名句默写17.默写。(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 ”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 ”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的诗句,“ ”一句,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3)春天,充满蓬勃生机与希望,许多诗人借此抒情。请写出两句含有“春”字且能体现春天活力的古典诗词:“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彗星,也称“帚星”,是由冰、尘埃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一类小天体,因形状如扫帚而得名。大多数彗星比较暗弱,通常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或其他专业设备才能观测和拍摄到,因而肉眼可见的彗星 ① 。近来引发观星热潮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正是一颗肉眼可见的大彗星,它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先发现的。这颗彗星在一个近抛物线的椭圆轨道上运行,环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61751年,即每过六万多年才有机会见到。该彗星亮度很高,2024年10月中下旬是最佳观测期,在此期间人们裸眼就能看到壮观的彗尾。在网友们分享的众多照片和视频中,还出现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与北京西郊玉峰塔、颐和园十七孔桥、西藏的雪山“同框”的作品,天文景观与地理景观 ② ,美不胜收。有“追星人”表示,能够亲眼目堵这六万年一遇的星际邂后,堪称宇宙级的浪漫体验。10月下旬之后,这位天外来客拖着修长的大尾巴渐行渐远,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帚星”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A.汤勺 B.云鬓 C.草堂 D.花车19.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追星人”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22.某少儿科普栏目计划在最佳观测期前夕,推出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卡通形象。请根据以上材料,替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写一段自我介绍,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中的人物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从容洒脱的曾皙、游刃有余的庖丁、智退秦师的烛之武、运筹帷幄的张良、优柔寡断的项羽、能屈能伸的刘邦……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请你结合第一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展开讨论,哪一位人物给你的启示最深?请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C 2.A 3.D 4.(1)冯文是间接引用,旨在提出让百姓提高经济水平的方法。(2)胡文是直接引用,旨在说明妈妈政治的效果。 5.同:都认为孔子“仁”的思想对孟子产生影响;都是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孔子和孟子政治理想的之间关系。异:冯文是从对象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孔子强调个人自我修养,孟子强调对国家的治理;胡文是从结果的角度分析,认为一个是强调正经规矩,一个强调快活安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引用冯友兰和胡适的观点,分析了孟子与孔子政治哲学的异同。材料一侧重于描述孟子如何扩展孔子的忠恕之道,将其应用于治国的实践,强调王道的德服人和经济基础。材料二则指出孟子的乐利主义倾向,受其他学派如杨墨思想的影响,以及他与孔子“正”字哲学的不同。文章展示了儒学内部思想的发展和分化,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儒家政治思想变迁的视角。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而且还有受到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比如杨墨、佛家”错误,根据原文“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可知,“佛家”在文中只是一个类比,“荀子攻击辩者”和“宋儒攻击佛家”都是胡适用来说明某种思想影响原则的例子,而非实际指出孟子受到了佛家的影响。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错误,原文“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中,“井田制”的目的是在平均土地的基础上解决经济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没有来由。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意思是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为什么呢?由其中的“恩”可知,强调推行仁政,与“乐利”无关。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材料作用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1)材料一种,冯友兰论述“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对应的正式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由此可见,冯文是间接引用。而结合后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可知,作者在这里引用,是旨在提出让百姓提高经济水平的方法。(2)根据原文“故孟子所说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类‘衣帛食肉’的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可知,胡文是直接引用,旨在说明妈妈政治的效果。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相同点:两人都认为孔子“仁”的思想对孟子产生影响。冯友兰提到“在孟子思想中,‘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我们已经知道,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胡适也提到孟子的政治学说虽与孔子不同,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受孔子影响之处。根据材料一原文“在这里我们看出,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和材料二原文“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政者,正也’……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故不但尊重个人,尊重百姓过于君主”可看出,两者都是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孔子和孟子政治理想的之间关系。不同点:材料一“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明确提出了孔子的忠恕之道的对象是个人,而孟子与之不同,重点在于国家治理。由此可知,冯文是从对象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孔子强调个人自我修养,孟子强调对国家的治理。材料二“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m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m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明确提出了孔孟之间的不同,而对于这不同,作者是从“要人……”的结果来阐述的。可见,胡文是从结果的角度分析,认为一个是强调正经规矩,一个强调快活安乐。6.C 7.B 8.①小说通过详细描写老田的梦境,突出了老田害怕离开土地,不愿进城的想法。②小说在描写老田到田里看庄稼,似乎听到庄稼的拔节声以及他抚摸嗅着庄稼的动作,表现了老田对土地和庄稼的热爱之情。 9.①开头写老田的梦境,是为了突出老田对土地的热爱,同时表明他不愿离开土地进城生活。②中间写老田的梦境,他梦到庄稼被铲车铲走,表明随着城市的扩张对土地的占用,对传统农村的侵蚀。【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C.“表现了他思想保守、难以与时俱进的一面”分析错误。老田固守土地不愿进城的行为表明他对土地的热爱。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B.“运用夸张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这一句中“似乎听到……拔节声”是夸张手法,“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是细节描写,不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来突出老田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在小说的开头中描写老田的梦境,“……老田抄起铁锹,蹑手蹑脚地摸过去。野猪听到动静,哗啦一下,跑了”,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老田对离开土地的排斥,他热爱庄稼,热爱土地,所以此处是表明他不愿进城。还有,小说中描写老田在田里去看庄稼,“隐隐约约地,老田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他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一时百感交集,眼眶潮湿”,此处“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眼眶潮湿”等情节都生动地表现了老田对土地的热爱和他对土地的依依不舍之情。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小说两次写到老田的梦境。在小说的开头,老田梦到野猪在祸害庄稼。这一梦境是在老田被儿子催促去城里生活后所产生的,老田做梦都梦到庄稼和土地,表明他热爱土地,热爱在土地里生活,而不愿去城里生活。第二次写老田的梦境则是在小说的中间,老田梦到庄稼被野猪糟蹋,而铲车也加入了这一破坏活动。这是老田对当今城市蚕食农村的土地的反应。随着城市的扩张,农村大片的土地被城市占用,这让热爱土地的老田感到痛心和慌张,他害怕失去土地,失去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城市对传统农村的侵蚀。10.BDH 11.C 12.A 13.(1)不是魏征,没人能说出如此道理。人都是困扰不能察觉自己的失误。(2)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 14.①刚登基时,太宗引导鼓励他人进谏。②后来太宗高兴他人劝谏并且愿意听从。③近日,太宗对他人的劝谏有不满情绪,难以接受人劝谏。【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通过对比《新唐书》和袁枚《魏征论》的选段,展现了魏征与唐太宗君臣关系的两种历史评价视角。材料一以对话形式体现魏征直谏敢言、太宗虚心纳谏的明君贤臣形象,突出“导谏-悦谏-难谏”的进谏态度变化;材料二则持批判立场,揭露君臣相互利用的政治表演性,认为魏征以才智谋名而非真心忠谏。两则材料形成鲜明对照,既呈现了传统史书对贞观之治的美化,也反映了清代学者对历史叙事真实性的质疑,具有思想碰撞的深度。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宗锐意进取追求太平盛世,颇致力于装饰外表掩盖实情,有名的正直的言论,史书上不断有记载。“太宗”作主语,“锐意太平”作谓语宾语,B处断开。“事”作谓语,“粉饰”是“事”的宾语,D处断开。“名言”“谠论”是对称结构,二者结合构成名词性词组,“史不绝书”主谓短语作“名言谠论”的谓语,H处断开。故选BDH。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近来/等到。句意:近来政治如何?/等到三年。B.正确。坚持/拉着、握着。句意:坚持四五次陛下才赦免柳雄死罪。/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与对方一起走过人生的种种岁月。C.错误。再次。/有二心。句意:那么太宗不应再次犯同一过失。/并且对楚怀有二心。D.正确。即使/就是。句意:即使不能施行也没有妨害。/我怎么会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心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并以‘弟’来称呼他”错误。原文“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意思是但能有如此为我守法的人,就不怕刑罚酷滥。“弟”同“第”,在此意为“但”,不是称呼。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非”,不是,没有;“道”,说出;“苦”,意动用法,以……为苦,困扰;“不自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觉自”。(2)“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状语后置,“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无异”;“异”,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爱”,吝啬、吝惜;“易”,交换;“恶”,怎么。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可知,刚登基时,太宗引导鼓励他人进谏。②由“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可知,后来太宗高兴他人劝谏并且愿意听从。③由“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可知,说话时,太宗对他人的劝谏有不满情绪,难以接受人劝谏。参考译文:材料一一天,太宗不慌不忙地问(魏征):“近来政治如何?”魏征见天下太平已久,皇帝不像以前那么谨慎了,于是说:“陛下在贞观当初即位时,要处死元律师,孙伏伽就进谏以为按照法律元律师不该死罪,陛下就赏赐孙伏伽兰陵公主园,价值百万钱。有人说:‘赏赐太丰厚了。’陛下说:‘朕刚即位,还没有人前来进谏,所以厚赏以鼓励。’这就是引导大家提出谏议。后来柳雄以隋朝科举资格弄虚作假,司法部门查出来,弹劾他作假,将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认为该判有期徒刑,坚持四五次陛下才赦免柳雄死罪。陛下对戴胄说‘但能有如此为我守法的人,就不怕刑罚酷滥。’这就是能高兴的接受进谏。最近,皇甫德参上书说‘修洛阳宫,使百姓劳苦;收地租,敛财太多;民间女子崇尚高髻,这是因为受宫中的影响。’陛下生气地说:‘你是不是要让国家不征役一个人,不收一钱租,宫里女人不留长头发,你才称心如意。’我当时上奏:‘大臣上书,言辞不激切不能改变陛下的主意,言辞激切就有点像诽谤。’当时,陛下虽然听从了我的谏议,并赏赐他锦帛,可是心里毕竟生气。这就是陛下很难接受进谏了。”太宗恍然大悟说:“不是魏征,没人能说出如此道理。人都是困扰不能察觉自己的失误。”材料二魏征,是才智兼备的读书人,不是贤能的臣子。魏征因为劝谏得名,而他所劝谏的不能够与古代谏臣相比。古代的谏臣,婉谏与直谏不同,受赏与受诛又不同,关键在问其心罢了。其心纯正,即使好财物好美色,孟子亲自劝勉自己的国君,成为君子。其心有杂念,即使攻击到自身,谷永每天劝谏其君,最终成为小人。太宗锐意进取追求太平盛世,颇致力于装饰外表掩盖实情,有名的正直的言论,史书上不断有记载。当魏征劝谏的时候,太宗有故意纵容魏征的心思,魏征有挟制太宗之意图。太宗表明自己的心意以引诱魏征劝谏,而博取善于纳谏的美名;魏征违背自己的心迹来迎合太宗,而彰明能谏的正直,这是君臣之间互相笼络来成就名声,怎么值得珍视呢?假使太宗有纳谏之实情,魏征有忠谏的心意,那么太宗不应再次犯同一过失,魏征劝谏而不听也当离开了,为什么君臣之间喋喋不休不怕烦恼呢?太宗臂上有鹞,魏征奏事故意迟缓,鹞死在太宗怀中。魏征,是正直的大臣,果真认为君主不应当玩禽鸟,劝谏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假装作不知道,而刻意消减他的情趣?不能对朋友们施加劝谏,却最终对君主劝谏,认为不如此,不足以有感动世人的传闻。这就是魏征欺骗太宗以博取美名。原因是魏征本来就是才智兼备的读书人,知自己的说法可以施行,就是不能施行也没有妨害,就劝谏;知道自己的说法一定不能施行,而又触犯皇上的禁忌,就不劝谏。15.C 16.①颔联运用了反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愁苦。 ②上句描绘了鹭鸟在漩涡中自在洗浴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鹭鸟的不解与嗔怪,似在质问其为何能如此闲适,反衬了他内心的愁苦无奈; ③下句描绘了岸边一树花开的景象,用鲜花盛开反衬自己的孤寂忧愁。【导语】本诗以江草、巫峡起兴,借景抒怀,表达了深重的家国之愁与身世之悲。凝练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寄寓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无奈。全诗情感沉郁,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表达了诗人因深陷战乱、疲困多病而思念长安亲友的哀伤”错。尾联中的“渭水秦山”代指长安,“人今罢病”是指百姓如今因战乱疲困不堪,“虎纵横”比喻军阀苛吏横行。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记挂、对百姓的担忧和身老难归的无奈,体现出强烈 的忧国忧民情怀,而不是表达“思念长安亲友的哀伤”。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颔联运用了反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美好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愁情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②上句 “盘涡鹭浴底心性”,鹭鸟在漩涡里自在洗浴,本应危险的漩涡,在鹭鸟这里却成了悠闲嬉戏之处,诗人看着这般景象,忍不住质问鹭鸟为何如此闲适,这看似对鹭鸟的不解,实则是自己内心愁苦的宣泄。那时国家历经十年战乱,一片黑暗,诗人漂泊异乡,居无定所,而鹭鸟却能这般逍遥,这鲜明的对比,强烈地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他渴望安宁却不得,这种反差让愁绪愈发浓烈。③下句“独树花发自分明”,孤树独自开花,花朵开得明艳,鲜花盛开本是生机盎然的美好画面,可在此时,却凸显出诗人的孤独寂寥。这是以乐景衬哀情,更添诗人无人理解、才华被埋没的苦闷。17. 其言不让 舍瑟而作 念往昔 繁华竞逐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瑟、竞、德、辉、照。18.B 19.“堵”改为“睹”;“后”改为“逅”;“托”改为“拖”。 20.①屈指可数 / 寥寥无几 ②相映成趣/交相辉映 21.第一问:“追星人”指跟踪观测和拍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人。第二问:加引号是为了表明此处“追星人”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崇拜当红明星的追星的人。 22.示例:我叫紫金山-阿特拉斯,是一颗彗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最先发现了我,我绕太阳转一圈要六万多年呢!2024年10月我们就要见面了,不要错过我美丽的大尾巴哦!【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事物名称含义的能力。根据原文“彗星,也称‘帚星’,是由冰、尘埃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一类小天体,因形状如扫帚而得名”可知,“帚星”的得名方式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来命名。汤勺:是盛汤用的勺子,是根据用途来命名的。云鬓:“云鬓”是形容女子鬓发盛美如云,是根据其形状像云一样来命名的,与“帚星”相同。草堂:是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是根据建筑材料来命名的,与形状命名不同。花车:是装饰有花的车,重点在装饰有花这一特点,不是根据形状命名。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目堵”的“堵”应改为“睹”,“邂后”的“后”应改为“逅”,“托着修长的大尾巴”的“托”应改为“拖”。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处,前文提到大多数彗星需借助专业设备才能观测到,所以肉眼可见的彗星数量是很少的,可在此处指数量稀少,故可填“屈指可数”“寥寥无几”等。屈指可数:指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稀少。寥寥无几:形容稀少,没有几个。②处,根据文段第二段可知,文中说天文景观(彗星)与地理景观(玉峰塔、十七孔桥、雪山等)共同出现在画面中,相互映衬,显得很有意思、很美妙,故可填“相映成趣”“交相辉映”等。相映成趣:恰好能体现出这种相互映衬且充满趣味、美感的状态。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说“能够亲眼目堵这六万年一遇的星际邂后,堪称宇宙级的浪漫体验”,“亲眼目睹”说明文中“追星人”指的是那些跟踪观测和拍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人。加引号的原因是表示特殊含义。日常生活中的“追星族”是追逐明星的人,文中画波浪线的“追星人”指那些跟踪观测和拍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人。加引号是为了区分日常生活中的“追星族”,表明此处“追星人”具有特殊含义。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某少儿科普栏目”可知应用对孩子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自我介绍”首先要采用第一人称,指出“我”是谁,什么身份,比如“我叫紫金山-阿特拉斯,是一颗彗星”。然后传达一些有关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关键信息,比如“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最先发现、绕太阳转一圈要六万多年”等。最后应号召、吸引大家在最佳观测期关,比如“2024年10月我们就要见面了,不要错过我美丽的大尾巴哦!”。23.例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中的人物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运筹帷幄的张良……在第一单元课文展现的诸多人物中,至圣先师孔子给我的启示最深。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不经意的一瞥,已经千年。从炎帝黄帝到秦汉三国的历史,从唐宋元明清到如今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时间冲刷了一切,却也让儒家思想展示出了它灿烂的光辉。有礼,方能治国,是孔圣人教会我最宝贵的一课。因此,众多历史人物之中,我独爱彬彬有礼的孔夫子。孔子倡导礼乐治国。“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从积极方面理解,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而曾皙说的是礼治下的太平盛世的图景。“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有礼,方能有为。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地方官时向孔子问政,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治国需以礼,而治理地方也需以礼,循序渐进地推行政策,目光放长远,才能造福人民,为民谋利,如若急功近利,不但无为,反会失去民心。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依旧能够散发它独有的儒家气息,为治国治地治家,作出优秀的典范。或许有人认为,千年已过,孔子所倡导的礼治思想早已过时。其实不然,儒家思想正如一壶佳酿,时光赋予它的并非腐朽,而是那越品越醇的香气。历史的长河滚滚东去,但总有一些文化之光,会穿越物质的层面,沉淀于岁月之中,愈发明亮。疫情期间许多西方国家都借此机会缓解老龄化问题,弃老百姓的生命于不顾,可是我们中国依旧初心不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平民大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便是儒家“以民为本”“为政以德”礼治思想的集中体现。相信在今后的复兴路上,我们党依然会持此初心,在世界舞台上越走越远!“修身,治国,平天下。”从小我的作为,到国家的治理,孔子思想无时不在记录着个人的修行,家国的宏章,孔子的思想也于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喜爱孔子,爱他那不耻下问的品格,爱他那施行仁政的大志,爱他那平易近人的性情。有礼,方能治国,是我在孔子的思想殿堂中学到最灿烂的一课,也愿同学们能够从儒家的思想中有所启迪,于孔圣人的言行中汲取行世之精华。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