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1.熟读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疏通文意。2.梳理文章情感脉络,探究作者情感变化原因。3.品味优美凝练的语言,感知兰亭雅集之美。4.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解读《兰亭集序》东晋位于会稽郡山阴,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集会集会,此指暮春时诸生会于会稽山阴行修禊的聚会。兰亭序“序”也叫“叙”或“引”,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序(卷首)、跋(卷末)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散文——宴集序)文体知识——序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的缘由,成书经过,成书意义。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不同之处。《兰亭集序》的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和谢安、孙绰、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及社会名士在兰亭修禊雅集。他们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顺水任游,停于谁前则赋四、五言诗各一首,否则罚酒。据载,王、谢、孙等11人各成诗两首,另有15人各成一首,余人诗不成,罚酒三巨觥,共成诗37首,合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324字,以记之。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贵族,少有美誉,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有“______”之称,尤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且才学过人,乐游山水,爱道家之学,喜结交名士。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书圣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神龙摹本,藏于故宫博物院飘若穿云,矫若惊龙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冯承素以书换鹅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晋书·王羲之传》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东床坦腹时太尉郗(chī)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晋书·王羲之传》赏兰亭,探情感壹赏兰亭,探情感请你诵读本文,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描述当日雅集上王羲之的情感变化。赏兰亭,探情感乐痛悲请你诵读本文,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描述当日雅集上王羲之的情感变化。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思考:一场宴集,三种情感,为何会有如此变化?赏兰亭,与其乐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春季的末一个月状语后置都都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暮春农历三月初,(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行修禊之事。众多贤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了一起。第一段·乐之因我国古代纪月法1. 时节纪月法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2.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杜甫《草堂即事》诗:“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十二地支与月份的对应关系为:寅(正月)、卯(二月)、辰(三月)、已(四月)、午(五月)、未(六月)、申(七月)、酉(八月)戌(九月)、亥(十月)、子(十一月)、丑(十二月)我国古代纪月法3. 花名纪月法端月--柳月,银柳插瓶头 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 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 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冬月--葭月,葭草吐绿头 腊月--梅月,梅花吐幽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高高的景物互相衬托酒杯旁边这里有高而险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这些景物)互相衬托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只是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深远高雅的情思。省略句深远高雅的情思第一段·乐之因曲水流觞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开畅、舒展穷尽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观赏到广阔的宇宙,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令人快乐。自然界的万物实在温暖舒畅用来……第二段·乐之因定语后置赏兰亭,与其乐活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盛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稽山阴之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修禊事也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假如你也在兰亭集会的现场,请以活动记录者的身份用原文填写活动记录。赏兰亭,与其乐南朝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王羲之告诉我们兰亭修禊,“信可乐也”。你认为兰亭之之乐,乐在何处?从第一、二段中找到答案。赏兰亭,与其乐兰亭之乐,乐在何处?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正是由于王羲之很快乐才能看到环境之美,自然之美连用两个“有”,仿佛在和读者热情地诉说,看到此地美景的惊讶之喜,充分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与会人员有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共同品酒咏诗,醉心自然,他们是兴趣相投,精神契合的好友足以畅叙幽情赏兰亭,与其乐兰亭之乐,乐在何处?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不仅写出了王羲之的眼前所见,更反映出了他精神的畅快自由正因为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作者才能进一步地开阔眼界,放开怀抱,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和繁盛的万物,获得无极的快乐——人与自我的和谐,内心的自洽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王羲之和他的友人把自己安放于自然之中,酣然忘我,跳出魏晋侵伐的乱世沟壑,尽情享受着生命的欢愉。通过这场隆重的生命典礼,他们实现了第一重超越——发现自我。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社会上最痛苦,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政权更替频繁,斗争激烈,在局势上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之乱,陷入了长期的内乱纷争,而在生活中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甚至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地步。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士族卷入了各种斗争的漩涡,而惨遭压迫,谁也无法幸免。《晋书·阮籍传》称: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进身无望,成就所谓的“名士风流”。只能大谈玄理,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只能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赏兰亭,感其痛叁赏兰亭,感其痛怎样理解“岂不痛哉”,作者因何而痛?生与死每个人都将面对,那么当时动荡时期的魏晋士人们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互相交往比喻时间短暂放纵、不受拘束人的躯体人与人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心怀有的人晤谈、对谈。悟,同“晤” 面对第三段·痛之由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同“取”形作名,老年变化虽然(人们)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静与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待到他(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一时感到自得连接第三段·痛之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以前喜欢的东西归结形作名;大事以前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触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自然,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痛惜呢?尚且旧自然因为触发感慨长况且代词,这些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大的问题,抒发生之无常、死之无奈的痛惜之感。第三段·痛之由赏兰亭,感其痛兰亭的风景令人赏心悦目,王羲之和友人们在这里观赏万物,思考人生,面对这样的美景,王羲之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有何深意呢?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静”者,在室内畅谈胸怀抱负,谈玄悟道;“躁”者,因寄所托,选择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两种态度都能远离政治,保全性命,这是当时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时代的特点。赏兰亭,感其痛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虽然当时士族文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但都陶醉在一时的快乐中,追求短暂的满足。对此,王羲之有何看法?①兰亭集会在场文人都尽情享受当下的快乐,王羲之也沉浸其中,“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当人们满足于一时的快乐时,往往容易忽视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易逝②由欢乐而短暂的宴会而想到年华不再,时光易逝的人生道理,不禁感慨:“情随事迁,感慨系之”。通过这种对比和反思,表达作者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为下文生死之“痛”铺垫。赏兰亭,感其痛作者因何而痛呢?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人老)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事迁)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景陈)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寿短)之痛生命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时间短暂,正如白驹过隙,生命之长短存灭。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造化,正因为如此,作者慨叹:“岂不痛哉?”赏兰亭,感其痛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生出“痛”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由聚到散,由宴会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魏晋士人生死观生与死每个人都将面对,那么当时动荡时期的魏晋士人们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魏晋士人生死观魏晋风流: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 刘伶传》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与山巨源绝交书》总结:“一死生”“齐彭殇”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更有许多人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魏晋士人生死观魏晋士人生死观成因两晋时期社会极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天下名士,为了避祸保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两种态度都能远离政治,保全性命,这是当时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时代的特点。赏兰亭,同其悲肆赏兰亭,同其悲既然“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作者的悲情又是缘何而生?齐读第四段。思考:兰亭之悲,悲在哪里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发生感慨把...看作一样像本来面对叹息哀伤明白把...看作相等未成年而死去的人一一记叙即使不同...的原因读者这篇文章状语后置句(我)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明白于心。(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者(的姓名),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不同、世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大概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由这些诗文产生(一样的)感慨吧。第四段·悲之源符契文学常识符,又称符契,或符节。是古代朝廷调动军队或发布命令的信物,通常用竹板或金属制成,上面刻着文字,剖分为两半,一半留在朝廷,一半由将帅持有。它是权力的象征,具有绝对服从的意义。赏兰亭,同其悲在第4段中找出作者的生死观 :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今人: 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赏兰亭,同其悲兰亭之悲,悲在哪里 作者为古人悲,为时人悲,为后人悲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若合一契”(死生亦大矣)悲后人:因为后人读作者的文章,犹如作者读古人的文章,也会询古问今,发出悲叹。士大夫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赏兰亭,同其悲“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谈一谈赏兰亭,同其悲人生苦短,是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这是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鲁迅在”绝望与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承认人生局限,更应努力奋斗。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赏兰亭,同其悲“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 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课堂小结乐痛悲良辰、美景、贤人、雅事1-2段兰亭盛会快乐短暂,欲望无限、生命有尽3段写人生感慨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 体会一致 千古不变4段交代作序目的小结: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一人类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 ——“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对比阅读伍对比阅读对比阅读: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对比阅读篇 目兰亭集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宴会中的“人”宴会中的“景”宴会中的“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偕同时贤与子侄。“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春天,清幽淡雅的兰亭,整体清新欢愉。春天,夜晚在开满桃花的园子,花开艳丽,繁华浓烈。开怀享受视听盛宴的快乐,发出“岂不痛哉”“悲夫”。感慨人生漂浮若梦,但强调天伦之乐、赏景畅饮之乐,属于乐观浪漫状态。对接高考陆(1)《兰亭集序》中交代集会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集会地点周围有高峻的山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兰亭集序》中交代集会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直接表明作者参加集会时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3)《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描绘宾客尽是文人雅士、贤德之人,《兰亭集序》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4)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修禊事也信可乐也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6)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与此句意义相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8)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每个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归结于消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这一思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