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反动派挑拨离间( ),bēi( )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miǎn ( )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目前的形势依然严 jùn( )。狂风暴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待到中午时分,湛( )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着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的麦穗。
(选自《最后一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5 周年》)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 A );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来,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如果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了?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 B ),在黑暗中见出光彩。
2、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惊心动魄 胆战心惊 庄严 严肃 A __________ B ___________
3、文中两个划线句中有一句有语病,请修改在下面的横线上。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家林语堂说( )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 )而当你真正拿起一本书时,你会立刻接触到一个渊博而健谈的人,并被带进一个思考和自省的境界。那些你脚步丈量不到的远方,文字可以( )那些你困惑、迷茫的问题,书中都有答案。只要你翻开书,就能找到绝大多数问题的出口。而你读过的每一页书,也会铺成脚下的路,铺到任何你想要去的远方。
A.:“ ”。 。 B.,“ 。” ;
C.:“ 。” ; D.,“ ”。 ,
5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
③①⑥②⑤④ B.③⑤②⑥①④ C.③⑥①②⑤④ D.③②①⑥⑤④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社戏》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反映童年生活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B.《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中大量地运用排比、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大自然的语言》题目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但生动、形象、贴切、风趣,而且比“简介物候学”之类的题目更新颖、别致,富有吸引力。《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著作《新疆域》,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D.《灯笼》一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7.默写。
(1) ,寤寐求之。(诗经《关雎》)
(2)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4)今年五一假期,小宇到上海植物园游玩,看到园中树木和藤蔓姿态优美,随风飘忽,不由得用《小石潭记》中的句子“ , , 。”赞美。
8.名著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班级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之后,决定开展一次读书笔记交流活动,邀请你一起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对保尔·柯察金人生轨迹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筑路 做工 参军 著书 B.做工 参军 筑路 著书
C.参军 筑路 做工 著书 D.著书 筑路 做工 参军
(2).请结合下列片段分析保尔·柯察金的形象。
使筑路队丧失很多劳动力的肠伤寒也悄悄地向保尔袭来。但是他的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五天来,他都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挣扎着爬起来,与人们一起去劳动。他每走一步,都觉得有什么东西朝胸口猛刺。浑身发冷,牙齿直打战,而且头昏眼花,感觉树木在围绕他旋转。
(3).下列是作品中的经典名句,可以给我们思想的启迪。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或实际生活经历,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9、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请你参与“探究‘和’内涵,传承‘和’文化”综合性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1)“和为贵”的故事: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家中,家人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张英收到家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来,“六尺巷”由此得名。
除了“六尺巷”的故事外,请再写出一个有关“和”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即可);再写一句有关“和”的警句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给材料,探究“和”的思想内涵。
[材料一]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翁,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帮。”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中庸》)
[材料二]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材料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班准备开展一次“以和为贵”的演讲比赛,请你结合“六尺巷”的故事,为演讲稿写段开头(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为 100 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0.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1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
陈所敏云:鸂鶒①能敕水,故水宿之物莫能害。啄木遇蠹穴②,能以嘴画字成符,蠹虫自出。鹤能步罡③,蛇不敢动。鸦有隐巢,故鸷鸟④不能见。燕衔泥常避戊己⑤,故巢不倾。鹳有长水石,能于巢中养鱼,而水不涸。燕恶艾,雀欲夺其巢,即衔艾置巢中,燕遂避去。此皆禽之有智者也。
(节选自张岱《夜航船·四灵部》)
【注释】①鸂鶒(xīchì):俗称“紫鸳鸯”。②蠹(dù)穴:蛀虫的洞穴。③步罡(gāng):动作,步伐。④鸷(zhì)鸟:凶猛的鸟。⑤戊己:土的代称,古以十干配五方,戊、己属中央,于五行属土,故名。
12. 解释下列加点词。
(1)食不饱( )
(2)才美不外见( )
(3)故水宿之物莫能害( )
(4)燕遂避去( )
13. 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鹳有长水石,能于巢中养鱼,而水不涸。
请回答问题。
(1)【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2)【乙】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植物也有语言
夏爱兰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 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植物是因为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不同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极,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科学家发现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有删改)
15.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6.文章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17.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18.“植物活性翻译机”的发明,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也还有许多发明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请你联系现实举例说明, 注意说明语言的科学、严密和准确。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谦和是一种力量
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你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冲突横亘在你的面前时,你会选择哪一种态度来面对呢?是不顾一切地发泄心中的愤恨,还是谦和、冷静地思考?我们的答案是后者。
②谦者,谦虚,谦让也。它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互相尊重。(a)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和”历来被认为是君子的重要品质。“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谦和具有化解矛盾的力量。愤愤不平的廉颇,纵使百般刁难,甚至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却能以大局为重,隐忍退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最终使廉颇负荆请罪,留下“将相和”的千古佳话。试想如果蔺相如不能隐忍退让,与廉颇势不两立,势必会削弱赵国的力量,极有可能导致赵国覆亡。所以说,愤怒看似凶猛,但却在谦和忍让中化为和谐。
④谦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b)昔日,刘备放下皇叔州牧的身份,顶风冒雪,不顾路途难行,心怀赤诚,三次来到乡野荒村,访贤求才。第三次时,离草庐半里,他便下马步行,听闻孔明午睡未起,便静候在草堂阶下,终于用谦虚的态度、真诚的心意打动了卧龙先生。这才使三顾茅庐成为千秋美谈,三分天下成为历史功业。
⑤谦和还具有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力量。谦和的态度使你更容易让人接近,谦和的微笑总是能给你带来好运气。也许一点点的善意、理解、宽容和付出,就会给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增添一点美好和快乐。
⑥然而,谦和并不是毫无原则的退让,也不是有失尊严的顺从,我们必须做到谦和有度。
⑦(c)谦和,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谦和,似一篇清丽的婉约文章。谦和,既美丽了自己,又悦目了他人。
(选文有改动)
19.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0.阅读全文,请说一说谦和具有哪些力量。
21.依次写出文中画横线处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2.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会盟于渑池。秦王令赵王鼓瑟(古代弦乐器),赵王心怯,只得遵从,秦王命史官将此事记录下来。蔺相如见本国君王受辱,逼请秦王为赵王演奏秦声,并上前献缶(古代打击乐器)。秦王不肯,欲加害相如。相如怒目相对,欲与秦王同归于尽。秦王无奈,只得为赵王击缶,相如命赵国史官依样记录。
同样是发生冲突和争执,蔺相如为什么对廉颇谦和忍让,而与秦王针锋相对呢?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瞳孔里的古城 王鼎钧
我并没有失去我的故乡。当年离家时,我把那块根生土长的地方藏在瞳孔里,走到天涯,带到天涯。只要一寸土,只要找到一床干净土,我就可以把故乡摆在上面,仔细看,看每一道褶皱每一个孔窍,看上面的锈痕和光泽。
故乡是一座小城,建筑在一片平原沃野间隆起的高地上。我看见水面露出的龟背,会想起它:我看见博物馆里陈列在天鹅绒上的皇冠,会想起它,想起那样宽厚、那样方整的城墙。
城墙比河堤更高,把八百户人家严密地藏在里面;从外面仰望,看不见一角楼,看不见一根树梢,只见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在阳光下金色灿烂。对这个矩形的图案,我是多么熟悉啊!春天,学校远足,从一片翻滚的麦浪上看它的南面,把它想像成一艘巨舰。夏天,从外婆家回家,绕过一座屏风似的小山看它的东西,它像一座世外桃源。秋天,我到西村去借书,穿过萧萧的桃林、柳林,回头看它,像读一首诗。冬天,雪满城头,城内各处炊烟袅袅,这古老的城镇,多么像一个在废墟中刚刚苏醒的灵魂。
①故乡是一个人童年的摇篮,壮年的扑满,晚年的古玩。
据说,我的祖先,从很远的地方迁移来此。祖先们本来住在低洼近水的地方,那里盛产又甜又大的桃子。那时,他们家家正在桃林里摘桃子。不知怎么,他们的鞋子湿了。不知怎么,有些人的脚踝浸在水里了。一只黄狗从村中窜出来,游入桃林,望着树上的主人狂吠。有一个人,大概是祖先里面最果敢的人物吧,他高喊一声“快逃命啊!”
祖先们把旧家园抛在脑后,迈开沉重的脚步,踢起一片黄尘。
在那座小城里面,靠近南墙的一隅,有我的第一母校,一所小学。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是地方上的大事,老族长亲自来看新生的一代,银发飘摆,满座肃然。典礼完毕以后,有一个固定的节目是老族长带着毕业生由东走到西,由南走到北,在每个有故事的地方停下来,述说先人的嘉言懿行。“天降洪水”的传说,就是从他老人家那里听来的。
我小学毕业的那一年,老族长已经相当衰老,但仍坚持那一年一度“毕业旅行”,他说,他要让这些即将长大成人并且可能离乡背井的孩子,对自己的“根”有清楚深刻的记忆。他一息尚存,必定亲临。
他叮咛校长:即使他一病不起,这个节目仍然要由活着的人年年举行,不可简化或免除,校长只好派人去找一轿子,我们跟在轿子后面出发,望着起伏跳动的轿顶蜿蜒而行。坦白地说,我们那时都没有多少历史感,我们爱东张西望,爱交头接耳,爱拧别人的耳朵,爱走出队伍去无缘无故猛敲人家的大门。
老族长的声音喑哑微弱,他的精神已经不能贯注我们全体,所以我们是散漫的、不经心的。老族长说些什么,我大半没有听,不过有一件事我永远不忘记:他带我们去看祖先挖成的第一口井。
好久好久以前,祖先们以劫后余身,漂流旷野,寻找一块合适的地方安身立命。终于来到这块高地。祖先们先挖一口井,看看能不能挖出水来,如果有水,那就是天意。
破土之前,他们有一个简单的仪式。当开井的人全身湿淋淋地爬出井口,大叫“有水、水很甜”时,四周有几百人同时诵念叩拜。
井水上升,水中出现了一组又一组人影。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影子轮流倒映在井水里。
但是,我们来时,井水已涸,只有井旁一棵老槐树依然枝叶繁茂,亭亭如盖。那天天气炎热,我们都往树荫里挤,都站在井旁,看清楚了荒草间有一个黑黝黝的破洞。我也看清楚老族长一脸的虔诚。
古井虽涸,祖宗英灵不昧,当初憔悴褴褛的先人如今已繁衍成衣冠楚楚的大族,荒凉的土丘经营成坚固安全的城堡。站在宽可驰马的城墙上内望,望不尽鳞次栉比的瓦脊檐,望不尽结满知了麻雀的槐柳。那飘着歌声的地方是我们的学校,年年有人在这儿长大,年年有人从这儿跟着族长绕行全镇,认识自己的历史,走在街心,吸两旁门窗散发出来的气味。
烤红薯的香味:
腌肉的香味:
青菜的香味;
陈年老酒的香味。
倘若命运的轮盘就此停住,我们赢定了。②可是轮盘要命地转着,转出一个久久不雨的夏季来。
这时,我在故乡三千里外,道路多坐,亲朋无字,早突的消息是得自零碎模糊的传闻。我听说整个夏季,③故乡的天气异常晴朗,晴朗得可以敲出声音来。我听说池塘干涸了,所有的井也都干了,家家到西郊的小河里挑水。我听说在这要命的时刻,族人疯狂地挖井,挖出来的只是飞尘。当初祖先们惊魂甫定,满脑子都是水灾的恐怖,没料到后世子孙受这般无情的煎熬。超然客公众号
他们中间有一个人,经过祖先留下的那口废井旁边,又看见那棵槐树。古槐已经枯死,那时,城墙里面所有的树都成枯枝。这人大概是族人中间视力最好的一个,他看出老槐似乎又带几分绿意,他用指甲去挖树干,挖掉表皮,里面滑溜溜,黏答答,藏着生命的讯息。
他大叫一声,飞驰而去,完全不顾他要损失多少水分。他说服了那些奄奄一息的壮男来淘这口溜井。他相信井下有水。大家总死工作,惊恨地说,倘若徒劳无功,他们要杀死提议淘井的人。
这口古井是一个奇迹,它果然冒出水来,复活的泉,大自然的秘密精力,放活了老槐树,救活了全城全族。忽然看见水,人们多么疯狂,多么满足!妇女们把水桶装满,手浸在里面,把婴儿浸在里面,④先是些生地笑,后来呜呜地哭。
我想,这次大旱,一定给故乡留下许多烙痕,等着我去凭吊、抚摩。可是我不能,我在三千里外,只能捕捉一些道路传闻。
故乡,对于我,又进入传说的时代!
(有删改)
2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小城建在平原沃野间隆起的高地上,从外面仰望是看不到城里的楼和树的,但是一年四季都能引发“我”美好的联想。
B.“我”的祖先因为居住的地方低洼近水,遭遇洪灾,不得不舍弃旧家园,以劫后余身源流旷野,艰苦跋涉,寻找安身之地。
C.毕业典礼后,老族长带领学生们“毕业旅行”,讲述先人的嘉言懿行,但孩子们对老族长的乡土观念和陈旧思想不感兴趣。
D.在旱灾肆虐的时候,有个族人从古槐的绿意中推断出废井可能有水,他们淘出的井水救活了全族,给故乡增添了神奇色彩。
2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紧承上文内容,是作者对故乡的形象表达,而且单独成段,表达情感强烈。
B.句子②“要命地转着”意在突出时序更替、季节变换,自然引出下文对旱灾的叙述。
C.句子③运用顶真和通感的手法,突出故乡那年夏季异常晴朗、干旱无雨的天气特点。
D.句子④用“嘻嘻”“呜呜”两个拟声词,生动形象写出人们找到水后情绪波动之大。
25.作者回忆故乡时,花费大量笔墨写井,对此你如何理解?
26.有评论说,这篇文章营造了一种“时空的距离感”,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文学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三、作文
2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诗人海理说:“冬天从这里夺取的,春天会交还给你。”的确,春天除了季节上的意义外,还象征着温暖、喜悦、活力、希望……
好像我们成长路上所有优美的形容词,和春天二字搭配起来,都不违和。
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以“这就是春天的模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5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校名,不得套作。
答案
1.卑 缅 峻 jiàn zhàn 2、A.惊心动魄 B.庄严 3.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也可以删去“倘若”,保留“如果”) 4.C
5.C 6.A 7. 窈窕淑女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满面尘灰烟火色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8.(1)B (2)根据语段“但是他的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五天来,他都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挣扎着爬起来,与人们一起去劳动”可知,保尔在患伤寒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劳动,哪怕自己的身体都要撑不住了也依然坚持着,由此可以看出保尔是一个坚持不懈、英勇顽强的人。
(3)示例:我们要珍惜光阴,努力奋斗。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时间却如流水匆匆而过,我们需要珍惜每一天的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就要每天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认真学习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自己的努力。
9.(1)“和”的故事:将相和、昭君和亲、渑池之会等。关于“和”的警句有:礼之用,和为贵。/有容乃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
(2)“和”的思想内涵: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兄弟关系融洽,父母安心快乐,即家庭和睦;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社会安定;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结合“六尺巷”的故事,提出“和为贵”的观点,修辞手法,语言顺畅有感染力即可。
10、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
11、表达了诗人追求清净隐逸生活的思想感情
12. ①. 吃 ②. 同“现”,表现 ③. 伤害 ④. 离开
13. (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鹳有个长水石,能在巢穴中养鱼,且水不会干涸。
14. (1)①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②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2)示例一:乙文描述不同禽鸟的特殊能力和聪明行为,传达了这样一个道理:禽鸟有其独特的生存智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示例二:这些禽鸟的聪明行为也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醒我们要尊重和敬畏自然,不要轻视任何生命。
15.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可靠的事实,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事例精确,令人信服。
16.“往往”是常常、一般的意思 。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植物发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7.植物语言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植物也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同植物能发出不同的“语言”。
18.示例:手机支付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它在很多场景都得到应用和推广。比如出行想要骑共享单车时,你通过手机打开相应的APP,再点开它的“扫一扫”功能,然后对准单车上的二维码一扫,“嘀”的一声,单车锁就打开了。
19.谦和是一种力量。
20、①谦和具有化解矛盾的力量;②谦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③谦和还具有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力量。
21、(a)道理论证;(b)举例论证;(c)比喻论证。
22、示例:蔺相如之所以对廉颇谦和忍让,是因为他与廉颇都是赵国重臣,如果他与廉颇针锋相对,势必会削弱赵国力量。而秦王命赵王鼓瑟,不仅是对赵王个人的戏弄,更是对赵国的侮辱,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只能与他针锋相对。
23.C
24.B
25.①井承载着故乡的历史变迁,与族人的命运息息相关。②井显现出祖先的智慧和毅力,寄寓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赞美。
26.①以回忆的视角来描写故乡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②通过想象来描述祖先们迁徙定居的过程。③使用“据说”“传说”“传闻”“很久很久以前”“三千里外”等词语,给人一种亲近却遥远的心理距离。
27、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