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A.KCl溶液 B.稀牛奶 C.酒精溶液 D.Na2SO4溶液2.下列对溶液、胶体和浊液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三种分散系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顺序:浊液>胶体>溶液B.胶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稳定存在C.溶液和胶体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而浊液不透明D.胶体能透过滤纸3.下列有关概念说法正确的是A.酸性氧化物均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B.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均为酸性氧化物C.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D.CuSO4 5H2O属于纯净物4.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 B.木炭燃烧 C.酒精挥发 D.蒸馏海水5.石墨烯是指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二维薄片(如图所示),其性质类似于石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石墨烯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B.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C.石墨烯和金刚石的碳原子排列方式相同 D.石墨烯属于碳单质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激光笔照射氢氧化铁胶体,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B.工业上可用石灰石消除燃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C.陶瓷、玻璃、水泥都有共同的原料石灰石D.卢瑟福提出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7.下列各组物质中,第一种是酸,第二种是混合物,第三种是碱的是A.硫酸、、苛性钠 B.硫酸、空气、纯碱C.氧化铁、胆矾、熟石灰 D.硝酸、食盐水、烧碱8.除去鸡蛋白胶体中混有的少量Cl-的方法是( )A.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 B.过滤C.电泳 D.渗析二、填空题9.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小云同学向两个充满CO2气体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迅速盖紧瓶盖后充分振荡,结果发现两个塑料瓶都变瘪。据此实验现象,小云判定NaOH和Ca(OH)2均能与CO2发生反应。 (1)小明同学认为上述判定方法还存在不严密之处,他的理由是 。(2)小华同学根据B瓶中出现的浑浊现象,判定Ca(OH)2与CO2发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小华提出了可以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去判断。那么,若要判定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在排除了(1)中的干扰因素后,接下来的方法是取A瓶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若观察到 ,证明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10.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甲同学向1 mol/L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1)其中能得到Fe(OH)3胶体的同学是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 。(3)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下列实验:①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粒带 电荷(填“正”或“负”)。②向其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产生的现象是 。(4)Fe(OH)3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11.分类方法是研究物质和化学反应的重要方法。(1)对HCl(盐酸)、H2SO4(硫酸)、HNO3(硝酸)、H3PO4(磷酸)、H2S(氢硫酸)进一步分类时有多种分类角度,请你自定标准进行分类。分类标准是 ,与HCl同属一类的是 。(2)根据物质的树状分类,PH3的物质类别是 。A.磷酸盐 B.磷化物 C.氢化物(3)氧化钙、氢氧化钙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共同点是 ,由此可得出氧化钙属于碱性氧化物。根据上述信息的启示,N2O5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12.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河北省一些明胶企业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出售给浙江绍兴某些制药企业,最终变成药用胶囊。由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往往含有超标的重金属铬,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明胶是水溶性蛋白质混合物,溶于水形成胶体。(1)已知Fe(CrO2)2中铬元素是+3价,则其中铁元素是 价。CrO是一种酸根离子,则Fe(CrO2)2属于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2)明胶的水溶液和K2SO4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填序号)。a.都不稳定,密封放置会产生沉淀b.分散质粒子可通过滤纸c.二者均有丁达尔效应(3)已知胶体的分散质不能透过半透膜,但水分子等小分子或离子能透过半透膜。提纯明胶的装置是下列中的 (填序号)。A.B.C.(4)实验室常用向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制备Fe(OH)3胶体,证明有胶体生成的最常用的实验操作是 。如向其中滴入过量稀硫酸,出现的现象是 。(5)现有10mL明胶的水溶液与5mLK2SO4溶液混合装入半透膜内,将此半透膜袋浸入盛蒸馏水的烧杯中,设计实验证明SO能够透过半透膜: 。三、解答题13.如图所示,A、B、C、D、E各代表水、锌、二氧化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钡溶液中的一种。常温下,相连环中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中的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且A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大于D。请填空:(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D 。(2)写出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相连环中的物质间发生的反应中,置换反应共有 个。14.Fe(OH)3胶体的制备烧杯中加入40mL蒸馏水,加热煮沸,然后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所得液体就是Fe(OH)3胶体。[注意]制备Fe(OH)3胶体的“三不能”(1)不能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制备Fe(OH)3胶体,因为自来水中有 ,会使胶体发生聚沉。(2)不能用 搅拌。(3)不能过度加热,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若继续加热,Fe(OH)3胶体聚沉生成 。15.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1)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 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将制得的胶体放入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如图所示,放置一段时间后,取少量半透膜外的液体于试管中,置于暗处,用一束强光从侧面照射,观察 (填“有”或“无”)丁达尔现象。(3)将半透膜内的液体倒入U形管中,如图所示,在液体上方加入少量电解液以保护胶体,接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看到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这种现象叫 ,说明Fe(OH)3胶体粒子带 电(填“正”或“负”)。(4)若向Fe(OH)3胶体中滴入硫酸直到过量,描述此过程的实验现象 。《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C D B C C D D1.B【分析】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详解】A.KCl溶液属于溶液,不具有丁达尔效应,A错误;B.稀牛奶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B正确;C.酒精溶液属于溶液,不具有丁达尔效应,C错误;D.Na2SO4溶液属于溶液,不具有丁达尔效应,D错误;故答案为B。2.C【详解】A.浊液的粒子直径大于100nm,胶体的粒子直径为1~100nm之间,溶液的粒子直径小于1nm,三种分散系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顺序:浊液>胶体>溶液,A正确;B.胶体是一种介稳定的分散系,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稳定存在,B正确;C.溶液和胶体是可以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C不正确;D.胶体的粒子直径为1~100nm之间,能透过滤纸,D正确;故选C。3.D【详解】A.大多数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少部分不溶于水例如SiO2,A错误;B.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例如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等,B错误;C.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例如O2和O3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C错误;D.CuSO4 5H2O属于纯净物,D正确;故选D。4.B【详解】A.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选;B.木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选;C.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选;D.蒸馏海水只是将水变为水蒸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选;答案选B。5.C【详解】A.石墨烯的性质与石墨类似,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故石墨烯也具有导电性,A正确;B.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氧气反应,B正确;C.石墨烯中的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结构,金刚石中的碳原子排列成网状结构,两种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错误;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碳单质,D正确;故选:C。6.C【详解】A.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用激光笔照射氢氧化铁胶体,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B.石灰石高温分解为氧化钙,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工业上可用石灰石消除燃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故B正确;C.制备陶瓷的原料是黏土,制备玻璃的原料是石灰石、纯碱、石英,故C错误;D.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故D正确;选C。7.D【详解】A.FeSO4·7H2O是纯净物;A错误;B.碳酸钠的俗名是纯碱,属于盐类,不是碱;B错误;C.氧化铁是氧化物,不是酸;胆矾是纯净物;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名,是碱;C错误;D.硝酸是酸;食盐水是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名,是碱;D正确;答案选D。8.D【详解】溶液中的小分子和离子可通过半透膜,而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则除去鸡蛋白胶体中混有的少量Cl-,应选用渗析,故答案为D。9.(1)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2)Ca(OH)2+CO2=CaCO3↓+H2O(3) 足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详解】(1)CO2能与碱反应,体积减小,但CO2的溶解也会造成体积减小现象,产生干扰;(2)CO2能与Ca(OH)2反应,体现CO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3)CO2与NaOH发生反应2NaOH+CO2=Na2CO3+H2O,证明反应发生可以检验产物Na2CO3,如加入足量盐酸,若产生气泡,证明有反应发生。10. 丙 使一束光射向烧杯中的液体,若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证明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 正 产生红褐色沉淀 Fe(OH)3胶粒带正电荷,导致胶粒之间互相排斥且胶粒在做布朗运动,所以能稳定存在【详解】(1)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在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即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因此能得到Fe(OH)3胶体的同学是丙。(2)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当用激光笔照射时,会有一道明亮的光路,所以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使一束光射向烧杯中的液体,若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证明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3)①Fe(OH)3胶粒带正电,通电时带正电荷的粒子向阴极移动,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②向其中加入Na2SO4,电离出的硫酸根离子使Fe(OH)3胶体发生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4)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荷,胶粒之间相互排斥且胶粒在做布朗运动,因此不易产生较大微粒而聚沉。11.(1) 根据是否含有氧元素 H2S(2)B、C(3) 都能生成盐和水(产物一样) N2O5+2OH-=2 +H2O【详解】(1)根据是否含有氧元素进行分类,HCl(盐酸)、H2S(氢硫酸)属于无氧酸,H2SO4(硫酸)、HNO3(硝酸)、H3PO4(磷酸)属于含氧酸。故答案为:根据是否含有氧元素;H2S;(2)根据物质的树状分类,PH3属于磷化物、氢化物。故答案为:B、C;(3)氧化钙、氢氧化钙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共同点是都能生成盐和水,由此可得出氧化钙属于碱性氧化物。N2O5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N2O5+2OH-=2+H2O。故答案为:都能生成盐和水(产物一样);N2O5+2OH-=2 +H2O。12.(1) +2 盐(2)b(3)C(4) 让一束可见光通过制得的分散系,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制得的是胶体 硫酸少量时,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硫酸过量时,沉淀溶解,溶液变成棕黄色(5)取烧杯中的少量液体,向其中滴加BaCl2[或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详解】(1)Fe(CrO2)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总的负价是-8价,铬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2个铬原子化合价是+6价,所以铁元素化合价是+2价;Fe(CrO2)2是由亚铁离子和CrO组成的盐;(2)溶液很稳定,a项错误;胶体和溶液中的分散质粒子都能透过滤纸,b项正确;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c项错误;故答案为b;(3)胶体的分散质不能透过半透膜,但水分子等小分子或离子能透过半透膜,所以当胶体中混有溶液时,用渗析的方法来提纯,所以选C;(4)利用丁达尔现象,具体操作为让一束可见光通过制得的分散系,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制得的是胶体。氢氧化胶体遇到硫酸这种电解质的溶液时,先发生聚集沉淀,后逐渐溶解,即先生成红褐色沉淀,后逐渐溶解,变为黄色溶液。(5)硫酸根离子可以和钡离子之间反应产生白色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具体方法为:取烧杯中的少量液体,向其中滴加BaCl2[或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13. 1【分析】锌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钡反应,氢氧化钡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A和E是锌和水中的一种,B和D为硫酸铜或二氧化碳中的一种,B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D,故B是硫酸铜,D是二氧化碳,A是锌,C是氢氧化钡,E是水。【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A是Zn,D是CO2,故答案为:Zn,CO2;(2) B是硫酸铜,C是氢氧化钡,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SO4+Ba(OH)2=Cu(OH)2↓+BaSO4↓,故答案为:CuSO4+Ba(OH)2=Cu(OH)2↓+BaSO4↓;(3)能发生置换反应的只有Zn和CuSO4,所以置换反应只有一种,故答案为:1。14.(1)电解质(2)玻璃棒(3)Fe(OH)3沉淀【分析】本实验为由FeCl3饱和溶液经过加热等操作制备Fe(OH)3胶体的过程,据此分析回答问题。【详解】(1)因自来水中有电解质离子,会使胶体发生聚沉;(2)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使胶体发生聚沉;(3)过度加热会使胶体聚沉,Fe(OH)3胶体聚沉生成Fe(OH)3沉淀。15.(1) 红褐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2)无(3) 电泳 正(4)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得到黄色溶液【详解】(1)制备Fe(OH)3胶体的操作为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故答案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2)由图可知,该装置为渗析装置,实验结束后,半透膜的袋内为氢氧化铁胶体,袋外为盐酸溶液,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取少量半透膜外的液体于试管中,置于暗处,用一束强光从侧面照射,不能观察到丁达尔现象,故答案为:无;(3)将半透膜内的液体倒入U形管中,如图所示,在液体上方加入少量电解液以保护胶体,接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看到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这种现象叫电泳,说明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故答案为:电泳;正;(4)若向Fe(OH)3胶体中滴入硫酸直到过量,开始时在硫酸的作用下,Fe(OH)3胶体发生聚沉转化为Fe(OH)3红褐色沉淀,后红褐色沉淀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能观察到沉淀溶解,得到黄色溶液,故答案为: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得到黄色溶液。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