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兰亭集序》 课件(共5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 《兰亭集序》 课件(共5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1.熟读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梳理文章情感脉络,探究作者情感变化原因。
3.品味优美凝练的语言,感知兰亭雅集之美。
4.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解读《兰亭集序》
东晋位于会稽郡山阴,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
集会
集会,此指暮春时诸生会于会稽山阴行修禊的聚会。
兰亭

“序”也叫“叙”或“引”,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序(卷首)、跋(卷末)
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
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散文——宴集序)
文体知识——序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的缘由,成书经过,成书意义。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不同之处。
《兰亭集序》的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和谢安、孙绰、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及社会名士在兰亭修禊雅集。
他们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顺水任游,停于谁前则赋四、五言诗各一首,否则罚酒。据载,王、谢、孙等11人各成诗两首,另有15人各成一首,余人诗不成,罚酒三巨觥,共成诗37首,合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324字,以记之。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贵族,少有美誉,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有“______”之称,尤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且才学过人,乐游山水,爱道家之学,喜结交名士。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
书圣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神龙摹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飘若穿云,矫若惊龙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冯承素
以书换鹅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 《晋书·王羲之传》
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
陶渊明爱菊
王羲之爱鹅
周茂叔爱莲
林和靖爱鹤
东床坦腹
时太尉郗(chī)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晋书·王羲之传》
赏兰亭,探情感

赏兰亭,探情感
请你诵读本文,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描述当日雅集上王羲之的情感变化。
赏兰亭,探情感



请你诵读本文,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描述当日雅集上王羲之的情感变化。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思考:一场宴集,三种情感,为何会有如此变化?
赏兰亭,与其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春季的末一个月
状语后置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暮春农历三月初,(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行修禊之事。众多贤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了一起。
第一段·乐之因
我国古代纪月法
1. 时节纪月法
孟春、仲春、季春
孟夏、仲夏、季夏
孟秋、仲秋、季秋
孟冬、仲冬、季冬
2. 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杜甫《草堂即事》诗:“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十二地支与月份的对应关系为:寅(正月)、卯(二月)、辰(三月)、已(四月)、午(五月)、未(六月)、申(七月)、酉(八月)戌(九月)、亥(十月)、子(十一月)、丑(十二月)
我国古代纪月法
3. 花名纪月法
端月--柳月,银柳插瓶头 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 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
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
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 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
冬月--葭月,葭草吐绿头 腊月--梅月,梅花吐幽香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高高的
景物互相衬托
酒杯
旁边
这里有高而险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这些景物)互相衬托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只是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深远高雅的情思。
省略句
深远高雅的情思
第一段·乐之因
曲水流觞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开畅、舒展
穷尽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观赏到广阔的宇宙,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令人快乐。
自然界的万物
实在
温暖舒畅
用来……
第二段·乐之因
定语后置
赏兰亭,与其乐
活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与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盛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修禊事也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假如你也在兰亭集会的现场,请以活动记录者的身份用原文填写活动记录。
赏兰亭,与其乐
南朝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王羲之告诉我们兰亭修禊,“信可乐也”。你认为兰亭之之乐,乐在何处?从第一、二段中找到答案。
赏兰亭,与其乐
兰亭之乐,乐在何处?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正是由于王羲之很快乐才能看到环境之美,自然之美
连用两个“有”,仿佛在和读者热情地诉说,看到此地美景的惊讶之喜,充分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与会人员有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
共同品酒咏诗,醉心自然,他们是兴趣相投,精神契合的好友
足以畅叙幽情
赏兰亭,与其乐
兰亭之乐,乐在何处?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不仅写出了王羲之的眼前所见,更反映出了他精神的畅快自由
正因为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作者才能进一步地开阔眼界,放开怀抱,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和繁盛的万物,获得无极的快乐——人与自我的和谐,内心的自洽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王羲之和他的友人把自己安放于自然之中,酣然忘我,跳出魏晋侵伐的乱世沟壑,尽情享受着生命的欢愉。通过这场隆重的生命典礼,他们实现了第一重超越——发现自我。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社会上最痛苦,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
政权更替频繁,斗争激烈,在局势上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之乱,陷入了长期的内乱纷争,而在生活中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甚至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地步。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士族卷入了各种斗争的漩涡,而惨遭压迫,谁也无法幸免。《晋书·阮籍传》称: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进身无望,成就所谓的“名士风流”。只能大谈玄理,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只能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赏兰亭,感其痛

赏兰亭,感其痛
怎样理解“岂不痛哉”,作者因何而痛?生与死每个人都将面对,那么当时动荡时期的魏晋士人们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互相交往
比喻时间短暂
放纵、不受拘束
人的躯体
人与人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
心怀
有的人
晤谈、对谈。悟,同“晤” 面对
第三段·痛之由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同“取”
形作名,老年
变化
虽然(人们)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静与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待到他(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
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
一时感到自得
连接
第三段·痛之由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以前
喜欢的东西
归结
形作名;大事
以前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触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自然,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痛惜呢?
尚且

自然
因为
触发感慨

况且
代词,这些
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大的问题,抒发生之无常、死之无奈的痛惜之感。
第三段·痛之由
赏兰亭,感其痛
兰亭的风景令人赏心悦目,王羲之和友人们在这里观赏万物,思考人生,面对这样的美景,王羲之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有何深意呢?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静”者,在室内畅谈胸怀抱负,谈玄悟道;“躁”者,因寄所托,选择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两种态度都能远离政治,保全性命,这是当时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时代的特点。
赏兰亭,感其痛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虽然当时士族文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但都陶醉在一时的快乐中,追求短暂的满足。对此,王羲之有何看法?
①兰亭集会在场文人都尽情享受当下的快乐,王羲之也沉浸其中,“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当人们满足于一时的快乐时,往往容易忽视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易逝
②由欢乐而短暂的宴会而想到年华不再,时光易逝的人生道理,不禁感慨:“情随事迁,感慨系之”。通过这种对比和反思,表达作者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为下文生死之“痛”铺垫。
赏兰亭,感其痛
作者因何而痛呢?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人老)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事迁)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景陈)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寿短)之痛
生命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时间短暂,正如白驹过隙,生命之长短存灭。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造化,正因为如此,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赏兰亭,感其痛
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生出“痛” ?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
由聚到散,由宴会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魏晋士人生死观
生与死每个人都将面对,那么当时动荡时期的魏晋士人们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
魏晋士人生死观
魏晋风流: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
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
——《晋书 刘伶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与山巨源绝交书》
总结:“一死生”“齐彭殇”
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更有许多人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魏晋士人生死观
魏晋士人生死观成因
两晋时期社会极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天下名士,为了避祸保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两种态度都能远离政治,保全性命,这是当时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时代的特点。
赏兰亭,同其悲

赏兰亭,同其悲
既然“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作者的悲情又是缘何而生?齐读第四段。思考:兰亭之悲,悲在哪里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发生感慨
把...看作一样

本来
面对
叹息哀伤
明白
把...看作相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一一记叙
即使
不同
...的原因
读者
这篇文章
状语后置句
(我)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明白于心。(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者(的姓名),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不同、世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大概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由这些诗文产生(一样的)感慨吧。
第四段·悲之源
符契
文学常识
符,又称符契,或符节。是古代朝廷调动军队或发布命令的信物,通常用竹板或金属制成,上面刻着文字,剖分为两半,一半留在朝廷,一半由将帅持有。它是权力的象征,具有绝对服从的意义。
赏兰亭,同其悲
在第4段中找出作者的生死观 :
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今人: 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
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赏兰亭,同其悲
兰亭之悲,悲在哪里
作者为古人悲,为时人悲,为后人悲
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若合一契”(死生亦大矣)
悲后人:因为后人读作者的文章,犹如作者读古人的文章,也会询古问今,发出悲叹。
士大夫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
赏兰亭,同其悲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谈一谈
赏兰亭,同其悲
人生苦短,是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这是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鲁迅在”绝望与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钱钟书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承认人生局限,更应努力奋斗。
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赏兰亭,同其悲
“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 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课堂小结



良辰、美景、贤人、雅事
1-2段兰亭盛会
快乐短暂,欲望无限、生命有尽
3段写人生感慨
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 体会一致 千古不变
4段交代作序目的
小结: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
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一人类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
意识 ——“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对比阅读
篇 目
兰亭
集序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宴会中的“人”
宴会中的“景”
宴会中的“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偕同时贤与子侄。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春天,清幽淡雅的兰亭,整体清新欢愉。
春天,夜晚在开满桃花的园子,花开艳丽,繁华浓烈。
开怀享受视听盛宴的快乐,发出“岂不痛哉”“悲夫”。
感慨人生漂浮若梦,但强调天伦之乐、赏景畅饮之乐,属于乐观浪漫状态。
对接高考

(1)《兰亭集序》中交代集会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集会地点周围有高峻的山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兰亭集序》中交代集会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直接表明作者参加集会时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3)《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描绘宾客尽是文人雅士、贤德之人,《兰亭集序》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4)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
修禊事也
信可乐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6)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与此句意义相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
(8)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每个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归结于消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这一思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