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1张PPT)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7课时【考情分析】课程标准 (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中外历史纲要上)(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选择性必修3)考 情 统 计 24年 江苏卷: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世家形成推动儒学复兴;安徽卷:唐朝文化兼收并蓄23年 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南方局面稳定影响诗歌风尚;北京卷:儒学的南学北学之分及其走向统一(非选择题);全国新课标卷:史料辨析;辽宁卷:推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发展的因素/《新唐书》与《旧唐书》的史料价值比较(非选择题);福建卷:《建康实录》的史料辨析(非选择题)22年 全国乙卷:盛唐气象与书法;江苏卷: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核心热考 (1)儒家思想的兴衰;(2)文化成就与时代特征关系【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1)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佛教、道教发展,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到唐朝达到新的高峰。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重要概念】魏晋玄学:是 和 思想融合的产物,又称新道学。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 、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 ”,生活作风上要任其“ ”,社会风气上崇尚“ ”。儒家道家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无为自然清谈课标问题一 认识思想领域的新成就学习探究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1.发展历程项目 儒学 道教 佛教 特征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思想活跃,呈多元特征,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南北朝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遵道”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隋朝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唐朝 “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本土化2.反佛斗争原因 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表现 ①民间:南朝范缜抨击佛教;②政府: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影响 佛教文化受损,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原因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 受到挑战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概况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 的统治地位正统地位3.复兴儒学主流思想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摘编自2023年高考北京历史真题[问题]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提示] (1)国家分裂,南北朝政权对峙,南北文化交流受阻;南方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问题]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提示] (2)过程:南北朝时南学与北学各偏重不同经书的注本,有名儒兼采异同,南北儒学互相交流、考校;隋朝完成统一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得到广泛传播;唐朝时期,孔颖达兼采南北,撰写《五经正义》并成为官方定本,南北儒学统一。意义: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了其主流地位;为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中期兴起的儒学复兴运动奠基;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2024·江苏卷,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A] 源于北方士族南迁[B] 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C] 有利于儒学的复兴[D] 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真题演练】C【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政局动荡,但经学世家仍尊奉儒家思想,使得儒家经学得以保存并继续发展;在这一时期,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综上,经学世家的形成有利于儒学的复兴,并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北方士族南迁并不是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经学世家的形成并不会直接影响到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排除B项。“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出现在隋朝,与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排除D项。课标问题二 认识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文学 艺术 (1)文学: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朝是诗歌黄金时代(2)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体均已完备;隋唐书法融汇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代表:颜真卿)(3)绘画:东晋开始出现知名专职画家(顾恺之);隋唐宗教画、人物画、山水花鸟画(唐吴道子“画圣”)(4)雕塑:魏晋至隋唐,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等(5)舞蹈:隋唐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影响,壮阔欢腾(胡旋舞)科技 (1)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朝贾思勰的《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2)隋唐①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②印刷:唐朝已有 的佛经、日历和书籍③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④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⑤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齐民要术雕版印刷中外文化交流 (1)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2)隋唐: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等;唐都城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影响新罗、日本两国文化;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教育 西晋开始设立的 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唐以后,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国子监[知识点拨] 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色彩艳丽明快;情调生动自然;气势恢宏博大;风度雍容华贵;精神风貌昂扬坚定、开放进取。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唐代新兴节日唐代出现了多个新兴节日。开元十七年(729年),百官表请以唐玄宗生日为千秋节(皇帝诞节),得到唐玄宗首肯,唐玄宗还下令允许“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天宝五年(746年),陈希烈上奏,“大圣祖玄元皇帝(老子,唐奉其为始祖)以二月十五日降生……请同四月八日佛生日,准令休假一日”。这一建议得到皇帝首肯。贞元五年(789年),唐德宗颁布《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敕》:“朕以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内外官司休假一日。”在中和节这一天,百官要献农书,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来赠送亲友。此外,迄今仍堪称“大节”的清明节和中秋节也在此时诞生。据史料统计,唐代节假日的总天数超过了40天。——摘编自张勃、李学娟《唐代节日特征述论》[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新兴节日出现的原因。[提示] (1)专制集权制度的强化(或统治集团的推动);政府的重农政策;儒家伦理和宗法观念的影响;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问题] (2)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补充一条唐代新兴节日出现的原因并加以说明。[提示] (2)补充原因一:国家的繁荣强盛。说明: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农业发达,手工业兴盛,商业繁荣,城市发展迅速,这为新兴节日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补充原因二:民族关系的发展。说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包括节日在内的少数民族社会习俗得以传播到中原地区,丰富了唐朝的节日体系。1.(2024·安徽卷,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年),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 唐朝文化兼收并蓄[B] 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 市民生活悠闲雅致[D] 文学体裁多种多样【真题演练】A【解析】 材料反映了大量物种传入唐朝,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体现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唐朝风俗外传,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市民生活情况,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看出段成式父子的作品是何种体裁,排除D项。2.(2023·辽宁卷,3)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的魏晋南北朝画家人数远远多于两汉及以前的画家人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纸张的普遍使用降低了作画成本,故①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对家族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玄学与绘画合流等原因都促进了士族画家群体的异军突起,故②正确;故选A项。北人的大量南迁,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但不能直接推动画家的大幅度增多,故③错误;玄学思想浸染了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绘画创作及理论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而非儒家思想,故④错误。排除B、C、D三项。[深化拓展]一、魏晋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1.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学艺术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2.选官制度与官僚政治的发展,为文学艺术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3.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学艺术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4.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学艺术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印度、中亚文化传入,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二、隋唐时期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特点与意义原因 ①政治(政策):政权强大、政治稳定、国家统一、政策开放;统治者鼓励和支持②经济、文化:领先世界③交通: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对外交通发达④媒介:使臣、商人、留学生及僧侣在推动中外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特点 ①范围广泛②领域全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有涉及③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派遣留学生、经济文化交流、宗教来往等④双向学习,兼收并蓄意义 ①对中国:促进隋唐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如各国土特产、技术等输入中国;外来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②对双方:加强中国同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③对世界: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如新罗、日本等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湖南长沙一模)下图为郑州博物馆所藏隋大业二年(606年)《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碑文。据此可知,当时( )[A] 上层官员权贵精通佛学[B] 皇室利用宗教加强统治[C] 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D]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C【解析】 碑文中提到,李渊任郑州刺史时为其子李世民到寺庙中求佛庇佑,在李世民的病得以缓解之后,李渊为表示感谢,在寺庙中敬造了石碑像,希望这些功德能够为他和他的家人带来福祉。材料反映了当时佛教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故选C项。材料内容只是《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的碑文,是不是李渊本人所写不得而知,不能据此认为“上层官员权贵精通佛学”,排除A项。据材料“隋大业二年”可知,此时李渊还未建唐称帝,排除B项。仅就材料一例,不能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2.(2024·山东菏泽一模)唐朝前期颁行《五经正义》,儒家经义统一。唐朝中叶,出现各种儒学“专门之学”,摆脱章句训诂传统,走向义理解经之路。这一变化说明儒学( )[A] 出现重视思辨的倾向[B] 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C] 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D] 关注个体内在精神的修养A【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儒家经义统一,而唐朝中叶的儒学“摆脱章句训诂传统,走向义理解经之路”,这意味着儒学不再过分注重对经典的逐字解释,而是更注重对其意义和道理的理解,这种变化表明儒学开始重视思辨,即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经典中的道理和原则,故选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排除B项;各种儒学“专门之学”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走的义理解经之路,不能体现多元化,排除C项;儒学一直强调个体内在精神修养,不能反映材料中的变化,排除D项。3.(2024·广东汕头期末)唐朝的法令规定:“诸道士、女冠、僧、尼,州县三年一造籍,具言出家年月、夏腊、学业,随处印署,一本送祠部,一本送鸿胪,一本留于州县。其身死及数有增减者,每年录名及增减因由,状申祠部,具入帐。”此举旨在( )[A] 限制寺院僧侣数量 [B] 防止国家赋役流失[C] 维护儒家正统地位 [D] 抑制地方豪强膨胀B【解析】 据题干可知,在唐朝时期,政府对道士、女冠、僧、尼的管理比较细致全面,如“造籍”“印署”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士、女冠、僧、尼享有免税政策,材料措施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寺院道观人口的控制,以防止国家赋役流失,故选B项;材料涉及道观与寺院,且管理严格不代表限制数量,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述及儒学地位与地方豪强,排除C、D两项。4.(2024·辽宁沈阳一模)下表是唐诗摘录。这些诗句都( )B[A] 属于浪漫主义风格 [B] 关注劳动人民[C] 反映社会和谐局面 [D] 体现经济繁荣诗句 出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二首·其一》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白居易《观刈麦》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王建《雨过山村》【解析】 由“春”“秋”“刈麦”“浴蚕”等可知,这些诗句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故选B项;这些诗句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排除A项;这些诗句表现了百姓辛勤劳动,未体现社会和谐与经济繁荣,排除C、D两项。5.(2024·湖北武汉调研)颜真卿楷书因迥异于晋唐楷书传统而遭到非议,李煜即有“有楷法而无佳处”“得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鲁”的批评;而欧阳修主持编撰的《新唐书》写道:“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对颜真卿楷书不同的评价体现了( )[A] 社会环境的变迁 [B] 传统史观的影响[C] 书法艺术的提高 [D] 多重史料的应用A【解析】 南唐后主李煜批评颜真卿书法中规中矩,失去晋韵美感,而北宋欧阳修基于颜真卿个人修养与书法造诣推崇其楷书,这体现了社会环境的变迁影响历史评价,故选A项;材料体现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评价,B、C、D三项错误,排除。6.(2024·江西九江联考)燕乐是娱乐音乐,“燕乐”中的“燕”,有时候也可写成“宴乐”的“宴”。下表是隋唐时期的“燕乐”来源,此现象反映了( )A[A] 音乐受异域文化影响 [B] 隋唐的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C] 唐朝的疆域十分辽阔 [D] 少数民族加强中原文化学习时期 “燕乐”来源隋文帝时期 国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隋炀帝时期 清乐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唐太宗时期 清乐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解析】 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的“燕乐”来源于西域和周边邻国,反映了异域文化对隋唐音乐的影响,故选A项;其余三项均不正确,排除。7.263年,魏灭蜀。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据此可知( )[A] 印刷技术落后制约了科技进步[B] 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C] 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D] 国家统一促进科技的创新C【解析】 据材料“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可知,司空裴秀绘制更详细的地图是为了满足国家对外征战的需要;“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说明国家的需要促进了地图绘制技术的发展,体现出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故选C项。材料与印刷技术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科学技术服务于国家对外战争的需要,而不是社会生产,排除B项。当时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项。8.(2024·福建三明三模)据下表可推知,唐代两位史学家在治史上的共同点是( )C[A] 秉笔直书 [B] 史书官修 [C] 经世观念 [D] 以经释史史学家 主要观点刘知几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杜佑 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解析】 刘知几强调史学对国家百姓的重要性;杜佑强调史学对国家施政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他们都强调史学的社会功能,即经世观念,故选C项;秉笔直书是指史官书写历史只根据史实的真相来写,体现在杜佑的观点中,非两者共性,排除A项;从材料观点看不出修史的主体,排除B项;“以经释史”指的是用儒家经典来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排除D项。9.(2024·福建福州考试)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抄书的高潮,还涌现了一批靠抄写养家甚至为官的抄书人,如阚泽、陶弘景、王僧孺、刘芳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官府对文化的控制[B] 书法艺术的繁荣[C] 造纸术的不断推广[D] 儒学教育的发展C【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的普及为书籍的复制和传抄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C项;抄书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官府对文化的控制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抄书,而非书法艺术,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且材料与儒学教育无关,排除D项。10.唐高宗时组织人员编修《唐本草》,“普颁天下,营求药物”,并令绘出实物图谱。据考证,药典里药图来源至少有13道133州。由此可知,《唐本草》的编修( )[A] 强调中医的辨证施治[B] 传承了前人的编写经验[C] 重视药物的实地取证[D] 确立了医典的修撰原则C【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本草》在编修过程中为了将药物绘制得更加真实,统治者要求重视对药物产地的实地取证,故选C项;材料强调药图来源的广泛性与真实性,未体现A、B、D三项,均排除。11.(2024·广东佛山二模)玄奘流传后世的《大唐西域记》不仅为官方编撰西域图经提供参考,还作为礼物赠送西州刺史和供出使西域的官员使用。由此得知,《大唐西域记》( )[A] 体现佛教的本土化[B] 获得文人士族的关注[C] 具有政治实用功能[D] 扩大唐朝对外影响力C【解析】 据材料可知,《大唐西域记》为官方所用,具有政治实用功能,故选C项;佛教本土化指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吸收,材料体现不出,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大唐西域记》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而非文人士族的关注,排除B项;《大唐西域记》有利于官方了解西域,而非扩大唐朝对外影响力,排除D项。12.(2024·广东茂名一模)新罗使用唐朝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唐朝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 )[A] 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 唐朝的繁荣昌盛[C] 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D] 中朝关系较和睦C【解析】 材料体现两方面内容,一是新罗文化深受唐文化影响,这说明唐文化具有辐射力;二是唐朝允许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并做官,这说明唐文化具有包容性,故选C项;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没有与之前的朝代对比,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1题,共14分)13.(14分)“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图1 北魏《尸毗王本生故事》图2 西魏《弹箜篌飞天》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图3 隋代《献花伎乐飞天》图4 唐代《观无量寿经变反弹琵琶乐舞》——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并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14分)【答案】 解释: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3分)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呈现。(4分)史料价值: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态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4分)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3分)第7课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湖南长沙一模)下图为郑州博物馆所藏隋大业二年(606年)《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碑文。据此可知,当时( )[A] 上层官员权贵精通佛学[B] 皇室利用宗教加强统治[C] 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D]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2.(2024·山东菏泽一模)唐朝前期颁行《五经正义》,儒家经义统一。唐朝中叶,出现各种儒学“专门之学”,摆脱章句训诂传统,走向义理解经之路。这一变化说明儒学( )[A] 出现重视思辨的倾向[B] 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C] 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D] 关注个体内在精神的修养3.(2024·广东汕头期末)唐朝的法令规定:“诸道士、女冠、僧、尼,州县三年一造籍,具言出家年月、夏腊、学业,随处印署,一本送祠部,一本送鸿胪,一本留于州县。其身死及数有增减者,每年录名及增减因由,状申祠部,具入帐。”此举旨在( )[A] 限制寺院僧侣数量 [B] 防止国家赋役流失[C] 维护儒家正统地位 [D] 抑制地方豪强膨胀4.(2024·辽宁沈阳一模)下表是唐诗摘录。这些诗句都( )诗句 出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二首·其一》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白居易《观刈麦》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王建《雨过山村》[A] 属于浪漫主义风格 [B] 关注劳动人民[C] 反映社会和谐局面 [D] 体现经济繁荣5.(2024·湖北武汉调研)颜真卿楷书因迥异于晋唐楷书传统而遭到非议,李煜即有“有楷法而无佳处”“得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鲁”的批评;而欧阳修主持编撰的《新唐书》写道:“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对颜真卿楷书不同的评价体现了( )[A] 社会环境的变迁 [B] 传统史观的影响[C] 书法艺术的提高 [D] 多重史料的应用6.(2024·江西九江联考)燕乐是娱乐音乐,“燕乐”中的“燕”,有时候也可写成“宴乐”的“宴”。下表是隋唐时期的“燕乐”来源,此现象反映了( )时期 “燕乐”来源隋文帝 时期 国伎 清 商伎 高丽 伎 天竺 伎 安国 伎 龟兹 伎 文康 伎隋炀帝 时期 清乐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唐太宗 时期 清乐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A] 音乐受异域文化影响[B] 隋唐的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C] 唐朝的疆域十分辽阔[D] 少数民族加强中原文化学习7.263年,魏灭蜀。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据此可知( )[A] 印刷技术落后制约了科技进步[B] 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C] 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D] 国家统一促进科技的创新8.(2024·福建三明三模)据下表可推知,唐代两位史学家在治史上的共同点是( )史学家 主要观点刘知几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史通》杜佑 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 ——《通典》[A] 秉笔直书 [B] 史书官修 [C] 经世观念 [D] 以经释史9.(2024·福建福州考试)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抄书的高潮,还涌现了一批靠抄写养家甚至为官的抄书人,如阚泽、陶弘景、王僧孺、刘芳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官府对文化的控制[B] 书法艺术的繁荣[C] 造纸术的不断推广[D] 儒学教育的发展10.唐高宗时组织人员编修《唐本草》,“普颁天下,营求药物”,并令绘出实物图谱。据考证,药典里药图来源至少有13道133州。由此可知,《唐本草》的编修( )[A] 强调中医的辨证施治[B] 传承了前人的编写经验[C] 重视药物的实地取证[D] 确立了医典的修撰原则11.(2024·广东佛山二模)玄奘流传后世的《大唐西域记》不仅为官方编撰西域图经提供参考,还作为礼物赠送西州刺史和供出使西域的官员使用。由此得知,《大唐西域记》( )[A] 体现佛教的本土化[B] 获得文人士族的关注[C] 具有政治实用功能[D] 扩大唐朝对外影响力12.(2024·广东茂名一模)新罗使用唐朝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唐朝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 )[A] 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 唐朝的繁荣昌盛[C] 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D] 中朝关系较和睦二、非选择题(1题,共14分)13.(14分)“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图1 北魏《尸毗王本生故事》图2 西魏《弹箜篌飞天》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图3 隋代《献花伎乐飞天》图4 唐代《观无量寿经变反弹琵琶乐舞》——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并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14分)第7课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C 碑文中提到,李渊任郑州刺史时为其子李世民到寺庙中求佛庇佑,在李世民的病得以缓解之后,李渊为表示感谢,在寺庙中敬造了石碑像,希望这些功德能够为他和他的家人带来福祉。材料反映了当时佛教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故选C项。材料内容只是《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的碑文,是不是李渊本人所写不得而知,不能据此认为“上层官员权贵精通佛学”,排除A项。据材料“隋大业二年”可知,此时李渊还未建唐称帝,排除B项。仅就材料一例,不能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2.A 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儒家经义统一,而唐朝中叶的儒学“摆脱章句训诂传统,走向义理解经之路”,这意味着儒学不再过分注重对经典的逐字解释,而是更注重对其意义和道理的理解,这种变化表明儒学开始重视思辨,即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经典中的道理和原则,故选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排除B项;各种儒学“专门之学”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走的义理解经之路,不能体现多元化,排除C项;儒学一直强调个体内在精神修养,不能反映材料中的变化,排除D项。3.B 据题干可知,在唐朝时期,政府对道士、女冠、僧、尼的管理比较细致全面,如“造籍”“印署”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士、女冠、僧、尼享有免税政策,材料措施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寺院道观人口的控制,以防止国家赋役流失,故选B项;材料涉及道观与寺院,且管理严格不代表限制数量,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述及儒学地位与地方豪强,排除C、D两项。4.B 由“春”“秋”“刈麦”“浴蚕”等可知,这些诗句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故选B项;这些诗句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排除A项;这些诗句表现了百姓辛勤劳动,未体现社会和谐与经济繁荣,排除C、D两项。5.A 南唐后主李煜批评颜真卿书法中规中矩,失去晋韵美感,而北宋欧阳修基于颜真卿个人修养与书法造诣推崇其楷书,这体现了社会环境的变迁影响历史评价,故选A项;材料体现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评价,B、C、D三项错误,排除。6.A 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的“燕乐”来源于西域和周边邻国,反映了异域文化对隋唐音乐的影响,故选A项;其余三项均不正确,排除。7.C 据材料“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可知,司空裴秀绘制更详细的地图是为了满足国家对外征战的需要;“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说明国家的需要促进了地图绘制技术的发展,体现出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故选C项。材料与印刷技术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科学技术服务于国家对外战争的需要,而不是社会生产,排除B项。当时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项。8.C 刘知几强调史学对国家百姓的重要性;杜佑强调史学对国家施政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他们都强调史学的社会功能,即经世观念,故选C项;秉笔直书是指史官书写历史只根据史实的真相来写,体现在杜佑的观点中,非两者共性,排除A项;从材料观点看不出修史的主体,排除B项;“以经释史”指的是用儒家经典来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排除D项。9.C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的普及为书籍的复制和传抄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C项;抄书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官府对文化的控制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抄书,而非书法艺术,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且材料与儒学教育无关,排除D项。10.C 据材料可知,《唐本草》在编修过程中为了将药物绘制得更加真实,统治者要求重视对药物产地的实地取证,故选C项;材料强调药图来源的广泛性与真实性,未体现A、B、D三项,均排除。11.C 据材料可知,《大唐西域记》为官方所用,具有政治实用功能,故选C项;佛教本土化指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吸收,材料体现不出,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大唐西域记》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而非文人士族的关注,排除B项;《大唐西域记》有利于官方了解西域,而非扩大唐朝对外影响力,排除D项。12.C 材料体现两方面内容,一是新罗文化深受唐文化影响,这说明唐文化具有辐射力;二是唐朝允许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并做官,这说明唐文化具有包容性,故选C项;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没有与之前的朝代对比,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3.解释: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3分)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呈现。(4分)史料价值: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态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4分)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3分)第7课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考情分析】课程标准 (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中外历史纲要上)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选择性必修3)考 情 统 计 24年 江苏卷: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世家形成推动儒学复兴;安徽卷:唐朝文化兼收并蓄23年 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南方局面稳定影响诗歌风尚;北京卷:儒学的南学北学之分及其走向统一(非选择题);全国新课标卷:史料辨析;辽宁卷:推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发展的因素/《新唐书》与《旧唐书》的史料价值比较(非选择题);福建卷:《建康实录》的史料辨析(非选择题)22年 全国乙卷:盛唐气象与书法;江苏卷: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核心热考 (1)儒家思想的兴衰;(2)文化成就与时代特征关系【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1)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佛教、道教发展,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到唐朝达到新的高峰。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重要概念】魏晋玄学:是儒家和道家思想融合的产物,又称新道学。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课标问题一 认识思想领域的新成就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1.发展历程项目 儒学 道教 佛教 特征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思想活跃,呈多元特征,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南北朝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遵道”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 隋朝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唐朝 “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2.反佛斗争原因 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表现 ①民间:南朝范缜抨击佛教;②政府: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影响 佛教文化受损,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3.复兴儒学原因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 受到挑战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概况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 的统治地位 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摘编自2023年高考北京历史真题[问题]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真题演练】 (2024·江苏卷,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A] 源于北方士族南迁[B] 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C] 有利于儒学的复兴[D] 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课标问题二 认识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文学 艺术 (1)文学: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朝是诗歌黄金时代 (2)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体均已完备;隋唐书法融汇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代表:颜真卿) (3)绘画:东晋开始出现知名专职画家(顾恺之);隋唐宗教画、人物画、山水花鸟画(唐吴道子“画圣”) (4)雕塑:魏晋至隋唐,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等 (5)舞蹈:隋唐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影响,壮阔欢腾(胡旋舞)科技 (1)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朝贾思勰的《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 (2)隋唐 ①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 ②印刷:唐朝已有 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③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④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⑤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中外文 化交流 (1)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2)隋唐: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等;唐都城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影响新罗、日本两国文化;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教育 西晋开始设立的 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唐以后,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知识点拨] 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色彩艳丽明快;情调生动自然;气势恢宏博大;风度雍容华贵;精神风貌昂扬坚定、开放进取。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唐代新兴节日 唐代出现了多个新兴节日。开元十七年(729年),百官表请以唐玄宗生日为千秋节(皇帝诞节),得到唐玄宗首肯,唐玄宗还下令允许“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天宝五年(746年),陈希烈上奏,“大圣祖玄元皇帝(老子,唐奉其为始祖)以二月十五日降生……请同四月八日佛生日,准令休假一日”。这一建议得到皇帝首肯。贞元五年(789年),唐德宗颁布《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敕》:“朕以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内外官司休假一日。”在中和节这一天,百官要献农书,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来赠送亲友。此外,迄今仍堪称“大节”的清明节和中秋节也在此时诞生。据史料统计,唐代节假日的总天数超过了40天。——摘编自张勃、李学娟《唐代节日特征述论》[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新兴节日出现的原因。(2)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补充一条唐代新兴节日出现的原因并加以说明。【真题演练】1.(2024·安徽卷,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年),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 唐朝文化兼收并蓄[B] 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 市民生活悠闲雅致[D] 文学体裁多种多样2. (2023·辽宁卷,3)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深化拓展]一、魏晋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1.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学艺术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2.选官制度与官僚政治的发展,为文学艺术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3.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学艺术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4.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学艺术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印度、中亚文化传入,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二、隋唐时期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特点与意义原因 ①政治(政策):政权强大、政治稳定、国家统一、政策开放;统治者鼓励和支持 ②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③交通: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对外交通发达 ④媒介:使臣、商人、留学生及僧侣在推动中外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特点 ①范围广泛 ②领域全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有涉及 ③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派遣留学生、经济文化交流、宗教来往等 ④双向学习,兼收并蓄意义 ①对中国:促进隋唐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如各国土特产、技术等输入中国;外来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②对双方:加强中国同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③对世界: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如新罗、日本等第7课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标问题一任务一1.本土化3.正统地位 主流思想任务二(1)国家分裂,南北朝政权对峙,南北文化交流受阻;南方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过程:南北朝时南学与北学各偏重不同经书的注本,有名儒兼采异同,南北儒学互相交流、考校;隋朝完成统一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得到广泛传播;唐朝时期,孔颖达兼采南北,撰写《五经正义》并成为官方定本,南北儒学统一。意义: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了其主流地位;为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中期兴起的儒学复兴运动奠基;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真题演练] 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政局动荡,但经学世家仍尊奉儒家思想,使得儒家经学得以保存并继续发展;在这一时期,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综上,经学世家的形成有利于儒学的复兴,并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北方士族南迁并不是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经学世家的形成并不会直接影响到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排除B项。“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出现在隋朝,与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排除D项。课标问题二任务一齐民要术 雕版印刷 国子监任务二(1)专制集权制度的强化(或统治集团的推动);政府的重农政策;儒家伦理和宗法观念的影响;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2)补充原因一:国家的繁荣强盛。说明: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农业发达,手工业兴盛,商业繁荣,城市发展迅速,这为新兴节日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补充原因二:民族关系的发展。说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包括节日在内的少数民族社会习俗得以传播到中原地区,丰富了唐朝的节日体系。[真题演练]1.A 材料反映了大量物种传入唐朝,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体现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唐朝风俗外传,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市民生活情况,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看出段成式父子的作品是何种体裁,排除D项。2.A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的魏晋南北朝画家人数远远多于两汉及以前的画家人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纸张的普遍使用降低了作画成本,故①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对家族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玄学与绘画合流等原因都促进了士族画家群体的异军突起,故②正确;故选A项。北人的大量南迁,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但不能直接推动画家的大幅度增多,故③错误;玄学思想浸染了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绘画创作及理论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而非儒家思想,故④错误。排除B、C、D三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7课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 第7课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含解析).docx 第二单元 第7课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