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
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中一年级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认为,掌管洪水的神是带来灾难的恶毒的神;古埃及人认为洪水之神是会带给每个人快乐的善良的神;古代印度人认为,水是万物的起源,是包含大神在内的一切的母体。古人对水的信念源自于()
A.生产方式 B.文化传统 C.宗教信仰 D.文明交融
2.古罗马在希腊式的建筑上加入了自己的创造,修建了更宏伟的建筑物。从北部的英格兰到北非的沙漠边缘,从西班牙到今天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再至地中海的中东部海岸,古罗马人建造了大量希腊风格的纪念建筑。这表明()
A 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B.文明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C.人口迁徙促进经济发展 D.科技进步促进统治稳定
3.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教皇开除教籍,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出欧洲()
A.社会生活实现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C.封建王权和民族意识的不断加强
D.宗教改革运动在法国先取得成功
4.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A.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
C.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D.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5.下图为公元8世纪的形势图。该图主要反映了()
A.亚非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B.希腊化时代教育的发展
C.阿拉伯帝国对文化的重视 D.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
6.阿兹特克文明有高度密集的人口,产生了初级的文字和阶级分化,而且他们的生计活动富有创造力,利用浮动园地和水利设施达到了很高的生产效益和生态维护效能,但没有使用金属工具,也不会使用畜力甚至没有发达的陶器制作。据此可知阿兹特克文明()
A.依然处于原始社会 B.文明演进动力不足
C.无法建立中心城市 D.尚未进入国家阶段
7.从15世纪80年代起,西欧就渲染土耳其人的暴行,夸大土耳其人的野蛮,制造反抗土耳其的舆论。而事实上西欧人对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人民的生活了解很少。西欧人对土耳其的敌意是由于()
A.社会制度 对立 B.人文精神的发展
C.海外扩张的需要 D.宗教改革的推动
8.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27.6万公斤,平均每年约2760公斤。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1545-1560年间,运回的黄金和白银达到平均每年5500公斤和24.6万公斤。这种现象()
A.表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促成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促进了世界物种的大交流
9.1609年荷兰的格劳秀斯发表《海洋自由论》,主张海洋应自由利用;1635年英国的塞尔登发表《海洋封闭论》,则认为英国君主有权占有四周的海洋。这反映出当时()
A.海外殖民竞争激烈 B.自由市场初步形成
C.英国荷兰势均力敌 D.商业联系日益紧密
10.下图分别为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所绘制的人像特写图。对其共同特征概括最准确的是()
A.全部取材于宗教故事 B.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C.因印刷术而广泛传播 D.注重人体比例科学性
11.14世纪英格兰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他认为“依《圣经》之言,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15世纪捷克思想家约翰·胡司主张用捷克语作礼拜,教权应服从俗权,神职人员应服从国家。他们的思想主张推动了欧洲()
A.近代民族意识 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人文主义思潮的萌发 D.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12.1714年英国安妮女王去世,根据此前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来自德意志的乔治一世继承了英国王位,他不会说英语,也不了解英国情况,他和他的继任者对英国事务都缺乏兴趣,于是大臣们有事不再找国王,而是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提交国王认可。这一情况()
A.为《权利法案》的颁布创造了条件 B.为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提供了良机
C.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偶然确立的 D.说明议会操纵着英国的王位继承
13.1841年,某学者指出:“(德意志)还不能编制棉纱和麻纱以适应它自己的需要,还没有能从热带地区直接输入它所需要的殖民地产品,用它自己制造的工业品来偿付,还没有能用它自己的船只来经营这类贸易,还没有方法来保护它自己的国旗,还没有完善的内河、运河和铁路运输系统。”该学者强调()
A.长期分裂阻碍德意志工业化 B.德意志民族认同意识有待加强
C.自由放任政策存在严重缺陷 D.近代交通对国家实力的重要性
14.18世纪晚期,英国出现了工厂制度,到19世纪中叶,所有的棉布都已经在工厂中生产。生产的集中使规模空前的工人在一起从事专业化的工作,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变成产业工人。这表明近代工厂制度使()
A.垄断组织得以确立 B.社会阶层逐步固化
C.手工工场得到扩张 D.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5.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分别提出以下口号:“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没有给面包,就要革命"和“宁愿做自由人死在绞架上,而不愿过着奴隶生活”。这些口号反映出欧洲工人运动
A.受到启蒙思想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B.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要求
C.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D.从各国自发斗争走向了联合斗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古代文明的扩张】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扩张,碰撞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希腊3/4的国土是山地,仅在崎岖山崖间有少量耕地,遭遇人口增加或自然灾害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外出。他们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无以为生的平民、寻求财富的工商业者、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政治集团都是殖民的主体。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星星点点的众多城邦国家。柏拉图曾说:“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
-摘编自崔艳华《浅谈古希腊城邦殖民扩张的原因》
材料二:在大流士时代,波斯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公元前517年)和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地区,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面对辽阔疆域,大流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并直接向他汇报;军事上划分为五大军区,军区长官由国王任命,行省总督不管军事;在中央建立以国王办公厅为首的庞大管理机构,一切政令由中央发往各行省。大流士还让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制定法律时参照各地原有法律、对各地原有宗教与文化采取宽容态度、完成了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运河。
-摘编自任宪宝《全球通史:人类共同体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文明向外扩展 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大流士改革予以评价。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从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至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的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费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摘编自(美)约翰·梅里受《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社会主要 政治、经济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18.【工业革命与英国劳动关系立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革命不同时期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的部分立法规定
历史时期 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的部分立法规定
1771-1800年 1773年颁布的《斯皮塔菲尔德法案》规定,但凡织工联合起来要求增加工资,煽动他人停止工作以求增加工资,或10人以上聚集在一起要求雇主增加工资等,都属违法行为。 1796年的《反结社法》规定,造纸匠为了增加工资或者减少工时而进行的联合行动违法,通过这些行动与雇主缔约的合同无效,参与联合行动的劳工被罚做苦役两个月,阻止他人工作、诱使他人放弃工作或者阻止雇主雇佣他人的劳工均会被罚做两个月苦役等。
1829-1850年 1824-1825年英国政府已废除《反结社法》。1844年的《工厂法》规定:雇主必须在机器上布置有效的保护措施,禁止使用女工和童工清洁机器;9-13岁的童工每天只能工作半天或者隔天工作(工作一天、休息一天),其余一半的时间用于接受义务教育。1847年的《十小时工作制法》规定: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每天工作不超过10小时。
-摘编自刘思源《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
材料二在英国的棉纺织业中,19世纪40年代,操作机器织机的工人数量就超过了操作手工织机的工人数量。而到19世纪50年代,大部分手工织机已经消失了,棉纺织业的机械化基本完成。在1830-1850年间,英国的棉纱产量从5.8亿磅增加到11亿磅,煤产量从1600万吨增加到4900万吨......1825年后,工会的会员人数日益增加、组织形式日益健全,全国性和跨行业的工会组织开始出现,日益壮大的工会长期坚持就工资、工时、学徒制、工作环境等问题同雇主展开集体谈判。
-摘编自刘思源《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指出两个时期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立法规定的侧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解释上述侧重变化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1-1800年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图中白色区域)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以“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
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中一年级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题答案】
【答案】(1)特点:以移民方式向周边殖民扩展;参与殖民的主体众多;沿海岸线呈点线状分布;建立众多城邦国家,独立于母邦。
(2)评价:大流士改革是伴随波斯帝国不断扩张而进行的;改革较为系统、全面;对被征服地区较为灵活、开放、包容;改革完善了中央和地方的治理体系,加强了帝国的中央集权和军事势力;促进了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帝国文化的交流发展;改革主要是维护帝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对被压迫阶级和被征服地区的压榨。
【17题答案】
【答案】(1)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制度;农奴制度。
(2)新变化:人口恢复增长;工商业等发展迅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商人阶层的力量不断增强;君主统治加强;现代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
【18题答案】
【答案】(1)侧重:1771-1800年,立法压制工人的经济权利,维护雇主的利益;1829-1850年,在维护雇主的利益的前提下,立法保护工人的基本经济权利。
(2)原因:工业革命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工会组织大量出现,工人运动不断发展;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民主制度走向完善;英国政府通过调整立法缓和阶级矛盾,以稳定统治秩序;社会进步思潮对人的基本权利的诉求的推动。
【19题答案】
【答案】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示例: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扩大。
公元1年,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交通和技术条件落后,大范围的区域联系很难实现。因而,此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主要局限于欧洲、北非、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区域。对海洋的认知更为有限,局限于已认知大陆的近海区域。
公元1500年,伴随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大范围的区域联系得以实现。因而,此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扩展到旧大陆的更广阔区域,同时发现美洲新大陆,但对于亚洲、非洲、美洲广大内陆的认知有限,主要局限于沿海地区。对于大洋的认知范围也在扩展,但是范围有限,局限于大西洋中北部海域和印度洋北部海域。
公元1800年,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快速发展,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交通和技术条件改善,推动了更大范围的区域联系实现。因而,此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继续扩展到各大洋和大洲广大内陆地区,但自然环境较为复杂恶劣的极地、非洲和澳洲腹地等区域尚未被认知。
另一方面,由于在世界近代发展的过程中欧洲长期占主导地位,同时受主观情感的影响,因而在西方人眼中的世界空间中,欧洲一直处于中心位置。
总之,西方人眼中的世界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的结果,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