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美术人美版(2024)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山水抒怀》知识清单一、观照自然(一)填空1. 中国山水画是以______为主要描写对象,体现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还体现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精神。2. 早期山水画常作为______的背景出现,如______时期的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壁画局部就有简单山峦描绘,展现出山水画雏形。3. ______时期,山水画开始从人物背景中独立出来,______的《洛神赋图》是典型代表,其中山水背景已有独立审美价值。4. ______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之一,以______设色描绘春日山水,标志着山水画风格的初步形成。5. 青绿山水特点是______,色彩丰富,具有很强的______,代表画家有______;水墨山水则______,意境悠然,更注重______,代表画家有______。6. 五代两宋时期,北方画家荆浩、关仝的作品展现出北方山水______的特点,荆浩的______、关仝的______体现这一风格;南方画家董源、巨然以______为题材,形成______的画风,董源的______、巨然的______是其代表作品。7. 北宋时期,郭熙提出“三远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视角构图方式。8. 南宋画家马远以______构图著称,其作品______仅描绘一叶孤舟和一位垂钓者,周围大面积留白,营造出空灵而深远的艺术境界。(二)问答1.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有哪些特点?2. 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在风格上有何不同?3. 五代两宋时期北方画家和南方画家的山水画风格有什么差异?请举例说明。4. 简述郭熙“三远法”的具体内容及作用。5. 马远“马一角”构图有什么独特之处?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二、林泉之心(一)填空1. “林泉之心”源自北宋______的《》,提出“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强调山水画是文人逃离世俗、追求______的载体,山水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道家______、儒家______思想的具象化表达。2. 具有“林泉之心”的山水画多描绘______、______、______等场景,体现文人______的心境。3. 山水画的构图法则有______、______、______。4. “三远法”中,高远是______,如______的《匡庐图》体现巍峨山势;深远是______,如______的《青卞隐居图》展现层叠布局;平远是______,如______的《潇湘图》营造辽阔静谧之感。5. 虚实相生指______与______结合,如______的《寒江独钓图》以大面积留白表现江水的浩瀚,体现“计白当黑”的哲学。6. 主次分明要求______突出,______呼应,如______作品中以村庄为中心,山水为背景,形成视觉焦点。7. 山水画笔墨技法中,勾是用______用笔勾勒轮廓,线条______,如《游春图》中树木的轮廓线;皴法中,______用细长线条模拟麻披,表现江南土质山峦的柔和,如董源《潇湘图》;______顿挫有力如刀砍,刻画北方山石的坚硬棱角,如马远《踏歌图》;______用墨点错落表现烟雨朦胧,如米友仁《潇湘奇观图》。8. 擦是用______侧锋轻擦增强质感;点是通过______、______的疏密变化体现空间层次;染是用______渲染明暗。(二)问答1. 解释“林泉之心”的内涵。2. 举例说明具有“林泉之心”的山水画的典型题材和意境。3. 阐述山水画构图法则中“三远法”“虚实相生”“主次分明”的含义,并分别举例说明。4. 请详细介绍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勾、皴、擦、点、染”。三、山水新声(一)填空1. 元代文人画家受社会动荡与文化变革影响,山水画呈现出独特的笔墨意境,并且将______入画,以______等“元四家”为代表,他们的作品注重展现______与______。2. 黄公望的______以简约笔触描绘出富春江一带的秀丽景色,画面意境深远,体现了文人画追求自然、寄情山水的精髓;倪瓒的______通过简洁的构图和淡雅的笔墨,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表达了画家内心的孤寂与对自然的感悟。3. 明代山水画流派中,浙派风格______,以______的《春游晚归图》为代表;吴门画派注重______,______的《庐山高图》是典型之作。4. 清代山水画技法呈现多样化,“四僧”画家个性表达突出,______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其作品______突破传统,以独特的风格展示出画家对自然的独特观察与艺术表达。5. 近现代山水画家______的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常以______为题材,如《》描绘了农村的质朴景象;______的山水画融合中西绘画技巧,如《》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二)问答1. 元代文人画家的山水画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画家和作品分析。2. 简述明代浙派和吴门画派山水画的风格特点,并举例说明。3. 清代“四僧”画家的艺术主张和风格特点是什么?以石涛为例进行阐述。4. 近现代山水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请举例说明。答案一、观照自然(一)填空答案1. 自然山水;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超凡脱俗2. 人物画;远古3. 魏晋;顾恺之4. 展子虔;青绿5. 金碧辉煌;装饰性;李思训;墨色深远;内在情感的表达;王维6. 气象万千;《匡庐图》;《关山行旅图》;江南水乡;温润;《夏景山口待渡图》;《万壑松风图》7. 高远;深远;平远8. “马一角”;《寒江独钓图》(二)问答答案1.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远古时期,早期形态是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表现手法稚嫩,但具备山水基本形态。魏晋时期开始从人物背景中独立出来,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为其奠定理论基础,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山水背景已有独立审美价值。社会动荡促使文人通过山水画表达内心世界,为后世山水画风格形成打下根基。2. 青绿山水金碧辉煌,色彩丰富,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展现山水的华丽,如李思训作品画面繁丽,通过丰富色彩表现山水壮美与富贵之气;水墨山水墨色深远,意境悠然,更注重内在情感表达,体现山水的诗意美,如王维以简淡墨色渲染,营造空灵、悠远意境。二者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反映隋唐时期山水画流派多样化发展及画家对不同表现形式的探索。3. 五代两宋时期,北方画家荆浩、关仝作品展现北方山水气象万千特点,如荆浩《匡庐图》、关仝《关山行旅图》中崇山峻岭气势雄浑,画家通过独特技法创新真实描绘出北方自然山水磅礴之势;南方画家董源、巨然以江南水乡为题材形成温润画风,如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展现江南水乡水汽氤氲,巨然《万壑松风图》体现江南山峦柔和,与北派山水形成鲜明对比,丰富了中国山水画表现形式。4. 郭熙“三远法”包括高远、深远、平远。高远是自山下仰观山巅,以高耸山峰展现雄伟,如范宽《溪山行旅图》通过高远法描绘出山的巍峨高大;深远是山前窥山后,展现绵延空间感,王蒙《青卞隐居图》运用深远法使观者视线随画面线条深入,体验山重水复的深远意境;平远是以近山望远山,展现广阔无垠景象,倪瓒作品常运用平远法,通过景物大小、疏密对比,体现深远空间感与辽阔意境。“三远法”增加了山水画维度,使山水画层次分明,极大丰富了山水画空间表现,提升观者视觉体验,引领北宋画坛创新。5. 马远“马一角”构图画面简洁,笔墨刚劲。以其作品《寒江独钓图》为例,仅描绘一叶孤舟和一位垂钓者,周围大面积留白。这种构图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大面积留白营造出空灵而深远的艺术境界,给观者留下广阔想象空间,虽未着笔墨描绘江水,但能让观者感受到江水的浩渺,体现南宋山水画独特审美追求,对后世山水画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二、林泉之心(一)填空答案1. 郭熙;林泉高致;精神自由;天人合一;比德2. 隐居;渔樵;溪山;淡泊名利3. 三远法;虚实相生;主次分明4. 自山下仰观山巅;荆浩;山前窥山后;王蒙;近山望远山;董源5. 实景(山石、树木);虚景(留白、云雾);马远6. 主体;陪衬;赵望云7. 中锋;挺拔流畅;披麻皴;斧劈皴;米点皴8. 干笔;苔点;叶点;淡墨(二)问答答案1. “林泉之心”源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内涵为山水画是文人逃离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载体。山水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道家“天人合一”、儒家“比德”思想的具象化表达,体现了文人借山水抒发内心情志、追求超脱的精神世界。2. 具有“林泉之心”的山水画多描绘隐居、渔樵、溪山等场景。如倪瓒《渔庄秋霁图》,通过简洁构图和淡雅笔墨,营造出空灵、悠远意境,体现文人淡泊名利心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以简约笔触描绘富春江秀丽景色,意境深远,展现文人寄情山水、追求自然的心境。3. “三远法”:高远是自山下仰观山巅,展现山的巍峨,如荆浩《匡庐图》;深远是山前窥山后,展现空间纵深,如王蒙《青卞隐居图》;平远是近山望远山,营造辽阔静谧之感,如董源《潇湘图》。虚实相生是实景与虚景结合,如马远《寒江独钓图》以大面积留白(虚景)表现江水浩瀚,与孤舟、垂钓者(实景)结合,体现“计白当黑”哲学。主次分明是主体突出,陪衬呼应,如赵望云作品中以村庄为中心(主体),山水为背景(陪衬),形成视觉焦点。4. 勾:用中锋用笔勾勒轮廓,线条挺拔流畅,用于确定物体基本形状,如《游春图》中树木轮廓线勾勒。皴:不同皴法表现不同山体特征,披麻皴用细长线条模拟麻披表现江南土质山峦柔和,如董源《潇湘图》;斧劈皴顿挫有力如刀砍,刻画北方山石坚硬棱角,如马远《踏歌图》;米点皴用墨点错落表现烟雨朦胧,如米友仁《潇湘奇观图》。擦:干笔侧锋轻擦画面,增强物体质感。点:通过苔点、叶点疏密变化体现空间层次,使画面更丰富。染:用淡墨渲染画面,表现物体明暗关系,营造氛围,如傅抱石《秋林水阁图》通过染体现宁静氛围。三、山水新声(一)填空答案1. 书法;赵孟頫;个人情感;哲学思考2. 《富春山居图》;《渔庄秋霁图》3. 雄放;戴进;文人意趣;沈周4.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5. 赵望云;农村生活;《农村秋收图》;林风眠;《秋林》(二)问答答案1. 元代文人画家山水画将书法入画,注重展现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如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以简约笔触描绘富春江景色,画面意境深远,体现文人画追求自然、寄情山水精髓;倪瓒《渔庄秋霁图》通过简洁构图和淡雅笔墨,营造宁静、悠远氛围,表达画家内心孤寂与对自然感悟,反映当时文人精神状态和审美追求,为中国山水画注入新的文化内涵。2. 明代浙派风格雄放,以戴进《春游晚归图》为代表,作品笔墨豪放有力,色彩鲜艳,描绘热闹春游场景,体现画家对生活热情与艺术表现力;吴门画派注重文人意趣,沈周《庐山高图》是典型之作,通过细腻笔触和丰富色彩,表达对庐山赞美及对文化内涵追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画家各具特色,丰富明代山水画风格与表现形式。3. 清代“四僧”画家个性表达突出,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理念。其作品《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突破传统,以独特风格展示对自然独特观察与艺术表达。他反对泥古不化,主张师法自然,在作品中运用独特笔墨和构图,不拘一格描绘山水,画面充满变化与生机,体现其对传统的革新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4. 近现代山水画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如赵望云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常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描绘农村质朴景象,将传统山水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赋予山水画新的内容;林风眠山水画融合中西绘画技巧,在保留中国传统笔墨韵味同时,吸收西方绘画色彩、构图等元素,如《秋林》展现出独特艺术风貌,拓宽了山水画表现形式和审美范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