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win望岳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力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学习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学难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开元中,年轻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友谊。天宝五载(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困顿京城十年。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时,才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安史乱起,在流离颠沛中被叛军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凤翔,受任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经关陇、秦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社工部。永泰元年(765),离蜀东下,滞留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五年(770),病逝于湘水舟中。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表、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感受。他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甫善于从一切优秀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他兼长各体,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许多反映民生苦难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作品有《杜少陵集》。杜甫简介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四岁时游吴、越归洛阳,应进士试不第。次年漫游齐、赵。当时他的父亲任兖州司马。杜甫于开元二十八年(740)至兖州探亲,此诗当做于这一年。杜甫这次游泰山是登上山的。晚年他在夔州写的《又上后园山脚》诗中说:“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泰山东南山顶名叫日观峰,是观日出之处。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杜甫是登上泰山日观峰的,不过《望岳》一诗重点是写望山而不是写登山而已。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诗词翻译诗词解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泰山的别称,又古人以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泰山为岱宗。夫:(fú),发语词,语气助词。齐鲁,周时诸侯国名,今山东境内。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天地,自然界。钟:钟情。阴阳:山的北面和南面。用一“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荡,使动用法,使……激荡。曾,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应当。览,这里当“俯视”讲。朗读背诵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课后作业逐联赏析《望岳》全诗,并利用网络资源,看看别人是如何评说的。诗句赏析1、文题是《望岳》,在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诗人望到的景色?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2、最后一联和前三联有什么区别?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前三联是实写。3、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及情感,分析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首联:泰山的雄伟壮阔——远望。颔联:泰山的高大秀美——近望。颈联:诗人的胸怀浩荡、眼界开阔。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细望。尾联:想像之景,也是作者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想要实现人生远大抱负,登临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自学交流学习本诗得到的启示。交流启示胸怀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勇于攀登。诵读并积累杜甫的诗《春望》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扩展延伸下列对《望岳》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全诗没有一个 “望” 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B. 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C. 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 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 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奇险。D. 颈联写细望之景,“荡胸生层云” 从侧面表现山高,“决眦入归鸟” 写诗人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感到眼眶似要裂开,突出了诗人对归鸟的喜爱之情。D解析:“决眦入归鸟” 突出的是泰山之高峻幽深,诗人因山高鸟小,远望所致,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而不是对归鸟的喜爱之情。当堂练习1、积累杜甫诗歌名句。2、背诵并默写诗歌。课后作业感谢收看Thanks!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