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水一中高一级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有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辩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防病治病。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这里所列举的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将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节选自《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
材料二:
中药保健食品研发与评价面临的问题
尽管目前中药保健食品的市场巨大,但是其在研发及评价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中药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中药复方保健食品在配方理论、保健功能声称、功能和安全性评价技术、适宜人群范围、食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缺乏中医药理论支撑,使其保健功能声称与功效描述关联模糊,用量大小和配伍关系确定的证据不足,工艺简单、标准粗劣、功能因子、功效成分/组分不清楚,导致产品开发盲目,产业低质发展,制约了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大健康产业“防、治、养”模式的链式业态形成。
中药保健食品的研发中存在安全、有效、质量方面的风险与隐患。首先,在研发技术上现存五大关键问题:一是中药保健食品的研发脱离中医理论指导,研发过程中功能评价按照西方保健食品的方式进行;二是中药保健食品与中成药分不清,导致消费者无法区分保健食品与中成药;三是在剂量选择、配伍依据上缺乏科学数据的支撑;四是现有的保健食品安全性28d亚急性喂食实验,不足以充分暴露所有安全隐患;五是中药保健食品功能因子不清,质量控制简单。其次,保健食品研发中的问题最终导致产品在市场中表现为:产品单一且难以创新,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弱,产品定位模糊且产品线少,产品市场生命力不强,缺乏个体化与差异化。
中药保健食品的功能及安全性评价均按照中药保健食品的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进行,但是该规范的功能性评价实验简单,无法满足保健食品开发的需求。目前,在保健食品的评价中未区分中药保健食品与其它保健食品,安全性评价方法不完善,导致保健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频发。目前保健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简单粗放,未充分考虑到保健食品的服用者大多数是老年人或者体弱多病者,而这类人群往往在各种器官的功能上存在一定问题,更容易发生安全性问题。最后,中药保健食品的人体试食实验与其它的保健食品未加以区分,缺乏中医体质辨识指导。
目前,保健食品评审的手续复杂,评审时间长,2003年卫生部公布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之后对保健食品的评价规范进行了多次修订,不断的进行完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2018年国家卫健委宣布废止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致使目前保健食品的审评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适宜于中药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
(摘自《中药保健食品研发、评价和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中国中药杂志》)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药砒霜具有悠久应用历史,可以用于白血病的治疗,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B.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在医学实践中很少见,复方用药是中医主要的用药形式。
C.实践表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许多其他证据充分证明了中医具有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D.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应保持适量运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二显示了中医药学的巨大贡献,在发展和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B.中药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因其在研发及评价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C.中药保健食品与中成药分不清,导致消费者无法区分保健食品与中成药,可能形成隐患。
D.导致保健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区分中药保健食品与其它保健食品。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保健食品网络销售门槛低,消费者无法在购买前对其产品进行验证。
B.“某脑黄金”产品,在广告中宣传能够治疗一些老年基础性疾病。
C.伊朗藏红花与国产藏红花,在药效上有区别,一般认为伊朗藏红花疗效更佳。
D.茯苓糕有健脾渗湿,宁心安神的功效,因此,可以推广,让更多人食用。
4.屠呦呦为什么会这么推崇中医以及传统医学呢?请从材料一中找出依据。
5.针对中药保健食品研发与评价面临的问题,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可以从哪些方面应对这些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卧龙岗上的理想
贾梦玮
世人对诸葛亮的南阳生活和南阳之前的经历其实没什么兴趣,但对于我们理解诸葛亮的生命历程,这是不可或缺的。他不是一夜立志、偶然成才。他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幼年父母双亡,跟随叔父诸葛玄先到豫章(今江西南昌),再投奔荆州刘表,未受礼遇,流落他乡。不久,诸葛玄卒,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定居南阳,过起了耕读生活。是年,诸葛亮十七岁。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男儿建功立业的理想气氛弥漫四方。
当年的南阳居南北交通要冲,从京城洛阳经南阳可至襄阳、江陵,会通南北。不仅如此,从历史资料和现在的历史遗迹可以知道,当年的南阳是冶炼重镇、水利修浚的大郡,地震学、医学研究的中心,医圣张仲景、发明地震仪的张衡都是南阳人。在这样的地方,秀才才可能即使不出门,也知天下事。换在闭塞之地,再博学的秀才也无以知天下。诸葛亮好学而博闻强记,阅读了大量地理、历史、天文、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书籍。此地和周边有一批饱学之士,如徐庶、司马徽、庞统、庞德公、孟建等。①这些良师益友,与诸葛亮“晨夜相从”,对其学识胸襟也有着巨大的帮助。诸葛亮志向高远,以天下为己任,“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世人认为他轻狂,而知道他“底细”的徐庶等挚友则“谓为信然”。他不仅有此抱负,而且有实现抱负的底气。在南阳,诸葛亮娶了当地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据说黄月英是位丑女,黄头发,黑皮肤,但她的父亲、诸葛亮的岳父认为她与诸葛亮“才堪相配”。当时的南阳人以此为谈资,流传力一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此丑女确实有才,有人甚至认为诸葛亮观天象、制作木牛流马、布设八卦阵,多得力于黄月英。“色”,是男女关系的功利,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夫妇之义,超越了这样的功利。
诸葛亮在南阳,虽是不求闻达,但理想一直在,“自比于管仲、乐毅”就是明证,他有治世之志。
如今卧龙岗的诸葛草庐,修于元代,有蒙古包的风味。“忠义”二字,不仅是汉人看重,中国文化里有“陋室”的情结,不仅有诸葛亮的“诸葛草庐”,还有刘禹锡的“陋室”、陶渊明的“田园居”、杜甫的“草堂”、归有光的“项脊轩”、张溥的“七录斋”等。其实西方人对奢华的东西也有警惕,如歌德就认为,豪华繁复的家居陈设不利于思想。苦其心志,也是实现理想的必备阶梯。卧龙岗的生活虽不富庶,但并不都是苦行僧式的,也有安闲的田园牧歌。至少,《三国演义》有这样的描写。诸葛草庐,既有励志的一面,也有其日常安闲的一面。
卧龙岗武侯祠内有两组蜡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组蜡像对比鲜明,深深震撼了我。一组位于卧龙岗宁远楼,反映的是诸葛亮一家在卧龙岗耕读时的日常生活场景:诸葛亮手握锄抬头远望,弟弟诸葛均坐着,身后站着均妻林氏;站着的小孩是诸葛均和林氏的儿子诸葛望,而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则蹲在诸葛望的身边,似在和小朋友交流着什么。诸葛亮和黄月英的儿子在诸葛亮离开卧龙岗后才出生。这是一幅家庭和乐图,一派田园的闲适。明宣宗朱瞻基绘有《武侯高卧图》:衣衫宽松的诸葛亮悠闲地卧于丛竹之下。这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也是传统政治家、士子、士大夫经天纬地,安社稷,醇风俗,所要达成的理想社会。
站在丽日高照的卧龙岗上,我想象:功成身退的诸葛亮又回到了往日的高岗,光影静谧,春睡迟迟,课子读书,含饴弄孙……而为了实现天下饱足安闲的理想,这样的场景在诸葛亮以后的生命历程中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卧龙岗另一组塑像有着强大的悲剧力量、颇具崇高之美。这组塑像位于南阳武侯祠的主体建筑大拜殿内。正中是诸葛亮塑像,两边分别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诸葛瞻长子),诸葛家三代共祀一殿。②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诸葛瞻与诸葛尚父子同时在绵阳战役中为蜀汉政权捐躯,父龄不足四十,子龄尚不足二十。诸葛瞻拒绝了魏军劝降许诺的高官厚禄,先是斩了来使,然后毅然出战,死于阵前。③《华阳国志》以白描笔法写诸葛尚慷慨赴死——“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而死。”何等亮烈!祖孙三代,几乎是诸葛家的全部,这是诸葛亮家为蜀汉,为历史付出的巨大“成本”。
篡汉自代的曹家父子,残害曹家后人、灭魏立晋的司马父子,在诸葛亮祖孙三代面前,应是抬不起头的吧。如今的天下人,所佩服于诸葛亮者,乃因其智,而且不是大智,乃是“智谋”,是用计。诸葛亮遗留给后人的,岂止是计谋?如果说要计算历史的“利润”,那就是“义”吧。诸葛三代,倾其所有,以高昂的成本,带给中国历史如此丰厚的利润!这样的历史利润泽被后人,后人享用着其恩泽而不自知。④中国经历多次劫难而不亡,不也是多多得益于这付出了巨大成本的利润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的南阳生活及南阳之前的经历对理解其生命历程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承载着诸葛亮的人生理想。
B.文本介绍了当年南阳的地理位置、历史风物、当地的贤能人士,特别是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等,这些是诸葛亮抱负实现的前提。
C.文本将“陋室”“田园居”“草堂”“项脊轩”“七录斋”等与“诸葛草庐”并举,最终说明中国文化中有“陋室”情结。
D.文本作者通过在卧龙岗上对诸葛亮功成身退后生活的想象,表明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深深遗憾和伤感。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用了多处引语,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增强了文本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突出了诸葛亮的志向。
B.句子②用了多个数据,具体确切地交代了诸葛家三代人为蜀汉政权捐躯的壮举,抒发了作者赞美和伤感之情。
C.句子③引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趣味性、典雅性和文学性,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句子④由诸葛三代想到更多为了国家付出生命的人,反问语气强烈,引人深思,升华了文章主旨。
8.谈到人生理想,曾皙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本文中,诸葛亮的理想与曾皙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学校“水龙吟”文学社要为此文写一则有关卧龙岗的文学短评。经社长甄选,提出两组关键词。第一组关键词:悠闲,治世;第二组关键词:忠义,“利润”。请任选一组,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文言文阅读(共3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材料二: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纳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愿沛公且留A壁B使C人先行D为五万人E具食F益为G张旗帜诸山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父,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与“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两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C.安,怎么,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安”意思不同。
D.“鲰生说我曰”与“张良说汉王”两句中的“说”意思相同,都是“劝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为人精明。材料一中,他深知刘邦内心,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材料二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蛲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14.材料二中,张良为刘邦击破秦峣下军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长安君【注】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 本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之前。王安石时年四十岁,此前曾上书变法,但未被采纳。长安君是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是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长安君王文淑的一首赠别诗,因为王安石是以兄长的身份写的,所以题目用“示”字。
B.颔联“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安石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怀。
C.颈联中,“尘沙”对“湖海”,“万里行”对“三年隔”,对仗工整:“自怜”与“又作”前后相承,技巧十分高超。
D,尾联说到了秋天,王安石就会写信告诉妹妹自己的归期,这既是对妹妹的宽慰,也表达了对平安归来的期待。
16,首联点明兄妹久别之后重逢。亲人相逢应该高兴,可是王安石却说“怆情”。请结合诗歌分析他因何说“怆情”。(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2)《庖丁解牛》中写庖丁如今脱离目视,可以用精神意念去接触牛的句子是:方今之时, , 。
(3)在《烛之武退秦师》中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
(4杜甫《登岳阳楼》的“ , 。”两句刻画了一位倚窗眺望、身在洞庭、心在长安、自己处境孤苦却依然心忧国家时局的爱国诗人形象。
(5)《桂枝香 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熟能生巧,一用再用,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歌》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掩着耳朵去偷铃铛,这个法子太“巧妙”了,你该不会也准备做出这样的举动吧?
B.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C.包身工基本的人权都没有,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选择自由。
D.“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句话原是出自《西厢记》的。
19.选段中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代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 ① 。当时实验室设备简陋,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但任务时间又很紧迫,屠呦呦为了加快提纯速度,甚至用水缸取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来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没有防护装备的科研人员接触大量对身体有害的有机溶剂, ② ,屠呦呦也得上了中毒性肝炎。
“现在往回看,确实太不科学了。但当时就是这样。即使知道有牺牲有伤害,也要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前院长张伯礼说。
为了确保青蒿素用于临床的安全性,屠呦呦甘当“小白鼠”,以身试药,住进了东直门医院。她向领导提交志愿试药报告时铿锵有力地说道:“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对于她的选择,丈夫李廷钊既心疼又理解:“一说到国家需要,她就不会选择别的。她一辈子都是这样。”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构成。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一生致力于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叶嘉莹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致力于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诗词大家。钟扬一生跨界了无线电电子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学、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成为追求生命高度和广度的“探界者”。
有的人,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成就了一世精彩;有的人,一生经历丰富,也是一世风华。年轻的你,更向往哪种生活?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和个人信息。
试卷第6页,共11页
《天水一中高一级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2.D 3.C 4.①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疗效。
②辩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
③中医药学在手术后维护以及防病治病,也有着良好的效果。 5.①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提出适宜于中药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声明。
②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科学解析中药保健食品核心保健功能的科学内涵。
③借鉴中药复方现代研究策略,厘清中药保健功能因子,建立科学质量控制体系。
④运用现代药理学技术,建立适宜于中药保健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
⑤亟待建立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以人体体质辨识为前提的中药保健食品人体试食评价技术规范。
6.C 7.C 8.①曾皙的人生理想是在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基础上的身心自由。②诸葛亮的人生的理想境界是安社稷、醇风俗,达致理想社会。③两者都能体现对太平治世的追求和对安适生活的向往。 9.甲组答案示例:①文本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饱足安闲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卧龙岗武侯祠内日常生活场景的蜡像以及《武侯高卧图》都可以体现这一点。②文本体现了诸葛亮治世志向,诸葛亮常“自比于管仲、乐毅”,证明了他志向高远。③悠闲的生活和治世之志两者相得益彰。只有在治世下,悠闲的自然生活才能成为可能。文本借助洗练的语言,娓娓将其道来,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乙组答案示例:①文本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治世之志,及诸葛家族的家国情怀。文本第二组塑像所展示的诸葛家三代人为蜀汉尽忠尽义,扣人心弦。②诸葛家族忠于蜀汉的初心、为国牺牲的大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③文本借助反衬,引用等手法,突出了诸葛家的忠义,丰富了文本内涵,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增强了文本的震撼力。
10.BDF 11.B 12.C 13.(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14.①以利相诱;②设疑兵;③攻其懈怠。
15. B
16. “怆情”是伤感之意。
①首联说“老去相逢”,兄妹离别多年,相逢时年华已逝,岁月沧桑,令人伤感。
②颈联说“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兄妹多年不见,好不容易相聚,可王命在身,很快又要离别。相聚时光太短暂,令人伤感。
③王安石年已不惑,可是变法大志还未实现,难免有壮志难伸之感,情绪低落。
17.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18.C 19.①引用刘恽、沈佺期的诗句作为例证,说明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增强了说服力。
②从屈原创造性地发现“木叶”的奥妙,到杜甫在《登高》中对“落木”的再创造,引用初步揭示了古代诗人的继承和创新,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意味和审美意蕴。
③引用诗句,引出议论话题,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如围绕《登高》中“落木”挖掘“木”的内涵的具体分析。
20.①在“屈原”前填加“自从”。
②将“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调换位置。
21.①科研环境十分艰苦;
②出现了各种程度的病状。
22.比喻,本体是屠呦呦,喻体是“小白鼠”,相似性是都是检测药效的实验体(载体);或:都是用来测试检验药效的。
23.例文:
执一事,守一生,绽芳华
屠呦呦专注于青蒿素研究、叶嘉莹投身于诗词领域、钟扬跨越多个学科领域,他们各自书写着独特的人生篇章。而我更倾向于一生专注一事。专注一事并非狭隘的故步自封,而是与多元发展相互交织,共同构建起人生的丰富内涵与无限可能。
专注一事,是开启个人成长之门的钥匙。当我们将精力聚焦于一点,便如同在一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能够汲取充足的养分茁壮成长。“木雕大师”郑春辉,一心扑在木雕创作上,从木材的纹理构思到雕刻刀具的运用,每一个细节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与专注;“芭蕾皇后”谭元元,将岁月奉献给了芭蕾舞台,从脚尖的站立到肢体的舒展,每一次演出都是她专注积累后的绽放。正是专注一事,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技艺,实现了从平凡到卓越的跨越,为个人成长铸就了稳固的基石,引领着我们向着更高的人生境界迈进。
专注一事,更是担当时代使命的坚实力量。个人专注的事业,一旦与时代的需求紧密相连,便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强大的推动力。袁隆平,一生专注于杂交水稻研究,精心选育优良品种,致力于提高粮食产量,让数亿人免受饥饿之苦;南仁东,为了建造一个属于中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专注于攻克技术难题,让中国在该领域领先世界二十年。他们用一生的专注诠释了对时代使命的担当,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成为时代的脊梁和楷模,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投身于时代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
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专注一事并不等同于排斥多元发展。多元知识和技能的交汇融合能够为专注之事带来创新的灵感与突破的契机。马斯克,这位极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在电动汽车和太空探索领域成绩斐然。他本科专业是物理学和经济学,在太空探索领域,SpaceX项目融合了航天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他对不同领域知识的整合运用。正是这种跨学科的多元知识储备与对太空探索事业的专注,推动了行业的巨大变革。但这种多元发展必须以对核心专业的深度专注为基石,否则就会像无根之木,难以长久支撑。所以,我们在专注一事的征程中,应适度接纳多元知识的滋养,拓宽视野,为专注的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坚定地在选定的领域中默默耕耘,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拥抱多元知识。凭借一生专注一事的执着与坚守,绽放出夺目的青春芳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答案第2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