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课件(共3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六国论》课件(共3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六国论
苏洵
一、课文内容理解
赂lù秦 六国互丧sàng
率shuài赂秦耶yé 小则获邑yì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无厌 yàn 草芥jiè
下咽 yàn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 fú 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正确诵读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破灭:灭亡
兵:武器
利:锋利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弊:弊端
赂:(割地)贿赂
示范翻译第一段,其他各段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而:连词,因而。
亏:亏损。
道:道理,原因。
译文: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有人。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
耶:吗。
译文: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以:因为。
丧:灭亡。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也:表判断语气。这是一个判断句。
译文: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个人自学:
根据课后注释及参考资料,认真译读其他段落,注意划记以下内容: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词
三、词类活用
四、特殊句式
二、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三、文章结构研讨
快速朗读课文,
并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并写在作业本上。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2段),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
第三部分(第3段),论证第二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四部分(第4、5段),总结六国灭亡原因,并借古讽今。
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中心论点)
分论点
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战胜而得——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割地之易
地有限——欲无厌
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数量上(对比论证)
程度上(对比、事实论证)
道理(引用论证)
合作探究
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与嬴不助五国

以荆为计速祸

诛良将,用武不终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赂者以赂者丧
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假设论证)
论 证 方 法
“古人云:… …”
引证法
加强说服力
六国灭亡史实
例证法
证明观点正确性
秦与六国、
六国之间的对比
对比法
证明破灭必然性
因果论证(第一段)
比喻论证(第二段)
假设论证(第三段)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
第四段——
第五段——
总结上文,解决问题
犹如画龙点睛,为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义。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篇末点题。
合作探究
四、跟老泉学写作
学写标准的议论文
启发1: 提出论点要快;论点要态度鲜明。
效果:这样才能有力地振起全篇。
启发2:阐发论点要抓住核心概念;确立论点时总—分—总。
效果:这样能使中心论点表述显得更加严密。
启发3:每段安排好段首句。分论点先举例直接论证,后反面假设论证.
效果:使论证过程布局合理,逻辑严密,深刻而有说服力。
启发4:结尾应联系现实;篇末要深化论点,首尾要呼应。
效果:这样文章才有针对性,更深刻有力。
五、苏老泉的精彩人生
文学家?教育家!
榜样?反面教材!
学霸?学渣!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
——读书发奋,为时未晚!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莫道登科易,
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
小儿如拾芥。
苏洵27岁始发奋读书,考进士、茂才等,皆不中。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赏识,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给了宋仁宗,名声大噪。
苏 洵
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
主要作品有《嘉祐集》。
角度刁钻
主题鲜明
节奏短促
直奔要害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苏洵,号老泉,宋代眉山人,人称“老苏”。
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六、培养家国情怀
一个教训 一种责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苏洵为什么要写《六国论》?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北宋建国以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思考:
秦是怎么灭六国的?六国又是怎样被灭的?而北宋又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所以,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抒写家国情怀
在中国古代,家国情怀作为一种集体意识,是国人从情感和理智上认同和维护民族共同体、将爱亲敬长这一天然血缘亲情上升为报效国家、服侍黎民的社会责任。
一代代文人士子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遵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操守,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志向,以家庭为根基,以天下为己任,竭诚担当,勤笃作为,谦恭自律,严谨持家,以光耀千秋的道德文章和福泽百姓的勤政善举,书写着绵长醇厚、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
现实启迪
不要畏惧强国,不要屈服于霸权主义;
不要屈从于强权政治;
不要为权威所吓倒……
历史和事实表明,这几个国家想当人权教师爷,但他们根本不配!他们既非圣人,更无实力。希望他们明白,今天的中国不是伊拉克、利比亚,也不是叙利亚,更不是120年前的中国!外国列强架起几门大炮就能打开中国大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几个所谓学者和媒体同官方勾结就能肆无忌惮抹黑攻击中国而不受任何惩罚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奉劝他们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的坚定意志。
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们终将为他们的愚蠢和傲慢付出代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