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8.1 法治国家 课件(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8.1 法治国家 课件(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回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共同推进
一体建设
目标
主体
基础
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社会的参与与推动。
课 框 目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8.1 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的内涵
建设法治国家
8.2 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的内涵
建设法治政府
8.3 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的内涵
建设法治社会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基本要求 9.1 科学立法 科学立法的内涵
推进科学立法
9.2 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的内涵
推进严格执法
9.3 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的内涵
推进公正司法
9.4 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的内涵
推进全民守法
综合探究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顶层设计、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
8.1 法治国家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从校园欺凌案看法治国家建设
2019年5月17日,湖南吉首二中的男厕内,未满15岁的初二少年蒋某,遭到同年级15名学生殴打。混乱中,蒋某旭拿出折叠刀乱舞,刺伤了围攻他的3名学生。8月,蒋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逮捕。
2020年7月6日,吉首市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为蒋某是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情况下,被迫自卫反击,属于正当防卫,判处无罪。
吉首市人民检察院随后抗诉,认为蒋某并非孤立无援,可向师长求助而未求助,不属于正当防卫,应当以故意伤害罪追究其刑事责任。2022年11月9日,上级检察院最终认为,吉首市人民检察院的抗诉不当,决定撤回抗诉。
从2019年8月7日被刑拘,至2020年7月7日判决无罪后被释放,蒋某被羁押了11个月计336天。获国家赔偿20万元。其代理律师称将向上一级检察机关申请复议。
23231121
未成年人施暴不负法律责任?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上述法律规定,对于已满14岁但不满16岁的人,并不是全部情形都会追究刑事责任,只有符合上述八种特定的情形,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而且,法律还特别规定,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应该减轻处罚。
这就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因绝大部分暴力案件在法律规制之外,追究刑事责任的寥寥无几。“依法却无法处理”的施暴未成年人成为法律的空白。未成年人暴力数量逐年增加,暴力情节也越发严重,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议一议:
未成年人施暴“依法却无法处理”暴露了我国的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哪些问题?
烧、杀、淫、掠、伤、投、爆、毒
部分内容不合良法标准;
立法滞后致使国家司法机关司法过程中存在无据可依的情况
被施暴者的公民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
未成年人施暴不负法律责任?似乎法治国家不会允许!
刑法第十七条修改为: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虽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上述修改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把12-16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改为应当负刑事责任。这就震慑了部分借未成年之名实施犯罪的未成年及其纵容姑息的家长,保护受爱者权益。
二是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才能负刑事责任。也就说,对于12-14岁的少年追究刑事责任,必须经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才能追诉,这有利于避免逮捕或追溯被执法机关滥用。
议一议:
2.结合刑法对未成年人最低入刑年龄的调整,你认为法治国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23231121
阅读教材P85-86页,结合材料,对法治国家内涵及特征进行梳理总结。
23231121
议题一
未成年人施暴不负法律责任?
23231121
第一目
法治国家的内涵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1. 内涵
2. 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1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根本原则
2
坚持良法之治——前提和基础
3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精髓所在
4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制约作用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2. 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表现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原因
法律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反映民众意愿,符合民众利益,体现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应得到全社会尊重遵从。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相关链接
2. 特征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原因
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表现
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要求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2)坚持良法之治。
实质要件
形式要件
包括法律的“立改废释”
“法治”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
一部法律是否属于良法最大的标准是否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探究与分享
◆(自学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对涉及公众利益调整、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者需要公众参与决策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外以自己名义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知情权
表达权
监督权
监督权
探究与分享
(1)要根据形势发展和需要,及时修改、完善与公民权利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严格贯彻执行已有的法律法规。
(2)要规范、畅通保障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渠道并增强实效。例如,坚持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现代通信工具,为公民获知信息提供便利和服务;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及时了解民意;等等。
(3)要为公民行使权利提供资源保障,使人民有条件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己的权益
(4)要发挥公民自身及自治组织的作用,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提升公民理性参与公共生活的素养,引导公民依托自治组织行使和维护权利。
(自学整理)结合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讨论如何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2. 特征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表现
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
原因
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表现
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公民权利:指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所享有的公民资格和公民资格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权利。
公民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公民权利≠公民政治权利
知识拓展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2. 特征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内容
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要求
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Power tends to corrupt;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 John Dalberg Acton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总结: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2)坚持良法之治
(3)坚持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4)规范国家权力运行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
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立法。
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探究与分享
(自学整理)两会期间,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日常监督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回答:“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监督的方式大体上有这么几种,(1)一是每年3月听取和审议一年一度的‘两高’工作报告,(2)二是每年 10 月‘两高’都会在常委会上作专项工作报告, (3)三是司法解释的备案审查,(4)四是依据监督法开展询问和质询,(5)五是专题调研。”
查阅宪法相关规定,说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法律依据。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贯彻实施好宪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宪法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七条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监督职权。上述规定,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主要法律依据。
23231121
议题一
法治国家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23231121
第二目
建设法治国家
面对霸凌,吉首二中15岁的少年采用挥刀刺向施暴人的方式,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但也使得他身陷囹圄。因为法律不完善,因为检察院歪曲事实曲解法律进行抗诉,他被错误羁押、错误抗诉。
12月14日,其代表律师蒋某向记者介绍,因为错误羁押、错误抗诉,在等待公正司法的三年间,蒋某的学业被迫中断,原本成绩优秀的蒋某最终学习跟不上、丧失了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人生轨迹因此被彻底改变。
面对吉首市人民检察院的道歉和20万余元的赔偿,蒋家人认为未按成年人的标准进行的赔偿,表示不服并会向湘西州检察院申请复议,申请国家赔偿。
为了警示后来者,我们要反思——议一议:
面对霸凌,蒋同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法治国家如何利用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呢?
23231121
23231121
法治国家,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显然,以暴制暴维权不仅违法,而且反噬自身。
这意味着法律是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
为了警示后来者,我们要反思——议一议:
面对霸凌,蒋同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法治国家如何利用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呢?
因为法律不完善,因为检察院歪曲事实曲解法律进行抗诉,他被错误羁押、错误抗诉
这意味着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需要完善法律体系,需要社会公众自觉尊法守法用法,需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议学提示
议学提示
23231121
思考: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宪法之下,不断建立和完善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
《宪法》《民法典》《刑法》
《治安管理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办法
23231121
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1. 总要求
二、建设法治国家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张居正
①推进宪法实施
②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③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2. 具体要求
探究与分享
宪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立法体制上,就是实行统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
为了确保多层次的立法活动符合法制统一的要求,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触,同阶位的法律规范应当保持协调和谐。国家实行立法监督制度。备案审查是实施立法监督、维护法制统一的重要手段。
备案审查制度主要包括备案、审查以及纠正三个方面的内容。
备案就是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在法定的时间内将规范性文件报送法定的机关进行备案;
审查就是接受备案的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对备案的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合法性或者适当性进行审查;
纠正就是法定的机关依照规定的程序对备案的同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子以改变或者撤销。
(1)推进宪法实施。
2. 具体措施
二、建设法治国家
原因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
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要求
拓展延伸
宪法解释是指宪法制定者或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已经存在并且正在生效的宪法规范的内容、含义和界限作出说明。我国宪法规定宪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合宪性审查:又称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对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的制度。其作用在于保障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
备案审查: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进行备案审查,是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全国人大要对审查中发现存在与宪法法律相抵触或不适当问题进行处理。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科学立法)
2. 措施
二、建设法治国家
名词点击
法律体系不等于法治体系
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法律规范的 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划分为若干法律门类,并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所包括的不同法律 规范形成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要求
原因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一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
◆ 我国主要的法律规范有着不同层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相关链接
法律体系
法律规范层级
(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2. 措施
二、建设法治国家
原因
要求
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严格执法)
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全民守法)
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
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
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对国家机关)通过建设法治国家,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
(对公民)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对国家)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3. 意义
二、建设法治国家
本框结构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对公民:规范权力运行
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内涵
推进宪法实施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特征
坚持良法之治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内涵
建设法治国家
措施
建设法治国家
意义
对国家: 实现治理现代化
对国家机关:保障合法权益
误区警示
1.良法就是经过民主程序制定,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
【解析】良法一方面经过民主程序制定,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进入新时代,我国要加快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3.有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就可以建设法治国家。
【解析】建设法治国家,不仅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解析】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