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陈情表》课件(共5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陈情表》课件(共5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李密



课堂导入
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出师表》,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祭十二郎文》,韩愈写给侄子韩老成的一篇祭文,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抚养成人,共历患难,感情特别深厚。韩老成英年早逝让韩愈悲从中来,写下此文表达对侄子的深深友爱。
《陈情表》是一篇怎样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苏轼说“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学习目标
了解文章出处及文体知识。
1.
理清思路,掌握重点实词。
2.
体会本文言辞恳切委婉、陈情于事的艺术特点。
3.
理解作者的处境和祖孙深厚的感情。
4.
文学常识
了解《昭明文选》,解题入文,掌握章、奏、表、议四类文体知识
《陈情表》选自《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收录了先秦至南朝齐、梁时七八百年间130位知名作者的七百余篇作品。
《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组织选编的。《昭明文选》将文学作品与经、史子分开,确立了文学作品的独立地位。
文章出处
表 ,古代文体,属奏议类,大臣对君主有所陈述请求时所用。
解题入文
陈述、禀报
隐情、苦衷
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章”用来谢恩;
“奏”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
“表”用来陈述衷情;
“议”用来表示不同意见。
文体知识
初步感知
是谁陈情?向谁陈情?
陈什么情?怎样陈情?
听示范朗读,订正字音
是谁陈情?
向谁陈情?
陈什么情?
怎样陈情?
字令伯,三国时期武阳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署。
是谁陈情?
李密(224—287)
向谁陈情?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安抚蜀汉旧臣,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晋武帝
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被晋武帝列为笼络的对象。
然而,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作为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有所顾虑,暂存观望之心。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察觉,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
是谁陈情?
陈什么情?
①祖母多病的情况(事实)
②衷情(苦情、孝情、忠情)
③情理(忠孝之道)
如何陈情?
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曲折委婉,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打动了晋武帝。
险衅     夙愿 闵凶
怜悯 祚薄 期功
强近     床蓐    逮捕 
李逵 猥陋 陨首    
逋慢    病笃 矜持 
jīn
xìn

mǐn xiōng
lián mǐn
zuò

qiǎng

dài
kuí
wěi
yǔn


订正字音
分析文本
重点字词,文本翻译,思考问题,概括每段内容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因为
年岁,年龄
忧患凶丧之事,形作名。
宾语前置
弃我而去,指尊长去世。
强行改变
臣李密上言:臣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生下来刚六个月,慈父便弃我而去;到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逼她改嫁)。
艰难祸患
闵通“悯”,忧愁、忧伤。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怜惜
直到
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成人自立
祖母刘氏,可怜臣幼年丧父又身体虚弱,亲自抚养(臣)。臣小时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伶仃孤苦,直到成人自立。
亲自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既没有… ,也没有…,表并列。
亲族
在家中,名作状
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
(臣)既没有伯叔,也没有兄弟,家门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小童,(臣)孤单无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少,指“无、没有”

福分浅薄
子嗣
安慰
在家外,名作状
而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
被动句。早年被疾病缠绕,为疾病所困。
而祖母刘氏早已疾病缠身,经常卧床不起,臣侍奉她服用汤药,从来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过她。
缠绕
停止侍奉而离开
通“褥”,草垫子。
1.本段围绕“闵凶”从哪两个层次叙述的?有何作用?
父死母嫁是“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是“躬亲抚养”的不易。表现了祖母“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分析第一段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时:多疾病 九岁:不行
纵向
1.本段围绕“闵凶”从哪两个层次叙述的?有何作用?
横向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
外无近亲;内无照应。
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铺垫。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分析第一段
2.概括内容
叙祖孙相依为命之情
祖母卧病
遭遇不幸
祖孙相依
不直陈其事,强调“尽孝”之必须,倾诉惨况,引起同情。
父丧母嫁
多病孤苦
祖母抚养
人丁衰微
分析第一段
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诏书特下 ,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dài,及,至
优秀人才
推举,推荐
授官
到了当今圣朝,(臣) 浸润在清明的教化中。从前太守逵察举臣为孝廉, 后来刺史荣又推荐臣为秀才。臣因为( 一旦外出做官)供奉祖母之事没人来做,(所以)辞谢而未接受任命。(陛下)特地颁下诏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臣为太子洗马。
清明的教化
经考察后予以推举
孝顺父母,品行端正的人
特地
没有主事的人
太子的侍从官
不久
承受恩泽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详细地
像臣这样卑微低贱的人,承担侍奉太子的职务,(皇上的恩遇)实在不是臣用生命所能报答的。臣(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辞谢而不去就职。(不料)诏书(又下)急切严峻,责备臣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郡县长官逼迫,催臣上路;州官登门催促,急迫过于流星。
有意拖延,怠慢上命
凭借
报答皇恩
使上闻,报告
严厉
谦辞,辱
承担,担任
头落地,不惜性命
臣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
臣想接受诏命赶路(就职),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申诉(苦衷)不被许可:臣目下实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窘迫。
顺从,迁就
快速上任
被动句,不被允许
进退两难的窘状
名作状,一天天地
申诉、诉说
1、本段写屡次征召有何特点?“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有何作用?
征召的级别越来越高(按时间顺序),表明了朝廷征召之殷切。
分析第二段
表征召的词:察、举、拜、除、当
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用“辞不就职”)
1、本段写屡次征召有何特点?“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有何作用?
“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作用:
加深了赴命上任与孝养祖母的矛盾,突出自己两难的境地,为下文做铺垫。
分析第二段
2.本段是如何叙述作者处境之狼狈的?
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情辞悲切,感人肺腑。
分析第二段
3.概括内容
多次征召的经过及述进退两难之苦
诉矛盾之心,表感激之情,再博同情
朝廷征召之殷,退很难
养祖母无主,进更难
分析第二段
任(担当,担任)、授(授官,任命)、除(任命)、拜(授官)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职)
举(推荐)、起(起用)、提(提拔)、拔(提升无官职的人) 
封(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赠(追封已故者以爵位)、赐、赏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升降的词
进(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
超迁、擢、升、拔擢(由低到高的升迁)、
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罢、免、解、黜贬、夺(因过失而解职)、放(委任委派)、贬、谪(因过失而降级)、左迁(降级使用,贬官)、革、褫(皆为“革除” ,撤职查办。褫,chǐ )、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致仕(带职退休)等。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升降的词
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迁(调动官职,升官)、出(出京受任)、陟zhì(升迁)、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权(临时代职)、假(暂时代理)、行(代理官职)署(代理,暂任)、护(统辖,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升降的词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 ,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
臣想到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元老旧臣,均受到怜惜养育,何况臣的孤苦,(情况)特别严重。
元老,旧臣
怜悯
特别地
介词,用
敬辞,俯伏思量,我想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于)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再说臣年轻时曾在伪朝做官,历任郎官之职,本来就希图官位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如今臣是卑贱的亡国之俘,极为卑微鄙陋,过分地受到提拔,荣宠优厚,怎么敢犹豫徘徊,另有所图呢?
年轻时做伪朝的官
看重,推崇
任职,名作动
判断句
希望
提拔
优厚
犹疑不决的样子

非分的愿望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只因刘氏(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样,随时都可能离世
气息微弱的样子
因为
垂危
只是
人的性命即将终了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如果)没有祖母,就无从(长大)以至今日;祖母(如果)没有臣的照顾,就不能尽其余生。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就臣)内心(而言)不能够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相互
自己的私情
没有用来…的方法
停止奉养而远离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从哪几个角度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朝廷)
找依据
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个人)
释误会
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唯一原因。(祖母)
述苦衷
分析第三段
2.概括内容
释辞官孝养之疑
治国之本
(朝廷):
从政追求(
个人):
明述苦衷(祖母):
祖母病笃不能远离
图宦达,不矜名节
孝治天下
解释误会,打消武帝疑虑,求得体恤
分析第三段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这样(看来)臣在陛下面前尽忠的时日(还)很长,(而)报答奉养刘氏的时日(却)很短了。(臣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求得奉养祖母到最后。
传说乌鸦能反哺其母,比喻孝亲之人
通“又”
状语后置
效忠
希望
养老送终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的辛酸苦楚,不仅蜀地人士和梁州、益州的长官明白知晓,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祈望陛下能怜恤臣的衷情,准许臣(实现)卑微的志愿,使刘氏能侥幸(因此)安尽余年。
天地神明
怜悯
照察,审辩
谦辞,诚意、衷情
应许,成全
希望
心愿
幸运
辛酸悲苦
不仅,不只是
州郡长官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臣生时应当献身,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怀着像犬马对(主人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谨地上奏章以达天听。
献身
像犬马一样
上表章
使…闻(听到)
代指报恩
1.哪句话表明主旨?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主旨
愿乞终养
核心词
“尽节”、“报养”
分析第四段
2.忠孝难以两全,如何解决?
忠情
孝情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揭示矛盾
病笃(情)
孝治(理)
分析矛盾
报养短
尽节长
解决矛盾
愿乞终养
先尽孝
后尽忠
分析第四段
3.概括内容
明先孝后忠之心
(报养日短)
先尽孝:
后尽忠: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愿乞终养
(尽节日长)
明确态度,示之以忠,打动武帝
分析第四段
全文层次划分
第一段:说家境闵凶,显祖孙相依为命的情状;
第二段:感朝廷恩命,示祖母供养无主的苦衷;
第三段:晓圣朝孝治,言降臣盘桓废远的处境;
第四段;释忠孝矛盾,提愚诚共鉴终养的请求。
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而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即先“愿乞终养”,后“死当结草”的请求。
总结主旨
艺术特色
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融情于事的方法,强烈的感彩,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丽之工,但语言却决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
艺术特色
融情于事的方法
烈的感彩是作者说服晋武帝的重要因素,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对自己忠孝两难全的艰难处境等这些情感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强烈的感彩
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无论是述孤苦无依之情、述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还是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都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
艺术特色
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
一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让多少男儿志士扼腕叹息;一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令晋武帝潸然泪下。李密是幸运的,崎岖的人生路上有祖母的慰藉;祖母是幸福的,常伴左右的李密用不离不弃、始终如一诠释着孝和爱的真谛。我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让我们尽早去完成吧!
结束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