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郴州市2025年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郴州市2025年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资源简介

湖南省郴州市2025年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2025·郴州模拟)阅读下面的语段,下列有关这段文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一座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名山,是南岳衡(héng)山七十二峰的最后一峰。②岳麓山占地面积广阔,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和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③这里山峦叠障,峰回路转,树林荫(yīn)翳,景色秀丽。④其中,以岳麓山爱晚亭的枫叶最为家喻户晓。⑤每到秋季,红叶满山,与爱晚亭相映成趣,⑥景色十分迷人,令人陶醉,吸引无数人登山打卡。
A.第①句中的“衡(héng)”和第③句中的“荫(yīn)”的注音都是正确的。
B.第③句中的“山峦叠障”和第④句中的“家喻户晓”的书写都是正确的。
C.第①句中的“历史悠久”和第⑤句中的“相映成趣”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是正确的。
D.第⑥句中“陶醉”的“醉”不能读成“zhuì”,“打卡”的“卡”不能读成“qiǎ”。
2.(2025·郴州模拟)古诗默写。
品味包含“花”这一意象的古诗词,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其中流露出的多样情感。面对梅花,陆游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含蓄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追求;面对东篱菊花,陶渊明以“   ,   ”[《饮酒(其五)》]侧面表达自己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态度;面对飘落的杨花,李白以“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婉转表达对朋友被贬异地的关切之情。
3.(2025·郴州模拟)下面是某同学为杜甫江阁写的推荐语,下列对该文段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杜甫江阁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地处湘江中路二段和西湖路的交界处,为湘江风光带的一部分。①杜甫江阁西边紧靠湘江、橘子洲,可远眺岳麓山,是长沙《一江两岸》的文化地标。②杜甫江阁是湖南最大的仿唐木质结构建筑,园林区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主阁建筑雕梁画栋。③杜甫江阁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还是一座有历史底蕴的古建筑。④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时光机”,探究那份浓厚的诗意与悠久的历史吧!
A.第①句中,应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B.第②句中,应将“6000平方米”改为“约6000余平方米”。
C.第③句中,应将“一种文化的象征”和“一座有历史底蕴的古建筑”互换位置。
D.第④句中,应将“探究”改为“探寻”。
(2025·郴州模拟)学校组织岳麓山研学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小题。
4.上图左侧的圆形图标中央,需要添加一个主题字。请你从“研”“学”二字中选择其一,并结合下面的字义说明理由。
5.在这次研学活动中还将举办“感受春天活力 探索岳麓之美”的美术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为期半天,学校相关组织者提出三点要求:①突出美术学科的特色;②自由活动时间充足;③举止文明,安全第一。请你根据要求,对下面活动计划中的环节提出修改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环节一:【听春】在爱晚亭听《从美学角度欣赏春天的岳麓山》讲座,时长2小时。
环节二:【绘春】在岳麓书院举行有关“春天”的绘画比赛,画下美好的春天。
环节三:【留春】在登岳麓山途中采下最美的花朵做成书签,留住多彩的春天。
6.从岳麓山南大门上山游玩的游客非常多,自驾车辆排成长龙,停车位紧张。有些游客随意穿行马路,或是扎堆在某处拍照打卡,这样既不安全,又加剧了道路拥堵。长沙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岳麓大队宣传处发布了以下一则温馨提示,请你帮忙补充其中的内容。
岳麓山风景区南大门交通安全温馨提示
尊敬的游客朋友:
   
长沙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岳麓大队宣传处
二、非文学作品阅读(共8分)
(2025·郴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汉字“昙”上是“日”,下是“云”,它的意思是什么?如果你想到“昙花一现”,自然就会认为“时间短”即其意。但事实上,“昙”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从日从云,表示密布的云。这启示我们,要建立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汉字思维。
②首先要把字词分开。字词的关系,就像一个人可以有多种身份,但又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要记住汉字只有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汉字被写成这样的道理。如仔细观察“雀”“售”“雇”“维”,我们会发现它们有一共同构件“隹”。“住”是指一只鸟,当知道它是“鸟”后,即知“雀”是小鸟,“售”是鸟开喉卖力歌唱,“雇”是候鸟在门窗外鸣叫,故汉字积累要学会理解意思。
③其次,文和字要分开。“文”是图案,“字”上是房子,下是婴儿,“字”即“生育”之意。“文字”即“图案所生之子”。“识文断字”的“识文”,就是要知道它的特点。古人只创造了两百个不同的基本构件,却可用之解释整个宇宙。断字,靠思考。“思”,“心”上面是脑,是管逻辑的。我们想法很多,需要有东西把它连于手,这是“维”。“维”是用绳套住约束鸟。
④汉字有情感,它传递的是祖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日用而不知”,故我们要让大脑经过有效训练,建立汉字思维,亲近古老的文,理解古老的字。
【材料二】
①书法是汉字造型艺术。汉字因书法而有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丰富的内涵之美。
②书法艺术的个性在于书者的感情状态会直接表现在字的线条、结体和布局中。《翰林要诀》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可见感情因素在书法艺术中之重要。
③书法极美,亦极难,难在文化积累上。文化是书法的根脉和源泉,是学书法者的深根固本之道。
【材料三】
①大家在练字时,可能都想有自己的独门字体,现在,AI造字功能告诉你:用三五分钟,手写十二个字,就能获得你的独门字体!
②AI造字的个人专属字体生成源于真实笔迹。它针对你的习惯,设定了“笔锋”的选择。在创作字体的过程中,AI可根据笔锋、力度的不同而呈现不一样的风格。这种体验可以比较完美地满足人们对个性化字体的需求。据称,AI造字可以根据不同用户手写字体的大小、宽窄、书写速度和371种连笔风格等,进行完整记录和最终生产。
7.下列说法或推断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我们认知“昙”是通过“昙花一现”这个词,故很自然地正确判断出此字的意思是“时间”。
B.构件“隹”表示一只鸟,即知“雀”是小鸟,可以推断出“集”最初的意思可能是“鸟聚集在树上”。
C.书法因汉字而有生动的形式之美,汉字因书法而有丰富的内涵之美。
D.AI造字可以根据不同用户手写字体的371种连笔风格,完美地生产出个人专属字体。
8.阅读材料二,结合《祭侄文稿》的写作背景,下列对该书法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祭侄文稿》写作背景】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起兵抗击叛军,兵败遇难,颜真卿悲痛万分,写下《祭侄文稿》。
A.作品文字轻盈飘逸,运笔如行云流水,可见作者内心激动澎湃。
B.作者内心悲愤交加,字间行气,随情而变,时疏时密,毫无雕饰。
C.作品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宣泄。
D.作品墨色浓重而枯涩,与作者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高度一致。
9.某同学认为:AI造字能创造出个人的独门字体,因此我们中学生没有必要练习书法。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反驳这一观点。
三、文学作品阅读(共16分)
(2025·郴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老高卖马
田承友
①马贩子一眼就看中了老高家圈里的那匹枣红马。
②这是一匹身形健硕的枣红马,腰肥体壮,暗红色的毛就像涂了一层油脂,泛着耀眼的光。马贩子伸出一个巴掌,说:“兄弟,就这价,给足了!”老高摸了摸马头,眼眶里盈起泪光。
③马贩子数了五千,递给老高,说:“数一下吧。”老高接过钱,转手就给了身旁的女人,然后又摸了摸马头,不舍地说:“走吧,我送送你。”
④此时正是盛夏时节,连续的大雨使得松花江江面又拓宽了数十米,那条摆渡的小船停靠在码头上,在江水的涌动下此起彼伏,远远看去,就像一片遗失在大海上的落叶,显得那么孤单而落寞。老高牵着马走上那条小船,对马贩子说:“这匹马跟了我十二年,如果不是闺女催着我们去城里帮忙照顾孩子,我是不会和它分开的,拜托兄弟给寻个好人家吧。”
⑤马贩子说:“放心吧,兄弟,这么好的马,一定能遇到伯乐的。”
⑥小船驶离码头向对岸漂去,老高站在江堤上注视着那团枣红色一点儿一点儿消失在薄雾里。少顷,江面上突然传来一长串马的嘶鸣,那凄厉的声音穿透雾气撞击在老高的心坎儿上,直撞得他一阵阵心痛。
⑦这天夜里,狂风夹杂着暴雨再一次袭来。三更时分,老高披了衣服习惯性地走出屋门,径直走进了院旁的马圈,点亮门口的马蹄灯,空空如也的马圈呈现在他的眼前,老高的心一下子就凉了。他叹了口气,倚在拴马桩上卷了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到那匹枣红马正在向他跑来。他揉了揉昏花的老眼,枣红马不见了,而那盏吊在门框上的油灯中,微弱的火苗忽明忽暗地跳动,就像深秋里挂在枝条上的一枚枯叶,摇曳着余生那一点儿最后的时光。
⑧天快亮的时候,外面的鸡叫了,马也打起了响鼻。不对啊,怎么会有马的响鼻?老高仔细地听,又一声马的响鼻真切地传进屋里,老高拉着拖鞋就跑了出去。
⑨女人也起来了,推开房门后就愣在了原地。她看见,那匹枣红马浑身湿漉漉地卧在马圈旁边,就像一个疲惫的老人,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还时不时抽搐一下身子打个响鼻。老高蹲下身子,搂住了枣红马的脖颈,说:“夜里黑咕隆咚的,还下着那么大的雨,你是怎么从那么宽的江面上游过来的啊?”听见主人的声音,枣红马努力挣扎着站立起来。它伸过头来把脸贴在老高的脸上,可怜的样子像一个受了委屈、久别归来的孩子。
⑩老高牵着枣红马进了马圈,一边走一边说:“不走了,咱不走了。”又转过脸对一旁的女人说:“把那五千块钱拿出来,一会儿找马的肯定会过来。”
过后,那个马贩子果然找来了,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个车轴汉子。这个汉子老高认得,是专门宰杀大牲畜的闫老六。
马贩子看到拴在马圈里的枣红马,露出欣慰的笑容,说:“老马识途,我猜得没错。”闫老六搭话:“就怕老高反悔。”
“不是反悔,是规矩。”老高拿着五千块钱从屋里走了出来,说:“马回来了,就不能再卖了。”马贩子不能接受这个现实,说:“老高,咱们再商量一下,实在不行就从价钱上找。”老高说:“你是牛马贩子,应该懂得规矩,这不是钱的事儿。”
马贩子和闫老六悻悻地走了。
看着两个人离去的背影,女人叹了口气说:“闺女把车票都买好了。”老高说:“这有什么难的?退掉一张。”然后撮了一簸箕苞谷,头也不回地进了马圈。
(选自《百花园》2024年第1期,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③段老高话语中的“你”就是指的马贩子。
B.第④段巧妙地用老高的话交代了卖马的原因,与结尾形成了呼应。
C.第⑥段中“一点儿一点儿消失”“凄厉的声音……撞击在老高的心坎儿上”,生动地表现了老高对枣红马的不舍,以及枣红马被卖掉后老高的失落之情。
D.第⑨段中将归来的枣红马比作“疲惫的老人”和“受了委屈、久别归来的孩子”,富有特色,引发读者怜悯,也衬托出老高及女人对枣红马的疼爱。
E.第 段中老高所说的“退掉一张”的言外之意,是老高和妻子不去给女儿照顾孩子了。
11.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到那匹枣红马正在向他跑来。
12.你认为本文编入校报哪个栏目更合适,请选择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A.动物世界 B.人性之光 C.世间至情
四、古诗文阅读(共18分)
(2025·郴州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憩清风峡
张栻①
扶疏②古木矗危梯③,开始知经几摄提④。
还有石桥容客坐,仰看兰若⑤与云齐。
风生阴壑方鸣籁⑥,日烈尘寰正望霓⑦。
从此上山君努力,瘦藤⑧今日得同携⑨。
【注释】①张栻:南宋学者、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务,教授学生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②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③危梯:高高的梯子。④摄提:古代岁星纪年法,这里表示时间长久或经历众多。⑤兰若:寺庙。⑥鸣籁:发出各种声响。⑦望霓:看到彩虹出现,这里象征各种诱惑。⑧瘦藤:指拐杖。⑨同携:一同携手(前行)。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古树茂盛、高梯矗立的景象,诗人不由得感叹历史悠久、岁月沧桑。
B.颔联描写了诗人登山途中所见石桥和山顶的寺庙。石桥象征着人生的道路,而山顶的寺庙则象征着人生的目标。
C.颈联通过视觉感受表现山中景象。山谷中的风会让登山者畏怯,尘寰中的霓霞让人迷恋而懈怠,暗示登山途中的种种困难。
D.尾联中“同携”一词展现了两人共执一杖、相互借力的画面,呼应前句“从此上山君努力”,暗示山路艰险需彼此协作的客观环境,暗含师生共求学问、同游论道的情感。
14.请结合全诗说说你对尾联中“瘦藤”的理解以及张栻在诗中对岳麓书院的学子表达了怎样的劝勉之意。
(2025·郴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岳麓记(节选)
[清]罗文俊
暮春一日,棹扁舟,绕桔洲而西。抵岸,芳草迎风,鲜花映日,隔江所望岳麓寺者,反杳然不可见。循山径迤逦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
又行里许,至书院。规模壮阔,丹雘①炳焕②,书声朗朗彻院外。嗟嗟,逆氛扇虐③而后,湖湘人士残敝已极。今乃登衽席④而诵诗书,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⑤之所自来邪!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
从此登山,羊肠逶蛇。昔人济胜⑥之具,真不可少。路旁有舍利塔。相传昔名僧以舍利一撮付隋文帝,后分五十三处建塔藏之。岳麓其一也。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人所盗去,谅⑦亦不谬。入寺,憩虎岑堂。泉声自窗外至,如乐如诉,如琴韵,如箫声,悦耳怡心,真觉红尘之扰攘可憎也。
(有删改)
【注释】①丹雘(huò):可供涂饰的红色颜料。②炳焕:鲜明华丽。③逆氛扇虐:叛乱的恶气煽动肆虐。这里指宋末元初,岳麓书院学生参与抗击元朝侵略者,最终全部牺牲。④衽席:泛指卧席。⑤春风化雨:这里指国家、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⑥济胜:浏览胜景。⑦谅:料想。
15.下面对文中加点的文言字词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用成语:根据语境推测,“书声朗朗彻院外”中的“彻”和成语“响彻云霄”中的“彻”的意思应该一样,都是“贯通,通达”的意思。
B.查找字源:“具”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食具“鼎”,下面是一双手,表示“备办酒食”的意思,后衍生出“具备”“准备”“才能,能力”等意思。推测“昔人济胜之具”中的“具”是“备办酒食”的意思。
C.回溯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为……所”构成了一个被动结构。推测“或谓为人所盗去”也应该是一个被动句。
D.文化溯源:“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多为著名学者创建或主持,有官办和私立之分。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和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是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文中的“书院”是指岳麓书院。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循山径/迤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
B.循山径迤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
C.循山径迤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
D.循山径迤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
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大意。
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
18.在这篇游记中,第二段作者写到游览“书院”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在游览书院时的见闻及感受。
五、名著阅读(共8分)
(2025·郴州模拟)阅读下面摘编自《水浒传》的片段,完成小题。
【片段一】
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把红缨,穿一领白段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着抓角儿软头巾,挺手中朴刀,高声喝道:“你那泼贼,将俺行李财帛那里去了?”
【片段二】
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走到马行街内,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将立到晌午时分,转来到天汉州桥热闹处去卖。杨志立未久,只见两边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内去躲。杨志看时,只见都乱撺,口里说道:“快躲了,大虫来也。”杨志道:“好作怪!这等一片锦城池,却那得大虫来?”当下立住脚看时,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攧撞将来。杨志看那人时,却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有毛大虫牛二。
【片段三】
当下就曹正家里住了一宿,借了些盘缠,拿了朴刀,相别曹正,拽开脚步,投二龙山来。行了一日,看看渐晚,却早望见一座高山。杨志道:“俺去林子里且歇一夜,明日却上山去。”转入林子里来,吃了一惊。只见一个胖大和尚,脱的赤条条的,背上刺着花绣,坐在松树根头乘凉。那和尚见了杨志,就树根头绰了禅杖,跳将起来,大喝道:“兀那撮鸟!你是那里来的?”
【片段四】
那老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A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A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A势猛一扑。那A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勾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
19.下列有关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片段一中的汉子是杨志,绰号“青面兽”。他所喝道的“你那泼贼”,指的是林冲。两人相斗,不分上下。小说由此从林冲写到了杨志,体现了小说的人物情节环环相扣,线索分明。
B.片段二中杨志卖刀,怒杀了泼皮牛二之后,他选择去官府自首。而同样是为民除害,鲁智深杀了郑屠,选择潜逃。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两人不同的思想认识和个人追求。
C.片段一中杨志与林冲比斗,片段三中杨志与鲁智深比斗。两场比斗,均不分上下。由此可见,杨志武艺高强,不愧为杨家将的后人。
D.片段四中的A是武松,写的是武松回家探亲,在景阳冈打死老虎,体现了武松的武艺高强。原著中与武松相关的情节还有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
20.《水浒传》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梁山好汉的形象。作者在塑造这些粗豪、侠义的人物时,非常注重表现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请你从下面A、B选项中任选一组人物,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其共性和个性。
A.鲁智深和李逵 B.林冲和武松
六、写作(共50分)
21.(2025·郴州模拟)作文
心浮气躁时,诸葛亮告诉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缺乏自信时,袁枚鼓励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遭遇失败时,老师劝勉我:失败是成功之母。受到挫折时,父母安慰我:阳光总在风雨后!
成长的路上,常会有这样的时候:只是一句话,却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以《你曾对我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时注意以下要求:
①力求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或体会;
②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
③不少于600字,不要抄袭,不要套作;
④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B.有误,“山峦叠障”错误,应为“山峦叠嶂”,“嶂”指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故选B。
2.【答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陶渊明笔下东篱菊花,是其归隐后超脱尘世的象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东篱旁采菊,不经意间望见南山,平淡动作与自然之景交融,“采菊” 勾勒出闲适生活画面,“悠然” 直接点明超脱世俗、心灵自由的状态 ,契合 “侧面表达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 的要求,所以填这两句。李白借杨花、子规渲染氛围。“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里,杨花飘落、子规悲啼,既点明暮春时令,又借景抒情 。杨花的飘零无依,呼应友人被贬的漂泊,子规 “不如归去” 的啼叫,添增关切与担忧,婉转传递对友人被贬异地的牵挂,故填这两句。故答案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答案】B
【知识点】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 A.第①句 “《一江两岸》” 是特定文化概念(非书籍、刊物等),按标点规范,特定称谓、文化标识用双引号 ,书名号(用于书籍、文章名等)使用错误,应改书名号为双引号,正确。B.第②句 “约 6000 余平方米”,“约” 表大概、“余” 表超出,二者语义重复 ,属语病。正确修改是删去 “约” 或 “余”,而非保留重复表述,错误。
C.第③句 “不仅是…… 还是……” 是递进关联词,逻辑上应先实后虚、先具体后抽象 。“有历史底蕴的古建筑” 是具体存在,“文化的象征” 是抽象意义,互换后 “杜甫江阁不仅是一座有历史底蕴的古建筑,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递进关系合理,正确。
D.第④句 “探究” 侧重深入研究(如学术探究 ),“探寻” 侧重寻找、探求(贴合 “走进江阁,寻找诗意与历史” 语境 )。替换后 “探寻那份浓厚的诗意与悠久的历史” ,表意更自然准确,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答案】4.示例一:选择“研”字。“研”有“以石磨物”之意,可引申为深入探究、钻研。在研学活动中,我们不仅是简单地游览岳麓山,更要对岳麓山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进行深入钻研、探索,所以用“研”字更能突出活动的深度和探究性。
示例二:选择“学”字。“学”有“觉悟”之意,在岳麓山研学过程中,我们能从自然风景、历史古迹、文化传承等方面获得知识、提升自我认知,实现思想上的觉悟和成长,所以“学”字能很好地体现此次研学活动的意义。
5.环节一:讲座时长过长,建议缩短为1小时,可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感,突出美术学科特色;环节三:采花制作书签的行为不文明且破坏环境,建议改为在指定区域观察花朵,用绘画或拍照的方式留住春天,既能满足美术实践需求,又符合举止文明、保护环境的要求。
6.为确保您和他人的出行安全与景区交通顺畅,请您在游玩时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随意穿行马路;在拍照打卡时,请选择合适的地点,避免扎堆。同时,由于停车位紧张,请您提前规划好出行方式,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景区。感谢您的配合与支持,祝您在岳麓山游玩愉快!
【知识点】漫画释义;活动设计;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邀请他人时首先要有恰当的称呼,然后介绍自己,讲明邀请的目的。最后征询对方的意见,语气诚恳、委婉。据此分析将以上内容连贯成一段完整的句子,准确表达即可。
4.理解汉字本义,结合研学活动内涵(探索岳麓山文化、自然等内容 ),阐释主题字与活动的契合性,体现对字义、活动目的的关联思考。选 “研”:抓住 “以石磨物” 的本义,引申为深入探究 。岳麓山有历史文化(如书院、古迹 )、自然景观(山林、花草 ),研学需像 “研磨” 般,对这些内容细致钻研,挖掘价值,“研” 突出探究深度,贴合活动 “深入学习” 的需求。选 “学”:紧扣 “觉悟” 本义,关联研学中知识获取与思想成长 。在岳麓山,通过游览、参观,能学习历史、文化、自然知识,实现认知觉醒、自我提升,“学” 体现活动 “求知成长” 的意义。 需结合字义,联系岳麓山研学的 “探索、求知” 内核,清晰阐述选择逻辑,如示例中从 “研” 的探究性、“学” 的觉悟性,对应活动对岳麓山文化、自然的深入挖掘与知识获取。
故答案为:示例一:选择“研”字。“研”有“以石磨物”之意,可引申为深入探究、钻研。在研学活动中,我们不仅是简单地游览岳麓山,更要对岳麓山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进行深入钻研、探索,所以用“研”字更能突出活动的深度和探究性。
示例二:选择“学”字。“学”有“觉悟”之意,在岳麓山研学过程中,我们能从自然风景、历史古迹、文化传承等方面获得知识、提升自我认知,实现思想上的觉悟和成长,所以“学”字能很好地体现此次研学活动的意义。
5.依据 “突出美术特色、保障自由时间、强调文明安全” 要求,分析活动环节的合理性,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考查对活动设计的优化能力。原 “2 小时讲座” 时长过长,挤压自由活动时间,且 “听讲座” 形式难突出美术学科实操性。需缩短时长(如 1 小时 ) ,增加美术实践互动(如作品赏析、现场速写 ) ,既保证学科特色,又留足自由活动空间。环节二:“绘画比赛” 符合美术特色,但可优化规则(如 “户外写生 + 创意绘画” ),让学生在岳麓书院实景中创作,更贴合 “探索岳麓之美” 。环节三:“采花做书签” 破坏环境、不文明。需替换为文明方式(如绘画、拍照、收集自然落叶创作 ) ,既满足美术实践(用艺术形式记录春天 ),又符合 “举止文明、安全第一” ,保护岳麓山生态。
故答案为: 环节一:讲座时长过长,建议缩短为1小时,可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感,突出美术学科特色;环节三:采花制作书签的行为不文明且破坏环境,建议改为在指定区域观察花朵,用绘画或拍照的方式留住春天,既能满足美术实践需求,又符合举止文明、保护环境的要求。
6.礼貌称呼(“尊敬的游客朋友” ),引出背景(南大门游客多、交通压力大 )。内容:分点解决问题:停车难:建议公共交通出行 ,自驾则 “听从指挥、有序停车” ;安全与拥堵:提醒 “不随意穿行马路”“选合适地点拍照,避免扎堆” ;结尾:表达感谢与祝福(“感谢配合,祝您愉快” ),让提示更具亲和力。 需结合题干中 “不安全、加剧拥堵” 的问题,用简洁、友好的语言,把 “倡导公共交通、规范停车、文明游玩” 等建议说清楚,体现实用性与人文关怀,让游客清晰知晓行为规范,保障交通顺畅与安全。
故答案为: 为确保您和他人的出行安全与景区交通顺畅,请您在游玩时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随意穿行马路;在拍照打卡时,请选择合适的地点,避免扎堆。同时,由于停车位紧张,请您提前规划好出行方式,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景区。感谢您的配合与支持,祝您在岳麓山游玩愉快!
【答案】7.B
8.A
9.这种观点是错误的。AI造字虽然能创造出个人的独门字体,但书法有着AI造字无法替代的价值。书法是汉字造型艺术,汉字因书法而有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丰富的内涵之美,其线条、结体和布局能表达书者的感情状态。并且书法极美亦极难,难在文化积累上,文化是书法的根脉和源泉,练习书法有助于我们传承文化、提升文化素养。而AI造字只是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化字体的需求,却无法给予我们书法所带来的艺术享受和文化滋养,所以中学生很有必要练习书法。
【知识点】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启示、感悟、建议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7.A.材料一明确 “‘昙’实际是会意字,表‘密布的云’”,但选项因 “昙花一现” 误判为 “时间短”,与原文矛盾 ,错误。
B .材料一提到 “隹” 表 “鸟”,“雀” 是 “小鸟”,“集” 的字形(鸟在树上 )可推断 “鸟聚集在树上”,符合汉字构件表意逻辑 ,正确。
C.材料二原文是 “汉字因书法而有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丰富的内涵之美”,选项逻辑颠倒,错误 。
D.材料三说 AI 造字 “比较完美满足需求”,且需结合 “大小、宽窄、书写速度和 371 种连笔风格”,选项 “完美生产”“只靠 371 种连笔” 表述绝对,错误 。
故答案为:B
8.材料二指出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因侄子遇难,怀着极度悲痛(哀 )的心情创作 ,字体风格应 “气郁而字敛”(情感压抑,字体收敛 )。 A.“文字轻盈飘逸,运笔行云流水” 是 “喜、乐” 时的字体风格,与 “哀” 的心境矛盾,错误 。
B .“悲愤交加,字间行气随情变,时疏时密,无雕饰” ,契合 “哀” 时情感起伏,正确 。
C .“圈点涂改,体现情感起伏宣泄” ,符合悲痛中书写的自然状态,正确 。
D.“墨色浓重枯涩,与悲恸情感一致” ,通过墨色传递悲痛,正确 。
故答案为:A
9.先亮明观点(“AI 造字≠不用练书法” ),再从三方面反驳:艺术价值:材料二强调 “书法是汉字造型艺术,汉字因书法有形式美,书法因汉字有内涵美” ,AI 造字仅满足个性化,缺乏书法的艺术美感与文化深度 。情感表达:书法 “通过线条、结体、布局表达书者感情”(如《祭侄文稿》的悲愤 ),AI 造字是技术生成,无法传递真实情感 。文化传承:材料二提到 “文化是书法的根脉,练习书法能传承文化、提升素养” ,AI 造字不涉及文化积累,无法替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 综上,需紧扣材料提炼书法的独特价值,对比 AI 造字的不足,条理清晰反驳,强调中学生练习书法的必要性(艺术、情感、文化层面 )。
故答案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AI造字虽然能创造出个人的独门字体,但书法有着AI造字无法替代的价值。书法是汉字造型艺术,汉字因书法而有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丰富的内涵之美,其线条、结体和布局能表达书者的感情状态。并且书法极美亦极难,难在文化积累上,文化是书法的根脉和源泉,练习书法有助于我们传承文化、提升文化素养。而AI造字只是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化字体的需求,却无法给予我们书法所带来的艺术享受和文化滋养,所以中学生很有必要练习书法。
【答案】10.A;D
11.运用了心理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仿佛看到”体现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老高对枣红马的思念之情;将油灯中的火苗比作深秋里挂在枝条上的枯叶,既烘托出老高失落、孤寂的心情,也暗示着老高与枣红马之间深厚情感如同这火苗一般,即便微弱却依然存在。
12.选C。本文主要围绕老高卖马后枣红马又游回的故事展开,通过描写老高与枣红马之间深厚的情感,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世间至情”更能涵盖文章主题;“动物世界”侧重于对动物本身的介绍或动物相关知识的科普,本文重点并非介绍马这种动物;“人性之光”强调人的美好品质,本文重点突出的是人与动物间的情感,而非人的品质。
【知识点】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0.A.第③段 “你” 结合语境(老高摸马头、不舍送别 ),指代枣红马 ,而非马贩子,错误。
B.第④段 “闺女催着去城里照顾孩子” 交代卖马原因,结尾 “退掉一张(车票 )” 呼应 “不去城里” ,情节闭环 ,正确。
C.“一点儿一点儿消失” 体现老高目送马离开的不舍,“凄厉嘶鸣撞击心坎” 强化失落,贴合人物情感 ,正确。
D.:第⑨段比喻突出马的 “疲惫、委屈” ,但文中仅体现老高对马的疼爱,未提 “女人对马的疼爱” ,错误。
E .“退掉一张” 结合前文 “闺女买好车票(本是两人去 )” ,言外之意是老高或妻子不去,留下陪马 ,正确。
故答案为:AD
11.描写手法:“仿佛看到” 是心理描写 ,老高卖马后思念成疾,产生马 “跑来” 的幻觉,直接展现对马的深切思念 。修辞关联:结合后文 “油灯火苗像枯叶” ,虽题干句未直接用比喻,但整体语境中,幻觉与现实(孤寂马圈、摇曳灯火 )交织,烘托老高失落、孤寂的心境 ,暗示他与马的情感如 “火苗” 般微弱却坚韧。 需点明 “心理描写” 及作用,关联上下文氛围,解析情感与意境的表达。
故答案为:运用了心理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仿佛看到”体现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老高对枣红马的思念之情;将油灯中的火苗比作深秋里挂在枝条上的枯叶,既烘托出老高失落、孤寂的心情,也暗示着老高与枣红马之间深厚情感如同这火苗一般,即便微弱却依然存在。
12.“动物世界”:聚焦动物知识、习性,本文核心是人与马的情感故事 ,非动物科普,排除。“人性之光”:侧重人的美好品质(诚信、善良等 ),本文虽有老高 “守规矩” ,但核心是人与动物的情感 ,并非突出人性品质,排除。“世间至情”:涵盖人与人、人与动物的真挚情感。文中老高卖马的不舍、马游回的深情、老高因马留乡的抉择,全方位展现人与动物的至情 ,与栏目契合。
故答案为:选C。本文主要围绕老高卖马后枣红马又游回的故事展开,通过描写老高与枣红马之间深厚的情感,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世间至情”更能涵盖文章主题;“动物世界”侧重于对动物本身的介绍或动物相关知识的科普,本文重点并非介绍马这种动物;“人性之光”强调人的美好品质,本文重点突出的是人与动物间的情感,而非人的品质。
【答案】13.C
14.“瘦藤”既指登山用的拐杖,也象征着在追求学问、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师生相互扶持、共同前行的精神。劝勉之意:在学习的道路上如同登山,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诱惑,学子们要努力前行,相互协作,坚定信念,不断追求学问,实现自我提升。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3.A .首联 “扶疏古木矗危梯” 写古树繁茂、高梯矗立,“经几摄提” (时间长久 ),诗人感岁月沧桑,正确 。
B.颔联 “石桥容客坐,仰看兰若与云齐” ,石桥是登山途中休憩处(象征 “求学之路的节点” ),兰若(寺庙 )在云端(象征 “高远的治学目标” ),象征合理 ,正确。
C.颈联 “风生阴壑方鸣籁” 是山谷风声(自然声响,非 “让登山者畏怯” );“日烈尘寰正望霓” ,“霓” 象征诱惑(非 “单纯迷恋懈怠” ),选项对 “风声”“霓” 的解读错误。
D .尾联 “瘦藤同携” ,师生共执杖登山,呼应 “努力” ,暗含求学需协作、共探真理 ,正确。
故答案为:C
14.“瘦藤” 理解:本义:注释明确是 “拐杖” ,诗中是登山工具,辅助攀登,体现登山之难 。象征义:结合 “同携” (师生共执 ),类比求学路上师生相互扶持、携手共进的精神 ,是治学协作的象征。劝勉之意:借 “登山” 喻 “求学”:首联 “危梯” (攀登难 )→ 求学遇困难;颈联 “风生鸣籁”(环境险 )、“日烈望霓”(诱惑多 )→ 求学需克困难、拒诱惑。借 “瘦藤同携” 劝勉:尾联 “努力”“同携” ,鼓励学子在治学路上坚定信念、相互协作,共克困难,追求学问 ,传承湖湘学派 “共探真理” 的精神。
故答案为:“瘦藤”既指登山用的拐杖,也象征着在追求学问、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师生相互扶持、共同前行的精神。劝勉之意:在学习的道路上如同登山,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诱惑,学子们要努力前行,相互协作,坚定信念,不断追求学问,实现自我提升。
【答案】15.B
16.D
17.然而(舍利塔)在阴天时没有宝光,我心里暗自对此感到怀疑。
18.见闻:看到书院规模壮阔,色彩鲜明华丽,听到朗朗书声;感受到国家、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以及学生们在书院安心学习的氛围;还看到学宫内先圣暨四贤像并恭敬展拜。感受:作者为书院在经历战乱后能恢复生机、学子能安心诵读诗书而欣慰,同时也提醒学子们要感恩国家和学校的培养。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参考译文:
春末的一天,我划着一只小船,绕过桔洲向西行。到达岸边,香草迎着微风,鲜花映着阳光,隔着江所望到的岳麓寺倒是不见了踪影。沿着山路曲曲折折地行走,四周没有人的声音,只听到百鸟齐鸣,让人有这就是桃花源的想法。
又走一里地左右,到达岳麓书院。岳麓书院规模雄伟壮观,油漆鲜亮,光彩耀眼,书声琅琅响彻书院内外。唉,叛乱的恶气煽动肆虐之后,湖湘的读书人凋零到了极点。如今却能够到书院来诵读诗书,又怎么不想到这种春风化雨的恩情是从哪里来的呢!岳麓书院的隔壁是学宫,里面有先圣和四贤的雕像,我恭敬地跪拜后出来。
从这里登山,羊肠小道曲曲折折。古人登山涉水,游览胜景的身体条件,真是不可或缺。路旁有舍利塔。相传古代有名僧把一把舍利交给隋文帝,后来分为五十三处建塔藏起这些舍利。岳麓寺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塔已经十分灰暗没有宝光,我心里很疑惑。有人说舍利子被人盗去了,料想这话也没有差错。进入寺庙,在虎岑堂休息。僧人京清淡的茶水烧竹笋、煮糙米,我吃得很饱,感觉清香可人。泉水声从窗外传来,像音乐像低诉,像琴声,又像箫声,清脆悦耳,使心情愉悦,实在觉得红尘纷扰令人憎恨。
15.A.“书声朗朗彻院外” 中 “彻” 是 “贯通(书声传出院外 )” ,“响彻云霄” 中 “彻” 是 “通达(声音传至云霄 )” ,语义一致 ,正确。
B.“昔人济胜之具” 指 “古人游览胜景的条件(工具、能力 )” ,“具” 是 “具备的条件 / 工具” ,而非 “备办酒食” ,字源衍生义理解错误 。
C.“或谓为人所盗去” 中 “为…… 所” 是被动标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判断为被动句 ,正确。
D.结合注释与文化常识,“书院” 是古代教育机构,文中 “岳麓书院” 是四大书院之一,文化溯源正确 ,正确。
故答案为:B
16.句子 “循山径迤逦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 语义:“循山径迤逦而行”:主语(我 ,省略 )+ 谓语(行 ),表 “沿山路慢行” ,语义完整,后断开 。“四无人声”:主谓(四周 + 没有人声 ),表环境安静;“唯闻百鸟和鸣”:主谓(只 + 听到鸟叫 ),与前句并列(安静 vs 鸟鸣 ),中间断开 。“令人作桃源想”:总结前文(环境清幽如桃源 ),独立成句 。
故答案为:D
17.逐词翻译:“然”:然而(表转折 );“阴晦”:天气阴沉昏暗;“窃”:私下、暗自;“焉”:句末语气词(可不译 )。整合语义: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表达 ),译为 “然而(舍利塔)在阴天时没有宝光,我心里暗自对此感到怀疑” 。
故答案为:然而(舍利塔)在阴天时没有宝光,我心里暗自对此感到怀疑。
18.见闻:视觉:“规模壮阔,丹雘炳焕”(书院规模宏大、建筑华丽 );“内塑先圣暨四贤像”(学宫供先圣、四贤像 )。听觉:“书声朗朗彻院外”(书院内书声传扬 )。感受:欣慰:结合 “逆氛扇虐而后,湖湘人士残敝已极。今乃登衽席而诵诗书” ,感慨战乱后书院复兴,学子能安心读书。劝勉 / 提醒:“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之所自来邪” ,呼吁学子感恩国家、学校的培育(春风化雨 )。
故答案为: 见闻:看到书院规模壮阔,色彩鲜明华丽,听到朗朗书声;感受到国家、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以及学生们在书院安心学习的氛围;还看到学宫内先圣暨四贤像并恭敬展拜。感受:作者为书院在经历战乱后能恢复生机、学子能安心诵读诗书而欣慰,同时也提醒学子们要感恩国家和学校的培养。
【答案】19.D
20.示例A。共性:鲁智深和李逵都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个性: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如他在惩治镇关西时,不是一开始就大打出手,而是先激郑屠,让其主动动手,再三拳打死镇关西,事后还假意说郑屠诈死,给自己脱身争取时间;李逵则头脑简单,直爽率真。他在江州劫法场时,不问青红皂白,逢人便砍,完全是凭一腔热血行事。
示例B。共性:林冲和武松都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个性:林冲曾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性格隐忍、逆来顺受。面对高衙内的多次陷害,他一直选择忍耐,直到被高俅设计陷害得走投无路,才奋起反抗;武松则刚正不阿、有仇必报、有恩必还。他得知兄长武大郎被潘金莲和西门庆害死,立刻展开调查,收集证据,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为兄长报仇。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水浒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19.A.片段一 “青面兽杨志” 与林冲 “斗武” 情节(林冲上梁山需纳投名状,遇杨志 ),人物、情节关联正确 ,体现 “环环相扣” ,正确。
B.杨志 “杀牛二自首” 、鲁智深 “杀郑屠潜逃” ,对比两人 “面对杀人后果” 的不同选择,反映思想差异(杨志守规矩 / 鲁智深厌官场 ) ,正确。
C.杨志与林冲(梁山投名状 )、鲁智深(二龙山相遇 )均 “比斗不分上下” ,侧面体现杨志武艺高强 ,与 “杨家将后人” 身份契合,正确。
D.片段四 “沂岭杀四虎” 是李逵 为母报仇情节,非武松 “景阳冈打虎” ,人物情节混淆 。
故答案为:D
20.以示例 A(鲁智深 & 李逵 ) 为例: 共性:聚焦 “嫉恶如仇、脾气火爆” ,结合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为金氏父女出头 )、“李逵劫法场”(李为救宋江乱砍 ),体现对恶的痛恨、行动的果敢 。个性:鲁智深 “粗中有细”:拳打镇关西时,先 “激将郑屠”(让其先动手 ),再 “三拳制敌” ,最后 “假称诈死脱身” ,体现谋略与冷静 。李逵 “头脑简单”:劫法场时 “逢人便砍” ,不问缘由,全凭冲动行事 ,对比突出性格差异。 以示例 B(林冲 & 武松 ) 为例: 共性:紧扣 “武艺高强、有勇有谋” ,林冲 “风雪山神庙”(设计杀陆谦 )、武松 “醉打蒋门神”(设计惩恶 ),体现战斗智慧 。个性:林冲 “隐忍妥协”:面对高衙内陷害(妻子被调戏、自己被发配 ),长期忍耐,直到绝境才反抗 。武松 “刚正复仇”:得知兄仇后,“调查 - 手刃潘金莲 - 斗杀西门庆” ,主动、果断复仇 ,对比凸显性格反差。
故答案为: 示例A。共性:鲁智深和李逵都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个性: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如他在惩治镇关西时,不是一开始就大打出手,而是先激郑屠,让其主动动手,再三拳打死镇关西,事后还假意说郑屠诈死,给自己脱身争取时间;李逵则头脑简单,直爽率真。他在江州劫法场时,不问青红皂白,逢人便砍,完全是凭一腔热血行事。
示例B。共性:林冲和武松都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个性:林冲曾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性格隐忍、逆来顺受。面对高衙内的多次陷害,他一直选择忍耐,直到被高俅设计陷害得走投无路,才奋起反抗;武松则刚正不阿、有仇必报、有恩必还。他得知兄长武大郎被潘金莲和西门庆害死,立刻展开调查,收集证据,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为兄长报仇。
21.【答案】例文:
你曾对我说
时光的长河悠悠流淌,记忆的沙滩上,许多事已如潮水般退去,而那句话,却如同岸边的礁石,在岁月的冲刷下愈发清晰。
那是八年级的一次运动会,我满怀信心地报名参加了 800 米长跑比赛。比赛那天,阳光炽热,仿佛要将大地烤焦。我站在起跑线上,望着周围摩拳擦掌的对手们,心中涌起一丝紧张。
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比赛开始了。我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一开始还能保持在队伍的前列。可跑了没多远,我的体力就开始下降,脚步变得沉重起来,呼吸也急促得像拉风箱。看着身边的选手一个个超过我,我的心愈发慌了,渐渐地,我落到了队伍的后面。
当跑到第二圈时,我感觉自己的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每抬一步都无比艰难。我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胸腔里像是有一团火在燃烧,喉咙也干得要冒烟了。我真想放弃,甚至已经放慢了脚步,准备退出比赛。 就在这时,我听到了看台上一个熟悉的声音。那是我的好朋友小萱,她大声地喊着:“加油啊!别放弃!你可以的!坚持就是胜利!”那声音穿过嘈杂的人群,直直地钻进我的耳朵里,撞进我的心里。
我望向她,她挥舞着手中的彩旗,眼睛里满是焦急和期待。那一刻,她的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那片想要放弃的阴霾。我想起了训练时付出的汗水,想起了对这场比赛的期待,我怎能就这样轻易放弃? 我咬紧牙关,重新振作起来,调整呼吸,奋力摆动双臂,一步一步地加快脚步。虽然每一步都很艰难,但我始终没有停下。终于,我冲过了终点线。 虽然这次比赛我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小萱的那句话,“加油啊!别放弃!你可以的!坚持就是胜利!”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想退缩时,每当我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想放弃时,那句话就会在我的脑海中响起,激励着我勇往直前。
谢谢你,小萱,是你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对我说了那句话,让我懂得了坚持的力量,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了更多勇气和动力。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你曾对我说》为命题作文,材料以排比句列举了不同场景下的 “一句话力量”(诸葛亮的名言、袁枚的诗句、老师的劝勉、父母的安慰),暗示写作需围绕 “他人话语对自我成长的影响” 展开。材料核心在于:一句话在特定时刻给予的精神力量,需结合个人经历或见闻,体现 “话语” 与 “成长” 的关联。【题干分析】“独特的感受或体会”:避免泛泛而谈,需结合具体情境,突出个性化体验(如话语的内容、说者的状态、自身的心理变化)。“文体不限(非诗歌 / 戏剧)”:适合写成记叙文(以事件为载体)或散文(以情感为线索),需有真实细节支撑。“不少于 600 字,不得抄袭”:需结构完整,情节或情感有递进,避免套作模板(如万能励志故事)。
【立意提取】
1.话语的力量:从 “倾听” 到 “成长” 的蜕变以 “一句话” 为线索,展现其如何在迷茫、挫败、自卑等时刻,成为照亮心路的光,体现 “他人影响” 与 “自我觉醒” 的双重价值。
2.亲情维度:如父母在考试失利时说 “尽力就好,家永远是退路”,让你理解 “结果非唯一标准”,学会与自己和解。
3.友情维度:朋友在你被孤立时说 “我陪你”,让你懂得 “陪伴即力量”,不再因他人眼光否定自我。
【点评】 文章以八年级运动会 800 米长跑为背景,选取了成长中常见的 "坚持与放弃" 的矛盾场景,极具代入感。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如 "心中涌起一丝紧张"" 心愈发慌了 "等,真实再现了比赛过程中的心理波动,让读者能感同身受。朋友小萱的鼓励" 加油啊!别放弃!你可以的!坚持就是胜利!" 如同生活中真实的声音,唤醒了无数人成长中被朋友激励的记忆,情感表达自然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1 / 1湖南省郴州市2025年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2025·郴州模拟)阅读下面的语段,下列有关这段文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一座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名山,是南岳衡(héng)山七十二峰的最后一峰。②岳麓山占地面积广阔,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和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③这里山峦叠障,峰回路转,树林荫(yīn)翳,景色秀丽。④其中,以岳麓山爱晚亭的枫叶最为家喻户晓。⑤每到秋季,红叶满山,与爱晚亭相映成趣,⑥景色十分迷人,令人陶醉,吸引无数人登山打卡。
A.第①句中的“衡(héng)”和第③句中的“荫(yīn)”的注音都是正确的。
B.第③句中的“山峦叠障”和第④句中的“家喻户晓”的书写都是正确的。
C.第①句中的“历史悠久”和第⑤句中的“相映成趣”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是正确的。
D.第⑥句中“陶醉”的“醉”不能读成“zhuì”,“打卡”的“卡”不能读成“qiǎ”。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B.有误,“山峦叠障”错误,应为“山峦叠嶂”,“嶂”指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故选B。
2.(2025·郴州模拟)古诗默写。
品味包含“花”这一意象的古诗词,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其中流露出的多样情感。面对梅花,陆游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含蓄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追求;面对东篱菊花,陶渊明以“   ,   ”[《饮酒(其五)》]侧面表达自己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态度;面对飘落的杨花,李白以“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婉转表达对朋友被贬异地的关切之情。
【答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陶渊明笔下东篱菊花,是其归隐后超脱尘世的象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东篱旁采菊,不经意间望见南山,平淡动作与自然之景交融,“采菊” 勾勒出闲适生活画面,“悠然” 直接点明超脱世俗、心灵自由的状态 ,契合 “侧面表达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 的要求,所以填这两句。李白借杨花、子规渲染氛围。“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里,杨花飘落、子规悲啼,既点明暮春时令,又借景抒情 。杨花的飘零无依,呼应友人被贬的漂泊,子规 “不如归去” 的啼叫,添增关切与担忧,婉转传递对友人被贬异地的牵挂,故填这两句。故答案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2025·郴州模拟)下面是某同学为杜甫江阁写的推荐语,下列对该文段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杜甫江阁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地处湘江中路二段和西湖路的交界处,为湘江风光带的一部分。①杜甫江阁西边紧靠湘江、橘子洲,可远眺岳麓山,是长沙《一江两岸》的文化地标。②杜甫江阁是湖南最大的仿唐木质结构建筑,园林区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主阁建筑雕梁画栋。③杜甫江阁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还是一座有历史底蕴的古建筑。④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时光机”,探究那份浓厚的诗意与悠久的历史吧!
A.第①句中,应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B.第②句中,应将“6000平方米”改为“约6000余平方米”。
C.第③句中,应将“一种文化的象征”和“一座有历史底蕴的古建筑”互换位置。
D.第④句中,应将“探究”改为“探寻”。
【答案】B
【知识点】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 A.第①句 “《一江两岸》” 是特定文化概念(非书籍、刊物等),按标点规范,特定称谓、文化标识用双引号 ,书名号(用于书籍、文章名等)使用错误,应改书名号为双引号,正确。B.第②句 “约 6000 余平方米”,“约” 表大概、“余” 表超出,二者语义重复 ,属语病。正确修改是删去 “约” 或 “余”,而非保留重复表述,错误。
C.第③句 “不仅是…… 还是……” 是递进关联词,逻辑上应先实后虚、先具体后抽象 。“有历史底蕴的古建筑” 是具体存在,“文化的象征” 是抽象意义,互换后 “杜甫江阁不仅是一座有历史底蕴的古建筑,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递进关系合理,正确。
D.第④句 “探究” 侧重深入研究(如学术探究 ),“探寻” 侧重寻找、探求(贴合 “走进江阁,寻找诗意与历史” 语境 )。替换后 “探寻那份浓厚的诗意与悠久的历史” ,表意更自然准确,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2025·郴州模拟)学校组织岳麓山研学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小题。
4.上图左侧的圆形图标中央,需要添加一个主题字。请你从“研”“学”二字中选择其一,并结合下面的字义说明理由。
5.在这次研学活动中还将举办“感受春天活力 探索岳麓之美”的美术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为期半天,学校相关组织者提出三点要求:①突出美术学科的特色;②自由活动时间充足;③举止文明,安全第一。请你根据要求,对下面活动计划中的环节提出修改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环节一:【听春】在爱晚亭听《从美学角度欣赏春天的岳麓山》讲座,时长2小时。
环节二:【绘春】在岳麓书院举行有关“春天”的绘画比赛,画下美好的春天。
环节三:【留春】在登岳麓山途中采下最美的花朵做成书签,留住多彩的春天。
6.从岳麓山南大门上山游玩的游客非常多,自驾车辆排成长龙,停车位紧张。有些游客随意穿行马路,或是扎堆在某处拍照打卡,这样既不安全,又加剧了道路拥堵。长沙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岳麓大队宣传处发布了以下一则温馨提示,请你帮忙补充其中的内容。
岳麓山风景区南大门交通安全温馨提示
尊敬的游客朋友:
   
长沙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岳麓大队宣传处
【答案】4.示例一:选择“研”字。“研”有“以石磨物”之意,可引申为深入探究、钻研。在研学活动中,我们不仅是简单地游览岳麓山,更要对岳麓山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进行深入钻研、探索,所以用“研”字更能突出活动的深度和探究性。
示例二:选择“学”字。“学”有“觉悟”之意,在岳麓山研学过程中,我们能从自然风景、历史古迹、文化传承等方面获得知识、提升自我认知,实现思想上的觉悟和成长,所以“学”字能很好地体现此次研学活动的意义。
5.环节一:讲座时长过长,建议缩短为1小时,可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感,突出美术学科特色;环节三:采花制作书签的行为不文明且破坏环境,建议改为在指定区域观察花朵,用绘画或拍照的方式留住春天,既能满足美术实践需求,又符合举止文明、保护环境的要求。
6.为确保您和他人的出行安全与景区交通顺畅,请您在游玩时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随意穿行马路;在拍照打卡时,请选择合适的地点,避免扎堆。同时,由于停车位紧张,请您提前规划好出行方式,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景区。感谢您的配合与支持,祝您在岳麓山游玩愉快!
【知识点】漫画释义;活动设计;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邀请他人时首先要有恰当的称呼,然后介绍自己,讲明邀请的目的。最后征询对方的意见,语气诚恳、委婉。据此分析将以上内容连贯成一段完整的句子,准确表达即可。
4.理解汉字本义,结合研学活动内涵(探索岳麓山文化、自然等内容 ),阐释主题字与活动的契合性,体现对字义、活动目的的关联思考。选 “研”:抓住 “以石磨物” 的本义,引申为深入探究 。岳麓山有历史文化(如书院、古迹 )、自然景观(山林、花草 ),研学需像 “研磨” 般,对这些内容细致钻研,挖掘价值,“研” 突出探究深度,贴合活动 “深入学习” 的需求。选 “学”:紧扣 “觉悟” 本义,关联研学中知识获取与思想成长 。在岳麓山,通过游览、参观,能学习历史、文化、自然知识,实现认知觉醒、自我提升,“学” 体现活动 “求知成长” 的意义。 需结合字义,联系岳麓山研学的 “探索、求知” 内核,清晰阐述选择逻辑,如示例中从 “研” 的探究性、“学” 的觉悟性,对应活动对岳麓山文化、自然的深入挖掘与知识获取。
故答案为:示例一:选择“研”字。“研”有“以石磨物”之意,可引申为深入探究、钻研。在研学活动中,我们不仅是简单地游览岳麓山,更要对岳麓山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进行深入钻研、探索,所以用“研”字更能突出活动的深度和探究性。
示例二:选择“学”字。“学”有“觉悟”之意,在岳麓山研学过程中,我们能从自然风景、历史古迹、文化传承等方面获得知识、提升自我认知,实现思想上的觉悟和成长,所以“学”字能很好地体现此次研学活动的意义。
5.依据 “突出美术特色、保障自由时间、强调文明安全” 要求,分析活动环节的合理性,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考查对活动设计的优化能力。原 “2 小时讲座” 时长过长,挤压自由活动时间,且 “听讲座” 形式难突出美术学科实操性。需缩短时长(如 1 小时 ) ,增加美术实践互动(如作品赏析、现场速写 ) ,既保证学科特色,又留足自由活动空间。环节二:“绘画比赛” 符合美术特色,但可优化规则(如 “户外写生 + 创意绘画” ),让学生在岳麓书院实景中创作,更贴合 “探索岳麓之美” 。环节三:“采花做书签” 破坏环境、不文明。需替换为文明方式(如绘画、拍照、收集自然落叶创作 ) ,既满足美术实践(用艺术形式记录春天 ),又符合 “举止文明、安全第一” ,保护岳麓山生态。
故答案为: 环节一:讲座时长过长,建议缩短为1小时,可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感,突出美术学科特色;环节三:采花制作书签的行为不文明且破坏环境,建议改为在指定区域观察花朵,用绘画或拍照的方式留住春天,既能满足美术实践需求,又符合举止文明、保护环境的要求。
6.礼貌称呼(“尊敬的游客朋友” ),引出背景(南大门游客多、交通压力大 )。内容:分点解决问题:停车难:建议公共交通出行 ,自驾则 “听从指挥、有序停车” ;安全与拥堵:提醒 “不随意穿行马路”“选合适地点拍照,避免扎堆” ;结尾:表达感谢与祝福(“感谢配合,祝您愉快” ),让提示更具亲和力。 需结合题干中 “不安全、加剧拥堵” 的问题,用简洁、友好的语言,把 “倡导公共交通、规范停车、文明游玩” 等建议说清楚,体现实用性与人文关怀,让游客清晰知晓行为规范,保障交通顺畅与安全。
故答案为: 为确保您和他人的出行安全与景区交通顺畅,请您在游玩时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随意穿行马路;在拍照打卡时,请选择合适的地点,避免扎堆。同时,由于停车位紧张,请您提前规划好出行方式,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景区。感谢您的配合与支持,祝您在岳麓山游玩愉快!
二、非文学作品阅读(共8分)
(2025·郴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汉字“昙”上是“日”,下是“云”,它的意思是什么?如果你想到“昙花一现”,自然就会认为“时间短”即其意。但事实上,“昙”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从日从云,表示密布的云。这启示我们,要建立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汉字思维。
②首先要把字词分开。字词的关系,就像一个人可以有多种身份,但又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要记住汉字只有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汉字被写成这样的道理。如仔细观察“雀”“售”“雇”“维”,我们会发现它们有一共同构件“隹”。“住”是指一只鸟,当知道它是“鸟”后,即知“雀”是小鸟,“售”是鸟开喉卖力歌唱,“雇”是候鸟在门窗外鸣叫,故汉字积累要学会理解意思。
③其次,文和字要分开。“文”是图案,“字”上是房子,下是婴儿,“字”即“生育”之意。“文字”即“图案所生之子”。“识文断字”的“识文”,就是要知道它的特点。古人只创造了两百个不同的基本构件,却可用之解释整个宇宙。断字,靠思考。“思”,“心”上面是脑,是管逻辑的。我们想法很多,需要有东西把它连于手,这是“维”。“维”是用绳套住约束鸟。
④汉字有情感,它传递的是祖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日用而不知”,故我们要让大脑经过有效训练,建立汉字思维,亲近古老的文,理解古老的字。
【材料二】
①书法是汉字造型艺术。汉字因书法而有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丰富的内涵之美。
②书法艺术的个性在于书者的感情状态会直接表现在字的线条、结体和布局中。《翰林要诀》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可见感情因素在书法艺术中之重要。
③书法极美,亦极难,难在文化积累上。文化是书法的根脉和源泉,是学书法者的深根固本之道。
【材料三】
①大家在练字时,可能都想有自己的独门字体,现在,AI造字功能告诉你:用三五分钟,手写十二个字,就能获得你的独门字体!
②AI造字的个人专属字体生成源于真实笔迹。它针对你的习惯,设定了“笔锋”的选择。在创作字体的过程中,AI可根据笔锋、力度的不同而呈现不一样的风格。这种体验可以比较完美地满足人们对个性化字体的需求。据称,AI造字可以根据不同用户手写字体的大小、宽窄、书写速度和371种连笔风格等,进行完整记录和最终生产。
7.下列说法或推断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我们认知“昙”是通过“昙花一现”这个词,故很自然地正确判断出此字的意思是“时间”。
B.构件“隹”表示一只鸟,即知“雀”是小鸟,可以推断出“集”最初的意思可能是“鸟聚集在树上”。
C.书法因汉字而有生动的形式之美,汉字因书法而有丰富的内涵之美。
D.AI造字可以根据不同用户手写字体的371种连笔风格,完美地生产出个人专属字体。
8.阅读材料二,结合《祭侄文稿》的写作背景,下列对该书法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祭侄文稿》写作背景】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起兵抗击叛军,兵败遇难,颜真卿悲痛万分,写下《祭侄文稿》。
A.作品文字轻盈飘逸,运笔如行云流水,可见作者内心激动澎湃。
B.作者内心悲愤交加,字间行气,随情而变,时疏时密,毫无雕饰。
C.作品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宣泄。
D.作品墨色浓重而枯涩,与作者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高度一致。
9.某同学认为:AI造字能创造出个人的独门字体,因此我们中学生没有必要练习书法。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反驳这一观点。
【答案】7.B
8.A
9.这种观点是错误的。AI造字虽然能创造出个人的独门字体,但书法有着AI造字无法替代的价值。书法是汉字造型艺术,汉字因书法而有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丰富的内涵之美,其线条、结体和布局能表达书者的感情状态。并且书法极美亦极难,难在文化积累上,文化是书法的根脉和源泉,练习书法有助于我们传承文化、提升文化素养。而AI造字只是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化字体的需求,却无法给予我们书法所带来的艺术享受和文化滋养,所以中学生很有必要练习书法。
【知识点】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启示、感悟、建议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7.A.材料一明确 “‘昙’实际是会意字,表‘密布的云’”,但选项因 “昙花一现” 误判为 “时间短”,与原文矛盾 ,错误。
B .材料一提到 “隹” 表 “鸟”,“雀” 是 “小鸟”,“集” 的字形(鸟在树上 )可推断 “鸟聚集在树上”,符合汉字构件表意逻辑 ,正确。
C.材料二原文是 “汉字因书法而有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丰富的内涵之美”,选项逻辑颠倒,错误 。
D.材料三说 AI 造字 “比较完美满足需求”,且需结合 “大小、宽窄、书写速度和 371 种连笔风格”,选项 “完美生产”“只靠 371 种连笔” 表述绝对,错误 。
故答案为:B
8.材料二指出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因侄子遇难,怀着极度悲痛(哀 )的心情创作 ,字体风格应 “气郁而字敛”(情感压抑,字体收敛 )。 A.“文字轻盈飘逸,运笔行云流水” 是 “喜、乐” 时的字体风格,与 “哀” 的心境矛盾,错误 。
B .“悲愤交加,字间行气随情变,时疏时密,无雕饰” ,契合 “哀” 时情感起伏,正确 。
C .“圈点涂改,体现情感起伏宣泄” ,符合悲痛中书写的自然状态,正确 。
D.“墨色浓重枯涩,与悲恸情感一致” ,通过墨色传递悲痛,正确 。
故答案为:A
9.先亮明观点(“AI 造字≠不用练书法” ),再从三方面反驳:艺术价值:材料二强调 “书法是汉字造型艺术,汉字因书法有形式美,书法因汉字有内涵美” ,AI 造字仅满足个性化,缺乏书法的艺术美感与文化深度 。情感表达:书法 “通过线条、结体、布局表达书者感情”(如《祭侄文稿》的悲愤 ),AI 造字是技术生成,无法传递真实情感 。文化传承:材料二提到 “文化是书法的根脉,练习书法能传承文化、提升素养” ,AI 造字不涉及文化积累,无法替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 综上,需紧扣材料提炼书法的独特价值,对比 AI 造字的不足,条理清晰反驳,强调中学生练习书法的必要性(艺术、情感、文化层面 )。
故答案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AI造字虽然能创造出个人的独门字体,但书法有着AI造字无法替代的价值。书法是汉字造型艺术,汉字因书法而有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丰富的内涵之美,其线条、结体和布局能表达书者的感情状态。并且书法极美亦极难,难在文化积累上,文化是书法的根脉和源泉,练习书法有助于我们传承文化、提升文化素养。而AI造字只是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化字体的需求,却无法给予我们书法所带来的艺术享受和文化滋养,所以中学生很有必要练习书法。
三、文学作品阅读(共16分)
(2025·郴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老高卖马
田承友
①马贩子一眼就看中了老高家圈里的那匹枣红马。
②这是一匹身形健硕的枣红马,腰肥体壮,暗红色的毛就像涂了一层油脂,泛着耀眼的光。马贩子伸出一个巴掌,说:“兄弟,就这价,给足了!”老高摸了摸马头,眼眶里盈起泪光。
③马贩子数了五千,递给老高,说:“数一下吧。”老高接过钱,转手就给了身旁的女人,然后又摸了摸马头,不舍地说:“走吧,我送送你。”
④此时正是盛夏时节,连续的大雨使得松花江江面又拓宽了数十米,那条摆渡的小船停靠在码头上,在江水的涌动下此起彼伏,远远看去,就像一片遗失在大海上的落叶,显得那么孤单而落寞。老高牵着马走上那条小船,对马贩子说:“这匹马跟了我十二年,如果不是闺女催着我们去城里帮忙照顾孩子,我是不会和它分开的,拜托兄弟给寻个好人家吧。”
⑤马贩子说:“放心吧,兄弟,这么好的马,一定能遇到伯乐的。”
⑥小船驶离码头向对岸漂去,老高站在江堤上注视着那团枣红色一点儿一点儿消失在薄雾里。少顷,江面上突然传来一长串马的嘶鸣,那凄厉的声音穿透雾气撞击在老高的心坎儿上,直撞得他一阵阵心痛。
⑦这天夜里,狂风夹杂着暴雨再一次袭来。三更时分,老高披了衣服习惯性地走出屋门,径直走进了院旁的马圈,点亮门口的马蹄灯,空空如也的马圈呈现在他的眼前,老高的心一下子就凉了。他叹了口气,倚在拴马桩上卷了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到那匹枣红马正在向他跑来。他揉了揉昏花的老眼,枣红马不见了,而那盏吊在门框上的油灯中,微弱的火苗忽明忽暗地跳动,就像深秋里挂在枝条上的一枚枯叶,摇曳着余生那一点儿最后的时光。
⑧天快亮的时候,外面的鸡叫了,马也打起了响鼻。不对啊,怎么会有马的响鼻?老高仔细地听,又一声马的响鼻真切地传进屋里,老高拉着拖鞋就跑了出去。
⑨女人也起来了,推开房门后就愣在了原地。她看见,那匹枣红马浑身湿漉漉地卧在马圈旁边,就像一个疲惫的老人,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还时不时抽搐一下身子打个响鼻。老高蹲下身子,搂住了枣红马的脖颈,说:“夜里黑咕隆咚的,还下着那么大的雨,你是怎么从那么宽的江面上游过来的啊?”听见主人的声音,枣红马努力挣扎着站立起来。它伸过头来把脸贴在老高的脸上,可怜的样子像一个受了委屈、久别归来的孩子。
⑩老高牵着枣红马进了马圈,一边走一边说:“不走了,咱不走了。”又转过脸对一旁的女人说:“把那五千块钱拿出来,一会儿找马的肯定会过来。”
过后,那个马贩子果然找来了,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个车轴汉子。这个汉子老高认得,是专门宰杀大牲畜的闫老六。
马贩子看到拴在马圈里的枣红马,露出欣慰的笑容,说:“老马识途,我猜得没错。”闫老六搭话:“就怕老高反悔。”
“不是反悔,是规矩。”老高拿着五千块钱从屋里走了出来,说:“马回来了,就不能再卖了。”马贩子不能接受这个现实,说:“老高,咱们再商量一下,实在不行就从价钱上找。”老高说:“你是牛马贩子,应该懂得规矩,这不是钱的事儿。”
马贩子和闫老六悻悻地走了。
看着两个人离去的背影,女人叹了口气说:“闺女把车票都买好了。”老高说:“这有什么难的?退掉一张。”然后撮了一簸箕苞谷,头也不回地进了马圈。
(选自《百花园》2024年第1期,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③段老高话语中的“你”就是指的马贩子。
B.第④段巧妙地用老高的话交代了卖马的原因,与结尾形成了呼应。
C.第⑥段中“一点儿一点儿消失”“凄厉的声音……撞击在老高的心坎儿上”,生动地表现了老高对枣红马的不舍,以及枣红马被卖掉后老高的失落之情。
D.第⑨段中将归来的枣红马比作“疲惫的老人”和“受了委屈、久别归来的孩子”,富有特色,引发读者怜悯,也衬托出老高及女人对枣红马的疼爱。
E.第 段中老高所说的“退掉一张”的言外之意,是老高和妻子不去给女儿照顾孩子了。
11.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到那匹枣红马正在向他跑来。
12.你认为本文编入校报哪个栏目更合适,请选择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A.动物世界 B.人性之光 C.世间至情
【答案】10.A;D
11.运用了心理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仿佛看到”体现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老高对枣红马的思念之情;将油灯中的火苗比作深秋里挂在枝条上的枯叶,既烘托出老高失落、孤寂的心情,也暗示着老高与枣红马之间深厚情感如同这火苗一般,即便微弱却依然存在。
12.选C。本文主要围绕老高卖马后枣红马又游回的故事展开,通过描写老高与枣红马之间深厚的情感,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世间至情”更能涵盖文章主题;“动物世界”侧重于对动物本身的介绍或动物相关知识的科普,本文重点并非介绍马这种动物;“人性之光”强调人的美好品质,本文重点突出的是人与动物间的情感,而非人的品质。
【知识点】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0.A.第③段 “你” 结合语境(老高摸马头、不舍送别 ),指代枣红马 ,而非马贩子,错误。
B.第④段 “闺女催着去城里照顾孩子” 交代卖马原因,结尾 “退掉一张(车票 )” 呼应 “不去城里” ,情节闭环 ,正确。
C.“一点儿一点儿消失” 体现老高目送马离开的不舍,“凄厉嘶鸣撞击心坎” 强化失落,贴合人物情感 ,正确。
D.:第⑨段比喻突出马的 “疲惫、委屈” ,但文中仅体现老高对马的疼爱,未提 “女人对马的疼爱” ,错误。
E .“退掉一张” 结合前文 “闺女买好车票(本是两人去 )” ,言外之意是老高或妻子不去,留下陪马 ,正确。
故答案为:AD
11.描写手法:“仿佛看到” 是心理描写 ,老高卖马后思念成疾,产生马 “跑来” 的幻觉,直接展现对马的深切思念 。修辞关联:结合后文 “油灯火苗像枯叶” ,虽题干句未直接用比喻,但整体语境中,幻觉与现实(孤寂马圈、摇曳灯火 )交织,烘托老高失落、孤寂的心境 ,暗示他与马的情感如 “火苗” 般微弱却坚韧。 需点明 “心理描写” 及作用,关联上下文氛围,解析情感与意境的表达。
故答案为:运用了心理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仿佛看到”体现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老高对枣红马的思念之情;将油灯中的火苗比作深秋里挂在枝条上的枯叶,既烘托出老高失落、孤寂的心情,也暗示着老高与枣红马之间深厚情感如同这火苗一般,即便微弱却依然存在。
12.“动物世界”:聚焦动物知识、习性,本文核心是人与马的情感故事 ,非动物科普,排除。“人性之光”:侧重人的美好品质(诚信、善良等 ),本文虽有老高 “守规矩” ,但核心是人与动物的情感 ,并非突出人性品质,排除。“世间至情”:涵盖人与人、人与动物的真挚情感。文中老高卖马的不舍、马游回的深情、老高因马留乡的抉择,全方位展现人与动物的至情 ,与栏目契合。
故答案为:选C。本文主要围绕老高卖马后枣红马又游回的故事展开,通过描写老高与枣红马之间深厚的情感,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世间至情”更能涵盖文章主题;“动物世界”侧重于对动物本身的介绍或动物相关知识的科普,本文重点并非介绍马这种动物;“人性之光”强调人的美好品质,本文重点突出的是人与动物间的情感,而非人的品质。
四、古诗文阅读(共18分)
(2025·郴州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憩清风峡
张栻①
扶疏②古木矗危梯③,开始知经几摄提④。
还有石桥容客坐,仰看兰若⑤与云齐。
风生阴壑方鸣籁⑥,日烈尘寰正望霓⑦。
从此上山君努力,瘦藤⑧今日得同携⑨。
【注释】①张栻:南宋学者、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务,教授学生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②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③危梯:高高的梯子。④摄提:古代岁星纪年法,这里表示时间长久或经历众多。⑤兰若:寺庙。⑥鸣籁:发出各种声响。⑦望霓:看到彩虹出现,这里象征各种诱惑。⑧瘦藤:指拐杖。⑨同携:一同携手(前行)。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古树茂盛、高梯矗立的景象,诗人不由得感叹历史悠久、岁月沧桑。
B.颔联描写了诗人登山途中所见石桥和山顶的寺庙。石桥象征着人生的道路,而山顶的寺庙则象征着人生的目标。
C.颈联通过视觉感受表现山中景象。山谷中的风会让登山者畏怯,尘寰中的霓霞让人迷恋而懈怠,暗示登山途中的种种困难。
D.尾联中“同携”一词展现了两人共执一杖、相互借力的画面,呼应前句“从此上山君努力”,暗示山路艰险需彼此协作的客观环境,暗含师生共求学问、同游论道的情感。
14.请结合全诗说说你对尾联中“瘦藤”的理解以及张栻在诗中对岳麓书院的学子表达了怎样的劝勉之意。
【答案】13.C
14.“瘦藤”既指登山用的拐杖,也象征着在追求学问、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师生相互扶持、共同前行的精神。劝勉之意:在学习的道路上如同登山,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诱惑,学子们要努力前行,相互协作,坚定信念,不断追求学问,实现自我提升。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3.A .首联 “扶疏古木矗危梯” 写古树繁茂、高梯矗立,“经几摄提” (时间长久 ),诗人感岁月沧桑,正确 。
B.颔联 “石桥容客坐,仰看兰若与云齐” ,石桥是登山途中休憩处(象征 “求学之路的节点” ),兰若(寺庙 )在云端(象征 “高远的治学目标” ),象征合理 ,正确。
C.颈联 “风生阴壑方鸣籁” 是山谷风声(自然声响,非 “让登山者畏怯” );“日烈尘寰正望霓” ,“霓” 象征诱惑(非 “单纯迷恋懈怠” ),选项对 “风声”“霓” 的解读错误。
D .尾联 “瘦藤同携” ,师生共执杖登山,呼应 “努力” ,暗含求学需协作、共探真理 ,正确。
故答案为:C
14.“瘦藤” 理解:本义:注释明确是 “拐杖” ,诗中是登山工具,辅助攀登,体现登山之难 。象征义:结合 “同携” (师生共执 ),类比求学路上师生相互扶持、携手共进的精神 ,是治学协作的象征。劝勉之意:借 “登山” 喻 “求学”:首联 “危梯” (攀登难 )→ 求学遇困难;颈联 “风生鸣籁”(环境险 )、“日烈望霓”(诱惑多 )→ 求学需克困难、拒诱惑。借 “瘦藤同携” 劝勉:尾联 “努力”“同携” ,鼓励学子在治学路上坚定信念、相互协作,共克困难,追求学问 ,传承湖湘学派 “共探真理” 的精神。
故答案为:“瘦藤”既指登山用的拐杖,也象征着在追求学问、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师生相互扶持、共同前行的精神。劝勉之意:在学习的道路上如同登山,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诱惑,学子们要努力前行,相互协作,坚定信念,不断追求学问,实现自我提升。
(2025·郴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岳麓记(节选)
[清]罗文俊
暮春一日,棹扁舟,绕桔洲而西。抵岸,芳草迎风,鲜花映日,隔江所望岳麓寺者,反杳然不可见。循山径迤逦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
又行里许,至书院。规模壮阔,丹雘①炳焕②,书声朗朗彻院外。嗟嗟,逆氛扇虐③而后,湖湘人士残敝已极。今乃登衽席④而诵诗书,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⑤之所自来邪!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
从此登山,羊肠逶蛇。昔人济胜⑥之具,真不可少。路旁有舍利塔。相传昔名僧以舍利一撮付隋文帝,后分五十三处建塔藏之。岳麓其一也。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人所盗去,谅⑦亦不谬。入寺,憩虎岑堂。泉声自窗外至,如乐如诉,如琴韵,如箫声,悦耳怡心,真觉红尘之扰攘可憎也。
(有删改)
【注释】①丹雘(huò):可供涂饰的红色颜料。②炳焕:鲜明华丽。③逆氛扇虐:叛乱的恶气煽动肆虐。这里指宋末元初,岳麓书院学生参与抗击元朝侵略者,最终全部牺牲。④衽席:泛指卧席。⑤春风化雨:这里指国家、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⑥济胜:浏览胜景。⑦谅:料想。
15.下面对文中加点的文言字词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用成语:根据语境推测,“书声朗朗彻院外”中的“彻”和成语“响彻云霄”中的“彻”的意思应该一样,都是“贯通,通达”的意思。
B.查找字源:“具”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食具“鼎”,下面是一双手,表示“备办酒食”的意思,后衍生出“具备”“准备”“才能,能力”等意思。推测“昔人济胜之具”中的“具”是“备办酒食”的意思。
C.回溯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为……所”构成了一个被动结构。推测“或谓为人所盗去”也应该是一个被动句。
D.文化溯源:“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多为著名学者创建或主持,有官办和私立之分。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和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是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文中的“书院”是指岳麓书院。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循山径/迤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
B.循山径迤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
C.循山径迤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
D.循山径迤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
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大意。
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
18.在这篇游记中,第二段作者写到游览“书院”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在游览书院时的见闻及感受。
【答案】15.B
16.D
17.然而(舍利塔)在阴天时没有宝光,我心里暗自对此感到怀疑。
18.见闻:看到书院规模壮阔,色彩鲜明华丽,听到朗朗书声;感受到国家、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以及学生们在书院安心学习的氛围;还看到学宫内先圣暨四贤像并恭敬展拜。感受:作者为书院在经历战乱后能恢复生机、学子能安心诵读诗书而欣慰,同时也提醒学子们要感恩国家和学校的培养。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参考译文:
春末的一天,我划着一只小船,绕过桔洲向西行。到达岸边,香草迎着微风,鲜花映着阳光,隔着江所望到的岳麓寺倒是不见了踪影。沿着山路曲曲折折地行走,四周没有人的声音,只听到百鸟齐鸣,让人有这就是桃花源的想法。
又走一里地左右,到达岳麓书院。岳麓书院规模雄伟壮观,油漆鲜亮,光彩耀眼,书声琅琅响彻书院内外。唉,叛乱的恶气煽动肆虐之后,湖湘的读书人凋零到了极点。如今却能够到书院来诵读诗书,又怎么不想到这种春风化雨的恩情是从哪里来的呢!岳麓书院的隔壁是学宫,里面有先圣和四贤的雕像,我恭敬地跪拜后出来。
从这里登山,羊肠小道曲曲折折。古人登山涉水,游览胜景的身体条件,真是不可或缺。路旁有舍利塔。相传古代有名僧把一把舍利交给隋文帝,后来分为五十三处建塔藏起这些舍利。岳麓寺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塔已经十分灰暗没有宝光,我心里很疑惑。有人说舍利子被人盗去了,料想这话也没有差错。进入寺庙,在虎岑堂休息。僧人京清淡的茶水烧竹笋、煮糙米,我吃得很饱,感觉清香可人。泉水声从窗外传来,像音乐像低诉,像琴声,又像箫声,清脆悦耳,使心情愉悦,实在觉得红尘纷扰令人憎恨。
15.A.“书声朗朗彻院外” 中 “彻” 是 “贯通(书声传出院外 )” ,“响彻云霄” 中 “彻” 是 “通达(声音传至云霄 )” ,语义一致 ,正确。
B.“昔人济胜之具” 指 “古人游览胜景的条件(工具、能力 )” ,“具” 是 “具备的条件 / 工具” ,而非 “备办酒食” ,字源衍生义理解错误 。
C.“或谓为人所盗去” 中 “为…… 所” 是被动标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判断为被动句 ,正确。
D.结合注释与文化常识,“书院” 是古代教育机构,文中 “岳麓书院” 是四大书院之一,文化溯源正确 ,正确。
故答案为:B
16.句子 “循山径迤逦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 语义:“循山径迤逦而行”:主语(我 ,省略 )+ 谓语(行 ),表 “沿山路慢行” ,语义完整,后断开 。“四无人声”:主谓(四周 + 没有人声 ),表环境安静;“唯闻百鸟和鸣”:主谓(只 + 听到鸟叫 ),与前句并列(安静 vs 鸟鸣 ),中间断开 。“令人作桃源想”:总结前文(环境清幽如桃源 ),独立成句 。
故答案为:D
17.逐词翻译:“然”:然而(表转折 );“阴晦”:天气阴沉昏暗;“窃”:私下、暗自;“焉”:句末语气词(可不译 )。整合语义: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表达 ),译为 “然而(舍利塔)在阴天时没有宝光,我心里暗自对此感到怀疑” 。
故答案为:然而(舍利塔)在阴天时没有宝光,我心里暗自对此感到怀疑。
18.见闻:视觉:“规模壮阔,丹雘炳焕”(书院规模宏大、建筑华丽 );“内塑先圣暨四贤像”(学宫供先圣、四贤像 )。听觉:“书声朗朗彻院外”(书院内书声传扬 )。感受:欣慰:结合 “逆氛扇虐而后,湖湘人士残敝已极。今乃登衽席而诵诗书” ,感慨战乱后书院复兴,学子能安心读书。劝勉 / 提醒:“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之所自来邪” ,呼吁学子感恩国家、学校的培育(春风化雨 )。
故答案为: 见闻:看到书院规模壮阔,色彩鲜明华丽,听到朗朗书声;感受到国家、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以及学生们在书院安心学习的氛围;还看到学宫内先圣暨四贤像并恭敬展拜。感受:作者为书院在经历战乱后能恢复生机、学子能安心诵读诗书而欣慰,同时也提醒学子们要感恩国家和学校的培养。
五、名著阅读(共8分)
(2025·郴州模拟)阅读下面摘编自《水浒传》的片段,完成小题。
【片段一】
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把红缨,穿一领白段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着抓角儿软头巾,挺手中朴刀,高声喝道:“你那泼贼,将俺行李财帛那里去了?”
【片段二】
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走到马行街内,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将立到晌午时分,转来到天汉州桥热闹处去卖。杨志立未久,只见两边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内去躲。杨志看时,只见都乱撺,口里说道:“快躲了,大虫来也。”杨志道:“好作怪!这等一片锦城池,却那得大虫来?”当下立住脚看时,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攧撞将来。杨志看那人时,却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有毛大虫牛二。
【片段三】
当下就曹正家里住了一宿,借了些盘缠,拿了朴刀,相别曹正,拽开脚步,投二龙山来。行了一日,看看渐晚,却早望见一座高山。杨志道:“俺去林子里且歇一夜,明日却上山去。”转入林子里来,吃了一惊。只见一个胖大和尚,脱的赤条条的,背上刺着花绣,坐在松树根头乘凉。那和尚见了杨志,就树根头绰了禅杖,跳将起来,大喝道:“兀那撮鸟!你是那里来的?”
【片段四】
那老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A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A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A势猛一扑。那A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勾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
19.下列有关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片段一中的汉子是杨志,绰号“青面兽”。他所喝道的“你那泼贼”,指的是林冲。两人相斗,不分上下。小说由此从林冲写到了杨志,体现了小说的人物情节环环相扣,线索分明。
B.片段二中杨志卖刀,怒杀了泼皮牛二之后,他选择去官府自首。而同样是为民除害,鲁智深杀了郑屠,选择潜逃。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两人不同的思想认识和个人追求。
C.片段一中杨志与林冲比斗,片段三中杨志与鲁智深比斗。两场比斗,均不分上下。由此可见,杨志武艺高强,不愧为杨家将的后人。
D.片段四中的A是武松,写的是武松回家探亲,在景阳冈打死老虎,体现了武松的武艺高强。原著中与武松相关的情节还有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
20.《水浒传》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梁山好汉的形象。作者在塑造这些粗豪、侠义的人物时,非常注重表现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请你从下面A、B选项中任选一组人物,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其共性和个性。
A.鲁智深和李逵 B.林冲和武松
【答案】19.D
20.示例A。共性:鲁智深和李逵都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个性: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如他在惩治镇关西时,不是一开始就大打出手,而是先激郑屠,让其主动动手,再三拳打死镇关西,事后还假意说郑屠诈死,给自己脱身争取时间;李逵则头脑简单,直爽率真。他在江州劫法场时,不问青红皂白,逢人便砍,完全是凭一腔热血行事。
示例B。共性:林冲和武松都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个性:林冲曾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性格隐忍、逆来顺受。面对高衙内的多次陷害,他一直选择忍耐,直到被高俅设计陷害得走投无路,才奋起反抗;武松则刚正不阿、有仇必报、有恩必还。他得知兄长武大郎被潘金莲和西门庆害死,立刻展开调查,收集证据,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为兄长报仇。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水浒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19.A.片段一 “青面兽杨志” 与林冲 “斗武” 情节(林冲上梁山需纳投名状,遇杨志 ),人物、情节关联正确 ,体现 “环环相扣” ,正确。
B.杨志 “杀牛二自首” 、鲁智深 “杀郑屠潜逃” ,对比两人 “面对杀人后果” 的不同选择,反映思想差异(杨志守规矩 / 鲁智深厌官场 ) ,正确。
C.杨志与林冲(梁山投名状 )、鲁智深(二龙山相遇 )均 “比斗不分上下” ,侧面体现杨志武艺高强 ,与 “杨家将后人” 身份契合,正确。
D.片段四 “沂岭杀四虎” 是李逵 为母报仇情节,非武松 “景阳冈打虎” ,人物情节混淆 。
故答案为:D
20.以示例 A(鲁智深 & 李逵 ) 为例: 共性:聚焦 “嫉恶如仇、脾气火爆” ,结合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为金氏父女出头 )、“李逵劫法场”(李为救宋江乱砍 ),体现对恶的痛恨、行动的果敢 。个性:鲁智深 “粗中有细”:拳打镇关西时,先 “激将郑屠”(让其先动手 ),再 “三拳制敌” ,最后 “假称诈死脱身” ,体现谋略与冷静 。李逵 “头脑简单”:劫法场时 “逢人便砍” ,不问缘由,全凭冲动行事 ,对比突出性格差异。 以示例 B(林冲 & 武松 ) 为例: 共性:紧扣 “武艺高强、有勇有谋” ,林冲 “风雪山神庙”(设计杀陆谦 )、武松 “醉打蒋门神”(设计惩恶 ),体现战斗智慧 。个性:林冲 “隐忍妥协”:面对高衙内陷害(妻子被调戏、自己被发配 ),长期忍耐,直到绝境才反抗 。武松 “刚正复仇”:得知兄仇后,“调查 - 手刃潘金莲 - 斗杀西门庆” ,主动、果断复仇 ,对比凸显性格反差。
故答案为: 示例A。共性:鲁智深和李逵都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个性: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如他在惩治镇关西时,不是一开始就大打出手,而是先激郑屠,让其主动动手,再三拳打死镇关西,事后还假意说郑屠诈死,给自己脱身争取时间;李逵则头脑简单,直爽率真。他在江州劫法场时,不问青红皂白,逢人便砍,完全是凭一腔热血行事。
示例B。共性:林冲和武松都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个性:林冲曾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性格隐忍、逆来顺受。面对高衙内的多次陷害,他一直选择忍耐,直到被高俅设计陷害得走投无路,才奋起反抗;武松则刚正不阿、有仇必报、有恩必还。他得知兄长武大郎被潘金莲和西门庆害死,立刻展开调查,收集证据,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为兄长报仇。
六、写作(共50分)
21.(2025·郴州模拟)作文
心浮气躁时,诸葛亮告诉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缺乏自信时,袁枚鼓励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遭遇失败时,老师劝勉我:失败是成功之母。受到挫折时,父母安慰我:阳光总在风雨后!
成长的路上,常会有这样的时候:只是一句话,却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以《你曾对我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时注意以下要求:
①力求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或体会;
②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
③不少于600字,不要抄袭,不要套作;
④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例文:
你曾对我说
时光的长河悠悠流淌,记忆的沙滩上,许多事已如潮水般退去,而那句话,却如同岸边的礁石,在岁月的冲刷下愈发清晰。
那是八年级的一次运动会,我满怀信心地报名参加了 800 米长跑比赛。比赛那天,阳光炽热,仿佛要将大地烤焦。我站在起跑线上,望着周围摩拳擦掌的对手们,心中涌起一丝紧张。
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比赛开始了。我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一开始还能保持在队伍的前列。可跑了没多远,我的体力就开始下降,脚步变得沉重起来,呼吸也急促得像拉风箱。看着身边的选手一个个超过我,我的心愈发慌了,渐渐地,我落到了队伍的后面。
当跑到第二圈时,我感觉自己的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每抬一步都无比艰难。我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胸腔里像是有一团火在燃烧,喉咙也干得要冒烟了。我真想放弃,甚至已经放慢了脚步,准备退出比赛。 就在这时,我听到了看台上一个熟悉的声音。那是我的好朋友小萱,她大声地喊着:“加油啊!别放弃!你可以的!坚持就是胜利!”那声音穿过嘈杂的人群,直直地钻进我的耳朵里,撞进我的心里。
我望向她,她挥舞着手中的彩旗,眼睛里满是焦急和期待。那一刻,她的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那片想要放弃的阴霾。我想起了训练时付出的汗水,想起了对这场比赛的期待,我怎能就这样轻易放弃? 我咬紧牙关,重新振作起来,调整呼吸,奋力摆动双臂,一步一步地加快脚步。虽然每一步都很艰难,但我始终没有停下。终于,我冲过了终点线。 虽然这次比赛我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小萱的那句话,“加油啊!别放弃!你可以的!坚持就是胜利!”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想退缩时,每当我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想放弃时,那句话就会在我的脑海中响起,激励着我勇往直前。
谢谢你,小萱,是你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对我说了那句话,让我懂得了坚持的力量,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了更多勇气和动力。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你曾对我说》为命题作文,材料以排比句列举了不同场景下的 “一句话力量”(诸葛亮的名言、袁枚的诗句、老师的劝勉、父母的安慰),暗示写作需围绕 “他人话语对自我成长的影响” 展开。材料核心在于:一句话在特定时刻给予的精神力量,需结合个人经历或见闻,体现 “话语” 与 “成长” 的关联。【题干分析】“独特的感受或体会”:避免泛泛而谈,需结合具体情境,突出个性化体验(如话语的内容、说者的状态、自身的心理变化)。“文体不限(非诗歌 / 戏剧)”:适合写成记叙文(以事件为载体)或散文(以情感为线索),需有真实细节支撑。“不少于 600 字,不得抄袭”:需结构完整,情节或情感有递进,避免套作模板(如万能励志故事)。
【立意提取】
1.话语的力量:从 “倾听” 到 “成长” 的蜕变以 “一句话” 为线索,展现其如何在迷茫、挫败、自卑等时刻,成为照亮心路的光,体现 “他人影响” 与 “自我觉醒” 的双重价值。
2.亲情维度:如父母在考试失利时说 “尽力就好,家永远是退路”,让你理解 “结果非唯一标准”,学会与自己和解。
3.友情维度:朋友在你被孤立时说 “我陪你”,让你懂得 “陪伴即力量”,不再因他人眼光否定自我。
【点评】 文章以八年级运动会 800 米长跑为背景,选取了成长中常见的 "坚持与放弃" 的矛盾场景,极具代入感。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如 "心中涌起一丝紧张"" 心愈发慌了 "等,真实再现了比赛过程中的心理波动,让读者能感同身受。朋友小萱的鼓励" 加油啊!别放弃!你可以的!坚持就是胜利!" 如同生活中真实的声音,唤醒了无数人成长中被朋友激励的记忆,情感表达自然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