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陈情表》 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 陈情表》 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李密
以孝陈情,以理动人
课堂导入
晋武帝
李密
李密,速速入朝为官,不得延误,否则后果自负!
臣……家有年迈祖母,实在是有苦衷啊……
课堂导入
传统美德的现代共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现代社会是否需要“孝”?
如何理解“孝”的变与不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梳理古今异义词。
2.梳理李密“陈情”的逻辑链条,体会作者情感。
3.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4.理解“孝”文化在历史语境中的双重性。
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出生于犍为大族,但他父亲并不出名,且很早去世,父亡后不到四年,母亲就改嫁了。
李密从小依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侍奉刘氏十分孝顺,
《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李密除了“以孝谨
闻”,还很有才华,长于《左传》,所撰《述理论》
曾受到当时著名学者皇甫谧的称赞。他曾任蜀汉的
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xiǎn)马等职,
因为口才出众,曾多次出使吴国,
受到吴国君臣的称赞。
写作背景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李密成为亡国遗臣。平蜀的大将邓艾闻李密之名,想用他为主簿,写信相招、约与相见,李密
都不为所动。后来邓艾被杀,这事也就不了
了之。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
是为晋武帝。武帝为加强统治、收拾人心,
开始起用亡国旧臣,先任命李密为郎中,
后因立司马衷(晋惠帝)为太子,又征李密
为太子洗马。但是,李密对晋武帝征召一直
辞不赴任,《陈情表》就是他为辞洗马之任
而写的一封辞表,也是他留存至今的唯——篇作品。
文体知识

一种实用性文体
汉代起,由臣下
写给君主的文章




章以谢恩
表以陈请(一作“情”)
奏以按劾
议以执异
向君主陈述请求,抒发已志。
《出师表》以“忠”著称,《陈情表》以“孝”感人。
议论
抒情
字音检测
①险衅
②闵凶
③祚薄
④期功强近
⑤茕茕孑立
⑥优渥
⑦刘病日笃
⑧犹蒙矜育
⑨过蒙拔擢
⑩责臣逋慢
xìn
mǐn
zuò
jī qiǎng
qióng jié


jīn
zhuó

疏通文意
第一段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因为
形作名
宾语前置句
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到
古今异义词
相当于“又”
疏通文意
第一段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名作状,在外面
名作状,在家里
图解文意
第一段
叙述自身遭遇不幸
祖母疾病缠身困境
总写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奠定悲凉基调
分述不幸
慈父见背;舅夺母志
幼年失去恃怙
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祖母照料
侥幸生存
孤弱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祖母躬亲抚养作者
作者区区不能废远
一语
双关
以情铺垫,隐藏意图,寓“陈请”于“陈情”中。
疏通文意
第二段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推荐,推举
因为
特地,特意
不久
蒙受
介词,凭借
形作名,低微卑贱的身份
古今异义词,报答皇恩
否定判断句
全部,详细
用,在
使动
状语后置
疏通文意
第二段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
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状语后置
古今异义词,奔走效劳
连词,表转折,但是
名作状,一天天地
姑且,暂且
顺从

古今异义词
申诉(苦衷)
被许可
被动句
古今异义词
问题探究
第二段
李密为何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退
“察孝廉”“举秀才”
“拜郎中”“除洗马”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前有朝廷征召
后有祖母病重
应诏赴任
违背“侍亲”孝道
拒绝官职
违抗“忠君”大义
不可调和的矛盾
狼狈
问题探究
第二段
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一句,你能体会到李密怎样的情感?
臣 欲 奉诏奔驰,则 刘病 日笃 。
尽忠
尽孝
转折
挣扎
祖母病情恶化的紧迫感
“奉亲”的迫切性
问题探究
第二段
试分析本段的论证逻辑。
1.朝廷征召,进退两难。
两次被荐举却“辞不赴命”
“供养无主”
缘由
2.感恩朝廷,表明忠诚。
“寻蒙国恩”“猥以微贱”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意图
表感激,明决心
并非忘恩负义
3.祖母病重,不能离开。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表明
基于孝心的为难




既含蓄抚慰皇帝愤怒,又直率表达自身诉求
拉近了上表者和览表者的心理距离
疏通文意
第三段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俯伏思量,
表敬之辞

凡是存在
尚且
受到
何况
特别

尤其
严重
名作动,做官
名作动,担任
担任
判断句
极,最
古今异义词
疏通文意
第三段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因为
无法
结束,度完
宾语前置句
“以是”,因此
以,因为;是,这样
问题探究
第三段
第三段中李密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孝”的重要性?
历史传统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尽孝是顺应朝廷倡导的历史潮流,将自身“私情”上升到践行本朝国策的高度。
道德准则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晋朝对所有年老之人都给予怜悯养育,那为与自己相依为命、年迈病重的祖母
尽孝,更符合社会道德要求。
个人情感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从自身实际出发,真切地描述了自己与祖母之间相互依靠的深厚情感。
聚焦背景
第三段
魏晋“以孝治天下”
“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 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自晋以后,门阀制度的确立,促使孝道的实践在社会上具有更大的经济上与政治上的作用,因此亲先于君、孝先于忠的观念得以形成。同时,现实的政治也加强了,并且发展了这种观点。”
——唐长孺《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
本文立论根基
聚焦背景
第三段
魏晋“以孝治天下”
具体表现
法律层面
不孝被视为严重罪行,甚至重于谋反
“每见国家赦书,谋反大逆皆赦,孙杀王父母、子杀父母,不赦,以为王法所不容也。”(《世说·赏誉》)
社会层面
孝子众多;士人入仕必先经中正评品
《晋书 孝友传》中记载许多“性至孝”“居丧以孝闻”之人
政治层面
皇帝亲自讲《孝经》
朝廷议礼频繁,尤其是丧礼,因丧礼与孝道直接相关,
故十分受重视。
问题探究
第三段
请分析第三段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提出治国理念
强调个人情况
阐述祖孙关系
描述祖母病情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政策与道德支持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在身份上自贬
消除皇帝疑惑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祖母生命垂危
情况十分紧迫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照顾祖母
义不容辞
不直接推辞,含蓄表达,暗示皇帝
疏通文意
第四段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因此
尽忠职守
奉养
状语后置
古今异义词
判断句/被动句
疏通文意
第四段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无法承受
名作状,像犬马
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
表恭敬的态度
连词,表目的,来
使动
使……听闻
问题探究
第四段
第四段中,李密是如何将尽忠与尽孝结合起来,打消晋武帝疑虑的?
①时间之紧迫
“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轻重缓急之分
②尽知之难处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强调苦衷
②明确之恳求
“听臣微志”“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尽忠决心
以“缓行”代替“不行”,以“尽孝”代替“不出”
任务导向一·分析文章结构
《陈情表》是如何以“孝”贯串全文的?
自己与祖母刘氏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孝情。
感恩戴德,“欲奉诏奔驰”,但“刘病日笃”,反衬孝情深厚,处境“实为狼狈”。
“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打消皇帝疑虑,并以此为前提,再抒孝情。
“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晋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任务导向二·品读文章感情
李密写《陈情表》的目的是“陈情”,但文中的“情”比较复杂。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共写了几种感情?
对自身
处境狼狈的忧惧
对皇帝
恩遇拔擢的忠敬
奉诏书——不顾祖母
顺私情——杀身之祸
以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身份
承皇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待遇
对祖母
感人至深的孝情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此时若离,天理难容
真情流露,合乎情,达于理
任务导向二·品读文章感情
李密竟以一篇不足五百字的文章,让天子一改初衷收回成命,请分析他是如何说理的?
以凄恻之情动人主之心
以婉转之理封人主之口
以谦卑之态释人主之疑
以诚款之辞消人主之念
开篇作者陈述自身凄惨身世和祖母凄凉晚境,以哀情动人。
以“孝”字做文章,“报养”祖母是在歌颂圣朝“清化”的前提下说的,言辞婉曲,理由充分。
贬低自己“名节”,将自己摆在“亡国贱俘”的位置。谦卑的态度,自然容易取得朝廷的同情和谅解。
进行“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诚表白,“武帝览之,……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后贤传》)。
任务导向三·赏析语言特色
整体风格
《陈情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简洁流畅,叙事婉转亲切,描绘生动形象,情感真切动人。
“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使。”——刘勰《文心雕龙·章表》
“不事雕饰,唯见天真烂漫。”——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
句 式
①骈散结合:基于散句,用整齐对偶之句,起感动说服之效。
②善用四言:概括性——生平与征召,少渲染,多直陈
生动性——抓点状细节,作传神描绘
形象化——运用修辞,形象生动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任务导向四·揣摩作者真意
李密辞不赴任的真正原因是不是要尽孝,他的“孝”是不是一个借口?
(一)以孝辞命,确有其事
李密在蜀汉时“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
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华阳国志》)
上《陈情表》获免出仕后,李密一直侍奉祖母终其天年,直到祖母去世。“服
阕,复以洗马征至洛”(《晋书·李密传》)。
(二)政局变幻,身份敏感
西晋初年,政局暗流涌动,以缺乏根基的亡国旧臣身份贸然投身其间,包含着
很大的风险。
思政辩论:忠孝能否两全
辩题:当代青年应当优先尽孝还是尽忠(社会责任)?
正方观点:优先尽孝 优先尽忠
历史案例 现实案例 历史案例 现实案例
李密辞官 刘秀祥带母上学 闻一多投身五四运动 抗疫医护人员
鲁迅侍父 陈灵光照顾残疾父亲 罗炳辉为民族奋斗终生 维和战士
黄庭坚涤亲溺器 陈玉洁背父打工 岳飞精忠报国 科技工作者
蔡顺拾椹供亲 段丛翠照料婆婆 霍去病抗击匈奴 扶贫干部
王祥卧冰求鲤 唐玉成照顾妈妈 林则徐虎门销烟 消防员逆火前行
思政辩论:忠孝能否两全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人性之本。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用半生心血将我们抚养成人。当代社会老龄化加剧,父母更需要子女的陪伴与关怀。从现实角度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屡见不鲜,错过尽孝时机将成终生遗憾。只有先尽孝,让父母老有所依,才能无后顾之忧地承担社会责任。
正方观点
反方观点
个人命运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家庭幸福也难以保障。当代青年肩负民族复兴重任,投身科研、教育、医疗等事业,能为更多人创造福祉。尽忠不是放弃尽孝,而是以更大格局践行责任,通过奉献社会创造价值,让父母因子女的贡献而骄傲,实现更高层次的“孝”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