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靖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靖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靖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一部经典剧作的跨文化传播和阐释,都具有跨越性的文化现象,哪些现象和事件值得关注和研究,要视特定的研究指向性而定:其一,指向那些有跨文化交集、与异国文化发生了“事实联系”的戏剧,比如在新疆出土、反映梵剧东渐的多语戏剧文学《弥勒会见记》。其二,指向戏剧经典。中外戏剧经典本身携带着本土戏剧传统的丰富蕴藏和文化符码,当它们与异国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流时,这些蕴藏的理念、美学和价值在另一个符号系统和表演体系中被激发、被折射,产生另一种魅力和特殊的传播效应。其三,指向具有影响力的“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事件,即那些得到更丰富立体的跨文化阐释、更体现跨文化传播规律的戏剧现象。比如,民族戏剧经典在进入世界戏剧体系时,其中的民族特点如何在他者文化中赢得共鸣,产生新的阐释空间,从而将民族戏剧传播给外国受众,仍然亟待跨文化研究者揭示其中的关键性环节和国际传播效果。
(摘编自陈戎女《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双向思维促进多元文明互鉴》)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末,欧美跨文化戏剧的实践与研究传入中国,与国内原有的“比较戏剧”研究交汇融合,二者之间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
相较于比较戏剧研究,跨文化戏剧研究的外延较窄,主要关注具有多元文化因子的戏剧实践,特别是那些类似于西方先锋实验戏剧的文化杂糅特征较为明显的戏剧作品。大体有以下两类:一类是西方人创作的东方题材或具有东方元素的戏剧研究,如对美国华裔作家黄哲伦《蝴蝶君》剧本及演出的探讨。这类研究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陌生且无关紧要,对于欧美学界的研究来说也只是量的增加;另一类则是“西方经典戏曲改编研究”,如用京剧和昆剧演出莎士比亚经典、用河北梆子演出古希腊悲剧、用越剧演绎易卜生戏剧等。这类形式为中国所特有,且根本思路方法又与欧美跨文化的先锋实验戏剧相通,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的跨文化戏剧研究当中,最易引发欧美学术同行兴趣与共鸣的一类。有批评者认为,它们虽然被命名为京剧、昆剧、越剧等,但大部分剧目的剧本结构、舞台调度等框架性要素,其实更像是用唱腔和程式来演绎的西方戏剧,或者说是西方先锋戏剧的东方版本。
事实上,与“西戏中演”这类文化杂糅感强烈的显性跨文化戏剧相比,中国戏曲里还有一些戏剧形式的跨文化属性相对隐而不彰。它们往往以“古典”或“传统”名世,但实则又是跨文化的产物。多元文化因子在它们身上的结合如盐入水,文化融合的完成度也更高,更重要的是,它们同样获得过来自异域的喝彩,同时又是中国舞台上的经典主流。例如,梅兰芳代表的主流京剧。京剧是成熟于晚清的近代剧种,表演、布景、服装等方面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现代性和跨文化特征。尤其是梅兰芳的京剧艺术,与日本和欧美现代戏剧之间更存在着明确的相互影响关系,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跨文化戏剧的案例。再如,成熟于民国时期上海的主流越剧,以《红楼梦》《梁祝》等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为代表。作为现代戏曲,越剧在题材类型、剧本结构、角色制度、表演方式、编演关系、音乐唱腔、舞台形制、衣箱化妆、观众构成等方面,均已不同于古老的中国戏曲形式。这不仅是跨文化的产物,而且对多元文化要素的处理也更完善,已然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超越了所谓“话剧加唱”的生硬杂糅阶段。
京剧、越剧等近代主流戏曲,通常很少将异质因素直接捏合,而是在受到某种异质文化的启发后,再返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去找寻与之相通但却被忽视了的类似传统,接着在异质文化的辅助下,将外来理念与自身的一贯特征相互融合,既完成了自身的更新换代,又不会出现突兀排异。比如,越剧编导们在剧本上先是照搬了西方戏剧的分幕制,后在演出中发现这样不便于发挥戏曲时空自由的叙事和表演特长,为了既保留时空自由又利用好分幕制方便换景的长处,遂从晚近昆剧演出里经过删节的本戏中汲取灵感,逐渐摸索出一种结合了分场制和分幕制优长的现代戏曲分场制。再如,越剧编导们想学习西方戏剧自然主义的服装样式,先是按照写实思路直接照搬古人生活里的服装,后发现去掉水袖等会导致许多身段再无用武之地,便又改为从古画中汲取营养,逐渐发明出一种既有历史感又兼具程式化的新的戏衣体系。
在近代中国的跨文化语境中,顶着外来的文化压强,不少戏曲艺人和编导发挥了巨大的能动性,既没有固守不变,也没有食洋不化,而是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创造。与西方先锋戏剧文化杂糅并不十分和谐的显性跨文化特征相比,这些近代剧种的文化融合更为深层,也更能体现交织互现的文化融合的可能,从而为跨文化戏剧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圈可点的中国路径。如果我们能对其融合过程给予细致剖析,并适当加以理论化,相信定能对源自西方的跨文化戏剧研究构成一种有益的补充与纠偏,进而形成一种既有学术意义又不乏实践价值的中国路径。
(摘编自何恬《探寻“跨文化戏剧研究”的中国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跨文化研究者需要研究那些得到更丰富立体的跨文化阐释、更体现跨文化传播规律的戏剧现象。
B.跨文化戏剧研究主要关注具有多元文化因子的戏剧实践,相较于比较戏剧研究,其外延要更窄一些。
C.西方经典戏剧改编研究是中国特有的跨文化研究,因而欧美学术同行更易对此产生兴趣和共鸣。
D.除文化杂糅感强的显性跨文化戏剧外,中国戏曲中有一些中外文化融合度更高的隐性跨文化戏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第三段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地证明了中国隐性跨文化戏剧中多元文化因子融合完成度高。
B.材料二第三、四两段举了多个实例,从多个角度论述近代跨文化戏剧对多元文化要素的完善处理。
C.《雷雨》探讨了家庭、社会和人性等普遍问题,引起他国民众的共鸣,值得跨文化研究者关注和研究。
D.跨文化研究者通过对中外文化融合过程的细致剖析及理论化,探索出一条具有学术意义的中国路径。
3.下列各项,最能体现中外剧种的深层融合的一项是( )
A.星·杂剧《伪装者》融合了越剧、沪剧、京剧、黄梅戏等十大剧种,展现了中华戏曲的多样性。
B.昆曲《牡丹亭》通过与国际剧院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C.赣剧《李迩王》通过赣剧的艺术形式,将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与中国传统戏曲自然融合,收到良好的演出效果。
D.《中国有戏》这部大型戏曲文化纪实纪录片,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广中国戏剧文化,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4.中国近代主流戏曲在跨文化融合过程中体现出巨大的“能动性”。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5.“戏剧经典的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戏剧的本土实践”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色痴
阿英
高阳产布。清末民初,皆以草木染色。苏木染红,槐米染黄,鼠李染蓝,皂斗染黑,拼色套染,变幻无穷。但工序繁多——采集、过滤、煮染,毫厘之差,颜色便有异。若是主顾苛刻,有人就会说:“去留祥佐村,找刘独眼去。”
刘独眼染的布,天水碧,紫虾青,月下白,佛面金,与样品无半丝差别,且鲜亮明艳,皂洗日晒摩擦均不脱色。
调色配彩,全凭眼力,刘独眼却盲了一只眼,另一只,视力亦极弱。辨色时,他的脸凑得极近,独眼紧贴上去,脑袋来回移动,状颇可笑。刘独眼制染液,看起来更是腌臜,一锅色汤,手指蘸水,来回搅动,探温度高了低了;抽手入嘴,啧啧咂吮,说用料多了少了。天长日久,口唇色渍层叠,貌如厉鬼。但是,无论要求如何刁钻,哪怕是淬火的铁,初锈的铜,夕云晨霭,雉尾莺头,但凡人间的颜色,刘独眼只消看一眼,便能从染缸拎出来。
曾有人怀疑,刘独眼种下染色植物的土中施有异药,遂趁其外出,携竹篓翻入院中盗土,这人一不留神跌倒,压折一小片花。刘独眼怒如疯牛,奔突至其家。那人伏在麦秸垛上,大气不敢喘。刘独眼看不清,以为没人,便拔出门闩,将篓子捣得粉碎,又踩上几脚,气冲冲离去。
刘独眼不是没治过眼。某日,一主顾自青岛来,说当地教会医院驻有洋医,擅治疑难眼疾,但洋医即将回国,欲治须从速。刘独眼听罢,连夜揣钱上路。
没过几天,刘独眼就回来了,背上多了个瘦童,她的脑瓜顶一对小黄辫,筷子粗细。
“这么快?”
“没去。”
“不治了?”
“钱要养娃。”
女童是半道捡的,取名“小染”。从此,刘独眼更加卖力染布。
忽一日,小染生了背痈,啼哭高热,急请郎中,郎中说:“恶疾,备木匣吧。”
刘独眼跪求,郎中摆手走出。俄而,屋内大哭,郎中抽了袋烟,又返回,说:“高阳县城东大街,有马姓名医,或可治此疾。”
刘独眼深鞠一躬。郎中道:“痈疽凶险,神医惜名,未必会收。你定要提我的名字,他与我交恶,一听我治不好,便肯医了。他素来贪财,钱务必带够。”
刘独眼翻开被套,摸出张薄纸,揣入怀中,取床洁净褥子,兜上小染,上路。纸上文字密密麻麻,是半生的染布心得。
知情人说:“瞧吧,为了心头肉,舍了命根子。”
服药半月,小染可下炕走动。倒是刘独眼,瘦脱了形,眼眶凸出,如围着几根干草棍。他不住吁叹,秘方一泄,怎么赚钱养活小染?
忐忑等了两个月,市面上并未出现相似染法的布匹。
很久后,刘独眼才听闻,名医捏着那张折起的薄纸,静立不语,一盏茶工夫,将其熔入了煎药的火焰。
小染痊愈了,欢实蹦跳。那日,刘独眼醒迟,听得窗缝钻进的娇脆笑声。起身,见满院的花,悉数被小染摘下,零落一地。邻里说,逃不过一场痛揍了。却见刘独眼将小染举起,说:“高处还有一朵,伸胳膊,使劲够。”
小染长成了大姑娘。
小染生得嫩。衣衫用布,都是刘独眼染成。每近酷夏,便以茜草染粉,石榴皮染绿。这些材料能拦住日头,小染白净得像富家千金。
小染有志气,去省城读书。
其时,传统织机已被铁轮机代替,草木着色早让位于化学染料,但刘独眼仍终日摆弄染缸。
有人说媒,来定日子。刘独眼垂头不语。良久,扯开粘连的嘴唇,道:“染匠嫁女,不想遭人笑话,待我染出正红的布,再商议其余。”
自此,刘独眼院中挂满红布,将黄土墙映出彤彤热意。一块块布,深浅不一,亮暗不一,冷暖不一,风中斜飘似帆,日光星点透射,闪若银针,半坡遥望,如巨大红花摇曳。
半月后,媒人又来。刘独眼答:“颜色仍欠火候。”两月后再来,又说:“还差口气儿。”
媒人细忖,刘独眼其实是舍不得小染。
小染毕业才嫁,已是民国二十六年。日军自平津南下,掠走染轧机器,断绝棉纱颜料。高阳全县以手工织机织布,为八路军缝制棉衣。
布料需染成黄绿色,但土法浸染,一缸一色,一匹一色,难以统一,人们犯了难,去找刘独眼。
刘独眼没日没夜鼓捣,酒腌水泡,盐醋明矾,依着时辰温度、阴晴雾雨随时调整,一匹匹布,色泽一致,搭在绳上,似千军万马。
寒露过后,八路军来收布,说:“战士们的冬衣终于有了着落。”
这天,一个八路军来村里,他说因伤掉队,打听收布者的去向。
刘独眼凑过脸,与其握手寒暄,看他身上沾土,便弯腰细细拍打。
八路军眼含热泪。
刘独眼却耳语乡民:“快去喊人,这个八路军,假的,色儿不对。”
小染加入了共产党,南征北战,直到刘独眼临终,才匆匆赶回。
刘独眼指着柜子说:“柜中布,是闲时染出。天青淡青,给外孙;水红桃红,给外孙女。最底下那块布,留给我自己。”
小染哭成泪人。
人们说:“刘独眼染了一辈子布,带入土中的那一块,不知有多奇异。”
殓衣上身,出乎意料——未着任何颜色,只是原色,铺展于大地,与万物融为一体。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独眼一只眼盲了,另一只眼视力极弱,这给他染布、生活都带来很大的不便,他很想治好他的眼睛。
B.刘独眼在半道上捡到了一个女童,就收养了她,取名小染,后来小染生了重病,几乎丧命,幸好被马姓名医治好。
C.染布行业的发展,给刘独眼带来了职业危机,但是他坚守传统的草木着色的技艺,展现出了他的“痴”。
D.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正面的,无论是刘独眼、小染,还是郎中、马姓名医等,都表现出了人性的善良和淳朴。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对染色的工艺作了说明,突出了染色技术的复杂,并运用语言描写引出小说主人公——染匠刘独眼。
B.文中两次写到刘独眼家的花被折,而刘独眼两次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凸显了刘独眼对小染的爱。
C.“扯开粘连的嘴唇”一句中,“扯开”“粘连”把刘独眼久不言语而又不得不语的矛盾状态形象地表现出来。
D.本文把情节置于抗日战争的宏大背景之中,通过小人物抵抗侵略的行动,以小见大,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8.本文语言简练,这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9.著名作家汪曾祺指出,小说要“留白”“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本文多处使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找出三个例子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建文四年,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①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②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材料二: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③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节选自方孝孺《深虑论》④)
【注】①周公:名姬旦,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并在成王长大后,还政于成王。②磔: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③庶孽:妃妾所生之子。建庶孽,指汉高祖即位后分封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临淄七个同姓诸侯王。④《深虑论》写于明初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登基后,为了加强朱氏势力而把军事大权交付诸王之手,为明初盛世埋下战祸的隐患。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了《深虑论》这篇向当政者提出警策劝谏的文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虑之所A能及B者C人事D之宜然E而出于智力F之所G不及者H天道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文中指慰劳,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何必劳神苦思”的“劳”意思不同。
B.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的“诸”用法不同。
C.一,文中指统一,与《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的“一”意思相同。
D.卒,文中指最终,与《赤壁赋》中“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孝孺聪明好学,自幼长期师从宋濂,并在其门下表现出色,他将追求王道和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
B.燕王发动叛乱占领都城,建文帝自焚而死,方孝孺被俘入狱并终因拒绝为成祖起草诏书而被处死。
C.方孝孺提出,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常忽视那些看似容易、不足疑虑的因素,而祸患常常因此而发生。
D.方孝孺认为,历史上一些君主都曾吸取前朝败亡的教训,进行过一定的防范,但结果仍是防不胜防。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2)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14.材料一中,方孝孺与朱棣的对话体现了方孝孺哪些品质或精神?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夜
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诗题,写诗人悠闲地在院中听着雨声和风声,为全诗营造了闲适的氛围。
B.颔联中的“上”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寒色的流动之态,使得寒色浸染梧桐具有了动态感。
C.颈联描写孤灯照耀着低矮的卧榻,清脆的笳声飘过万家热闹的灯火,极具画面感。
D.尾联上句中“未归客”点明诗人的身份,下句则化用项羽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意。
16.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一句是“ ”;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一句是“ ”。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描写了阿房宫的建筑走势,表现了其规模之宏大。
(3)班会课上,张老师想要和同学们讨论一些问题,又担心学生不敢畅所欲言,他可以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作为开场,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环境。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影视作品中植入广告是当下广告营销的常用手段。不同于贴片广告和中插广告,植入广告讲求艺术性,往往需要借助道具、台词、置景等手段,将品牌或产品融入影视文本,这种广告方式能潜移默化地激发观众的购买欲。在这个过程中,影视艺术是主体, ① ,植入广告不能破坏影视艺术的完整性和逻辑性。然而,当下部分影视创作却本末例置,植入广告表现方式简单,植入频率密集,效果生硬,拉低了作品艺术质量的同时也破坏了受众的观赏体验。
广告植入出现诸多的问题,与当前影视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回收成本,获得利润依赖广告收入( A )。在商业逻辑和投机心理的影响下,一些创作者为了获得高额的广告费,放松对植入品牌、数量以及产品性质与作品题材契合度的把控,有的甚至 ② 。多而杂的广告破坏了作品的艺术主体性,甚至( B ),使影视作品沦为“广告定制剧”。一些创作者为了让品牌方满意,把广告效果放在艺术质量前面,一味突出品牌或产品的商业信息,而不顾艺术规律甚至现实逻辑,使剧情发展突兀,人物行为怪异。不仅这种做法影响了人们的观剧体验,反而会引起观众对品牌或产品的反感。
影视作品唯有质量过硬,内涵深刻,才能真正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因此,影视从业者应该端正创作态度,始终将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丰富其精神内涵放在首位,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在这个基础上,再植入广告,围绕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的协调统一积极探索。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双赢。
18.将画横线的句子改成以“植入广告”为开头的长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如何避免广告植入拉低影视艺术质量这一现象?请根据文本,从影视创作者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大多数人认为,“吃苦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对孩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但也有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孩子在快乐的时候,学习知识更加容易。
关于教育是需要“吃苦”还是需要“快乐”,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西省靖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D 3.C 4.①在受到某种外来文化启发后,主动寻找自身文化传统中与之相类似而被忽略的传统。
②在保 留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结合自身文化特点进行创新,形成具有现代性和跨文化特征的戏曲形式。 5.①中外戏剧经典在与其他文化碰撞时,其蕴含的理念、美学和价值会在新的符号系统和表演体系中被激发,产生新的魅力和传播效应,进而为跨文化戏剧的本土实践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灵感来源,促使本土艺术家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②跨文化戏剧的本土化实践是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的过程。通过这种实践,本土戏剧不仅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还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新作品,进一步推动了戏剧经典跨文化传播的深化。
6.D 7.D 8.①本文通篇用短句,语句几乎不加润饰,使语言简练。
②本文使用了较多的文言词句,如“貌如厉鬼”“夕云晨霭”“良久”等词句简略而意涵丰富,使语言简练。 9.①写刘独眼捡到小染的部分,小说没有直接叙述,而采用了留白的手法,可以调动读者,让读者想象细节,进行再创作。
②写刘独眼带着小染找马姓名医看病的部分,小说采用了留白的手法,为小说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写人们如何处置假八路军的部分,小说没有写,而采用留白的手法,使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刘独眼展开,叙事更集中。
10.CEH 11.B 12.A 13.(1)城池被攻下的那一天,他一定不会投降,希望您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就断绝了。
(2)用崇高的道德来迎合天意,使上天眷顾他的德行,好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而不忍心舍弃。 14.
方孝孺与朱棣的对话体现了他忠诚正义、坚守原则、勇敢无畏、刚正不阿的品质或精神。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方孝孺,字希直,是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就机警灵敏,双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长大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门下的知名人士都比不上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创作,常常把阐明王道、实现天下太平作为自己的责任。
建文四年,燕军攻入京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捉拿关进监狱。在此之前,成祖从北平发兵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说:“城池被攻下的那一天,他一定不会投降,希望您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就断绝了。”成祖点头答应。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把他召来,他的悲痛哭声响彻宫殿台阶。成祖走下坐榻,安慰他说:“先生不要自己折磨自己,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国家依靠年长的君主。”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的家事。”(成祖)回头示意左右的人递给他纸笔,说:“发布诏令于天下,非先生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一边哭一边骂道:“死就死罢了,诏书不能起草。”成祖大怒,下令在街市上把他肢解处死。方孝孺慷慨赴死,当时四十六岁。
材料二
筹划天下大事的人,常常谋求解决那些困难的问题,而忽略那些容易的问题,防范那些可怕的事情,而遗漏那些不被怀疑的事情。然而,灾祸常常在被忽略的事情中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怀疑的事情中兴起。难道是他们考虑得不够周全吗?大概是考虑所能达到的,是人事方面应当如此,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是天道的原因。
在秦朝的时候,消灭诸侯,统一了天下。秦始皇心里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把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正认为战争可以不再使用,天子的地位可以世代相传,却不知道汉高祖在田野中兴起,最终灭亡了秦朝的政权。汉朝吸取秦朝孤立无援的教训,于是大规模分封子弟为诸侯王,认为同姓亲属可以相继传承而不会发生变故,然而七国萌生了篡权弑君的阴谋。汉武帝、汉宣帝以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封地来削弱他们的势力,认为没有事了,可是王莽篡夺了汉朝的皇位。光武帝吸取西汉哀帝、平帝的教训,曹魏吸取汉朝的教训,晋朝吸取曹魏的教训,各自对其前朝灭亡的原因有所警惕并进行防备。然而他们的灭亡,大概是出于防备之外的原因。
古代的圣人,知道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智慧和谋略所能考虑周全的,不是法令制度所能控制的,不敢肆意施展他们的阴谋诡计,而只是积累最大的诚意,用崇高的道德来迎合天意,使上天眷顾他们的德行,好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而不忍心舍弃。
15.A 16.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抒发了诗人远离家乡的羁旅愁苦之情。
中间两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蟋蟀、梧桐、短榻、孤灯、清笳等意象,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从而表达诗人羁旅之苦。
17.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18.植入广告是一种借助道具、台词、置景等手段,艺术性地将品牌或产品融入影视文本,潜移默化地激发观众购买欲的广告方式。 19.A不无关系/息息相关
B反客为主/喧宾夺主 20.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观剧体验,而且会引起观众对品牌或产品的反感。 21.①植入广告是附属(客体)
②只要给钱就“来者不拒” 22.①影视创作者要端正创作态度,始终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和精神内涵放在首位;
②影视创作者要对植入广告的数量和质量严格把关;
③影视创作者要将广告植入和剧情发展、人物设置协调统一。
2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由“始终将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丰富其精神内涵放在首位”可知,要始终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和精神内涵放在首位;
②由“在商业逻辑和投机心理的影响下……放松对植入品牌、数量以及产品性质与作品题材契合度的把控”可知,要对植入广告的数量和质量严格把关;
③由“一些创作者为了让品牌方满意,把广告效果放在艺术质量前面,一味突出品牌或产品的商业信息,而不顾艺术规律甚至现实逻辑,使剧情发展突兀,人物行为怪异”可知,要将广告植入和剧情发展、人物设置协调统一。
23.例文:
苦乐相济,教育的本手之道
教育如弈棋,苦乐相济方为本手。执拗于“头悬梁锥刺股”的吃苦教育,或沉迷于“寓教于乐”的快乐至上,皆是俗手。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苦乐调和的中庸之道,如盐入水,若风过松,润物无声却力透纸背。
吃苦教育的内核是锻造精神硬度。当少年叶问在木人桩前日复日地打磨拳意,当谷爱凌在滑雪场上无数次与冰面亲密接触,那些滴落的汗水正在淬炼意志的钢火。心理学家安吉尔研究发现,具备“坚毅品质”的个体,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可塑性更强。这种在苦痛中生长的神经突触,恰似破土的竹笋,承受着泥土的重压才能拔节而起。
快乐教育的要义是激活学习本能。儿童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在愉悦体验中会被激活,这种神经递质的涌动,恰似春日解冻的溪流,让知识的养分在神经元间奔涌。芬兰基础教育的“无压力课堂”,将数学知识嵌入积木搭建的游戏,把物理原理藏在拆装机器人中。那些在玩乐中构建认知的孩子,眼神里跳跃着苏格拉底式的惊奇。当编程课程变成操控虚拟宠物的冒险,当文言文学习化作解密古代密函的闯关,知识不再是压在背篓里的砖石,而是点亮好奇心的火种。
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构建苦乐共生的生态系统。日本的“生存教育”课程,让孩子们在模拟地震中学习自救,惊恐与成就感交织;美国的“野外探险学校”,在荒野求生的艰辛里,孩子们收获团队协作的温暖。这种苦乐交织的体验,如同淬火与回火的金属工艺,让意志与情感交替生长。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考试机器,亦非制造娱乐至死的庸众。那些在苦乐边界上游走的生命,往往能触及人性的极致:宇航员在失重的寂寥中感受宇宙的壮美,登山家在缺氧的痛苦里体悟生命的崇高,哲学家在思辨的焦灼中洞见存在的真相。教育的真谛,是让孩子学会在苦痛中品咂甜蜜,在快乐时保持清醒,如茶道中的“和敬清寂”,在矛盾中抵达和谐。
当我们在教育棋局中落子,需明白:苦是黑子,乐是白子,阴阳相生才能演绎出生命的满盘星月。那些在苦乐交织中成长的生命,终将在时光的纹路里,长成能承受风雨的大树,又不失感知露珠滚落的敏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灵魂都成为独特的乐器,在苦乐的共鸣箱中,奏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交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