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知人论世壹解 题《兰亭集序》①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②集:诗集③序:一种文体兰亭集会写作背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0余人在兰亭集会。集会上为了增加趣味,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写作背景检查预习岁在癸丑会稽修禊清流激湍流觞曲水游目骋怀人之相与悟(晤)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感慨系之临文嗟悼彭殇虚诞guǐkuàijīxìtuānshāngchěngyǔwùháiqǔxìjiē dàoshāngdàn齐读课文,找出能代表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词。观兰亭书法,理情感脉络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乐痛悲疏通文意贰第一段疏通文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于)左右,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列坐(于)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指永和九年即农历三月开始,开端聚集,会合状语后置古代民俗形作名,贤士全,都形作名,少者和老者全,都聚集,集合高长,高景物互相衬托使动,使……流酒杯依次相坐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旁边即使泛指音乐形作名,盛况名作动,喝酒尽情陈述,叙述深远高雅的情思译文疏通文意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之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行修禊之事。众多贤士全来参加,少者老者都聚于一处。(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翠竹,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映衬萦绕在亭子左右,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列坐在水边。即使没有音乐伴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深远高雅的情思。第二段疏通文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晴朗清新和风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自然界的万物众,多用来……的纵目观赏。开畅胸怀。骋,开畅,舒展。达到极点、尽头欢乐、喜乐的确、确实值得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阵阵,温暖舒畅。抬头观览广大的宇宙,低首细察众多万物,借以纵目观察,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令人愉快的啊。乐什么?“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佳朋良辰美景乐事赏心在这样一个与自己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趣味高度契合匹配的环境中,人的幸福感与愉悦度是想当然的。第三段疏通文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互相交往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有人相当于“之于”心怀晤谈、对谈。悟,同“晤”,面对省略句状语后置依靠寄托,托付寄托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躯体虽然同“取”动(感到)高兴和满足取独求得连接往昔,从前久,陈旧痕迹尚且因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发生,引起况且,何况长,高指自然最终,到末了规定的时日,期限形作名,大事判断句状语后置译文疏通文意人们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 (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自由放纵。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躁动的不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欢喜,心里一时感到自得,(就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没想到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们对所得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随情况的变化而起变化,感慨就随之有所不同了。从前感到欢欣的,很快就成为往事,(人)尚且不能不因这些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于消灭!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啊!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概括后文,作者还因何而痛?痛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疏通文意第四段观看,观察发生,引起原因,原由符契第四段疏通文意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观看,观察从前,往日发生,引起原因,原由符契叹息哀伤。悼,悲伤。明白。一说是消解、释怀的意思。状语后置乃,因而意动。把……看作一样虚妄荒诞意动。把……看作相等未成年而死去的人虚妄之谈判断句取独像陈列,排列陈述,叙述当时,那时抄录记述,陈述即使差异,不同……的原因表推测,大概,或许意态,情趣相同,一样判断句感慨,感伤这状语后置译文疏通文意(我)每当看到古人(文中)(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明了于心。(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者(的姓名),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不同、世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大概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由这些诗文产生(一样的)感慨吧。为何“悲夫” 昔人死不能生:时人生而轻命:后人生亦悲死: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分裂动荡的魏晋,战乱不断,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当时很多士人在战乱与政治斗争中无端丢掉性命。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永和初年,又遇地震、瘟疫,人祸天灾,无时不在。天下名士普遍逃避世事,以求自保。因此有人“悟言一室之内”,“悟言一室”如盛行清谈、喝酒、嗑药(五石散);有人“放浪形骸之外”,醉生梦死。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历史背景结合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深入探究作者生死观的真正内涵。作者在对生死的思考中,一反魏晋人“一死生”“齐彭殇”的消极态度,悟得了生之可贵,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世人的思想主流。劝诫当时及后世的人们热爱生命,珍惜光阴,有所作为。思“痛”之因主旨点睛主旨探究本文记录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作者对于死生的感慨。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