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5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1.(2025·六盘水模拟)里耶秦简中记载有秦郡名25个,“今迁陵廿五年为县”(迁陵设县在秦始皇二十五年),以卅四年记“今苍梧为郡九岁”。材料共同反映了秦朝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刺史制【答案】C【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解析】【分析】据材料“秦郡名 25 个”“迁陵廿五年为县”“苍梧为郡”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明确出现 “郡”“县” ,而郡县制是秦朝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分郡、县两级管理地方,与题干内容完全契合,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推选制度(如尧传舜、舜传禹 ),排除A项;分封制盛行于西周,周天子把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诸侯有较大自治权,而秦朝已废除分封制,排除B项;刺史制是汉武帝时期设立,派刺史监察地方,强化中央对地方监督,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点是郡县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2.(2025·六盘水模拟)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郡,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其中心在下图的(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B【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其中心”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图中②处是洛阳,B项正确;①是涿郡,③是江都,④是余杭郡,均不符合“中心”,排除AC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大运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3.(2025·六盘水模拟)对联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花甲西征平叛乱,收复新疆保边境;古稀南下抗外敌,兴办洋务振国威。”这副对联描述了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张之洞【答案】C【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解析】【分析】据材料“古稀南下抗外敌,兴办洋务振国威”和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有两大重要功绩,一是花甲之年(60 岁左右 )率军西征,平定阿古柏叛乱,成功收复新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二是参与洋务运动,在南方兴办洋务企业(如福州船政局 ),同时面对外敌(如抗法斗争 ),C项正确;曾国藩主要活动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展洋务运动(创办安庆内军械所等 ),对联中 “西征平叛乱,收复新疆”“南下抗外敌” 均非其典型事迹,排除A项;李鸿章是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主要负责外交事务(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 )、创办近代企业(如轮船招商局 )等,但 “收复新疆” 不是他的功绩,排除B项;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主要功绩是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洋务企业,推动教育改革(创办新式学堂 ),对联中相关事迹与他无关,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相关史实。4.(2025·六盘水模拟)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在理论上指明了中国的革命道路。这里的“革命道路”是指( )A.国民革命运动、北伐解放全国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C.社会主义道路、工业建设优先 D.和平外交建国、科技振兴民族【答案】B【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解析】【分析】据材料“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可知,毛泽东在这些文章中,结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践,探索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道路,强调立足农村建立根据地,积累力量夺取全国政权,与题干内容契合,B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北伐主要是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活动,与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理论探索无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工业建设优先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内容,时间不符,排除C项;“和平外交建国、科技振兴民族” 与革命道路探索无关,革命道路侧重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等,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工农武装割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历史知识。5.(2025·六盘水模拟)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在1964年10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这里的“东方巨响”是指( )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答案】A【知识点】“两弹一星”【解析】【分析】据题干关键信息“1964年10月16日”“云似蘑菇腾地长”和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2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陈能宽作为“两弹一星”元勋,其日记描述的“人伴春雷鼓掌”生动反映了科研人员见证原子弹爆炸时的振奋场景,A项正确;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与题干时间1964年不符,排除B项;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与1964年无关,排除C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6日,时间跨度大且场景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6.(2025·六盘水模拟)法国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发言道:“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必将对联合国有利,也对她自己有利’。”他叙述的事件是( )A.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D.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的成立【答案】B【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分析】据题干“法国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发言,提及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和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这与题干中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表述相符,B项正确;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是亚非国家召开的会议,并非联合国大会相关事件,排除A项;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主要涉及中美两国双边外交,和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席位无关,排除C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于2015年,与题干所涉联合国大会及中国席位问题毫无关联,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7.(2025·六盘水模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 )A.阶级斗争 B.思想解放 C.经济建设 D.拨乱反正【答案】C【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果断的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C项正确;阶级斗争是“文革”时期的错误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了这一方针,排除A项;思想解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前提(如打破“两个凡是”束缚),但会议明确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思想解放服务于这一目标,而非直接的工作重心,排除B项;拨乱反正(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历史错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任务,但属于政治领域的调整,而非工作中心本身。工作中心的转移特指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8.(2025·六盘水模拟)第一手史料是指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产生的资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进行整理、研究或诠释的资料。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B.C.D.【答案】D【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第一手史料是指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产生的资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进行整理、研究或诠释的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大竞技场遗址是古罗马时期直接建造并留存至今的实物遗存,未经后人加工或诠释,属于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金字塔》纪录片是后人加工的,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项;亚里士多德素描图是艺术化的加工,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项;史学作品是运用第一手史料进行整理、研究或诠释的,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马大竞技场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罗马帝国的相关史实。9.(2025·六盘水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指出:“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萌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此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 )A.背景 B.过程 C.特点 D.影响【答案】A【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宗教动力、思想萌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动力是传播天主教,思想动力是“寻金热”,经济活力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是航海、天文技术的提高,因此材料指出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A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位航海家的关键航行,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达·伽马抵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与题干信息“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不符,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特点是 以欧洲为中心,多国参与与航线扩展等,与题干信息“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不符,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是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使世界开始整体,与题干信息“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以新航路开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0.(2025·六盘水模拟)绘制时间轴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是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下图反映的是( )A.古代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 B.欧洲反对封建压迫的历程C.东方传统法治思想的演进 D.西方民主法治发展的进程【答案】D【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古代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到近代西方的《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等,体现了西方民主法治从起源到发展的过程,D项正确;时间轴里有1689年及之后的近代法律,不只是古代,排除A项;《1787年宪法》是美国的,不是欧洲的;而且罗马的法律是奴隶制时期的,和反对封建压迫没关系,排除B项;这些法律都是西方的,和东方传统法治思想没联系,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方民主法治发展的进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轴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方民主法治发展的相关史实。11.(2025·六盘水模拟)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这可以说是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牛顿在书中提出三大运动定律……能够解释宇宙中苹果或者流星掉落的规律。”文中的著作是(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英雄交响曲》C.《人间喜剧》 D.《物种起源》【答案】A【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牛顿在书中提出三大运动定律……能够解释宇宙中苹果或者流星掉落的规律”和所学知识可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代表作,书中提出三大运动定律等,符合题干描述,A项正确;《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与牛顿无关,排除B项;《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文学著作,和牛顿没关联,排除C项;《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的作品,阐述生物进化论,并非牛顿的成果,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点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12.(2025·六盘水模拟)在亚洲,中国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了新的革命形势,印度出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出现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这说明( )A.一战前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方式多样C.二战前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D.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有了新发展【答案】B【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在亚洲,中国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了新的革命形势,……虽没有出现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可知,亚非拉各地区根据自身国情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抗争,既有暴力革命(如埃及),也有非暴力抵抗(如印度),还有阶级斗争(拉美)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这说明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方式多样,B项正确;一战于1918年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萌芽、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均发生在1919年后,因此一战前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说法错误,排除A项;题干不仅涉及亚洲(中国、印度),还包括非洲(埃及)和拉丁美洲,“亚洲”范围缩小,无法涵盖整体内容,排除C项;二战结束于1945年,而题干中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独立运动等均在1919—1940年间,属于“一战后二战前”,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4分)13.(2025·六盘水模拟)北魏统一北方→ 【答案】北魏孝文帝【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北方后,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包括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如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等 ),促进了民族交融,所以此处应填北魏孝文帝。故答案为:北魏孝文帝。【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14.(2025·六盘水模拟)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上下求索。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下,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场运动是 。【答案】五四运动【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据所学五四运动的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传播新思想,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故答案为:五四运动。【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四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15.(2025·六盘水模拟)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阶段 时期 主要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 年代至 19 世纪中期 的广泛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答案】蒸汽机【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分析】据图表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动力问题,使蒸汽机在工厂中广泛应用,使工厂摆脱自然条件限制,机器生产得以大规模推广,手工工场逐渐被近代工厂取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所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故答案为:良蒸汽机。【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16.(2025·六盘水模拟)世界近现代史上,重要国际组织的建立,影响着地区与世界的局势,也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着世界格局。为了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快速成长,我国于2001年加入了 ,该组织已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舞台,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答案】世界贸易组织【知识点】世界贸易组织【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全球性经济贸易组织,WTO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规则框架与交流平台。中国入世契合全球化浪潮,既借助其机制拓展贸易、融入世界经济,也通过参与规则制定,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成为全球经济互动的关键纽带。故答案为:世界贸易组织。【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世界贸易组织,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三、材料解析题(第28题10分,共10分)17.(2025·六盘水模拟)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穿越历史烟云,那段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不屈岁月,震撼人心。作为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残酷的生死大搏斗,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灾难。——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入的国家有60多个,占世界总人口的4/5;战火遍及欧洲、亚洲、非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和地中海。据估计,死亡人数约6000万,物资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但是在这场关系人类命运和前途的搏斗中,人民最终赢得了战争,世界和平得以恢复。——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三材料四 美国总统罗斯福指出:“中国人民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世界人民的鼓舞。”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导致英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1945年9月英国《泰晤士报》(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发动这场“残酷的生死大搏斗”罪魁祸首的国家。(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世界人民最终赢得了战争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抗日战争最显著的特点。(4)材料四中“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体现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什么地位?(5)以史明鉴,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国家:德国、日本与意大利。(2)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战争的正义性与民心向背;轴心国的侵略行径引发全球反感,而同盟国通过媒体宣传强化了反法西斯理念的正当性;经济与军事资源的整合优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综合实力强大)等。(3)特点:具有全民族性;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等。(4)地位: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5)启示:珍视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国际合作(如联合国机制);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弱国无外交,需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历史真相,防止篡改侵略史实。【知识点】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解析】【分析】(1)国家:根据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残酷的生死大搏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日本与意大利,形成轴心国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的国家。故国家:德国、日本与意大利。(2)原因:结合所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可知,主要表现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全球反法西斯力量正式联合,协调了各国军事行动与资源分配,形成对轴心国的压倒性优势;战争的正义性与民心向背。反法西斯战争以抵抗侵略、保卫主权为目标,激发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例如中国军民以弱抗强牵制日本陆军主力,苏联卫国战争中全民动员抵御德军入侵;轴心国的侵略行径引发全球反感,而同盟国通过媒体宣传强化了反法西斯理念的正当性;经济与军事资源的整合优势。 同盟国在工业产能(如美国战时生产)、战略物资(如苏联石油)和人力资源上远超轴心国。故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战争的正义性与民心向背;轴心国的侵略行径引发全球反感,而同盟国通过媒体宣传强化了反法西斯理念的正当性;经济与军事资源的整合优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综合实力强大)等。(3)特点:根据材料三第一幅图“青年学生、工人、妇女”和“回民抗日武装、海外华侨支援抗战的汇款单”等信息可得出,具有全民族性;根据材料三“张自忠、左权”可知,张自忠和左权分别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牺牲的高级将领,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故特点:具有全民族性;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等。(4)地位:根据材料四“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结合所学中国抗战的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故地位: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5)启示:本题是开放新试题,可从热爱和平、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综合国力、维护历史真相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珍视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国际合作(如联合国机制);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弱国无外交,需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历史真相,防止篡改侵略史实。故答案为:(1)国家:德国、日本与意大利。(2)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战争的正义性与民心向背;轴心国的侵略行径引发全球反感,而同盟国通过媒体宣传强化了反法西斯理念的正当性;经济与军事资源的整合优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综合实力强大)等。(3)特点:具有全民族性;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等。(4)地位: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5)启示:珍视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国际合作(如联合国机制);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弱国无外交,需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历史真相,防止篡改侵略史实。【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史实。(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抗日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思维导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4)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史实。(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国家:根据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残酷的生死大搏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日本与意大利,形成轴心国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的国家。故国家:德国、日本与意大利。(2)原因:结合所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可知,主要表现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全球反法西斯力量正式联合,协调了各国军事行动与资源分配,形成对轴心国的压倒性优势;战争的正义性与民心向背。反法西斯战争以抵抗侵略、保卫主权为目标,激发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例如中国军民以弱抗强牵制日本陆军主力,苏联卫国战争中全民动员抵御德军入侵;轴心国的侵略行径引发全球反感,而同盟国通过媒体宣传强化了反法西斯理念的正当性;经济与军事资源的整合优势。 同盟国在工业产能(如美国战时生产)、战略物资(如苏联石油)和人力资源上远超轴心国。故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战争的正义性与民心向背;轴心国的侵略行径引发全球反感,而同盟国通过媒体宣传强化了反法西斯理念的正当性;经济与军事资源的整合优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综合实力强大)等。(3)特点:根据材料三第一幅图“青年学生、工人、妇女”和“回民抗日武装、海外华侨支援抗战的汇款单”等信息可得出,具有全民族性;根据材料三“张自忠、左权”可知,张自忠和左权分别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牺牲的高级将领,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故特点:具有全民族性;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等。(4)地位:根据材料四“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结合所学中国抗战的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故地位: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5)启示:本题是开放新试题,可从热爱和平、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综合国力、维护历史真相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珍视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国际合作(如联合国机制);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弱国无外交,需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历史真相,防止篡改侵略史实。四、综合问答题(第29题12分,共12分)18.(2025·六盘水模拟)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过的文明,她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国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本土性,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进程,推动了各地区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中华文化既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既是历史贡献,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根据上文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民族风俗和语言方言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不可分、民族不可散的多元一体的共同信念。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两个特点?(2)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吸纳体现了它的包容性。请举出一个中华文化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例子。(3)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商代的甲骨文到西周的金文、秦朝的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书的过程,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4)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既是历史贡献,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这一观点。【答案】(1)特点:多样性;凝聚性。(2)例子:佛教传入中国。(3)特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4)说明:历史贡献:四大发明: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国智慧:儒家倡导的“仁爱”“和谐”“中庸”等理念,为全球治理和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传统思想,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提供了合作框架。【知识点】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1)特点:据题干信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民族风俗和语言方言等”可知,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据题干信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不可分、民族不可散的多元一体的共同信念”可知,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凝聚性。(2)例子:结合所学可知,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逐步中国化,出现了佛教中国化现象,体现了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吸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特点:据题干信息“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商代的甲骨文到西周的金文、秦朝的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书的过程”可知,汉字发展至今,延绵不绝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从甲骨文到楷书等,体现了汉字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4)说明:题干要求说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既是历史贡献,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即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和中华文明提供的中国智慧,从这两方面进行说明即可,如历史贡献方面,可从四大发明等角度展开,如结合所学四大发明的知识可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知识可知,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国智慧方面,可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角度说明,如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的知识可知,儒家倡导的“仁爱”“和谐”“中庸”等理念,为全球治理和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结合所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知识可知,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传统思想,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提供了合作框架。故答案为:(1)特点:多样性;凝聚性。(2)例子:佛教传入中国。(3)特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4)说明:历史贡献:四大发明: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国智慧:儒家倡导的“仁爱”“和谐”“中庸”等理念,为全球治理和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传统思想,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提供了合作框架。【点评】本题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特点:据题干信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民族风俗和语言方言等”可知,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据题干信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不可分、民族不可散的多元一体的共同信念”可知,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凝聚性。(2)例子:结合所学可知,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逐步中国化,出现了佛教中国化现象,体现了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吸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特点:据题干信息“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商代的甲骨文到西周的金文、秦朝的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书的过程”可知,汉字发展至今,延绵不绝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从甲骨文到楷书等,体现了汉字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4)说明:题干要求说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既是历史贡献,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即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和中华文明提供的中国智慧,从这两方面进行说明即可,如历史贡献方面,可从四大发明等角度展开,如结合所学四大发明的知识可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知识可知,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国智慧方面,可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角度说明,如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的知识可知,儒家倡导的“仁爱”“和谐”“中庸”等理念,为全球治理和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结合所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知识可知,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传统思想,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提供了合作框架。1 / 1贵州省六盘水市2025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1.(2025·六盘水模拟)里耶秦简中记载有秦郡名25个,“今迁陵廿五年为县”(迁陵设县在秦始皇二十五年),以卅四年记“今苍梧为郡九岁”。材料共同反映了秦朝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刺史制2.(2025·六盘水模拟)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郡,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其中心在下图的(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3.(2025·六盘水模拟)对联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花甲西征平叛乱,收复新疆保边境;古稀南下抗外敌,兴办洋务振国威。”这副对联描述了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张之洞4.(2025·六盘水模拟)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在理论上指明了中国的革命道路。这里的“革命道路”是指( )A.国民革命运动、北伐解放全国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C.社会主义道路、工业建设优先 D.和平外交建国、科技振兴民族5.(2025·六盘水模拟)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在1964年10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这里的“东方巨响”是指( )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6.(2025·六盘水模拟)法国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发言道:“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必将对联合国有利,也对她自己有利’。”他叙述的事件是( )A.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D.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的成立7.(2025·六盘水模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 )A.阶级斗争 B.思想解放 C.经济建设 D.拨乱反正8.(2025·六盘水模拟)第一手史料是指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产生的资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进行整理、研究或诠释的资料。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B.C.D.9.(2025·六盘水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指出:“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萌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此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 )A.背景 B.过程 C.特点 D.影响10.(2025·六盘水模拟)绘制时间轴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是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下图反映的是( )A.古代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 B.欧洲反对封建压迫的历程C.东方传统法治思想的演进 D.西方民主法治发展的进程11.(2025·六盘水模拟)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这可以说是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牛顿在书中提出三大运动定律……能够解释宇宙中苹果或者流星掉落的规律。”文中的著作是(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英雄交响曲》C.《人间喜剧》 D.《物种起源》12.(2025·六盘水模拟)在亚洲,中国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了新的革命形势,印度出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出现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这说明( )A.一战前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方式多样C.二战前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D.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有了新发展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4分)13.(2025·六盘水模拟)北魏统一北方→ 14.(2025·六盘水模拟)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上下求索。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下,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场运动是 。15.(2025·六盘水模拟)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阶段 时期 主要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 年代至 19 世纪中期 的广泛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16.(2025·六盘水模拟)世界近现代史上,重要国际组织的建立,影响着地区与世界的局势,也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着世界格局。为了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快速成长,我国于2001年加入了 ,该组织已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舞台,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材料解析题(第28题10分,共10分)17.(2025·六盘水模拟)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穿越历史烟云,那段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不屈岁月,震撼人心。作为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残酷的生死大搏斗,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灾难。——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入的国家有60多个,占世界总人口的4/5;战火遍及欧洲、亚洲、非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和地中海。据估计,死亡人数约6000万,物资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但是在这场关系人类命运和前途的搏斗中,人民最终赢得了战争,世界和平得以恢复。——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三材料四 美国总统罗斯福指出:“中国人民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世界人民的鼓舞。”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导致英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1945年9月英国《泰晤士报》(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发动这场“残酷的生死大搏斗”罪魁祸首的国家。(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世界人民最终赢得了战争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抗日战争最显著的特点。(4)材料四中“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体现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什么地位?(5)以史明鉴,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四、综合问答题(第29题12分,共12分)18.(2025·六盘水模拟)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过的文明,她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国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本土性,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进程,推动了各地区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中华文化既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既是历史贡献,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根据上文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民族风俗和语言方言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不可分、民族不可散的多元一体的共同信念。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两个特点?(2)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吸纳体现了它的包容性。请举出一个中华文化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例子。(3)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商代的甲骨文到西周的金文、秦朝的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书的过程,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4)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既是历史贡献,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这一观点。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解析】【分析】据材料“秦郡名 25 个”“迁陵廿五年为县”“苍梧为郡”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明确出现 “郡”“县” ,而郡县制是秦朝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分郡、县两级管理地方,与题干内容完全契合,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推选制度(如尧传舜、舜传禹 ),排除A项;分封制盛行于西周,周天子把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诸侯有较大自治权,而秦朝已废除分封制,排除B项;刺史制是汉武帝时期设立,派刺史监察地方,强化中央对地方监督,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点是郡县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2.【答案】B【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其中心”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图中②处是洛阳,B项正确;①是涿郡,③是江都,④是余杭郡,均不符合“中心”,排除AC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大运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3.【答案】C【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解析】【分析】据材料“古稀南下抗外敌,兴办洋务振国威”和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有两大重要功绩,一是花甲之年(60 岁左右 )率军西征,平定阿古柏叛乱,成功收复新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二是参与洋务运动,在南方兴办洋务企业(如福州船政局 ),同时面对外敌(如抗法斗争 ),C项正确;曾国藩主要活动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展洋务运动(创办安庆内军械所等 ),对联中 “西征平叛乱,收复新疆”“南下抗外敌” 均非其典型事迹,排除A项;李鸿章是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主要负责外交事务(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 )、创办近代企业(如轮船招商局 )等,但 “收复新疆” 不是他的功绩,排除B项;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主要功绩是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洋务企业,推动教育改革(创办新式学堂 ),对联中相关事迹与他无关,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相关史实。4.【答案】B【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解析】【分析】据材料“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可知,毛泽东在这些文章中,结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践,探索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道路,强调立足农村建立根据地,积累力量夺取全国政权,与题干内容契合,B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北伐主要是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活动,与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理论探索无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工业建设优先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内容,时间不符,排除C项;“和平外交建国、科技振兴民族” 与革命道路探索无关,革命道路侧重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等,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工农武装割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历史知识。5.【答案】A【知识点】“两弹一星”【解析】【分析】据题干关键信息“1964年10月16日”“云似蘑菇腾地长”和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2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陈能宽作为“两弹一星”元勋,其日记描述的“人伴春雷鼓掌”生动反映了科研人员见证原子弹爆炸时的振奋场景,A项正确;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与题干时间1964年不符,排除B项;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与1964年无关,排除C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6日,时间跨度大且场景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6.【答案】B【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分析】据题干“法国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发言,提及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和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这与题干中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表述相符,B项正确;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是亚非国家召开的会议,并非联合国大会相关事件,排除A项;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主要涉及中美两国双边外交,和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席位无关,排除C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于2015年,与题干所涉联合国大会及中国席位问题毫无关联,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7.【答案】C【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果断的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C项正确;阶级斗争是“文革”时期的错误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了这一方针,排除A项;思想解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前提(如打破“两个凡是”束缚),但会议明确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思想解放服务于这一目标,而非直接的工作重心,排除B项;拨乱反正(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历史错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任务,但属于政治领域的调整,而非工作中心本身。工作中心的转移特指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8.【答案】D【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第一手史料是指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产生的资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进行整理、研究或诠释的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大竞技场遗址是古罗马时期直接建造并留存至今的实物遗存,未经后人加工或诠释,属于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金字塔》纪录片是后人加工的,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项;亚里士多德素描图是艺术化的加工,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项;史学作品是运用第一手史料进行整理、研究或诠释的,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马大竞技场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罗马帝国的相关史实。9.【答案】A【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宗教动力、思想萌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动力是传播天主教,思想动力是“寻金热”,经济活力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是航海、天文技术的提高,因此材料指出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A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位航海家的关键航行,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达·伽马抵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与题干信息“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不符,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特点是 以欧洲为中心,多国参与与航线扩展等,与题干信息“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不符,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是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使世界开始整体,与题干信息“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以新航路开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0.【答案】D【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古代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到近代西方的《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等,体现了西方民主法治从起源到发展的过程,D项正确;时间轴里有1689年及之后的近代法律,不只是古代,排除A项;《1787年宪法》是美国的,不是欧洲的;而且罗马的法律是奴隶制时期的,和反对封建压迫没关系,排除B项;这些法律都是西方的,和东方传统法治思想没联系,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方民主法治发展的进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轴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方民主法治发展的相关史实。11.【答案】A【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牛顿在书中提出三大运动定律……能够解释宇宙中苹果或者流星掉落的规律”和所学知识可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代表作,书中提出三大运动定律等,符合题干描述,A项正确;《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与牛顿无关,排除B项;《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文学著作,和牛顿没关联,排除C项;《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的作品,阐述生物进化论,并非牛顿的成果,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点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12.【答案】B【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在亚洲,中国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了新的革命形势,……虽没有出现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可知,亚非拉各地区根据自身国情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抗争,既有暴力革命(如埃及),也有非暴力抵抗(如印度),还有阶级斗争(拉美)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这说明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方式多样,B项正确;一战于1918年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萌芽、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均发生在1919年后,因此一战前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说法错误,排除A项;题干不仅涉及亚洲(中国、印度),还包括非洲(埃及)和拉丁美洲,“亚洲”范围缩小,无法涵盖整体内容,排除C项;二战结束于1945年,而题干中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独立运动等均在1919—1940年间,属于“一战后二战前”,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3.【答案】北魏孝文帝【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北方后,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包括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如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等 ),促进了民族交融,所以此处应填北魏孝文帝。故答案为:北魏孝文帝。【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14.【答案】五四运动【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据所学五四运动的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传播新思想,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故答案为:五四运动。【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四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15.【答案】蒸汽机【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分析】据图表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动力问题,使蒸汽机在工厂中广泛应用,使工厂摆脱自然条件限制,机器生产得以大规模推广,手工工场逐渐被近代工厂取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所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故答案为:良蒸汽机。【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16.【答案】世界贸易组织【知识点】世界贸易组织【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全球性经济贸易组织,WTO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规则框架与交流平台。中国入世契合全球化浪潮,既借助其机制拓展贸易、融入世界经济,也通过参与规则制定,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成为全球经济互动的关键纽带。故答案为:世界贸易组织。【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世界贸易组织,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17.【答案】(1)国家:德国、日本与意大利。(2)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战争的正义性与民心向背;轴心国的侵略行径引发全球反感,而同盟国通过媒体宣传强化了反法西斯理念的正当性;经济与军事资源的整合优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综合实力强大)等。(3)特点:具有全民族性;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等。(4)地位: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5)启示:珍视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国际合作(如联合国机制);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弱国无外交,需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历史真相,防止篡改侵略史实。【知识点】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解析】【分析】(1)国家:根据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残酷的生死大搏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日本与意大利,形成轴心国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的国家。故国家:德国、日本与意大利。(2)原因:结合所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可知,主要表现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全球反法西斯力量正式联合,协调了各国军事行动与资源分配,形成对轴心国的压倒性优势;战争的正义性与民心向背。反法西斯战争以抵抗侵略、保卫主权为目标,激发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例如中国军民以弱抗强牵制日本陆军主力,苏联卫国战争中全民动员抵御德军入侵;轴心国的侵略行径引发全球反感,而同盟国通过媒体宣传强化了反法西斯理念的正当性;经济与军事资源的整合优势。 同盟国在工业产能(如美国战时生产)、战略物资(如苏联石油)和人力资源上远超轴心国。故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战争的正义性与民心向背;轴心国的侵略行径引发全球反感,而同盟国通过媒体宣传强化了反法西斯理念的正当性;经济与军事资源的整合优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综合实力强大)等。(3)特点:根据材料三第一幅图“青年学生、工人、妇女”和“回民抗日武装、海外华侨支援抗战的汇款单”等信息可得出,具有全民族性;根据材料三“张自忠、左权”可知,张自忠和左权分别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牺牲的高级将领,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故特点:具有全民族性;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等。(4)地位:根据材料四“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结合所学中国抗战的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故地位: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5)启示:本题是开放新试题,可从热爱和平、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综合国力、维护历史真相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珍视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国际合作(如联合国机制);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弱国无外交,需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历史真相,防止篡改侵略史实。故答案为:(1)国家:德国、日本与意大利。(2)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战争的正义性与民心向背;轴心国的侵略行径引发全球反感,而同盟国通过媒体宣传强化了反法西斯理念的正当性;经济与军事资源的整合优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综合实力强大)等。(3)特点:具有全民族性;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等。(4)地位: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5)启示:珍视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国际合作(如联合国机制);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弱国无外交,需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历史真相,防止篡改侵略史实。【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史实。(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抗日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思维导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4)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史实。(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国家:根据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残酷的生死大搏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日本与意大利,形成轴心国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的国家。故国家:德国、日本与意大利。(2)原因:结合所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可知,主要表现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全球反法西斯力量正式联合,协调了各国军事行动与资源分配,形成对轴心国的压倒性优势;战争的正义性与民心向背。反法西斯战争以抵抗侵略、保卫主权为目标,激发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例如中国军民以弱抗强牵制日本陆军主力,苏联卫国战争中全民动员抵御德军入侵;轴心国的侵略行径引发全球反感,而同盟国通过媒体宣传强化了反法西斯理念的正当性;经济与军事资源的整合优势。 同盟国在工业产能(如美国战时生产)、战略物资(如苏联石油)和人力资源上远超轴心国。故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战争的正义性与民心向背;轴心国的侵略行径引发全球反感,而同盟国通过媒体宣传强化了反法西斯理念的正当性;经济与军事资源的整合优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综合实力强大)等。(3)特点:根据材料三第一幅图“青年学生、工人、妇女”和“回民抗日武装、海外华侨支援抗战的汇款单”等信息可得出,具有全民族性;根据材料三“张自忠、左权”可知,张自忠和左权分别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牺牲的高级将领,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故特点:具有全民族性;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等。(4)地位:根据材料四“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结合所学中国抗战的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故地位: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5)启示:本题是开放新试题,可从热爱和平、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综合国力、维护历史真相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珍视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国际合作(如联合国机制);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弱国无外交,需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历史真相,防止篡改侵略史实。18.【答案】(1)特点:多样性;凝聚性。(2)例子:佛教传入中国。(3)特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4)说明:历史贡献:四大发明: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国智慧:儒家倡导的“仁爱”“和谐”“中庸”等理念,为全球治理和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传统思想,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提供了合作框架。【知识点】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1)特点:据题干信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民族风俗和语言方言等”可知,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据题干信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不可分、民族不可散的多元一体的共同信念”可知,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凝聚性。(2)例子:结合所学可知,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逐步中国化,出现了佛教中国化现象,体现了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吸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特点:据题干信息“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商代的甲骨文到西周的金文、秦朝的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书的过程”可知,汉字发展至今,延绵不绝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从甲骨文到楷书等,体现了汉字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4)说明:题干要求说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既是历史贡献,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即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和中华文明提供的中国智慧,从这两方面进行说明即可,如历史贡献方面,可从四大发明等角度展开,如结合所学四大发明的知识可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知识可知,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国智慧方面,可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角度说明,如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的知识可知,儒家倡导的“仁爱”“和谐”“中庸”等理念,为全球治理和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结合所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知识可知,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传统思想,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提供了合作框架。故答案为:(1)特点:多样性;凝聚性。(2)例子:佛教传入中国。(3)特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4)说明:历史贡献:四大发明: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国智慧:儒家倡导的“仁爱”“和谐”“中庸”等理念,为全球治理和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传统思想,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提供了合作框架。【点评】本题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特点:据题干信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民族风俗和语言方言等”可知,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据题干信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不可分、民族不可散的多元一体的共同信念”可知,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凝聚性。(2)例子:结合所学可知,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逐步中国化,出现了佛教中国化现象,体现了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吸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特点:据题干信息“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商代的甲骨文到西周的金文、秦朝的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书的过程”可知,汉字发展至今,延绵不绝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从甲骨文到楷书等,体现了汉字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4)说明:题干要求说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既是历史贡献,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即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和中华文明提供的中国智慧,从这两方面进行说明即可,如历史贡献方面,可从四大发明等角度展开,如结合所学四大发明的知识可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知识可知,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国智慧方面,可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角度说明,如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的知识可知,儒家倡导的“仁爱”“和谐”“中庸”等理念,为全球治理和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结合所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知识可知,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传统思想,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提供了合作框架。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5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学生版).docx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5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