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0张PPT)法律教化、货币赋税与基层社会治理第14课时【考情分析】课程标准(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2)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3)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考 情 统 计 24年 北京卷:唐代注重判例解读/清朝摊丁入亩;广东卷:唐代两税法的缺陷/秦乡里制度的变化(非选择题);安徽卷: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江苏卷:北宋政府常平仓设置的作用/明清地方政府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甘肃卷:北魏修律受儒家影响;福建卷:明朝户籍制度23年 天津卷: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比较;湖南卷: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非选择题);广东卷:保甲制;河北卷:元朝户籍制度及影响(非选择题);湖北卷:北宋客户比率变化;山东卷:程元通控告棚民案(非选择题)22年 天津卷: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非选择题);北京卷:北宋注重推行社会教化;海南卷: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的目的;湖南卷:汉武帝不增田租、以农为本;湖北卷:唐玄宗时铸币问题核心热考 (1)中华法系的特点,乡约的发展变化及作用;(2)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影响;(3)户籍制度的功能、特点与基层治理的特点【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1)法律和教化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2)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后来纸币、白银也成为法定货币。古代的赋税制度逐步发展完善,从以人丁为本逐步转为以财产为主;从实物转向货币,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渐减弱。(3)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救济由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重要概念】1.一条鞭法:又称一条编法,是明朝 中实施的赋役征收办法。内容是“ 。”具体说分为以下四点:(1) 。张居正改革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2)把过去按户按丁征收的力役改为 征收,称为户丁银。(3) ,统一编派。一部分 摊派,一部分按 摊派。(4)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改为 ,由。一条鞭法的实施减少了 ,出现了 的趋势, 。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折银按丁田赋官收官解政府用钱雇人应役赋税征收的环节,简化了手续摊丁入亩减弱了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摊丁入亩: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 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依然按照 ,由于地主的隐匿,人丁的逃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赋役制度混乱和赋役负担不均的问题。康熙五十一年( ),宣布“ ”,即以后 。,又实行“ ”制度,即把 全部摊入 之中。自此,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 废止了,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丁银并入田赋清初地亩和人丁收税1712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新增人丁,不再增加丁银雍正时地丁合一丁银田赋人头税3.“诸色户计”: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色,种类之意;计,统计之意。元代将境内居民按 划分为若干种户,如民、军、站、匠、盐、儒、僧、道等。。诸色户计把人口按不同职业强行划分,影响了和 的发展。明朝沿用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职业职业一经划定,便不许更易,世代相承,并承担特定的义务,赋役负担各不相同社会流动社会生产力课标问题一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学习探究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敬天保民时期 特点 表现先 秦 时 期 礼 法 对 立 背景 ①西周统治者建立礼制,提出“ ”思想②东周礼崩乐坏,诸侯国寻找治国新思想,儒家的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导火线 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制定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德治成文法主 张 儒 家 人性善, 德治 孔子:统治者要“ ”,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 家 人性恶, 法治 商鞅: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为政以德评价 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但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② 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促成秦朝统一及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法家思想秦 汉 律令 合一 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②汉朝制成《 》③律和 都具有法律效力九章律令儒家思想魏 晋 律令 儒家化 原因:汉武帝以后 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统治者推动原则:以亲属之间的 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尊卑亲疏唐律疏议唐 礼法 结合 法律:《 》是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特别重视“孝”教化:颁行《大唐开元礼》,推广家训,强化基层教化吕氏乡约宋 元 律约 分立 法律:宋朝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元朝在司法实践中也广泛援引唐律教化:①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②《 》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 朝 律约 合流 法律:①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②在司法实践中重视“ ”;③开创 体例教化:乡约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 朝 法律: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教化: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乡约经 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 合流大明律例政府法律律例合编任务二 合作探究[问题] 根据任务一表格中内容,提取两项有关古代中国法律与教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提示] 信息一:自西汉武帝以后,儒学对古代中国法律与教化影响巨大。说明:汉武帝为维护政治统一,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开启了律令儒家化历程;此后,经过历代推进,律令儒家化、礼法结合成为古代中国法律制定和实施的显著特征。宋代以后,伴随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清以后,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逐渐具有约束力。信息二:唐律成为后世中国封建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说明:唐高宗时期撰成的《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作为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多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和实施法律。(其他信息,如法律与教化中的礼法关系由对立变为融合;封建王朝对基层教化越来越重视;儒学对社会的影响由上而下日益广泛等亦可)(2024·北京卷,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A] 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B] 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C] 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D] 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真题演练】C【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代将“判”作为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龙筋凤髓判》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体现了唐代重视判例解读,旨在提高应试者和官员的司法素养,故选C项;“以法为教”主要是在秦朝,唐朝提倡礼治,排除A项;“重视家训”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排除D项。课标问题二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税收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铜铸币1.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时期 历程 趋势夏朝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仿制贝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货币演变(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4)由标示重量向标示年号演变(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6)由手工铸币向机器制币转变商朝 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多种样式的铜铸币,如布币、刀币、蚁鼻钱等秦朝 统一为汉朝 发行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唐朝 铸行“开元通宝”钱,币值与重量脱钩北宋 纸币——“ ”。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 纸币为单一流通货币。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明朝 明初,铜钱、纸币并行;自明中期起, 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圆形方孔钱交子白银2.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时期 田赋、人头税和徭役。汉朝还征收财产税隋朝 征收租调,征派力役唐朝 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可以用“庸”代役,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 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户等宋朝 (1)征收两税,附加税繁杂多变。除征收代役金外,还派发各种徭役(2)王安石变法中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元朝 (1)北方实行租庸调制,南方实行两税法(2)新增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的“科差”募人代役明朝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后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2)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流通量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清朝 (1)康熙帝:固定丁银,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2)雍正帝:摊丁入亩, 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折银人头税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制度的传承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两税法与一条鞭法的联系与区别,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制度在传承与创新中的不断发展。两税法 一条鞭法◎量出制入。中央合并原征各项税役,定出“两税元额”,向各地摊派。各州县根据所摊税额,向下摊派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徭役、杂税,但丁额不废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 ◎元额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 ◎无固定居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1/30征税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明史·食货二》[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传承与创新”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提示] 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制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从两税法到一条鞭法,传承体现在都以土地和人头作为重要依据征税;都简化税制。创新体现在两税法钱物两收;一条鞭法主要征收银两。一条鞭法对两税法进行传承的原因是两税法有其自身的优点,在解决中国传统税制弊端上有成功经验。如针对赋役繁杂,简化税制;针对土地兼并、农民流亡、税制不公,调整田亩与人头税的比重;创新的原因是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为征收白银提供条件。一条鞭法对两税法的传承保证了税收制度的延续性与稳定性,有利于国家治理。而创新则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推动社会进步。(2024·江西卷,5)明代前期,百姓需要亲身应役,“甚至父子当差,则一日不让;兄弟应役,则移时不甘”。18世纪以后,江南与东南沿海“贩夫牧竖,优游于光天化日之下,无征输之苦”;边远地区“赤贫无田、持手而食之夫,悉得免于追呼”。能够解释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白银货币的大量使用[B]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C] 户籍政策的不断调整[D] 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真题演练】A【解析】 材料现象为18世纪以后,江南与东南沿海地区以及边远地区的百姓人身更为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明朝后期后,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1712年,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即位后,将丁银摊到田赋中,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故选A项;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但对于赋役制度的改革起到间接推动作用,是次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所体现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白银大量流入导致的赋役制度的改革,而非户籍政策的调整,排除C项;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主要涉及商品流通、市场整合等方面,对于促进商品交换、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市场层面的变化是导致百姓应役状态改变的间接因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 到以土地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再到完全依据土地(以摊丁入亩为标志);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2.服役形式:由必须服徭役到纳绢(布)代役(以“庸”为标志)再到折银代役(以摊丁入亩为标志 );农民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3.地租形式:由实物地租(以租庸调为标志)向货币地租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赋役征银既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征税种类:由繁杂到简单(以两税法、一条鞭法为标志,不断简单化);由农税到商税。5.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课标问题三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1.户籍制度目的 (根本目的);加强社会控制演变 历程 战国 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 (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 “编户齐民”征发赋役分类登记东汉 社会动荡、户籍散乱; 与国家争夺人口东晋 户口分“黄籍”和“白籍”,又采取“土断”,使白籍人口承担隋朝 “ ”,重新核定户籍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宋朝 户籍分 (拥有土地、缴纳赋税)与 (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 按 编订户籍,统称“诸色户计”,世代相袭豪强地主赋役大索貌阅主户客户职业明朝 以职业定户籍(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 ”。以里甲制为基础,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 永停编审(因摊丁入亩,户籍不再具有财政意义,对人身控制放松)特点 ①分类管理;②功能多样:加强中央集权与基层管理,征发赋役等;③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④户籍制度下政府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日益减弱黄册2.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基 层 组 织 任务 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特点 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发展 演变 秦汉 县下设乡、里。乡设 、啬夫、游徼,各司其职;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 实行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里甲制三老社 会 治 理 特点 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发展 演变 秦汉 实行什伍制度,互相监督唐朝 实行 。后成为北宋王安石 的渊源明朝 王守仁推行 。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轮流收掌,如遇可疑之人上报清朝 里甲制到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 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区别与 联系 基层组织职能以行政区划、户籍管理、赋役征发为主,社会治理以维护社会治安为主,两者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清代合二为一邻保制度保甲制十家牌法保甲制乡里制3.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产生 原因 ①经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救助②政治:巩固统治和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③思想:受儒家仁政、佛教慈悲观念、宗族观念的影响发展 历程 救济 政策 ①汉朝:建立 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时期:重视官方储备,提倡民间积储③宋朝以后: 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④明清时期: 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优抚 政策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常平仓宗族内部慈善组织政府主要 特点 ①主体:以 为主, 处于辅助地位②重点: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③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④手段、方式多样作用 ①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民间组织粮食供应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清初基层社会结构示意图——摘自宁波《清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特点之一》[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提示] 特点: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具有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宗族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影响:强化中央集权;统计户籍,征发赋役,保障国家财政收入;教化民众,规范行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1.(2024·福建卷,5)明嘉靖(1522—1566年)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下图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缘于( )[A] 倭寇问题严重[B] 户籍制度缺乏弹性[C] 卫所管理混乱[D] 沿海经济发展不均【真题演练】B【解析】 题干呈现了两个关键信息,嘉靖后期官方调查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及学者据此调查结果统计的实际士兵人数比例情况,并利用图片显示沿海卫所由北往南,包括辽东、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各自军户情况所占比例的差别。明代继承元朝按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初,为巩固政权,须维持庞大的军队,军籍成为明代户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统治形势的变化,明代人口流动现象愈发凸显,户籍世代相袭不变的做法越来越难以维持。尤其是军籍内的民众,社会地位较低,他们普遍想方设法改变身份,但因户籍制度缺乏弹性,他们往往选择出逃,进而导致逃兵现象严重,造成了题干中实际人员占应有员额比例较低的情况,故选B项。嘉靖年间,倭患集中于东南海疆,无法解释图中辽东、山东之数据偏低的情况,排除A项。题干仅涉及沿海区域,而卫所管理涵盖内陆与沿海,排除C项。明代沿海经济发展与官方海外贸易管理政策密切相关,自北往南,东南沿海经济最为发达。辽东并非经济发达区域,但逃兵现象也很严重;福建民间贸易十分发达,但服役人员占比接近一半,故图示现象并非缘于沿海经济发展不均,排除D项。2.(2023·全国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 强调农商皆本 [B] 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 禁止人口流动 [D]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加强对基层的控制,推行里甲制度。由材料可知,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和职业,其目的在于通过民间互相监督,加强对民间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朱元璋“农商皆本”之意,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A项。该政策没有禁止人口流动,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朱元璋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无法推出其目的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江苏南通二模)郑国子产参照夏、商、周三代之法令铸刑书,让百姓遵从法,按照礼仪行事,从而彰显美德,抑制邪恶。子产铸刑书体现了( )[A] 轻视礼制的变革思想[B] 以刑促礼的治国路径[C] 由礼至德的治理方略[D] 礼主刑辅的基层教化B【解析】 据材料郑国子产公布刑书是为了让人们按照礼仪办事,彰显美德,抑制邪恶,体现了以刑促礼的治国路径,故选B项;材料“按照礼仪行事”表明郑国子产并未轻视礼制,排除A项;郑国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因此体现的是法的理念,并非由礼至德,排除C项;子产铸刑书是向整个郑国推行,并不是强调基层教化,且铸刑书强调法,并非“礼主刑辅”,排除D项。2.(2024·广东六校联考)下表是关于唐朝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 《开元判集》[伯2593号]《朝祥暮歌判》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人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 《册府元龟》[A] 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B] 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C] 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D] 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A【解析】 据表格信息“亵于礼”“尊殴卑,非斗也”等可知,唐代司法审判中,礼起到了重要作用,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故选A项;明德慎刑指实行德政、慎用刑罚,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法律执行中参考礼的原则,而非“专注儒学”,排除C项;材料并非选官制度,排除D项。3.(2024·天津南开二模)《弟子规》中写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它被清朝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康熙“圣谕十六条”强调:“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据此可知,清代( )[A] 乡约教化功能弱化[B] 程朱理学焕发新活力[C] 治国思想儒法结合[D] 重视道德伦理和教化D【解析】 据材料可知,《弟子规》和“圣谕十六条”都深受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重视道德伦理和教化,故选D项;题干材料强调乡约教化,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在明清时期走向僵化,排除B项;《弟子规》和“圣谕十六条”体现的是清代运用儒家思想进行伦理教化,未提及法治问题,排除C项。4.(2024·河北邯郸模拟)五铢钱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其重量标准自汉武帝确定后七百多年间基本没有变化,唐朝新铸造的开元通宝钱也是以五铢为重量基础。这主要是因为五铢钱( )[A] 实现了技术上重大突破[B]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C] 防止了盗铸者磨边盗铜[D] 推动了政治上的大一统B【解析】 货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形态、标准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五铢钱的重量标准长期没有变化有助于经济稳定发展,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五铢钱仍然是铜铸币,没有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排除A项;“防止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五铢钱本身是实现大一统之后的产物,并非推动政治上的大一统,D项因果倒置,排除。5.(2024·山东潍坊三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战国时期,将所有民众置于国家簿籍之上成为各国变革的主旋律。上述变化( )[A] 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B] 促使宗法观念瓦解[C] 宣告了氏族社会的崩溃[D] 推动小农经济产生A【解析】 据材料“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可知,当时社会成员的身份逐渐脱离血缘宗族的控制,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力加强,为强化中央集权和促进国家统一奠定基础,故选A项;材料的做法有利于宗法制度的解体,但是宗法观念至今存在,排除B项;氏族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时就已经解体,排除C项;小农经济的产生主要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材料信息与小农经济的产生无关,排除D项。6.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 )[A] 改革者的个人意愿[B] 土地所有制的变更[C] 社会形势的变化[D] 弥补财政的亏空C【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各国为富国强兵,开展变法运动,“舍地而税人”有利于鼓励土地开发和耕种;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舍人而税田”能够帮助国家清算地产,保证政府赋税征收,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形势不同,国家赋税政策随之调整,故选C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个人意愿不是赋税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项;战国时期到唐朝时期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赋税改革能够弥补财政亏空,是改革的作用而非原因,排除D项。7.(2024·广东深圳一模)唐朝前期,土地若因人户逃逸而抛荒,官府通常会保护逃户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严厉禁止他人“盗耕种”。到了宋朝,官府通常会将这些土地暂时代管,出租给农民耕种。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B]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C] 不抑兼并政策的推动[D] 朝廷面临严重财政危机A【解析】 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以人丁为征税的主要标准,政府保护逃户的土地所有权,严禁他人“盗耕种”,唐后期实行两税法,以财产为征税的主要标准,宋朝沿用两税法,官府代管土地,出租经营,A项正确;从唐到宋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渐减轻的,排除B项;不抑兼并涉及的是土地所有权的变更,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朝廷面临严重财政危机,排除D项。8.(2024·辽宁沈阳三模)秦朝户籍、户人与家口的身份信息及奴婢分五项书写。西汉时期,填写户籍时还要求单身人员填写单身的时间和原因。对于一些特殊群体,比如戍边和长期野外劳作之人,在填写户籍时,还要填写身高、肤色、体质等情况。这一变化表明西汉( )[A] 厉行重农抑商政策[B] 基层组织构建日益完善[C] 赋税征收项目增多[D] 户籍制度更为细致严格D【解析】 据题意可知,与秦朝相比,汉朝时期的户籍填写信息更加详细,说明汉朝的户籍制度更为细致严格,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制度,并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制度的完善,并不能体现基层组织构建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户籍登记信息的增多,不能体现赋税征收项目的增多,排除C项。9.(2024·广东佛山二模)西汉颍川太守韩延寿欲改易婚丧之风,先与地方长老商定,后由官府颁行,民众遂听令遵循。这可说明当时( )[A] 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提高[B] 政府注重礼法并施原则[C] 民间力量增强政令效能[D] 社会风气影响政治走向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民众对政府与地方长老商定的改易婚丧之令予以遵循,说明地方长老对基层教化起着重要作用,这体现了政府利用民间力量增强政令实施的效能,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涉及,排除。10.(2024·江苏南通一模)清嘉庆年间,时人指出:自清摊丁入亩后,国家降低了对人丁户口的关心程度,结果“流民纷于镇集”,在此“流民祸乱”之时,需“重谱牒之学,立大宗之法以管摄天下人心”。此观点( )[A] 揭示了清朝中期社会动乱的根源[B] 肯定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C] 体现了乡约具有教化百姓的功能[D] 主张由宗族编制和管理基层户籍B【解析】 清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户籍作用大为削弱,从材料可知,清嘉庆年间流民现象严重,材料观点主张发挥宗族的作用以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B项正确;材料强调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并未揭示清朝中期社会动乱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观点肯定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未涉及乡约的功能,排除C项;只有政府有权编制和管理基层户籍,排除D项。11.(2024·山东滨州期末)嘉庆年间,安徽桐城祝氏宗族将订立的族规“呈县请批”,县批文说:“祝姓户族人等知悉,尔等务须……听从户尊长等开列规条,共相遵守。如有不遵约束者许该户长据实指名赴县具禀,以凭惩治。”这体现了当时基层治理的特点是( )[A] 家国双重治理结构[B] 慎刑罚而重教化[C] 注重弥合官民矛盾[D] 严控基层自治权A【解析】 据材料可知,作为家族治理规范的族规“呈县请批”,体现了政府对族规的把控,两者结合体现了家族和国家双重治理,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族规具体内容,无从体现其“慎刑罚而重教化”,排除B项;族规“呈县请批”,体现了政府参与地方治理,且族规以家族管理为核心,并未着力于弥合官民矛盾,排除C项;族规上呈县里,体现了政府参与基层治理,并未强调基层自治,排除D项。12.723年,唐玄宗“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后敕令郡县长官从中选取药方公布于村坊重要路口,并委任采访使负责,以防出现偏差。唐玄宗此举旨在( )[A] 增强百姓疫病自救能力[B] 规范民间医学发展[C] 加强对地方的道德教化[D] 提升基层自治水平A【解析】 据材料“后敕令郡县长官从中选取药方公布于村坊重要路口,并委任采访使负责,以防出现偏差”可知,唐玄宗此举旨在向百姓宣传、普及有关卫生、防疫、治疫的知识,以便百姓在疫病发生时能进行自救,故选A项;政府向民间推广药方并不是为了规范民间医学的发展,而是为了提高百姓应对疫病的能力,排除B项;政府向百姓推广药方与道德教化无关,排除C项;地方郡县长官和采访使属于国家政府官僚,不属于基层自治的范畴,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题,共14分)13.(14分)(2024·广东卷,17)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答问》记载,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财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统治》等(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4分)【答案】 (1)变化:里典和里老选拔标准从个人能力转向了年龄和社会地位。(2分)原因:秦朝统一后,需要建立一套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秦朝推崇法家思想的影响。(2分)材料二 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2)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两副面孔”。(4分)【答案】 (2)一方面,乡保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代表国家管理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的延伸,体现了国家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乡保又是地方利益的代言人,在国家政策与地方利益、公共责任与个人利益之间寻找平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自主性、复杂性与灵活性。(4分)材料三 《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6分)【答案】 (3)历史悠久,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基层治理与宗法制相结合,体现家国同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基层自治相结合,有一定的自治色彩;儒家思想渗透到基层管理之中,重视道德教化。(6分)第14课时 法律教化、货币赋税与基层社会治理(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江苏南通二模)郑国子产参照夏、商、周三代之法令铸刑书,让百姓遵从法,按照礼仪行事,从而彰显美德,抑制邪恶。子产铸刑书体现了( )[A] 轻视礼制的变革思想[B] 以刑促礼的治国路径[C] 由礼至德的治理方略[D] 礼主刑辅的基层教化2.(2024·广东六校联考)下表是关于唐朝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 《开元判集》[伯2593号]《朝祥暮歌判》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人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 《册府元龟》[A] 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B] 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C] 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D] 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3.(2024·天津南开二模)《弟子规》中写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它被清朝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康熙“圣谕十六条”强调:“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据此可知,清代( )[A] 乡约教化功能弱化[B] 程朱理学焕发新活力[C] 治国思想儒法结合[D] 重视道德伦理和教化4.(2024·河北邯郸模拟)五铢钱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其重量标准自汉武帝确定后七百多年间基本没有变化,唐朝新铸造的开元通宝钱也是以五铢为重量基础。这主要是因为五铢钱( )[A] 实现了技术上重大突破[B]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C] 防止了盗铸者磨边盗铜[D] 推动了政治上的大一统5.(2024·山东潍坊三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战国时期,将所有民众置于国家簿籍之上成为各国变革的主旋律。上述变化( )[A] 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B] 促使宗法观念瓦解[C] 宣告了氏族社会的崩溃[D] 推动小农经济产生6.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 )[A] 改革者的个人意愿[B] 土地所有制的变更[C] 社会形势的变化[D] 弥补财政的亏空7.(2024·广东深圳一模)唐朝前期,土地若因人户逃逸而抛荒,官府通常会保护逃户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严厉禁止他人“盗耕种”。到了宋朝,官府通常会将这些土地暂时代管,出租给农民耕种。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B]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C] 不抑兼并政策的推动[D] 朝廷面临严重财政危机8.(2024·辽宁沈阳三模)秦朝户籍、户人与家口的身份信息及奴婢分五项书写。西汉时期,填写户籍时还要求单身人员填写单身的时间和原因。对于一些特殊群体,比如戍边和长期野外劳作之人,在填写户籍时,还要填写身高、肤色、体质等情况。这一变化表明西汉( )[A] 厉行重农抑商政策[B] 基层组织构建日益完善[C] 赋税征收项目增多[D] 户籍制度更为细致严格9.(2024·广东佛山二模)西汉颍川太守韩延寿欲改易婚丧之风,先与地方长老商定,后由官府颁行,民众遂听令遵循。这可说明当时( )[A] 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提高[B] 政府注重礼法并施原则[C] 民间力量增强政令效能[D] 社会风气影响政治走向10.(2024·江苏南通一模)清嘉庆年间,时人指出:自清摊丁入亩后,国家降低了对人丁户口的关心程度,结果“流民纷于镇集”,在此“流民祸乱”之时,需“重谱牒之学,立大宗之法以管摄天下人心”。此观点( )[A] 揭示了清朝中期社会动乱的根源[B] 肯定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C] 体现了乡约具有教化百姓的功能[D] 主张由宗族编制和管理基层户籍11.(2024·山东滨州期末)嘉庆年间,安徽桐城祝氏宗族将订立的族规“呈县请批”,县批文说:“祝姓户族人等知悉,尔等务须……听从户尊长等开列规条,共相遵守。如有不遵约束者许该户长据实指名赴县具禀,以凭惩治。”这体现了当时基层治理的特点是( )[A] 家国双重治理结构[B] 慎刑罚而重教化[C] 注重弥合官民矛盾[D] 严控基层自治权12.723年,唐玄宗“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后敕令郡县长官从中选取药方公布于村坊重要路口,并委任采访使负责,以防出现偏差。唐玄宗此举旨在( )[A] 增强百姓疫病自救能力[B] 规范民间医学发展[C] 加强对地方的道德教化[D] 提升基层自治水平二、非选择题(1题,共14分)13.(14分)(2024·广东卷,17)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答问》记载,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财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统治》等材料二 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材料三 《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4分)(2)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两副面孔”。(4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6分)第14课时 法律教化、货币赋税与基层社会治理1.B 据材料郑国子产公布刑书是为了让人们按照礼仪办事,彰显美德,抑制邪恶,体现了以刑促礼的治国路径,故选B项;材料“按照礼仪行事”表明郑国子产并未轻视礼制,排除A项;郑国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因此体现的是法的理念,并非由礼至德,排除C项;子产铸刑书是向整个郑国推行,并不是强调基层教化,且铸刑书强调法,并非“礼主刑辅”,排除D项。2.A 据表格信息“亵于礼”“尊殴卑,非斗也”等可知,唐代司法审判中,礼起到了重要作用,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故选A项;明德慎刑指实行德政、慎用刑罚,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法律执行中参考礼的原则,而非“专注儒学”,排除C项;材料并非选官制度,排除D项。3.D 据材料可知,《弟子规》和“圣谕十六条”都深受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重视道德伦理和教化,故选D项;题干材料强调乡约教化,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在明清时期走向僵化,排除B项;《弟子规》和“圣谕十六条”体现的是清代运用儒家思想进行伦理教化,未提及法治问题,排除C项。4.B 货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形态、标准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五铢钱的重量标准长期没有变化有助于经济稳定发展,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五铢钱仍然是铜铸币,没有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排除A项;“防止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五铢钱本身是实现大一统之后的产物,并非推动政治上的大一统,D项因果倒置,排除。5.A 据材料“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可知,当时社会成员的身份逐渐脱离血缘宗族的控制,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力加强,为强化中央集权和促进国家统一奠定基础,故选A项;材料的做法有利于宗法制度的解体,但是宗法观念至今存在,排除B项;氏族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时就已经解体,排除C项;小农经济的产生主要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材料信息与小农经济的产生无关,排除D项。6. C 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各国为富国强兵,开展变法运动,“舍地而税人”有利于鼓励土地开发和耕种;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舍人而税田”能够帮助国家清算地产,保证政府赋税征收,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形势不同,国家赋税政策随之调整,故选C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个人意愿不是赋税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项;战国时期到唐朝时期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赋税改革能够弥补财政亏空,是改革的作用而非原因,排除D项。7.A 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以人丁为征税的主要标准,政府保护逃户的土地所有权,严禁他人“盗耕种”,唐后期实行两税法,以财产为征税的主要标准,宋朝沿用两税法,官府代管土地,出租经营,A项正确;从唐到宋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渐减轻的,排除B项;不抑兼并涉及的是土地所有权的变更,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朝廷面临严重财政危机,排除D项。8.D 据题意可知,与秦朝相比,汉朝时期的户籍填写信息更加详细,说明汉朝的户籍制度更为细致严格,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制度,并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制度的完善,并不能体现基层组织构建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户籍登记信息的增多,不能体现赋税征收项目的增多,排除C项。9.C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民众对政府与地方长老商定的改易婚丧之令予以遵循,说明地方长老对基层教化起着重要作用,这体现了政府利用民间力量增强政令实施的效能,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涉及,排除。10.B 清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户籍作用大为削弱,从材料可知,清嘉庆年间流民现象严重,材料观点主张发挥宗族的作用以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B项正确;材料强调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并未揭示清朝中期社会动乱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观点肯定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未涉及乡约的功能,排除C项;只有政府有权编制和管理基层户籍,排除D项。11.A 据材料可知,作为家族治理规范的族规“呈县请批”,体现了政府对族规的把控,两者结合体现了家族和国家双重治理,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族规具体内容,无从体现其“慎刑罚而重教化”,排除B项;族规“呈县请批”,体现了政府参与地方治理,且族规以家族管理为核心,并未着力于弥合官民矛盾,排除C项;族规上呈县里,体现了政府参与基层治理,并未强调基层自治,排除D项。12. A 据材料“后敕令郡县长官从中选取药方公布于村坊重要路口,并委任采访使负责,以防出现偏差”可知,唐玄宗此举旨在向百姓宣传、普及有关卫生、防疫、治疫的知识,以便百姓在疫病发生时能进行自救,故选A项;政府向民间推广药方并不是为了规范民间医学的发展,而是为了提高百姓应对疫病的能力,排除B项;政府向百姓推广药方与道德教化无关,排除C项;地方郡县长官和采访使属于国家政府官僚,不属于基层自治的范畴,排除D项。13.(1)变化:里典和里老选拔标准从个人能力转向了年龄和社会地位。(2分)原因:秦朝统一后,需要建立一套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秦朝推崇法家思想的影响。(2分)(2)一方面,乡保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代表国家管理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的延伸,体现了国家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乡保又是地方利益的代言人,在国家政策与地方利益、公共责任与个人利益之间寻找平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自主性、复杂性与灵活性。(4分)(3)历史悠久,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基层治理与宗法制相结合,体现家国同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基层自治相结合,有一定的自治色彩;儒家思想渗透到基层管理之中,重视道德教化。(6分)第14课时 法律教化、货币赋税与基层社会治理【考情分析】课程 标准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2)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3)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考 情 统 计 24年 北京卷:唐代注重判例解读/清朝摊丁入亩;广东卷:唐代两税法的缺陷/秦乡里制度的变化(非选择题);安徽卷: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江苏卷:北宋政府常平仓设置的作用/明清地方政府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甘肃卷:北魏修律受儒家影响;福建卷:明朝户籍制度23年 天津卷: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比较;湖南卷: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非选择题);广东卷:保甲制;河北卷:元朝户籍制度及影响(非选择题);湖北卷:北宋客户比率变化;山东卷:程元通控告棚民案(非选择题)22年 天津卷: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非选择题);北京卷:北宋注重推行社会教化;海南卷: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的目的;湖南卷:汉武帝不增田租、以农为本;湖北卷:唐玄宗时铸币问题核心 热考 (1)中华法系的特点,乡约的发展变化及作用;(2)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影响;(3)户籍制度的功能、特点与基层治理的特点【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1)法律和教化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 (2)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后来纸币、白银也成为法定货币。古代的赋税制度逐步发展完善,从以人丁为本逐步转为以财产为主;从实物转向货币,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渐减弱。 (3)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救济由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重要概念】1.一条鞭法:又称一条编法,是明朝张居正改革中实施的赋役征收办法。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具体说分为以下四点:(1)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2)把过去按户按丁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3)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编派。一部分按丁摊派,一部分按田赋摊派。(4)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由政府用钱雇人应役。一条鞭法的实施减少了赋税征收的环节,简化了手续,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减弱了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摊丁入亩: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清初依然按照地亩和人丁收税,由于地主的隐匿,人丁的逃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赋役制度混乱和赋役负担不均的问题。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以后新增人丁,不再增加丁银。雍正时,又实行“地丁合一”制度,即把丁银全部摊入田赋之中。自此,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止了,促进了生产的发展。3.“诸色户计”: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色,种类之意;计,统计之意。元代将境内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如民、军、站、匠、盐、儒、僧、道等。职业一经划定,便不许更易,世代相承,并承担特定的义务,赋役负担各不相同。诸色户计把人口按不同职业强行划分,影响了社会流动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明朝沿用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课标问题一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时 期 特点 表现先 秦 时 期 礼 法 对 立 背景 ①西周统治者建立礼制,提出“ ”思想 ②东周礼崩乐坏,诸侯国寻找治国新思想,儒家的 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导火线 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制定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主 张 儒 家 人性善, 德治 孔子:统治者要“ ”,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 家 人性恶, 法治 商鞅: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评价 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但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② 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促成秦朝统一及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 汉 律令 合一 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②汉朝制成《 》 ③律和 都具有法律效力 魏 晋 律令 儒家 化 原因:汉武帝以后 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统治者推动 原则:以亲属之间的 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 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唐 礼法 结合 法律:《 》是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特别重视“孝” 教化:颁行《大唐开元礼》,推广家训,强化 宋 元 律约 分立 法律:宋朝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元朝在司法实践中也广泛援引唐律教化:①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②《 》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明 朝 律约 合流 法律:①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②在司法实践中重视“ ”;③开创 体例 教化:乡约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 朝 法律: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教化: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乡约经 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 合流 任务二 合作探究[问题] 根据任务一表格中内容,提取两项有关古代中国法律与教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真题演练】(2024·北京卷,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A] 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B] 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C] 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D] 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课标问题二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税收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1.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时期 历程 趋势夏朝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仿制贝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货币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 (4)由标示重量向标示年号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 (6)由手工铸币向机器制币转变商朝 开始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 多种样式的铜铸币,如布币、刀币、蚁鼻钱等秦朝 统一为 汉朝 发行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唐朝 铸行“开元通宝”钱,币值与重量脱钩北宋 纸币——“ ”。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 纸币为单一流通货币。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明朝 明初,铜钱、纸币并行;自明中期起, 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2.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时期 田赋、人头税和徭役。汉朝还征收财产税隋朝 征收租调,征派力役唐朝 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可以用“庸”代役,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 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 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宋朝 (1)征收两税,附加税繁杂多变。除征收代役金外,还派发各种徭役 (2)王安石变法中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 元朝 (1)北方实行租庸调制,南方实行两税法 (2)新增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的“科差”明朝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后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 (2)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流通量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 清朝 (1)康熙帝:固定丁银,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2)雍正帝:摊丁入亩, 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制度的传承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两税法与一条鞭法的联系与区别,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制度在传承与创新中的不断发展。两税法 一条鞭法◎量出制入。中央合并原征各项税役,定出“两税元额”,向各地摊派。各州县根据所摊税额,向下摊派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徭役、杂税,但丁额不废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 ◎元额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 ◎无固定居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1/30征税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二》[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传承与创新”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真题演练】(2024·江西卷,5)明代前期,百姓需要亲身应役,“甚至父子当差,则一日不让;兄弟应役,则移时不甘”。18世纪以后,江南与东南沿海“贩夫牧竖,优游于光天化日之下,无征输之苦”;边远地区“赤贫无田、持手而食之夫,悉得免于追呼”。能够解释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白银货币的大量使用[B]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C] 户籍政策的不断调整[D] 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 到以土地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再到完全依据土地(以摊丁入亩为标志);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2.服役形式:由必须服徭役到纳绢(布)代役(以“庸”为标志)再到折银代役(以摊丁入亩为标志 );农民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3.地租形式:由实物地租(以租庸调为标志)向货币地租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赋役征银既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征税种类:由繁杂到简单(以两税法、一条鞭法为标志,不断简单化);由农税到商税。5.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课标问题三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1.户籍制度目的 (根本目的);加强社会控制 演变 历程 战国 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 (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汉朝 “编户齐民”东汉 社会动荡、户籍散乱; 与国家争夺人口 东晋 户口分“黄籍”和“白籍”,又采取“土断”,使白籍人口承担 隋朝 “ ”,重新核定户籍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宋朝 户籍分 (拥有土地、缴纳赋税)与 (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朝 按 编订户籍,统称“诸色户计”,世代相袭 明朝 以职业定户籍(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 ”。以里甲制为基础,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 永停编审(因摊丁入亩,户籍不再具有财政意义,对人身控制放松)特点 ①分类管理;②功能多样:加强中央集权与基层管理,征发赋役等;③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④户籍制度下政府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日益减弱2.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基 层 组 织 任务 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特点 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发展 演变 秦汉 县下设乡、里。乡设 、啬夫、游徼,各司其职;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唐朝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 实行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社 会 治 理 特点 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发展 演变 秦汉 实行什伍制度,互相监督唐朝 实行 。后成为北宋王安石 的渊源 明朝 王守仁推行 。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轮流收掌,如遇可疑之人上报 清朝 里甲制到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 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区别 与联系 基层组织职能以行政区划、户籍管理、赋役征发为主,社会治理以维护社会治安为主,两者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清代合二为一3.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产生 原因 ①经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救助 ②政治:巩固统治和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 ③思想:受儒家仁政、佛教慈悲观念、宗族观念的影响发展 历程 救济 政策 ①汉朝:建立 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重视官方储备,提倡民间积储 ③宋朝以后: 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④明清时期: 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优抚 政策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 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主要 特点 ①主体:以 为主, 处于辅助地位 ②重点: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 ③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④手段、方式多样作用 ①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清初基层社会结构示意图——摘自宁波《清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特点之一》[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真题演练】1.(2024·福建卷,5)明嘉靖(1522—1566年)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下图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缘于( )[A] 倭寇问题严重 [B] 户籍制度缺乏弹性[C] 卫所管理混乱 [D] 沿海经济发展不均2.(2023·全国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 强调农商皆本 [B] 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 禁止人口流动 [D]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第14课时 法律教化、货币赋税与基层社会治理课标问题一任务一敬天保民 德治 成文法 为政以德 法家思想 九章律 令 儒家思想 尊卑亲疏 唐律疏议 基层教化 吕氏乡约大明律 例 律例合编 政府 法律任务二信息一:自西汉武帝以后,儒学对古代中国法律与教化影响巨大。说明:汉武帝为维护政治统一,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开启了律令儒家化历程;此后,经过历代推进,律令儒家化、礼法结合成为古代中国法律制定和实施的显著特征。宋代以后,伴随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清以后,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逐渐具有约束力。信息二:唐律成为后世中国封建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说明:唐高宗时期撰成的《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作为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多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和实施法律。(其他信息,如法律与教化中的礼法关系由对立变为融合;封建王朝对基层教化越来越重视;儒学对社会的影响由上而下日益广泛等亦可)[真题演练]C 据材料可知,唐代将“判”作为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龙筋凤髓判》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体现了唐代重视判例解读,旨在提高应试者和官员的司法素养,故选C项;“以法为教”主要是在秦朝,唐朝提倡礼治,排除A项;“重视家训”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排除D项。课标问题二任务一1.铜铸币 圆形方孔钱 交子 白银2.户等 募人代役 折银 人头税任务二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制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从两税法到一条鞭法,传承体现在都以土地和人头作为重要依据征税;都简化税制。创新体现在两税法钱物两收;一条鞭法主要征收银两。一条鞭法对两税法进行传承的原因是两税法有其自身的优点,在解决中国传统税制弊端上有成功经验。如针对赋役繁杂,简化税制;针对土地兼并、农民流亡、税制不公,调整田亩与人头税的比重;创新的原因是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为征收白银提供条件。一条鞭法对两税法的传承保证了税收制度的延续性与稳定性,有利于国家治理。而创新则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推动社会进步。[真题演练]A 材料现象为18世纪以后,江南与东南沿海地区以及边远地区的百姓人身更为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明朝后期后,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1712年,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即位后,将丁银摊到田赋中,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故选A项;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但对于赋役制度的改革起到间接推动作用,是次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所体现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白银大量流入导致的赋役制度的改革,而非户籍政策的调整,排除C项;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主要涉及商品流通、市场整合等方面,对于促进商品交换、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市场层面的变化是导致百姓应役状态改变的间接因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课标问题三任务一1.征发赋役 分类登记 豪强地主 赋役 大索貌阅 主户 客户 职业 黄册2.三老 里甲制 邻保制度 保甲制 十家牌法 保甲制 乡里制3.常平仓 宗族内部 慈善组织 政府 民间组织 粮食供应任务二特点: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具有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宗族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影响:强化中央集权;统计户籍,征发赋役,保障国家财政收入;教化民众,规范行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真题演练]1. B 题干呈现了两个关键信息,嘉靖后期官方调查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及学者据此调查结果统计的实际士兵人数比例情况,并利用图片显示沿海卫所由北往南,包括辽东、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各自军户情况所占比例的差别。明代继承元朝按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初,为巩固政权,须维持庞大的军队,军籍成为明代户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统治形势的变化,明代人口流动现象愈发凸显,户籍世代相袭不变的做法越来越难以维持。尤其是军籍内的民众,社会地位较低,他们普遍想方设法改变身份,但因户籍制度缺乏弹性,他们往往选择出逃,进而导致逃兵现象严重,造成了题干中实际人员占应有员额比例较低的情况,故选B项。嘉靖年间,倭患集中于东南海疆,无法解释图中辽东、山东之数据偏低的情况,排除A项。题干仅涉及沿海区域,而卫所管理涵盖内陆与沿海,排除C项。明代沿海经济发展与官方海外贸易管理政策密切相关,自北往南,东南沿海经济最为发达。辽东并非经济发达区域,但逃兵现象也很严重;福建民间贸易十分发达,但服役人员占比接近一半,故图示现象并非缘于沿海经济发展不均,排除D项。2.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加强对基层的控制,推行里甲制度。由材料可知,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和职业,其目的在于通过民间互相监督,加强对民间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朱元璋“农商皆本”之意,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A项。该政策没有禁止人口流动,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朱元璋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无法推出其目的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4课时 法律教化、货币赋税与基层社会治理.docx 第14课时 法律教化、货币赋税与基层社会治理(练习,含解析).docx 第五单元 第14课时 法律教化、货币赋税与基层社会治理.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